匆忙間在中山紀念圖書館偶遇這本書,願意看的衝動,是對西方歷史的無知。
茨威格在回憶錄《昨日的世界》裡曾特意描寫自己被啟發的一刻:不走出歐洲,也就很難理解歐洲。於是茨威格在青年時期就開始了環球旅行。
作者馬丁利一直想寫本關於無敵艦隊的書,作為哥倫畢業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經常浮現大海裡的刀光劍影。作者太有耐心了,積累了大量素材,靈光一現,才動筆去寫。一支艦隊,洋洋灑灑幾十萬字,人物描寫精彩紛呈,尤其是關於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小心翼翼做決策時情景,真實生動。
作者描寫的時間段是1587年蘇格蘭女王瑪麗被處死到1588年中旬西班牙無敵艦隊北徵英格蘭失敗返航結束,時間很短,內容很多。以往我喜歡以小見大,研究具體事物,這次我想通過更博大深刻的背景來闡述無敵艦隊。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消滅拜佔庭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切斷了東西方交流的陸路貿易,而當時歐洲人推崇香料、花椒、肉桂等,需求巨大。為了打破壟斷,獲取更多財富,才有了大航海時代。
西班牙、葡萄牙 荷蘭等國家,通過槍炮、細菌和鋼鐵,佔得先機,在全球各地開展殖民貿易,積累了大量財富。為了保護航線,捍衛既得利益,西班牙無敵艦隊應運而生。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3000餘門大炮、士兵上萬人的龐大艦隊,橫行於大西洋和地中海。西班牙殖民者早期擴張的動力,除了財富,還有推廣天主教信仰。
但15世紀前後歐洲內部經濟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務實的小資產階級逐步興起,生意人在意的是營商環境。但當時歐洲還是以神權思想為本,羅馬教廷政教合一,享受極高的特權,內部又分為很多層級,開支大,經常收各式各樣的稅,這讓新勢力很難受。於是大家起來抗議,這就是歐洲著名的宗教改革,抗議者被人稱為新教,新教中最徹底的人又被稱為清教徒。
宗教改革並不是要革了基督教的命,大家還是要信上帝的,只是形式變了。新教要的是務實,取消各種繁文縟節,自己面對上帝即可,而不是還要通過教皇等中介,還要交一堆稅。這直接動搖了羅馬教廷的權威,也讓歐洲各國天主教勢力憂心忡忡。
西班牙就是天主教國家的典型代表。1587年蘇格蘭女王瑪麗被處死,觸動了歐洲神經。瑪麗是英國國內天主教勢力的代表,而當時英國已經確定了新教,並脫離了羅馬教廷,兩股勢力暗流湧動。西班牙捍衛的是天主教利益,國力強盛,把立新教的英國看作異端分子,蠢蠢欲動。面對內憂外患局面,伊莉莎白在大臣的建議下,下達了處死瑪麗的手令。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通過評估,在羅馬教廷的支持下,動用無敵艦隊,於1588年春夏之交北徵英格蘭。
宗教改革只是新舊時代交替的縮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緊接著是文藝復興運動、席捲歐洲的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歐洲今日的地位。
有趣的是宗教改革深刻影響了現在。在宗教改革較為徹底的德法英,思想進步,營商環境好,大家積極入世,努力工作,反而促進了經濟發展;在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天主教勢力強大,改革緩慢,搞得還是迂腐陳舊那一套,比如禁欲主義,大家提倡克制、出世、無為,不怎麼努力工作,經濟相對較弱。
新舊交替的時代,上帝站在了英格蘭這一面。腓力二世計劃拿下英國,再攻佔荷蘭,然後夾擊法國,最終稱霸歐洲。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惡劣的天氣讓西班牙大傷元氣,還沒來得及登陸英格蘭,被迫進入北海。在暴風雨中失去了航向,沒有了補給,尤其是新鮮的蔬菜和淡水,長期漂流,大部分士兵生病,士氣低落。大家紛紛靠岸逃命,又被土著人屠殺。第一次遠徵,無敵艦隊直接潰敗。
英國確立新教,文藝復興運動興起,資產階級積極擴張,由內而外,迎來了日不落帝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