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可一世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徵討英國時,中國正在大明王朝中興之際,明朝最牛首輔張居正掌握著帝國的命脈,「一條鞭法」閃耀著這位天才政治家的智慧,為大明滌蕩瑕穢,續命近百年。
西班牙無敵艦隊
15世紀歐洲絕地逢生,文藝復興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以地理大發現為代表的大航海時代風起雲湧,為日後歐洲大國崛起埋下了伏筆。在地理大發現中佔了先機的西班牙,忽然爆發,靠著南美洲源源不斷的黃金變成了歐洲第一強國,拳打英國,腳踢北非,威風一時。
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有一個瘋狂的想法,他相信地球是圓的,要向西而行去往東方的中國與印度尋找黃金。瘋狂的西班牙王室啟用了他,於是美洲新大陸成了西班牙的後院,西班牙在南美洲和現在的墨西哥擁有了大片的殖民地。那裡土地肥沃種啥長啥,更厲害的是發現了金礦,西班牙從此過上了開船運金子的幸福生活(可惜金子大部分用來買了奢侈品:絲綢、瓷器、香料等等,這是後話)。
西班牙珍寶船是當時有名的肥羊,養活了不少海盜,還有英國德雷克爵士這種奉旨搶劫的(英國女王授意)。但西班牙要敲打英國,還真不是因為被搶錢的事兒,而是因為那個歐洲史上無法繞開的宗教問題。
在西歐,基督教本來只有一個教派—天主教,但文藝復興後,理性的覺醒讓人們開始思考宗教的意義,開始質疑教會和教皇的統治。由此分裂出了大名鼎鼎的新教,簡單講,新教區別於天主教的地方就在於:新教認為基督教義在於《聖經》本身,而不在於教會,所以新教徒不再服從於教會和教皇。
英國彼時正處在「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都鐸王朝。英國本來也是天主教國家,聽從於羅馬教皇的領導。國王亨利八世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直到亨利八世有一天想要離婚。是的,你沒看錯,一國國王,想要離婚需要經過羅馬教皇的批准,而當時的羅馬教皇不批准英國國王亨利八世離婚。亨利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下令英國所有教會都脫離教皇的統治,改為服從國王的命令,國王就是英國基督徒的領袖。
這就是地利之便,孤懸海外的英國天高皇帝遠,不怕教皇徵集歐洲大陸的勢力去攻打他,而事實上,教皇也顧不上,歐洲大陸天主教和新教之爭愈演愈烈,新教徒的勢力不斷擴大,教皇根本顧不上英國,也就隨他去了。
到了亨利八世的女兒伊莉莎白繼位,伊莉莎白是個堅定的新教徒,她把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給殺了。這下惹惱了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菲利普二世是天主教的強大擁護者,能從統治西班牙700餘年的穆斯林手上搶下西班牙(由穆斯林國家再變回基督教國家),西班牙王室對宗教有多狂熱可想而知。菲利普二世不能容忍英國瞎胡搞,1588年,強大的西班牙成立了龐大的艦隊去收拾英國,這支艦隊被命名為「無敵艦隊」!
然而這支無敵艦隊從一開始就處處碰壁,先是艦隊的統帥認為時間不合適,要等到天氣緩和些再出徵,結果還沒到時間,統帥大人就先得病去世了,而新的統帥沒打過海戰……終於出徵了,無敵艦隊擺開陣勢想要大決戰,結果英國人不講武德,沒從正面攻擊,而是從側翼和後背用快船發動了襲擊,打完就跑,快速穿插,無敵艦隊就像大象遇到了群狼,有力使不出,稀裡糊塗的就敗了。更要命的是,吃了敗仗返程的無敵艦隊遭遇了大風暴,幾乎覆滅。而後西班牙重組了無敵艦隊並多次遠徵英國,均已失敗告終。西班牙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慢慢下滑,直到1639年的唐斯之戰,逐漸疲乏、弱態漸現的西班牙被荷蘭海軍擊敗,最終回到原點,風光不再。
張居正改革
當無敵艦隊在暴風雨中瀕臨覆滅的時候,地球另一端的中國在幹啥?1588年,中國正值明朝中後期的萬年年間。明朝(1368年―1644年 ),始於洪武大帝朱元璋,傳十六帝共276年,亡於李自成進北京,崇禎帝自縊。
明朝中後期非常的奇特,皇帝不知道怎麼想的,特別喜歡不上朝,把中央集權的帝國搞得跟君主立憲制國家一樣,真正掌權執政的是文官集團,實際上的皇帝是內閣首輔。從嘉靖一朝開始,皇帝醉心修道,20年不上朝;隆慶皇帝在位時間本就不長,覺得自己的德不配位,於是放權給首輔執政,自己躲清閒。然後就是鼎鼎大名的萬曆皇帝,超越了自己的爺爺,28年不上朝。
皇帝如此,大明朝是立馬風雨飄搖了嗎?並沒有,因為這段時間,明帝國名臣輩出,群星璀璨,是之前提到的庸君賢臣的組合。當然不都是賢臣,比如嘉靖後期的首輔就是被評為明朝第一奸臣的嚴嵩,幸好老天悲憫世人,有嚴嵩就有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這幾位各個驚才絕豔,雙商感人,前僕後繼的為大明鞠躬盡瘁,在萬曆首輔張居正的時候,到達頂峰,難得的政治清明、國庫充盈、邊境安寧,史稱「萬曆中興」。
張居正之所以力壓夏言、徐階、高拱等牛人,被稱作明朝最強首輔,是因為只有他強力推動了變法,並在一定時間內取得了成功。張居正的變法總結主要有二:「一條鞭法」與「考成法」。這兩點就直戳要害,前者是稅賦改革,為的是國家的錢袋子;後者是吏治改革,為的是國家運轉的基礎—各級官員。
「一條鞭法」,簡單來講就是將種類繁多的賦稅與徭役,統一「計畝徵銀」,將原來的糧長、裡長辦理徵解賦役的「民收民解」制,改為「官收官解」制。「一條鞭法」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做到了兩點:一、化繁為簡。二、利益均衡。
當時的賦稅名目繁多且徵收糧食為主的各種實物,一方面不好運輸和存放,另一方面標準不統一,繳納的實物質量數量如何全憑收稅人定奪。改革後,賦稅不再徵收實物(貢品除外),統一使用銀兩來繳納,不用再糾結數量質量保質期,簡單明了。且簡化了稅賦徭役的繳納環節,縮短了繳納流程,有效減輕了層層盤剝。如此化繁為簡,有效提高了新法的可執行性。
張居正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深知「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所以改革並沒有一刀切,非黑即白,而是給官員們留了空子,依舊可以斂財,依舊可以貪汙,只不過數量和程度上都有所收斂。如此利益均衡,大大減少了推行新法的阻力。
另一方面,張居正要求重新測量土地,很多瞞報的土地重新登記,這些新多出來的土地都納入徵收範圍,如此開源「節流」(貪汙),國庫裡的銀子就多了起來。
所謂「考成法」,簡單來講就對官員實施考核制度,年初的時候訂計劃,內閣為首,分級統領六科、六部、都察院考核各級官員的計劃執行情況,對官員進行考核。考成法為官員上了緊箍咒,很不受歡迎,在張居正去世後,很快便被廢除了。但一條鞭法因為成效斐然且有所包容,被保留了下來,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後來清朝的稅賦制度。
總的來說,張居正1578年的改革為萬曆一朝前十年帶來清明氣象,大明帝國呈現中興之相。但隨著張居正的去世,萬曆帝的不作為,新法大部分被廢除,只有一條鞭法勉強留存,大明氣數從此江河日下,直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死,明朝亡。
總結
東西半球兩個故事有相似的軌跡,西班牙稱霸歐洲,大明王朝被尊為「天朝」,但卻都是盛極而衰,西班牙需要反思的是大量的財富如何使用,像暴發戶一樣用來買奢侈品顯然不是一個好主意。而大明帝國至萬曆中期以後,再無名臣救世,皇帝昏聵無能,前有東林黨、後有魏忠賢,昏君奸臣的組合一直持續到末代皇帝崇禎。可憐崇禎帝有心無力,大明積重難返,勢不可擋的落入歷史的塵埃中。
有趣的是,西班牙暴富之後的「買買買」階段,買的最多的東西就包括大明的絲綢與瓷器,大量白銀流入大明,為明朝續命出了一份力,可見貿易全球化多麼重要,反觀今天的去全球化思潮,也許去全球化的推動者應該好好想想,到底是「送命」還是「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