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野營拉練|和傷病襲擾說拜拜!

2021-02-19 江蘇武警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聽上去總是很美好

但要讓你背上40多斤的行李

五天之內徒步行進幾百公裡

那又會是怎樣的感覺

 

當前,正值部隊開展冬季訓練之際,拉練行軍是冬訓必不可少的訓練項目。那麼,面對嚴寒的天氣、高強度的訓練,長途拉練的參訓官兵怎樣才能遠離傷病的困擾,最大限度地減少非戰鬥減員?

 

小編先用一首打油詩簡單為您介紹一下。

       徒步行軍把兵練,防治藥材備齊全,

  行軍中途可快趕,兩頭行速宜稍慢,

  小休息時整鞋襪,卸下背包揉揉腳,

  大休息時零負荷,充分放鬆力復全,

  改善夥食增營養,合理補充水和鹽,

  飲食衛生能確保,行軍鍛鍊得安全。

聽完了小編的打油詩,那接著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怎樣讓拉練中的傷病襲擾「滾粗去」!


冬季行軍容易發生凍傷、感冒、摔傷及扭傷等。由於防寒服裝的增加,負荷量隨之加大,行軍時產熱出汗,休息時遇冷服裝便會凍結。嚴寒條件下行軍,走起來易凍臉,停下來易凍腳,掉隊迷路易凍僵,冰坡險路易摔傷。

預防的方法是:行軍前加強防凍教育,檢查禦寒裝備,抓好防凍組織和急救治療措施。行軍中隊形要密集,順風行軍要紮好袖口、褲腳口,休息時應選避風向陽處,增加小休息次數,縮短小休息時間,防止久坐受涼。休息時不宜結衣脫帽,適當活動手腳,用手搓耳、面及易凍部位。宿營時熱水燙腳,更換潮溼的鞋襪並及時烤乾,冬季行軍能量消耗增加,除保證每日3餐熱食外,有可能時適當增加脂肪的供給量,增加富含VB2和VC的食物。


凍傷主要是由於寒冷刺激引起,特別是當身體或身體的某一部位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時,極易形成凍傷,凍傷的部位多是手、足、耳廓等。當空氣中的溼度較大,即使溫度不太低也有可能發生凍傷,有些在野外駐訓的官兵,往往沒什麼感覺就凍傷了,就是這個原因。凍傷的發生還與人的體制、營養等有關。

對凍傷現象來說,重點是做好預防,在寒冷的環境中活動時一定要做好自我保護工作,穿著一定要暖和。多參加體育鍛鍊,特別是戶外鍛鍊,這有助於提高肌體的耐寒能力;養成用冷水洗漱的習慣,不要因為冬季寒冷而忽視了冷水的作用;注意自自己的膳食結構,增加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保證合理的營養供給。另外,在行軍時要注意經常性地揉搓自己的手、臉及耳廓等易凍部位,行軍前要簡單的做一下肢體活動,以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行軍結束後要及時更換自己的溼衣服。雖然這樣,有時我們一定要學會一些簡單的處理方法。

對於凍傷較輕者,如手、腳、耳等局部較輕的傷凍發生時,立即進入暖和的屋子裡,注意對凍傷部位進行保暖,用40度左右的溫水熱敷凍傷部位,並反覆的揉搓(力度不可過大),以加速血液的循環。同時也可根據醫生的要求外塗一些藥物,以加快凍傷部位的恢復。但如果凍傷部位比較嚴重,要立即到醫院接受治療,途中注意對凍傷部位進行保暖,千萬不可用較大的力量進行揉搓,同時也禁止用火烤或熱水燙。

摩襠是由於褲襠瘦小,短褲太小太緊,行軍時上下前後摩擦,造成大腿內側皮膚損傷所致。「摩襠」多見於熱區或夏季行軍時,由於出汗多、雨水多,衣褲常被浸溼,使褲襠緊貼大腿,以致引起「摩襠」。「摩襠」的主要表現:開始為大腿內側皮膚發紅、充血,若不及時採取預防措施,繼而患處表皮糜爛,溢出漿液性分泌物。接觸患處有疼痛感,對行軍有妨礙。

「摩襠」的預防措施:行軍中儘量穿半舊短褲或長褲,腰帶系在髖關節以上2-3cm處為宜,使褲襠寬大部分儘量降到腹股溝以下部位,以免摩擦;行軍中若大腿內側有摩擦痛感時,應在患處塗上凡士林等油劑,以減輕局部的摩擦。


腳泡是影響部隊行軍能力,增加疲勞的一個重要因素,其發生原因是由於長時間的行走,腳底汗溼使表皮軟化,腳底著力部位長時間摩擦,促使局部組織液滲出而形成腳泡。通常行軍頭幾天發生較多,以後隨鍛鍊適應,腳泡發生率逐步降低,與襪有褶皺、鞋襪潮溼,鞋號過小、負重不均、走路不穩、掉隊追趕、道路情況、行軍鍛鍊、足疾等因素有關。

(1)加強行軍鍛鍊:行軍鍛鍊要循序漸進,逐步增加行軍速度和負重,行程先近後遠。實踐證明有鍛鍊的老戰士,行軍腳泡發生率較低。

(2)鞋襪要合適:鞋子大小要合適,最好是半新解放鞋且要大一號。襪子要合腳,並保持清潔、柔軟、乾燥、平坦、無泥沙。

(3)行軍速度要均勻:行軍時不能時快時慢,步伐平穩均勻,要全腳掌著地。走公路時兩邊的隊列要經常調換,隊列的末尾較累,必要時調整行軍序列。

(4)宿營後用熱水燙腳:用熱水燙腳可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對易發生腳泡的部位加以按摩。

腳腫多發生於長途行軍的中期和後期。其主要原因是平時缺乏鍛鍊,當行軍強度大或負重量大時,以及走路不均,引起下肢肌肉過度疲勞,局部血液回流不暢,此外不同程度的扭傷,也可引起腫脹和疼痛。

預防方法是加強行軍鍛鍊。行軍時應低抬腳、邁大步、步態溫,可以減輕肌肉的疲勞。鞋帶、褲帶、褲腳和踝、膝關節,宿營時熱水燙腳。已發生腳腫的應積極治療,可採用熱白酒、熱醋擦拭腫脹部位,也可用松節油、樟腦油等反覆塗擦患處,具有止痛消腫的作用。

挫傷是外傷所致的皮膚和皮下組織損傷,皮膚無裂口,局部青紫,皮下淤血、腫脹、壓痛,以四肢部位多見,可有功能障礙。嚴重挫傷可合併骨折、脫臼和內臟的損傷,以致發生休克、昏迷。應及時送有條件的醫院單位救治。對挫傷的一般處理如下:

(1)對皮膚有輕微擦傷者,消毒後,以無菌敷料包紮,並將患肢抬高休息。

(2)腫脹、疼痛明顯者,可外貼風溼跌打膏、傷溼止痛膏、玩應膏。

(3)若手指挫傷有甲下血腫時,可在局部消毒後,針刺放出積血,外用紗布包紮。

(4)必要時給以抗菌藥物,以防感染。


扭傷是關節附近的韌帶部分纖維斷裂,並伴有出血,受傷部位關節局部腫脹、瘀斑、功能障礙及壓痛。扭傷常發生在踝部、腰部、頸部。踝關節扭傷時,應注意與踝部骨折、脫位相鑑別。對扭傷的一般處理如下:

(1)四肢關節扭傷早期,應冷敷治療,以減少局部組織充血、出血、腫脹。患肢抬高休息。

(2)可用韭菜、鳳仙草(全草)、節骨草或山裡紅等搗爛外敷。內服跌打丸、舒筋活血片等。

(3)根據病情可採用推拿療法、針刺療法或普魯卡因封閉療法。踝關節扭傷可用3-4條膠布固定,使踝部翻向傷側位。

(4)扭傷24小時後,局部可做理療或熱敷。

單層帳篷隔熱性能差,夏熱、冬冷;雨季帳篷內地面潮溼。在野外環境,帳篷仍為防止自然氣候不良影響的一種簡便、實用的裝備。帳篷的設置:冬季設在避風向陽處,周邊可用雪或土圍嚴,以利防風保暖。

宿營較久時,帳篷地基可用沙土墊高夯實,四周堆砌30-50cm高的圍牆擋風。帳篷內取暖,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力求使帳篷內有一個較好的微小氣候環境。夏季帳篷宜架設在稀樹林內,亦可增大帳篷間的距離,以利通風。根據條件,白天可捲起帳篷底四邊,以利通風降溫。還可在帳篷上放溼樹枝葉,或在帳篷內灑水,以達降溫的目的。

(1)野營飲水衛生要求

搞好野營飲水衛生是做好野營衛生防病工作的重要內容。部隊野營前,首先要搞好水源衛生偵查,包括水源類型、水量、水質及其周圍的衛生狀況等。同樣條件下,應優先選擇地下水源,如井水、泉水等。一般不需要沉澱、過濾處理,直接消毒消毒後即可引用。如無地下水源時,應擇優選擇地面水,一般認為山溪水—水庫水—江河水—湖水—雨雪水的順序選擇為宜,必須根據水質情況進行水質改善,確保引用安全。在野營中還要根據野營任務和環境條件採取快速、簡便、有效的衛生防護措施,保證供給部隊量足、質好、符合衛生要求的飲用水,並堅持「三消一保證」,即堅持飲水消毒、漱口水消毒、洗碗水消毒,保證開水供應,禁止喝生水。

(2)野營飲食衛生要求

搞好野營飲食衛生是預防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和營養缺乏症的重要措施。野營訓練的飲食衛生條件發生了較大變化,很容易出現腸道傳染病、食物中毒等,影響野營訓練任務的完成。一是要選好廚房設置的位置,一般要求是靠近水源,遠離廁所、豬圈、汙水坑、糞場等汙染源,周圍環境要清潔。二是要進行衛生整頓,清除周圍垃圾,剷除雜草,填平坑窪,挖好排水溝,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殺蟲、滅鼠等,改善周圍環境。三是因陋就簡地建立一些衛生設施,如主副食架、防蠅簾罩、流水洗手洗完設備等。四是堅持各項衛生制度,如經常保持廚房清潔整齊,生熟刀板分開使用等。五是努力改善夥食,選用營養價值高、且易於消化的食品,保證官兵在野營條件下,能吃飽、吃好、吃得衛生,以滿足集體熱能及各種營養素的需要。

1.新年特刊|新年伊始,我們從這裡出發……

2.新年特刊|元旦假期,我們這樣度過

3.喜迎「江蘇武警」一周年,不忘初心 相攜前行

4.一周年|感謝有您陪伴!一起見證「江蘇武警」的成長

總  監  制:王積建 

監  制:汪光寶 

編  輯:高 翔

相關焦點

  • 冬季野營拉練中如何預防傷病?這些措施了解一下
    在野營拉練中,官兵容易出現崴腳、足部酸痛、腳底起泡等問題,若不科學防治,可能造成足底潰爛,甚至產生腳部畸變。練就一雙「鐵腳板」,官兵應做好以下幾點。保持足部乾爽。冬季野營拉練,行軍距離遠、時間跨度大。行軍時足部大量出汗,加上鞋內空氣流通性差、足部和鞋襪相互摩擦擠壓,易導致足底組織細胞破損,組織液外滲,進而形成水泡。
  • 野營拉練不是背著背囊走走路
    本文系作者授權「軍校學員」發布解放軍邊防學院 李苗 報導:12月18日,秦嶺深處、冰天雪地,解放軍邊防學院利用這絕佳的練兵時機組織冬季野營拉練。他們將學員拉到陌生地域,展開徒步行軍拉練,在時長48小時的徒步行軍過程中完成了緊急出動、襲擾與反襲擾、山地進攻戰鬥、戰時政治工作、宿營、奪控戰鬥、追擊戰鬥等10餘個科目的演練。200餘名學員負重20公斤,爬冰臥雪、兩翻秦嶺,練指揮、練戰法、練生存、練保障,在風雪極地錘鍊鋼筋鐵骨。「尖刀班,前出!」
  • 新訓進行時丨首次野營拉練不要慌!這份2020版「長徵」攻略,一定要收藏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聽上去總是很美好但要讓你背上40多斤的行李三天之內徒步行進上百公裡那又會是怎樣的感覺?又是一年新訓季又到新兵拉練時惡劣天氣與高強度運動量極大考驗參訓官兵的身體和意志要怎樣才能走一百公裡不倒遠離傷病的困擾最大限度避免
  • 我親歷的部隊野營拉練
    ,本文詳實生動的記述了此次野營拉練的全過程和所產生的深遠意義,敬請分享。為認真落實毛主席人民軍隊「要全面提升作戰能力,適應在關建時刻部隊能拉得出,打得蠃」的指示,冬季野營拉練也是提升軍隊整體素質的內容之一。
  • 【老部隊34師的故事】野營拉練的歷史回顧
    所以從1969年戰備訓練開始後,一些部隊為改變上述情況,以更好地適應戰爭環境,就在單項訓練的基礎上,自行進行了綜合性的野營訓練。1970年2月,毛澤東主席認真閱看了《新疆軍區陸軍八師在戈壁灘上野營試點的情況》、《陸軍第一一六師「千裡野營」總結報告》和《濟南軍區關於前指拉練情況的報告》三個文件。
  • 鄭成:五十年前的一次千裡野營拉練
    到了年底,偉大領袖作出了「野營拉練好,要防止變老爺兵」的「11·24批示」。根據這一批示,全軍施工營建任務大多暫停,部隊進行收攏,經過短暫準備後,開始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千裡野營拉練。當時,我在某步兵團一營一連一排一班當副班長,地地道道扛步槍的大頭兵。
  • 記當年在探照燈部隊參加野營拉練(二)
    我們探照燈部隊屬於機械化部隊,所有裝備和人員在行軍轉移過程中,都由車輛裝載,雖說平時我們也很能走,燈站的同志至少每半個月要徒步行走5、6公裡路程到連部開會,但是像步兵那樣的徒步行軍我們完全沒有體驗,野營拉練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野營拉練中我們除了正常的野外徒步行軍外,還組織了夜行軍、強行軍和長途行軍三種特殊的行軍方式。先說說夜行軍。
  • 保障行軍拉練,每個人都了不起!
    在武警河南總隊冬季野營拉練的隊伍中,有這麼一支力量,他們雖然不直接參加徒步行軍,但也和戰鬥員一樣鉚在各自的崗位,負責拉練官兵的「食、住、行、修、救」等任務,在另一片戰場和拉練官兵一樣頂風寒、戰困難、礪硬功。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鏡頭去逐一認識這些戰位上的官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 拉練路上,走來五支英雄部隊!
    此次野營徒步拉練,為增加行軍難度,提高官兵在複雜地形行軍能力,該旅從嚴構設條件,從難設置課目,按實戰標準組織,多課目連貫實施的方式,突出練指揮、練戰術、練技能,做到行一路軍、練一路兵、打一路仗,官兵們面對各種「敵情」果斷處置
  • 為什麼每次拉練 他總比別人多走10公裡
    連日來,一場規模宏大的冬季野營拉練正在祖國大江南北如火如荼展開。拉練隊伍中,各單位的新聞幹事、報導員也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線,他們既要與戰友同一標準負重前行,又要來回穿梭採訪,點燈熬夜,奮筆疾書,他們在展示自己強軍身影的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個精彩瞬間。下面這段漫畫,就真實地展現了他們的風採。
  • 當兵14年,拉練5次,了不起的班長一直在路上!
    霧靄沉沉、冷風颼颼,小編跟著武警廣西總隊拉練隊伍一路行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與相對應的是,走在隊伍中有一名士官班長,渾身都散發著光和熱。這是班長第5次參加冬季野營大拉練(沒算上當新兵、帶新兵時走的4次),他是四級警士長,當兵14年,名叫梁燕波。
  • 野營拉練|行軍路上,跳起歡快的迪斯科
    立起強軍好樣子,率先垂範做榜樣。  火熱的舞蹈和動聽的歌曲為新戰友們打了一針興奮劑,他們以飽滿的精神再次投入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