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寫在前面:為全面貫徹落實基建工程兵「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的建軍方針,促使部隊儘快適應革命化、正規化、軍事化管理的要求,基建工程兵二十一支隊二〇四團於1972年初組織了較大規模的戰備野營拉練,本文詳實生動的記述了此次野營拉練的全過程和所產生的深遠意義,敬請分享。
四十八年前的一九七二年,是我入伍的第二年,基本建設工程兵二〇四團,組織了七連、八連及團部機關、衛生隊等有關連隊的幹部戰士共471人,進行了戰備野營拉練,我有幸親歷了那次野營拉練,至今記憶猶新。
我八連幹部戰土及團營連首長等二百三十多人,於二月二十四日開始,從河南南陽市出發,途經南陽的菱角池村,方城縣的後寨村等,至三月十二日,勝利完成了預期各項任務,達到了預期目標,按時到達了目的地——國營寧河機械廠,共計十八天,行程220華裡,紮營了三個村寨。
這次部隊拉練,正時冬未春初,河南天氣還是很寒冷,尤其是晚上,氣溫一般在零下四五度,部隊迎著寒風,帶著各種訓練任務,進行了野營拉練。這次拉練帶有三個任務:
1、通過拉練,提升部隊的野外適應能力;
2、解放軍向全國人民學習;
3、利用拉練去新工地接受新任務。
為認真落實毛主席人民軍隊「要全面提升作戰能力,適應在關建時刻部隊能拉得出,打得蠃」的指示,冬季野營拉練也是提升軍隊整體素質的內容之一。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全體官兵披星戴月,風餐露宿,不怕苦,不怕累,以頑強的意志戰勝了自我,有效的提高了官兵們在嚴寒條件下的生存能力、耐寒能力、適應能力、作戰能力。同時部隊把訓練的重點轉入對官兵個人意志的培養與考驗,也大大使我們的體能、身體素質、綜合戰術等諸方面有大幅度提高。
拉練出發前,團作訓股制訂了這次拉練的指導思想,拉練科目。要求一切從實戰出發,以「練思想、練作風、練指揮、練戰術、練技術」為主要內容,在擬定訓練內容的同時,部隊對參加野營拉練單位和後勤保障、注意事項等也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學習長徵精神,把拉練變成毛澤東思想的宣傳隊,成為走一路紅一線,駐一地紅一片的拉練隊伍。
部隊對這次野營拉練的行動路線、時間、宿營等做了詳細安排,設置了「急行軍」、「穿越火線"、「攻取目標"、「救災救援」、「夜間緊急集合」等等。(後來怕擾民,夜間緊急集合這一項目被取消)要求部隊模擬野戰環境,練習行軍、做飯、宿營、警戒。同時採取走訓與駐訓相結合的做法進行技術訓練和戰術訓練,在野營拉練中訓練培養部隊指戰員在野戰條件下的指揮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並密切幹戰關係,增強軍政軍民團結。
這次拉練的路線選擇儘量避開城鎮、街道,減少擾民。住宿按排在沿途群眾家裡,全打地鋪。
我在這次拉練中被選到五人尖刀班,班長叫劉民貴,四川人,當過八連通信員,人特別機靈,反應快,而且有一定的軍事知識,是尖刀班班長的最合適人選。尖刀班每人一支半自動步槍,除帶背包、雨衣、水壺、乾糧等外,另帶白灰、三角紅綠小旗,比大部隊要多跑路。
尖刀班肩負偵察職能或者突襲職能,是進攻時最先進入敵方控制區域的戰士。尖刀班在大部隊前100一300米外,負責偵察、探路、通迅、聯絡等任務,如有特殊情況,及時向大部隊反饋報告前方情況。
我們這次用的暗號除口令外,用的是「0↑←→」(01拐拐),0代表部隊暫停,↑代表前進,←→代表向左向右。用白灰箭頭作標記。
記得在部隊拉練的第二天,尖刀班發現前面道路發生肇亊,擋住拉練部隊前進。班長命令我火速返回,向帶隊首長報告。他們四人趕往出亊地點,參加救援。
我一路小跑原路返回向帶隊首長(團後勤處劉樹榮副處長)報告,「報告劉副處長,前方約一公裡處半小時前發生車輛肇亊,道路被堵,請首長指示。"劉處長問:「車禍怎麼樣?有人員傷亡沒有?需要我們救援嗎?」我回答:「受傷司機已被送往醫院途中,情況不詳,劉班長他們已趕往出亊地點,參與救援,其它一切正常。」劉副處長當時命令:「繼續關注車禍亊故,如需救援,我們千方百計盡一切力量搶救。路線選擇你們尖刀班是什麼意見?」我急忙回答:「我們沒來得及商量,我個人意見,有兩種辦法,一是部隊暫時修整,待道路暢通後再行前進;二是公路左側有一條小道,約一公裡,可穿插過去,只是道路崎嶇,有坎有坡,而且要單人縱隊行進。請首長定奪,報告完畢,請首長指示!」
劉副處長與連長劉安信、指導員蒲榮璧等商量,決定走小路,要求全體官兵注意,不能踩踏群眾青苗。(冬小麥,油菜)命令尖刀班繼續偵察探路,路標仍用「01拐拐"。
這次野營拉練,最引人注目的是毛主席畫像由一名戰士始終雙手捧在胸前,走在隊伍的最前列,緊隨其後的是紅旗手擎一面五星紅旗,其後是團營連首長,劉樹榮副主任年齡五十左右,但他堅持走在隊伍的前面,給其他官兵做出了表率,做到持之以恆。因此我們年輕人情緒高漲,一路高歌猛進。
劉副處長的警衛員是警通排戰士陳重才,七一年河南新野兵,圓臉帶著秀氣,英俊瀟灑,精幹利落,背著小手槍,跟在首長身後左右不離,當時我們很是羨慕。可巧的是當年七月份我也調到了警通排,陳重才是班長,我是付班長,這是後話。
在此次野營拉練中,處處表現出幹部關心戰士,戰友們團結友愛,相互關心,以強帶弱的良好表現。官兵在拉練中從容不迫,應對自如,充分展現出了「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無往不勝的軍人風貌。
部隊拉練的第六天是急行軍,終點距離六十華裡;目標:後寨村的後山頂;任務:和敵人搶佔有利地形;時間: 快速穿越,最慢不得少於兩小時半;單人,小組均可,徒步走跑;不受限制。「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生命」。
記得當天是晴天,氣溫較高,首長現場動員:「同志們,敵人就在我們前方,跟我們搶奪制高點,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同志們有沒有決心戰勝敵人"!二百多人同聲回答,「堅決戰勝」!氣壯山河,排山倒海,急行軍開始。話音剛落,部隊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奮力向前衝去。
這急行軍給我們尖刀班帶來極大挑戰,二百多人裡面有長跑運動員,也有身高馬大,體能遠遠超過我們,他們緊隨其後,有意要超越我們,爭奪第一。
劉班長緊急命令:「我們是一個集體,是尖刀班,不許一人掉隊,決不能讓他們追上我們,同志們,咬緊牙關,堅持就是勝利,感謝大家。」
因此我們五人擰成一股繩,拼盡全力,一路奔跑,始終衝刺在部隊前面,直到終點,身後部隊無一人趕上我們。危險的是最快的戰士距我們只有約五米左右。衣服溼透,全身沒有一絲力氣,假如再有一公裡,我可能就面臨昏迷,說實話,假若沒有堅強的意志支撐,打死我也跑不動了,每前進一步,都用全身力氣。
六十華裡的路程,可能就一個半小時吧,當時沒有手錶記錄,戴手錶的被遠遠甩在了後面。據劉連長後來講,急行軍前後距離約十華裡,全連用了不到兩個小時,沒有一人掉隊,有幾個戰士是帶病堅持到底的。這次急行軍,不但沒有拖垮全體官兵的意志,反而召喚起參練人員的鬥志和戰勝困難的決心。
六七十年代,毛主席號召「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1971年毛主席巡視南方期間提出:「解放軍也要學習全國人民」。因此,1972年開始掀起了「解放軍學全國人民」的熱潮。所以,部隊把這次野營拉練當作一次解放軍學習全國人民的極好機會,提出「走一路紅一線,駐一地,紅一片,拉練是宣傳隊,拉練是學習班」的號召。
部隊到達方城縣後寨村後,集中安排「解放軍學全國人民」活動,具體做法是學、憶、批、擺四個方面。首先是大造聲勢,張貼標語,辦黑板報,鼔勵幹部戰士大做好人好亊。
部隊進村後,環境衛生煥然一新,村容村貌整潔衛生,家家缸滿水溢,院落乾淨,送糞的送糞,整地的整地,衛生員給群眾看病,理髮員給群眾理髮,總之,拉練官兵士氣高漲,群眾滿意。
在學、憶、批、擺四個方面井然有序,舉行各種報告會、憶苦思甜會、批林批修會、擺亊實講形勢會、聯歡會。貧下中農代表、勞動模範、大隊幹部講的有聲有色,部隊官兵學的頭頭是道。會會精彩,場場振奮,受益匪淺。
部隊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那時農村商品極度匱乏,合作社的商店裡,白糖、肥皂、洗衣粉等都是緊缺物資,是按人按戶憑購貨證供應。當地群眾為了擁軍,寧肯自家不買,也要讓給解放軍。但帶隊首長聽說後,要求拉練官兵不允許購買地方商店的特殊商品,不能搶購群眾緊缺物資。官兵們中無一人購買,群眾很是感動。
在後寨村的幾天時間裡,出現了好多擁軍愛民故事,本村婦女連夜趕做鞋墊送給我們,群眾自發給飲亊班送來蔬菜、雞蛋等,部隊有紀律,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最後按市價付款。有經驗的群眾幫助戰士處理腳上磨出的水泡,婦女有組織的幫助官兵清洗、縫補衣服,三五成群觀摩戰士內務衛生,特別是被子疊得四方四正,床單衣帽整整齊齊,使他們讚不絕口。
另外,有兩個小插曲,藏在我和班長李啟武心裡已48年了,不防說說。就是在後寨大隊紮營期間遇到了兩件小秘密。
一是有一天早上,我把住家戶的水缸擔滿,又去隔壁一家挑水,當我拿起扁擔正要出門挑水時,男主人用身體擋住門口,不讓出門,眼裡滿是淚花,一句話也不說,就是不讓給他家挑水。當時我懵在那裡,不知什麼原因,雙方十分尷尬。回來後很委屈的告訴了班長,班長也不知道原因。直到下午班長小聲告訴我,那家人成份不好,不是我們優待對像,我才如夢方醒,茅塞頓開。
另外一件是我和班長等五人住在一戶姓衛的貧農家裡,這個家庭很是困難,三間破舊土木房還是土改時期政府分給她家的,家裡除了簡單的農具、鍋灶以外,基本不見什麼家什,如糧囤什麼的,衛大娘六十五六歲,身子骨還算硬朗,老伴已過世,家有兒子、兒媳和孫子、孫女共五口人。兒子老實本分,她是家裡的戶主。有一天我和班長李啟武幫她家打掃完室內衛生,與衛大娘邊喝水邊聊天,班長問大娘家裡還有什麼農活,若有,請告訴我們,我們幫她去做,衛大娘連忙說:「家裡農活還不到時候,目前無活可做。只是有一件婚亊請你二位幫忙,不嫌你倆笑話,我孫女如今已十七八歲了,上過中學,現已到了婚嫁年齡,可她嚮往軍人,偏要找一個當兵的,我看你們個個英俊瀟灑,人又勤快,任意一個都中,若不嫌棄,我願將孫女許配給你們任意一個,圓了我們一家人的夢想,你們說中不中?全當我求你們了」。
我當時十分好笑,心裡想,大娘真是農村婦女,不知道部隊紀律。就有意想戲弄一回我們班長。班長叫李啟武,一九七〇年四川兵,生產技術很棒,紀律嚴明,自身要求嚴格,和我關係很好。「這亊請問我們班長,他今年剛好二十二歲,至今還沒有媳婦」。李班長狠狠瞪了我一眼,重重掐了我一把,小聲說:「昨天的亊還沒有完,今天你又出老子的洋相,你又不是不曉得老子在家鄉有坦克(妻子),看我今晚在班務會上怎麼收拾你鬼兒子」。
「班務會收拾你鬼兒子」是班長的口頭禪。他說昨天的亊沒有完,其實是這樣的,衛大娘的孫女叫秋燕,長的還算漂亮,也可能是大姑娘的原因,穿戴時髦,一雙大眼睛炯炯有神,兩條辯子又黑又長。她和她的媽媽、奶奶三人連夜趕繡了五雙鞋墊,給住在她家的解放軍每人一雙,(我當時只有十七歲)鞋墊做的很花哨,繡有梅花、杏花、擁軍等圖樣,還有一雙是繡雙喜的,衛大娘發鞋墊時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把繡雙喜圖樣的鞋墊發給了班長,當時我們五人並列向衛大娘行了隆重的軍禮。等一切平靜後我們互相交流看鞋墊花形,我故意問班長,「大娘送給你的鞋墊上繡的字是什麼字,我只認得一半,是個喜字,兩個字一併我可認不出了,班長,請問是什麼字」?班長有點臉紅。"鬼兒子王生傑,你又要出什么蛾子,你喜歡就拿去"。我說"哪敢哪敢,開個玩笑,別當真」。言歸正傳!班長轉身和氣的告訴衛大娘,「什麼亊都可以幫忙,唯獨這件亊不中,部隊有紀律,義務兵絕不許在部隊所在地找對象,這是鐵的紀律"。衛大娘一聽,顯得十分無奈,並自語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中華傳統,什麼紀律,還是鐵的,你們連長指導員就不能改改"。真是啼笑皆非。後來,我小聲偷問班長:「莫非那秋燕真的看上你李班長了?你可真有豔福"。笑過之後我和李班長約定,此亊絕不外傳擴散,被人當做笑料,因此,這個密秘藏在心中已四十八年,今天終於做為笑料公布於眾。
總之,我八連於後寨大隊幹部群眾從此結下了深厚感情,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軍民魚水情。後寨大隊與我連首長在聯歡座談中相互承諾,後寨與八連永遠結為軍民友好聯繫點,對方有什麼困難,互相幫助,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也就在當年的五六月份,後寨村的小麥成熟開鐮,八連分批派出幹部戰士幫助收割拉運,直至收完。
部隊為了改善夥食,連隊食堂每到一地都要養豬,但去南陽市後,由於沒有養豬條件,進城前把豬全部處理掉了,到寧河廠後八連沒有豬仔,後寨大隊幹部知道後,幫助連隊買回五六頭母豬,解決了連隊沒有豬仔的困難。
可惜當年七月份我就離開了八連,以後的亊我不知道了。
在部隊開拔離開後寨村時,全隊群眾自發擁在道路兩側冒雨歡送,有些群眾和戰士熱淚盈眶,難分難捨,場面十分感人。
1972年3月12日,天空濛蒙,小雨陣陣,可能是軍民的真情感動了蒼天,有意降下小雨,迎接拉練而來的參練官兵。寧河廠的幹部職工、參建民兵及家屬學生,人山人海,早早聚集在公路兩側,鑼鼓喧天,彩旗飄揚,夾道等候迎接解放軍的到來,衣服全被小雨淋溼。
當部隊雄糾糾氣昂昂整齊列隊跨入廠區時,歡呼聲、鑼鼓聲、鞭炮聲,厂部高音喇叭聲及部隊高亢的歌聲匯成一片,使人感到山崩地裂,大地顫抖,各種聲音響徹雲霄,到處是一片歡呼的海洋。場面絕不亞於當年東北人民迎接從朝鮮戰場歸來的英雄戰士。歡迎群眾和參練官兵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迎接場面十分震憾,至今記憶猶新,難以忘懷。
進廠後,參練官兵來不及休整,又馬不停蹄投入第二個殲滅戰——修建廠房,八連承擔的是一座倉庫。二十四小時不停工,吃飯在工地,只用了三天三夜,一棟五間磚混庫房拔地而起,矗立在寧河機械廠,使當地職工群眾十分震驚,對人民解放軍能工能武的本領紛紛豎起大拇指,十分佩服,刮目相看。我當時寫了幾段打油詩,刊登在八連黑板上:
革命戰士是塊磚,八連連長劉安信在動員會上講: 「我們是基本建設工程兵,以工為主是我們的老本行,三線建設是我們的根本任務,工地是我們施展本領的戰場,也是我們奉獻青春的地方,我們是來接受任務的,完成黨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是我們神聖的職責。今後同志們可能會遇到比野營拉練更艱苦的困難,希望我們做好迎接困難的準備,出大力流大汗,向黨和人民交一份圓滿的答卷。
注: 此文得到白國德,江志榮的大力幫助,他們提供了寶貴的當年拉練照片及時間、地名、人物等珍貴資料、特此感謝!
作者簡介:
投稿郵箱:
weilaipai123@163.com
平臺電話:
13941407926
投稿請注意以下幾點:
1、作者的真實姓名、電話、微信聯繫方式;
2、作者簡介,作者近照(1—2張),與文章內容相關的電子照片若干張(附有圖說);
3、所投文稿必須是電子版,圖片文稿平臺不予採納;凡已在其他平臺上設有原創的發表文章請勿投稿。
歡迎戰友和各界朋友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