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全球牛的存欄量最多的國家,印度教認為牛是繁殖的象徵,也是維繫人類生存的必要生產資料,印度教規定教徒不能殺牛,否則下地獄最底層,需要輪迴61次才能投胎為人。印度90%的人是信奉印度教的。
印度大街小巷雖然到處是牛,但這些四處閒逛、安然遊蕩的牛也是有主的。主人必須幫著擠奶,但飼餵、繁殖都不必操心,因為大街就是大牛圈,走到哪吃到哪,走到哪拉到哪,甚至走到哪生到哪。在印度,牛的福利基本能夠得到保障,大都「頤養天年」,而非「英年早逝」幼齡即遭屠殺,自然死亡之後才可利用。
大街小巷到處閒逛的牛實際上是一種叫瘤牛的牛,這種牛肩上有瘤狀突起,如同駝背。體毛乳白,雙角高翹,兩耳下垂,頸下垂肉晃了晃當,走起路來昂首闊步,八面威風,儼然一個個牛魔王下世。在那裡,牛被奉為聖物,嚴禁屠殺,還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印度是吃不著牛肉的。
在印度有水牛不算牛的說法,所以殺水牛並沒有被嚴格執法。
屠宰場裡的工人一些是穆斯林,一些是印度最低種性的達利特人。
屠宰、製革等在印度是被人瞧不起的下賤職業,只有被認為下賤的人種才會從事,但這卻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基礎。
印度養殖水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牛奶,印度人民每年要消耗大量的牛奶。教徒雖多吃素,但牛奶是他們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當母牛奶水減少後就會和沒有產奶價值的公牛一起送進屠宰場。
因水牛吃素,營養健康,與歐洲口蹄疫多發相比,印度的水牛肉不但健康而且十分廉價,深受中東、非洲和東南亞市場歡迎,出口量巨大。
不吃牛肉的習俗並不是印度與生俱來的傳統。
實際上,在古印度教時期,上下階層都有吃牛肉的飲食習慣。印度教原教中,雖然尊牛為神,但並沒有禁止食用牛肉。相反食用牛肉曾是一些印度教徒的傳統。吠陀教三大醫學經典著作中都認為,牛肉和牛肉湯是一種良藥,並且牛脂具有治療風溼的功效。
印度教重要支派性力派,在最重要的節日難近母節的最後一天,會要求殺一頭牛。其他典禮中也有食用祭祀用途的牛肉。可以說,整個印度半島歷史上從上至下都有吃牛肉的傳統。只是這個傳統在巨大的貧富差距和宗教競爭中被慢慢改變。
佛教異軍突起,印度教被迫不吃牛肉。
雅利安人入主印度後,次大陸人口繁衍加速,人地矛盾突出,糧食緊張,而牛是一種糧食消耗較大的牲畜。豬對飼料的轉化能力為35%,羊為13%,牛卻只有6%。也就是說,三磅飼料可以讓豬長一磅肉,而小牛犢則需要10磅飼料才能長一磅肉。
人牛競爭激烈,牛肉的消費成本讓平民階層望而生畏,轉而改變飲食習慣,漸漸少吃牛肉。但上層高種姓階層還保持著大肆食用牛肉的習慣,並且神廟還會經常要求平民百姓上繳牛羊,進行祭祀。早已經不吃牛肉的吠舍、首陀羅階層對婆羅門奢靡生活開始不滿,對印度教信仰產生動搖。
這個時候佛教興起,其眾生平等和不殺生的教義讓底層首陀羅和達利特十分有好感,皈依者越來越多。其他宗教也紛紛湧現,為吸納教徒,擴大市場份額,於是把槍口一致對準擁有特權的婆羅門教(印度教)。
漸漸感到危機的婆羅門們開始教義改革,搖身一變從殺牛者變成護牛者,宣揚神靈其實並不吃肉,犧牲祭祀只不過是一種象徵意義而已。為了鞏固地盤,婆羅門們還設計了眾多的護牛崇牛的理由。
經過幾千年的博弈,最終印度教戰勝了佛教、錫克教、耆那教。就這樣,婆羅門們將牛推上了封神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