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勝利離不開蘇聯的巨大犧牲。
史達林格勒戰役打破了納粹德國不可戰勝的神話。蘇聯出兵關東,也是促成日本敗退本土的關鍵因素。蘇聯在二戰中陣亡人數超過1300萬,為參戰國之最,而遠離戰場的美國僅死亡22萬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將蘇聯稱為世界的「救世英雄」毫不為過。
但二戰的硝煙尚未散盡,蘇聯很快成為了歐美西方世界口誅筆伐的對象。
1946年,美國杜魯門政府在「凱南長電報」的鼓動下,將蘇聯認定為共產主義裝點下的專制政權,對歐美的民主構成巨大威脅,必須予以全面遏制。1946年3月,英國首相邱吉爾發表反蘇演說,在歐美和蘇聯之間,一道鐵幕正在形成。
在此背景下,美蘇爭霸的冷戰正式打響。
那麼,蘇聯為什麼會在戰後迅速成為西方世界的公敵?
1.美國維護全球霸權的需要二戰中,美蘇兩國在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都有著很好的合作。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堅信,美國能夠和蘇聯合作,而且這種合作比東歐政府的組成更加重要。
羅斯福總統
但羅斯福於1945年4月,也就是二戰勝利前夕去世。接替羅斯福的杜魯門,則採取了與羅斯福不一樣的外交立場。
戰後的美國尋求建立美國主導的新的國際體系,其重點是保持美國在歐洲的主導地位,這就需要樹立一個共同敵人來維繫戰時的同盟關係。而當時,唯有堅持共產主義、國力強大的蘇聯才配得上這個共同敵人。
1946年2月,在杜魯門的授意下,曾經擔任美國駐蘇聯大使的凱南,發表了著名的「凱南長電報」。電報中,將蘇聯和共產主義描述為「極權、專制」,是歐美民主世界的巨大威脅,與美國不共戴天、不可共存。並建議,美國必須對蘇聯及共產主義採取全球性、全面的遏制政策。基於此,美國要繼續維持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並在歐洲、亞洲、西亞地區擴大軍事存在,保持核壟斷和核威懾。
在凱南的鼓動下,杜魯門對蘇聯採取了「以意志對抗意志,力量對抗力量,觀念對抗觀念,直到蘇聯擴張最後衰解」的全面遏制政策。
杜魯門和麥克阿瑟
1947年開始,美國對西歐地區實施了「一種讓人受不了的大賭博」,對所有國家提供經濟援助,這就是著名的馬歇爾計劃。在1949年,美國又帶頭組建起針對蘇聯的軍事聯盟集團——北大洋公約組織(北約)。
「遏制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擴張、維護民主自由」的外交理念,成為戰後美國對外政策的基石,也反噬了美國的國內政治,反共產主義的麥肯錫主義盛行,杜魯門在國內所推行的公平就業法案、全民醫保法案也被美國共和黨人斥之為具有共產主義嫌疑,影響和危害美國的傳統社會價值,杜魯門最終不得不黯然下臺。
但蘇聯的最終解體,標誌著美國遏制戰略在國際關係中的巨大成功,到如今依然深刻的影響著美國外交及世界關係。
2.歐洲內部的恐慌蘇聯最終成為二戰的贏家,這是歐洲其他國家萬萬沒有想到,也是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奉行均勢外交的英法等歐洲主要國家,在二戰初期對法西斯德國採取綏靖政策,一個重要意圖就是想將戰火燒至東歐,讓德國、蘇聯兩強相爭、相互消耗,他們好坐收魚翁之利。
邱吉爾
但戰爭走向並沒有按照英法的預設路線演變,但蘇聯戰後強大的確引起了英法等歐洲國家的集體恐慌。
俄羅斯可以說是歐洲的後起之秀和文化異類。
16世紀以前,俄羅斯還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角色。
但17世紀彼得大帝當政後,俄羅斯迅速異軍突起,成為東歐地區的強國,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達黑海南部、西起波羅的海、東達阿拉斯加,國土面積約2280萬平方公裡,成為歐洲事務的重要參與者。
同時,相比較英法等國盛行天主教和新教,俄羅斯以東正教立國,並宣稱自己是羅馬帝國的真正衣缽傳人。
彼得大帝
這種地緣政治的極速擴張和文化信仰上的有力挑戰,讓英、法等國對俄羅斯本身存有極大的敵意,俄羅斯也一直不被歐洲所接納。
二戰後,歐洲世界一片蕭條、滿目瘡痍,而蘇聯卻異軍突起,擁有強大無比的軍事實力。
如果沒有其他力量的制衡,不進行遏制的話,整個歐洲將陷入俄羅斯的掌控之中。這是英法等歐洲國家絕不能接受的。
因此,英法等國的恐懼和美國人的全面遏制政策不謀而合。就在美國凱南長電報發表一個月後,英國首相邱吉爾就就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
歐美世界與蘇聯(共產主義)之間的一道鐵幕正在形成,邱吉爾以美國人的話語說出了整個歐洲的心聲。
冷戰由此拉開序幕!
3.蘇聯的自我考慮二戰後,蘇聯擁有自信滿滿的強國心態,這是毋庸置疑的。
對於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蘇聯也有著自己的考慮。30年來,蘇聯遭受到兩次(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來自德國的攻擊。它希望戰後,自己被當成世界主要強國,並削弱肢解德國,進而在鄰近的東歐地區建立親俄的友好政府。
史達林
儘管蘇聯也接受美國人倡導的聯合國機制,但它更傾向於蘇、英、美三大國的戰時協調機制。
二戰三巨頭
但杜魯門的全面遏制,讓蘇聯的戰後想像都成了不可實現的夢想。
匆忙之下,蘇聯針鋒相對的對美國遏制戰略做出回應。
與凱南電報相似,蘇聯駐美國大使諾維科夫回國後也制定了奠定蘇聯對美國政策基石的「諾維科夫電報」。
電報中指出,美國正在謀求世界霸權,美國的全部外交力量——陸軍、海軍、空軍、工業、科學、文化都被用來服務這種對外政策,並正在形成廣泛的包圍、對抗蘇聯的政治軍事同盟。進而建議,必須以遏制對抗遏制。
作為回應,面對美國在歐洲的馬歇爾計劃,1947年7月,蘇聯推出莫洛託夫計劃,進一步將東歐國家納入蘇聯體系。1955年,蘇聯組建起對抗北約的軍事組織華沙集團。
除了在歐洲鬥法之外,蘇美對抗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了東北亞、西亞、美洲等區域。
總的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主要國家的各懷鬼胎共同促成了冷戰。
冷戰中,美蘇兩國以意識形態為名、各自算計實際利益的明爭暗鬥,給世界的和平發展埋下了很多的禍根,比如朝鮮半島上的南北對立、中國臺灣的懸而未決、東歐地區的持續動蕩等問題的背後,都有著清晰的冷戰影子。
值得警惕的是,美國民主黨人拜登當選新的美國總統,揚言要協調盟友建立對中國的同一立場。儘管美國已經沒有能力,也絕無可能把中國像蘇聯一樣,塑造成西方世界的公敵。但在意識形態外交的鼓動下,必然要圍繞人權、民主等話題,給中國外交製造雜音。特別是,日本及臺灣島內的臺獨分子,極有可能成為美國意識形態外交的馬前卒,臺海發生熱戰的可能性將急劇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