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武警公眾號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都說部隊是個大熔爐,官兵在加鋼淬火中鍛造成才,部隊在挫折奮進中百鍊成鋼。在武警廣東省總隊河源市支隊和平縣中隊,有一個官兵們守望了74年的傳家寶,由此形成的好傳統讓中隊連續19年被樹為「基層建設標兵中隊」。
這傳家寶就是一代代官兵們百折不撓的精神。74年前,官兵在主力部隊北撤後,堅持武裝鬥爭,他們在四面受敵的惡劣環境下越戰越勇,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鐵心向黨、赤心為民、驍勇善戰、百折不撓」的寶貴精神財富;74年來,一茬茬官兵在堅守傳承、守衛「和平」中經受了時代的殘酷考驗,續力奮鬥擦亮了中隊標兵榮譽。官兵在不屈不撓中逐漸成長成熟、堅定人生信仰、學會奮進擔當。
那孤懸敵後、四面受敵的惡劣環境考驗,見證了東縱前輩們一心向黨、自力更生的堅強意志,更讓官兵們懂得——
是堅定的信仰指引我們前行
對於百折不撓精神,中隊排長劉友有過不同的感悟,當新兵時候常聽班長們們講起中隊創建之初的場景「一顆紅心兩隻手,艱苦奮鬥啥都有」便是他最初的印象,入伍十一年來,看著一茬茬的官兵來了又走,劉友感受深刻:「來時千差萬別,走時骨子裡都有了相同的氣質和品格,百折不撓的鍛造打磨雖是潤物無聲,卻顯示出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
當兵五年,12次在支隊軍事訓練比武中奪魁,5次創破支隊軍事訓練紀錄,胸前戴上了3枚軍功章。在人生的旅途中,白景隆比誰遇到的困難都多。他不善言辭,卻有一股煮不爛的韌勁,一路披荊斬棘,三次遭受重大挫折卻越挫越勇,每次挫折都帶來一枚軍功章,這種在困難面前的歷練,恰是中隊百折不撓的優良傳統。
上等兵時,白景隆請假外出撲救險遭車禍的小孩,造成左膝十字韌帶斷裂。可手術後五天,他便瘸著腿走上訓練場練習上肢,硬生生在兩個月後的支隊「八一」軍事比武中,包攬了基礎體能4個科目的冠軍。當兵第4年,白景隆被推薦為士兵提幹對象。大家都以為,他軍事素質過硬,提幹肯定沒問題,卻因文化科沒過關名落孫山。失落與絕望如晴空霹靂,擊得他在圖書室呆坐了兩天一夜。
考試成績出來的那天,隊長何泳輝找到白景隆,向他講起了中隊革命前輩的故事:1946年5月,「東三支」主力北撤山東煙臺後,東江縱隊第三支隊一大隊58名指戰員留守在和平縣,當時的條件極其的惡劣,部隊被敵人的交通網與據點分割導致開展遊擊戰的迴旋餘地小,並且在日、偽、頑的夾擊之下敵我力量懸殊,更重要的是58名指戰員孤懸敵後、遠離黨中央,部隊的供給都成了最大的困難。
「是堅定的信仰指引前行、給了動力」何泳輝隊長繼續跟白景隆說,戰爭其實就是意志的較量,意志強則會「風雨不動安如山」,意志弱則會「一曲吹得楚軍散」,革命先輩在如此惡劣環境下百折不撓,主動參加了奇襲彭寨、雪夜弓利源、何明亮伏擊戰、東水之戰等著名戰鬥,是心中有堅定的信仰和對理想的追求,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打那開始,他更加苦練軍事本領,同時「惡補」文化知識。有時間便拿本書學習,忙完一天工作,再累也堅持挑燈夜讀。第二年,白景隆文化成績合格了,卻因為體檢肺部有陰影不合格而再度落榜,原來,這是當兵第三年在總隊比武競賽中受傷造成的,命運像是和他開了個玩笑,卻險些把他的心理防線擊個粉碎。躺在床上大聲痛哭,白景隆曾抱怨時運不濟、也曾懷疑是否真的命由天定,可哭過悔過,他依然「如痴如醉」地學習訓練。
擦掉眼淚,他決定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第二天,他又像一隻猛虎般衝上了訓練場。寒風中練據槍、槍口上掛水壺練穩定、盯著正午太陽練瞄準,他還啃起了有關射擊原理、槍械知識的書,四處向「神槍手」請教。
不斷成熟的白景隆,讓他對百折不撓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百折不撓,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對意志的考驗,考驗我們喧囂浮躁的環境中,能否矢志不渝地堅持自己的理想;考驗我們在紛繁複雜的誘惑中,能否冷靜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會不會隨波逐流、自甘墮落;考驗我們在艱難困苦的逆境中,能否堅毅頑強地戰勝自己的懦弱,會不會裹足不前、半途而廢。」回顧在中隊奮鬥的點點滴滴,一幕幕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精神感動著他、一幕幕官兵艱苦奮鬥創下標兵中隊的點滴激勵著他,「即使重來一次,我的選擇也決不改變!」被問及是否後悔過,他總是這樣回答。
苦盡甘來當自強,奮鬥意義更厚重。堅強的意志讓中隊官兵有了更多感人的故事。特戰班長郭定富,在患有重度精索靜脈曲張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參加總隊反恐尖子比武,一路下來,身上的迷彩服完全浸透,雙手擦破好幾塊皮,最終獲得全總隊第一名的好成績。
2013年已確定退伍的中隊戰士封大順在膝蓋受傷的情況下,為不影響中隊考核,兩次偷偷跑去打封閉。戰士劉峰代表中隊參加支隊組織的「八一」軍事比武,由於前期訓練受傷,在瞞著中隊幹部的情況下打了封閉,最終獲得8公裡項目第一名的好成績,事後劉峰說「即使倒也要倒在終點!」
「奮鬥的青春最出彩,延續中隊標兵的考驗,無不面臨艱辛,無不需要全體官兵的艱苦奮鬥和百折不撓!」支隊長周建明介紹說,只有在艱苦的歷練中鍛造堅強的意志,把意志的自覺性、堅韌性、自製性真正付諸行動,我們才能把持戰勝一切困難和敵人的利器法寶,才能具備走向成功與勝利的內在品質。
那塊浸泡汗水、飽含艱辛的標兵中隊獎牌,見證了中隊官兵們攻堅克難、開創新局的血性擔當,更讓官兵們懂得——
是不屈的鬥志導引我們奮進
百折不撓精神的傳承在中隊也曾有過偏移的時候。那年,中隊搬進新營房,終於告別了漏雨吃沙的苦日子。
住了新房子,來了新問題。時任指導員葉永亮在一次中隊的摸底考核中,政治理論應知應會優秀率39%、軍事訓練成績優秀率25%的一反常態成績讓他陷入了沉思。經深入了解,發現中隊連續兩次爭創武警部隊標兵中隊失利後,官兵中有人產生了「船到碼頭車到岸」、「中隊建設發展已到頂,爭創標兵困難重重」等畏難情緒,面對困難與失敗,部分官兵經失去了不屈的鬥志。
一夜未眠的葉永亮滿腦子都是1998年中隊爭創標兵中隊的情景。那一年,總隊考核組到中隊進行標兵考核時撲了個空,除哨兵外官兵都在抗洪救災的一線。洗去身上的泥巴,官兵就出現在了五公裡考核的現場。「標兵中隊的獎牌包含了一茬茬官兵的汗水,見證了中隊官兵們攻堅克難、開創新局的血性擔當,必須要守住吖!」第二天清晨,葉永亮就找到中隊長何泳輝,一場別開生面的支委會在中隊榮譽室召開了。
「是坐下來保先進,還是繼續迎難而上謀求新發展? 」黨支部「一班人」頭腦異常清醒:面對「攔路虎」、「絆腳石」,只有始終保持不屈的鬥志,團結拼搏、負重奮進,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早操一結束,指導員葉永亮便將全體官兵集中到榮譽室進行隊史教育:「1997年,支隊建制班比武競賽,中隊官兵在磅礴大雨中踩著泥濘完成了五公裡武裝越野,8名官兵包攬前八名;1998年,中隊連續48小時抗洪後全員參加標兵考核,軍事成績名列前茅!」一個個爭創標兵的事跡撼動了官兵的心。官兵們叫響了「跳出中隊看中隊,放眼全軍建中隊」的創先口號。
一場由官兵自發組織的極限挑戰訓練在中隊展開:別人跑5公裡,中隊就跑10公裡;別人400米障礙2 分鐘算良好,中隊1 分50 秒鐘只算及格;大綱規定步槍射擊45 環優秀,中隊46 環算良好。訓練間隙,榮譽室成了官兵的休息室和加油站。
三班長李林育在中隊是有名的「拼命三郎」。一次,支隊組織的應急班比武競賽,五公裡武裝越野跑過一半時,他不慎跌倒在地,右膝蓋磕到路旁的水泥樁上,頓時鮮血直流。可他沒有多做理會,起身繼續奮力前衝,第一個衝過了終點。比武結束後戰友們驚呼:「李林育,你小腿骨頭都露出來了!」他這才感到小腿上鑽心地疼。傷好後,李林育說:「寧可自己身上留道疤,不給中隊榮譽留條縫,值了!」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全體官兵的共同努力下,中隊如願獲得「武警部隊標兵中隊」的獎牌。
溫室裡鍛造不出過得硬的團隊,空調房裡也練不出能打勝仗的精兵。2015年,總隊選拔特戰隊員,中隊上等兵吳炳權初選入圍。然而,作為看守任務中隊的戰士,吳炳權同那些擔負機動任務部隊的特戰班長們相比,成績差距不小,第一次摸底考核就墊了底。
「和平中隊的兵不能當孬種!」吳炳權不服輸,他給自己制定了補課趕超計劃:兩塊10斤重的鉛塊綁到腿上,走路吃飯都帶著;早上提前一小時起床,繞後山跑一圈,等部隊出操時,跟部隊一起繞著後山再跑一圈;吃完晚飯,找根背包繩把自己吊在單槓上,一吊就是一小時,半個月時間,訓練成績突飛猛進。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臨近結業考核時,吳炳權在一次障礙訓練中意外跌傷了右腳,大家都擔心影響考核成績。沒想到,吳炳權還是堅持帶傷完成了所有科目的考核,並以達標成績衝線,順利拿到了結業證書。
歸隊後,中隊在榮譽室裡為凱旋的特戰隊員舉辦了一場慶功會。慶功會上,看著金燦燦的標兵中隊獎牌,吳炳權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清楚:8個考核科目,只拿了2個優秀,有愧中隊官兵的期望。
2016年,吳炳權再次參加了特戰隊員選拔。一次挫折一份收穫,一次歷練一節提高,這一次,他一路高歌猛進,在考核的8個科目中成績全部優秀。
「分到和平中隊的兵不一定是優秀的,但進隊時是塊鐵,離隊時肯定是塊好鋼。」支隊政委江中發告訴記者,1998年以來,中隊先後有8名幹部走上團職領導崗位,19名戰士考學提幹,3人被評為武警部隊「優秀基層幹部」,3人被評為武警部隊「優秀黨務工作者」,3人榮獲武警部隊「優秀士官人才獎」,2人被總隊評為「大運衛士」,5人退伍後考入公安特警。
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見證了中隊官兵把新榮譽當作新起點、從新標兵回歸新列兵的一往無前,更讓官兵們懂得——
是精細的雕琢成就我們輝煌
走進和平中隊榮譽室,一個個榮譽見證中隊官兵精益求精的極致追求!
集體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6次、集體三等功12次、7人次榮立個人二等功,160餘個牌匾和錦旗,見證了74年來歷屆官兵用匠人精神追求極致精細的歷史,他們讓和平年代的和平中隊變得不平和,見證了74年來歷屆官兵「講究和、超越平、追求和、不甘平」的理念,他們讓和平年代的平凡中隊變得不平凡。
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這就是本事。用和平中隊官兵自己的話這就是他們的「起家本錢」和「看家本領」。在平凡瑣碎,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和平中隊把全部工作細分為8大類65小項,人人都有「標準卡」,事事都有「流程圖」,處處都有「責任區」。
「中隊的兵真的是不好當啊!」這是今年剛下連隊新兵韋達的真實感受。
下連第二天,班長讓韋達去廁所打掃衛生,韋達轉了一圈,沒有找到拖把,便用水衝了一遍,用掃把用力掃了一遍,自認為已經很乾淨了。哪知班長看完後非但沒有表揚,而是親自返工,在地板和蹲坑裡先撒水後撒洗衣粉,大地方用平板刷,縫隙用自製尖角刷,裡裡外外不放過,再用水邊衝邊掃,最後用幹抹布把地板抹了個遍,班長邊做邊說:「搞衛生必須物見本色,搞完衛生還要注意通風,在我們中隊,廁所是沒有任何味道的,甚至可以打地鋪睡覺。」
「認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支隊政治處主任何雲雷說道,「和平中隊的標準從來就不是滿足於做對,而是時時事事追求精細、精準、精到。」
說起中隊釐秒細緻的作風,現任中隊長何泳輝回憶了一段往事:2015年, 他在上任後的第一次戰術訓練指導中,上士陳桂當場提出了「戰術動作躍進時身體還要下潛10至15公分」「出槍速度得加快3到5秒」等意見。陳桂後面又私底下和中隊長何泳輝說道:「沒有極致的標準,怎麼能打贏,怎麼能摘得各項比武桂冠」這讓榮獲「武警部隊標兵教練員」稱號的何泳輝臉白一陣紅一陣,在這次訓練的「標準較量中」,何泳輝深深體味到了中隊官兵對極致的追求以及對榮譽的渴求。
走下領獎臺,一切從頭來。和平中隊的官兵這種追求極致的工作標準換成了對榮譽的渴求。上等兵黃天才,剛到中隊時因軍事訓練優秀跟隨班長參加支隊應急反恐比武獲得團體第一名,老兵退伍後,由於炊事員緊缺,有點炒菜經驗的黃天才被調入炊事班。
「應急班預備尖子成了炒菜廚子」,消息炸開了鍋,同一年度兵的黃俊宏為他感到不平,但黃天才卻樂觀笑到:「標兵中隊的兵就要不一樣,上陣能打仗,下隊能做飯!」為了能給大家做好飯菜,他經常熬夜研究菜譜,精心準備每頓飯菜,先後學會了9道精品大菜,17道可口小菜,官兵在食慾大增的同時,黃天才非但沒有變胖,反而瘦了11斤,原來他在為官兵精心準備飯菜的同時,自己積極投入軍事訓練,為了在後勤專業比武中取得好成績,黃天才白天做飯晚上搞訓練。功夫不負苦心人,2016年底,在支隊組織的後勤比武競賽中,他為中隊扛回專業兵比武第一名。
「細微之差往往帶來天壤之別,工作生活、學習訓練、執勤處突、反恐作戰等,只要我們比別人精細那麼「一毫一秒」,我們就會比別人進步快一點,榮譽多一點。」這是新上任的中隊指導員藍錦佳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解。
戰士石雲在入伍前是一名無業青年,在中隊榮譽的激勵和極致追求的影響下,轉了士官,勵志要為中隊爭取一份榮譽,此後的訓練,每個科目他都追求極致,一遍不行再來一遍,反反覆覆,2015年,在支隊應急班比武競賽中,他身負30公斤重的裝具,帶領應急班9名戰士翻越障礙,攀登峭壁、克服種種困難,取得了團體第一名的好成績。
抓經常打基礎重在經常,貴在精細,難在見底,和平中隊的官兵就是靠著這種「簡單的事重複做就不簡單,平常的事堅持做就不平常」的理念,以釐秒精細的作風,以釘釘子的精神,面對部隊建設中的各種「攔路虎」「硬骨頭」,攻堅克難、艱苦奮鬥,在建隊育人的路上,不忽視任何一個細節,做精做細每一件小事,在平凡中練就了過人的本事,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
精彩連結
主編:李 斌
責編:毛 佳 何秋豆
編輯:張鈞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