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越南戰爭

2021-02-26 跑旅生活

 

當時所有人都明白了,軍隊潰逃、總統辭職,南越政權已經日薄西山。北軍一路勢如破竹般抵近了南越的權力中心——西貢,這座傀儡首都中已是人心惶惶。在一波又一波的謠言擴散之中,恐懼吞噬了西貢市內的各個階層,尤其是南越軍官、天主教徒、知識分子及資本家等據稱要被「徹底清算」的群體。

 

所有這些恐慌的情緒在這座即將被佔領的城市發酵,終於在某一天像石油井噴一樣噴湧而出……

70年代,越戰讓美軍深陷泥潭,國內外反對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尼克森上臺後美國的越南政策轉向了戰爭「越南化」、讓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新亞洲政策」,美國大兵則逐步退出中南半島。

不光是撤出越南,是撤出中南半島

(圖片:Jack E. Kightlinger/Wikipedia)▼

失去了美軍大腿的南越政權顯然獨木難支。到了1974年美軍完全撤出越南的第二年,失去美國軍事和經濟援助的南越還發生了內部權力鬥爭,這甚至算不上最後一根稻草,而只是死前徒勞的混亂罷了。

1973年,北越監獄釋放的美國戰俘開始陸續飛回家鄉

還真是拍拍屁股就走

(圖片:USAF/Wikipedia)▼

12月,北越人民軍和越共聯手攻下了越南福隆省,為南越政權淪亡拉開了序幕。隨後幾個月的戰事如風捲殘雲一般,南越軍節節敗退,1975年4月北越軍已兵臨西貢城下。

由後方首都變成前線,這讓西貢的市民很快生活在巨大的恐懼之中。

因為之前為了團結南越居民,政府當局大肆宣傳1968年時北越軍隊在順化戰役時殺害無辜平民的事件,聲稱如果北越軍隊攻入西貢,他們將會進行一次更大的「戊申順化屠殺」。

但這種宣傳最終卻起到了反作用,由於沒有嚴密的組織紀律,加上人們對南越政權和軍隊已經失去了信心。西貢市民們不僅沒有緊密地團結在南越政府領導人的周圍,反而讓整座城市陷入了無序的混亂。

戊申順化屠殺發生在1968年「春節攻勢」期間

受害平民有數千人

(圖片:United States Army/Wikipedia)▼

這其實不能怪西貢市民,因為他們察覺到權貴和美國人已經先跑了。從3月份開始,北越的瘋狂進攻已經讓國際社會清楚地看到了戰爭的結局。

到3月底時,已經出現了第一波美籍僑民逃離越南的高潮。從西貢離開越南的機票一票難求,機場大廳、航站樓當中擠滿了求購機票的人群。逃離越南的狂潮在4月份達到高峰,美軍在越最高機構——美國駐南越國防武官辦事處開始將非必要留越人員用飛機送出去。

察覺到局勢有異的南越民眾加入逃離大潮

陸空沒機會就走水路,總之能跑就行

(圖片:wikipedia)▼

過程中有很多任職於武官處的美國人希望將他們的越南配偶和子女也一併帶離。儘管這是符合移民法的合理要求,但當局認為如果將這些越南人放入美國,他們將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尤其戰爭可能會讓這些混血子女出現反社會人格行為和仇視美國的思想。

美國就是由外來的移民建立的國家

對於大批湧來的移民自然是謹慎對待

4月初,最先被疏散的就是西貢的孤兒

也就是最容易西化的一個群體

他們相繼被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家庭收養

(圖片:https://www.blogs.va.gov/)▼

所以武官處人員和政府之間的矛盾讓撤離行動一度陷入僵局,人員撤出受到阻礙引起了高層的不滿。最終武官處採取了折中的方案,將沒有合法證件但申請離開越南的美軍家屬,和為美國人辦事的南越官員集體送往美國駐菲律賓的克拉克空軍基地。

除了美、越國民逃離西貢之外,臺灣省當局、韓國、西德、菲律賓也在這期間派出了十餘艘艦船去往南越撤出本國僑民,整個4月份每天大概有上千人通過海路逃離南越。

風風火火來,慢慢悠悠走

(圖片:CBC News/ YouTube)▼

在大洋彼岸,1975年美國總統已經換成了福特,但是撤出越南的政策並沒有動搖。

1975年,福特和國務卿,美駐越大使等討論越南局勢

具體就是討論怎麼把自己人都撤回來

(圖片:David Hume Kennerly/wikipedia)▼

擺在福特政府面前的越南局勢是一個急迫且兩難的爛攤子:一方面,4月末美國在越南的僑民和駐越人員一共還剩1250名,這些人只一天時間就能用直升機全部接走;另一方面,那些為美國人服務的上萬南越官軍要不要接走?接走他們勢必要投入大量錢財和人力,花費巨資救一些亞洲人在美國人看來無疑是不合算的,但是華府也要考慮美國的國際形象。

最終福特總統作出決定——優先撤出美國人,同時儘量多的運載出越南避難人士。

美國撤離事件的標誌性照片

在西貢嘉隆街22號公寓疏散人群的景象

隨著樓梯走向那生存的希望

(圖片:Hubert van Es/wikipedia)▼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並不需要太多擔心,他們只需要按時到達疏散集合點,注意不要遲到就行。可西貢政府內的越南人就沒那麼安穩了,如果不想寄希望於渺茫的運氣,就要自食其力想其他辦法了。

美國人背後有美國呢

南越人背後可是啥都沒了

(圖片:wikipedia)▼

西貢失守前,南越護照和籤證的費用暗中上漲了6倍,海路船票則上漲了3倍。儘管價格高昂,很多人還是願意傾家蕩產去賭一把機會,西貢很多有產者選擇變賣私產換取現金,這一潮流迅速傳開甚至引起了房價的跳水。當時有單棟豪宅在兩周之內價格下降75%的記錄,足以看出人們對未來的恐慌。

收拾細軟,能逃就逃

(圖片:Dirck Halstead/Wikipedia)▼

這些房產有的還沒有賣出,就已經在炮火中化為廢墟。4月27日,北越的火箭炮落入了西貢的部分地區,造成屋舍損毀和人員傷亡。從27號到29號,西貢人總是能聽見槍械和炮火的聲音,道路被破壞,商鋪也基本都停業。市民陷入了物資短缺,治安問題隨之出現。

此時的西貢淪陷已是定局

雙方直接把城區做前線了

(圖片:CNN/ YouTube)▼

為了管制混亂事態,當局頒布了宵禁禁令:晚間21時至清晨6時禁止出門。美國駐越南大使格雷厄姆·馬丁也登上電視廣播節目,發表了「我身為美國大使,絕對不會趁黑夜逃離(西貢)」的言論。

然而這樣的安撫和管制,在最後的日子也沒有什麼效果了。北越軍隊一點點蠶食南越的控制區域,街上隨處可見的逃兵在利用手上的武器搶劫平民和外國人,有的隨意開槍洩憤,享受最後的狂歡。

即使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戰敗了

但這之前達成的《巴黎和平協定》中終止了美國的參戰

美國的使館區等還是比較安全的

怪不得民眾拼命要進去..

(圖片:CBC News/ YouTube)▼

29日凌晨西貢的機場在炮火中損毀,飛機已經無處起降,必須要用直升機接走剩下的人。華盛頓中央下達執行令,海陸空大撤退當即展開:海軍第七艦隊派出的數十艘軍艦朝近岸水域集結,西貢市內數輛大巴車穿梭在城中將有條件逃離的人送往直升機降落區域,空中飛滿了忙碌的美軍直升機。

被炸毀的機場

已經失去了為固定翼飛機提供降落和起飛的能力

(圖片:wikipedia)▼

西貢的美軍電臺開始對外放送行動展開的信號——一段氣象播報之後就是由賓·克羅斯比演唱的歌曲《白色聖誕》。

在悠揚的BGM中,美國人和相關越南人著急忙慌地逃往海外,一切都仿佛一部黑色幽默電影。

登上美國中途島號航母的南越空軍少將阮高祺

民眾的逃離是對戰爭的惶恐

那軍方人士的撤離則意味著南越徹底的失敗

(圖片:USS Midway/Wikipedia)▼

漫天飛舞的直升飛機在西貢人眼裡成為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人們紛紛湧進大使館等直升機起降區域,想要翻牆進去乘飛機離開。一時間,大使館就像是遭遇了喪屍圍城一樣,圍牆上面爬滿了瘋狂的越南人。

逃離的人像喪屍一樣擠滿使館周圍

試圖翻上圍牆坐上直升機,跟著靠山一起走▼

美國大兵站在牆上,現在他們被賦予了無限的權力,能決定救起誰或者把誰從牆頭踹下去。這符合美國人在越南的形象,也是美國人在越南戰爭中扮演角色的縮影——對一部分人來說是救世主,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殺人惡魔,隨意處決人的生死。

在越南的土地上,越南人沒法掌控自己的生死

(圖片:wikipedia)▼

大使館內直升飛機在忙碌著,年輕的飛行員格裡·貝裡接到的任務是接到馬丁大使並帶他撤離,但馬丁選擇堅持最後的操守,決定等到大使館所有相關人員撤離之後再走。從大使館到救援船這段路程貝裡飛了19次,最終在大使館還有500多人的情況下,美國駐越南大使格雷厄姆·馬丁被帶離越南。

馬丁在1973年美軍都撤的差不多時才就任駐南越大使

可以說就是來收拾爛攤子的

就算他不上飛機,也會被強制帶走..

(馬丁從西貢撤離後,在藍嶺號上發表講話)

(圖片:https://www.wbur.org/)▼

他最終還是違背了自己不會趁黑夜乘坐直升飛機離開的諾言,貝裡接到了馬丁,他向廣播說了句暗語「老虎離開了籠子」。

這句話一出所有人都以為撤離大使館的美國人任務已經完成,但是實際上由於貝裡經驗並不充足,他搞錯了任務。當船隻開始返回的時候還有60名美國士兵和政府人員在大使館維持秩序,最後軍方緊急抽調了兩架直升機去救援,但仍然有11個美國人沒來得及撤出,與西貢一起成為了北越軍隊的戰利品。

要撤離的人員數量遠超出美國政府的計劃

僅僅美國人是好撤,但還有想要逃離這裡的南越民眾

他們擠滿了直升機降落地和大使館

(把南越的直升機丟入大海給運有難民的直升機騰地降落)

(圖片:U.S. Marines in Japan Homepage )▼

越南戰爭期間很多有門路的南越民眾就試圖通過各種途徑前往美國。常風行動是美國在南越的最後一次軍方行動,約有四千多名南越民眾通過這次行動被撤離到美國或其他中轉國家。

同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印度支那移民和難民援助法》,使得越南難民可以特殊身份進入美國定居。以至於北越統一越南之後,仍有很多越南人通過各種途徑移民到美國。時至今日,越南裔美國人已是亞裔美國人的前幾大族群之一。

越南戰爭的後遺症,會在美國一直存在並持續增長

(數據:國土安全部-<移民統計年鑑>)▼

撤離行動是算成功了,但大量的難民到來,如何安置他們又成了問題。為了避免多年前古巴難民在邁阿密造成的狀況,越南難民被美國政府打散重組,分散安排到了全美50個州。這一計劃的初心在於讓越南人無法組成具有有效力量的社區,弱化他們的聲音,並用美國文化同化他們。

1975年5月,美國第一夫人貝蒂·福特

在加利福尼亞的彭德爾頓難民營看望越南兒童

(圖片:White House/Wikipedia)▼

可惜這種辦法最終失敗了,越南人的團結不僅體現在戰爭,被分散之後他們千方百計聯繫對方,自發形成了越南聚居村。在這些地區使用越南語言,保留越南文化,使得越南裔作為一個較新的移民群體,在美國地位迅速提升。

越南土地上的越南共和國早已滅亡

美國土地上的「越南共和國」愈發昌盛

(圖片:Joseph Sohm/shutterstock)▼

由於這些越南人的祖籍大部分在西貢,所以美國越南裔聚居區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小西貢。

美國的「飛地」—小西貢之一

(圖片:Ser Amantio di Nicolao/Wikipedia)▼

反倒是越南的西貢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命名的胡志明市。

參考文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430%E4%BA%8B%E4%BB%B6

https://kknews.cc/history/qeypel8.html

https://mangcut.vn/4-buc-anh/4.html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wikipedia

相關焦點

  • 『歷史』越南「戰爭遺蹟博物館」
    越南戰爭博物館(準確的譯文應為:越南戰爭遺蹟博物館,有的譯為:越南戰爭紀念館)座落於胡志明市武文頻街28號,
  • 越南戰爭前,韓國飯都吃不起,越南戰爭後,韓國一飛沖天
    越南戰爭前,韓國飯都吃不起,越南戰爭後,韓國一飛沖天。韓國不言而喻,是一個很窮的國家,因為近代不是被日本剝削,就是處在戰爭中。尤其是國土基本上被炸彈夷為平地,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韓國人飯都吃不上。這也是那一段時間,韓國人不斷往北跑的原因,因為那個時候,北部在蘇聯和我國援助下,非常富裕,不光能吃飽飯,還有小康。
  • 《越南戰爭》紀錄片9.5高分,十年製作
    著名紀錄片導演肯·伯恩斯的《越南戰爭》紀錄片,於2017年在美國
  • 越南(上):地理位置重要,美國挑起越南戰爭,我國開始提供武器
    對此,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便評論稱:「越南戰爭就是一場悲劇,美國根本不應該闖進去。」而這次戰爭的性質,其實就是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又一次較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越南戰爭與韓戰非常相似,都是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武裝對抗。今天就聊一聊越南戰爭,看美國如何將自己拖入戰爭泥潭。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會發動越南戰爭,主要就是為了重新定義亞洲局勢。
  • 越南為什麼有那麼多畸形人?皆因越南戰爭時美軍使用了這種武器
    1959年,越南戰爭爆發,這場戰爭持續了16年,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
  • 越南戰爭的引子:九年越法戰爭
    現在人均三千美元的越南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一萬美元,成為中等發達國家。而短短30年前,這個國家還處在連綿不斷的戰火當中。大家了解最深的戰爭肯定是越南戰爭,這是美國人的叫法,按越南人的說法應該叫抗美戰爭。無數的美國大兵來了就再也沒有回去,還有更多就像《阿甘正傳》裡的丹中尉,殘缺不全地回去了。
  • 越南戰爭舊照,戰爭真是太殘酷了
    越南戰爭是指發生在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的重要局部戰爭,又稱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其本質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
  • 越南人鏡頭下的中越戰爭(罕見多圖)!
    銘記歷史,不忘英雄!為了能及時收到我們的消息,記得點擊置頂公眾號或者設為星標,即可每天免費收到最新的內容。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官方稱為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國際上則又將其視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是指於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發在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
  • 周日新書 | 戰爭的餘燼:法蘭西殖民帝國的滅亡及美國對越南的幹預
    業餘主要從事二戰和戰後歷史著作翻譯。主要內容:《戰爭的餘燼》這部厚達1000頁的著作講述了1919年凡爾賽會議至1959年間發生在幕後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動機,以及各方領導人展開的一系列磕磕碰碰,*終導致本可避免的、血腥和無休止的戰爭。
  • 越南戰爭:一場從頭到尾的騙局,留下的是美越人民揮之不去的夢魘
    電影中的蘭博就是越戰歸國美軍,耗時長達20年之久的越南戰爭是美國在二戰後的歷史中心事件,是美國所發動戰爭中最長的一場戰爭。不僅當時的國際關係與格局因為這場戰爭而出現了變更,更是對直至今時今日的美國社會和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 《越南戰爭》:權力遊戲下永恆的傷痛(中)
    上一篇章就《越南戰爭》這部紀錄片,談到了越戰的起源。這一篇章繼續就著上集繼續說。如果還沒閱讀上篇的朋友,歡迎點擊上圖閱讀。……如果你要問越戰的意義,我想在大部分人的共識裡,都會認為越戰就是冷戰對峙下的一場毀滅遊戲,而越南這個國家只不過是無辜成為了大佬間搏殺的犧牲品罷了。甚至有人認為,當年為了有效避免兩種不同意識形態下可能產生的核武衝突,選擇越南戰爭,是一個止損最低的選擇。但就歷史意義來說,我不做確切定論,畢竟我也不是一個歷史學家。
  • 永遠飛翔——美國越南戰爭紀念短劍
    這套短劍是為紀念越南戰爭,於1982年,由美國歷史基金會向著名軍刀生產商——戈博公司特別訂製的。相關數據:刃長:171.45毫米全長:301.62毫米全重:907.00克刃材:440C不鏽鋼柄材:7075航空鋁合金在美國社會,越南戰爭始終是揮之不去的陰影,不管是紀念品還是電影,大量以越南戰爭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因為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
  • 越南統一戰爭:北越是如何滅亡南越的?
    二人之所以獲獎,是因為他們在巴黎長期密談、最終籤訂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簡稱「巴黎協定」),此後,美國從越南撤軍,越南戰爭結束。不過,黎德壽拒絕領獎,理由是:越南還在戰亂中,和平尚未到來。
  • 【全戰·歷史】奠邊府戰役:越南抗法戰爭戰役
    但直到下午5時30分,勇敢頑強的越南人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比阿特麗斯據點發起攻擊。他們勇猛地撲向鐵絲網,死傷逾千,成營的援兵又蜂擁而至。到午夜時分,法方竭盡全力勇敢作戰的外籍軍團在比阿特麗斯據點全部被殲,該據點落入越盟手中。比阿特麗斯據點是整個防禦體系的一個薄弱據點,一攻即克。但它的失守意味著該營地的其它據點已處于越盟火力的直接打擊之下。
  • 讓美國痛不欲生的越南戰爭為何讓日本一鳴驚人
    越南戰爭,是美國繼韓戰後的又一次慘敗,對美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深遠影響。而這場將美國徹底拉下神壇的戰爭,也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世界歷史的走向。而這場漫長的戰爭,在產生了空前慘烈的傷亡的同時,也給更多國家和地區帶來了一飛沖天的歷史契機。而日本,就是越南戰爭的最大贏家。作為世界上最多災多難的國家之一,越南長期是烽火連天的代名詞。
  • 越南戰爭美國打了20年才撤軍,為何韓戰3年就屈服了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戰爭那是改變世界格局和奠定大國地位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很多戰爭那是被世界銘記的。
  • 飛行在熱帶叢林上空的巨鳥,細數越南空軍歷史上的那些大飛機
    越南空軍早期的戰鬥機由於越南沒有製造、生產飛機的能力,所以越南空軍從成立的那天起,就一直裝備著外國的飛機。先是中國、蘇聯,然後在1975年越南戰爭結束以後,還曾經短暫使用過美式飛機。不過因為種種原因,越南空軍使用的飛機普遍尺寸不大,無論是殲5/米格-17還是米格-21,抑或F-5,即使加上安-24運輸機這種,其實都是小飛機。
  • 【近代史】17、中法戰爭:你不了解的越南和天地會
    發生在1883年的中法戰爭,對於晚清的洋務運動來說,是場巨大的挑戰,也是一次進階的助推器。這並不是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戰爭,但是知道這場戰爭的人,對這場戰爭的印象往往會特別的公式化。很簡單嘛,法國侵略越南和中國,中國奮起反擊,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劫,劉永福領導人民群眾擊敗法國,劉銘傳保住了臺灣取得了海上勝利,但是李鴻章賣國,中國不敗而敗。
  • 「新春驚雷」——改變越南戰爭走向的「春節攻勢」 | 鐵血頭條
    戰爭到了1968年,美國國內早就反戰情緒高漲,其實,比美國日子更不好過的其實是北越,連年殘酷戰爭讓北越付出難以忍受的巨大代價,即便中國節衣縮食的無私援助它,北越也幾乎到了山窮水盡地步。於是北越最高軍事當局,策劃了一場載入人類戰爭史冊的經典戰爭——「春節攻勢」。自古以來,世界各地的軍人都明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這一軍事至理。所以,要趕在年初給美國一個突然打擊,最好的時間莫過於春節了,千家萬戶團圓的日子裡,必定是南越軍隊最鬆懈無備的日子,也會是美軍對北越最放鬆警惕的時間段。
  • 越南戰爭有多殘酷?這些老照片告訴你!不要低估一個民族的團結
    越南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參與最多,影響最大的戰爭。最終,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了。越南戰爭是指在1955年至1975年的冷戰期間發生的重要局部戰爭。它也被稱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其實質是在諸如美國這樣的資本主義陣營國家的支持下的越南南部(越南共和國)與蘇聯和中國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