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局部戰爭,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深度參與其中。在這場戰爭中,海軍陸戰隊坦克兵採用了不少當時最新的裝具,不過他們的武器,恐怕是參戰美軍裡最舊的。
對于越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坦克兵乃至全體參戰美軍來說,尼龍防彈衣是個參戰的新裝具。頭戴蒙有迷彩盔罩的M1鋼盔,身穿「馬甲」,胸掛L形手電,端著M14或M16突擊步槍成為越戰美國大兵的經典形象。
美國海軍陸戰隊坦克部隊在越戰時期裝備的防彈衣有3種:M-1951、M-1955和M-1969。M-1951式防彈衣實際上在20世紀50年代末已經在某些熱點衝突地區前線配發給美國陸軍步兵部隊。
試穿M1951
為拉鏈無袖夾克式樣,重量7.75磅(3.5千克),材料為防水尼龍,胸部上半部分和肩膀是尼龍的柔性墊,而胸部下半部分、背部和腹部是可完全的多倫(玻璃鋼)板。
這種防彈衣外側有兩個衣袋,配腰帶,腰帶主要是為了掛手槍套已經類似的單兵裝具。
根據美國陸軍的統計,這種防彈衣能偏轉了大約65%的各類彈藥,75%的炸彈破片和25%的輕武器射擊。將軀幹傷口減少了60%至70%,傷痛減少了25%至35%。
但是它有個很大的缺點——悶熱,這個缺點在另外兩種防彈衣上也是很明顯的。
M-1955防彈衣是在M-1951式防彈衣上升級而來,防彈衣有23個5 1/4平方英寸(33.8平方釐米),1/8英寸(0.31釐米)厚的多倫(玻璃鋼)板。這些防彈材料為13層尼龍。重量為10磅3盎司(4.56千克),成本為47美元。M-1955在右肩上加了一條掛繩,方便在行軍時攜帶突擊步槍。在20世紀60年代末,許多M-1955背心上增加了兩個大的前口袋。
M-1955防彈衣
M-1969式防彈衣在式樣上最大的改動是增加了衣領,另外還加上了手雷扣,甚至在加上筆袋來容納原子筆。而防彈材料改為12層尼龍,重量有所下降,為8.5磅(3.85千克),成本為每件35美元。
海軍陸戰隊穿M69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越戰時使用防彈衣的一大特色是在背後用醒目的巨型字體印上自己的名字。當然有些人由於各種原因穿的是別人的防彈衣,也只會草草在上方補上自己的名字,對原來的名字不做塗抹或改動。
當然坦克兵一般在坦克車內,自然是無需穿防彈衣的,只有車長會頻繁露出上半身觀察態勢,所以通常會穿。
越戰時期,美軍坦克部隊終於換掉了二戰時代的M1938「大狗叔叔」坦克頭盔,戴上了T56-6坦克頭盔。
這種頭盔的盔體幾乎是一個球形,材質為玻璃鋼,重量較輕。將送話器和耳機都整合在頭盔裡,有MK-525/G和MK-1036/G兩種通信耳麥系統。
T56-6坦克頭盔
網上有說法稱美國明星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在參軍的時候戴過T56-6頭盔,但是從他1960年主演的電影《大兵的煩惱》中可以看出,他佩戴的依然是M1938頭盔。
貓王的坦克頭盔
不過,解放軍倒是引進過T56-6頭盔,目的是與從西方進口的坦克電臺所搭配。有些中文資料寫作CVC T56-6或者CVC頭盔,其實CVC是戰鬥車輛車組成員(Combat Vehicle Crew)的縮寫,不是型號。
解放軍的T56-6
美軍的作戰部隊對T56-6頭盔的指責較多,比如頭盔的殼體較大,防護性能不夠好,在越南這種熱帶雨林氣候中顯得悶熱難受。所以,美軍從20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尋求替代方案。1973年,美軍開始用DH-132頭盔替換T-56-6式。不過暫時沒有發現越戰前線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坦克部隊大規模換發DH-132的照片。
順便,DH-132頭盔沿用至今,其改進型到現在依然是美軍M1系列坦克,M2步兵戰車等車組的制式頭盔。
DH-132頭盔
越戰時代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坦克兵和二戰時代類似,除了坦克兵特有的少數裝具和徽章之外,軍服大體和步兵類似,他們也穿M62式軍服。
M62軍服是灰綠色棉質平紋布質地,受時代科技限制,既不透氣,也不吸汗,也不是阻燃材料,上衣內側有地圖口袋,單扣固定。隨著戰爭的進行,大致有三種樣式變化:
第一種:扣子為塑料材質,明扣,斜角口袋。有肩袢,袖子有可調節的袖口,可以捲起來。每個口袋的底部都有排水孔。
第二種:改為暗扣,帶腰袢。
第三種:平紋布質地或者尼龍,取消肩袢,腰袢。
M48坦克車組
順便,這種軍服雖然是單色,非迷彩樣式,不過在越戰美軍中並不獨特。現代人去看越戰時期的照片,反映越戰的影視劇,也會發現這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大量的美軍穿著單色軍服作戰。
作為對照,南越軍隊的迷彩服普及率倒是很高,他們的迷彩服樣式甚至比美軍要多。
通過一些顯著特徵可以分辨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和美國陸軍的士兵:
左胸口袋上的海軍陸戰隊標誌;
海軍陸戰隊的腰帶是針扣皮帶,而陸軍是板扣皮帶;
如果帶著攜行包,上面也有軍種標誌和部隊標誌;
坦克兵們通常在領口或者胸前佩戴鮮明的軍銜標誌,原因很簡單,他們坐在坦克裡,不怕被「重點照顧」,而步兵部隊的士官和軍官有時候會選擇不帶軍銜標誌。
美軍剛參加越戰的時候,配發的是真皮製的黑色軍靴,鋁製扣眼,橡膠底。高層認為襪子必須防潮,防打滑和腿腳起泡,還給坦克兵配發了羊毛混紡的襪子。這種搭配確實能保護在坦克上作業的坦克兵,不過並不適合越南的實際情況。
因此,美軍後來因地制宜,開始配發一種名叫「叢林靴」,靴筒改為綠色尼龍,靴面改為皮革和綠色尼龍,增加了排水孔,橡膠靴底很厚,還加了塊金屬板,目的是提防越共布置的竹籤/木樁陷阱。在熱帶雨林中,叢林靴的透氣散熱稍好一些,但是防水性依然較差。為此,美國大兵們自嘲說,至少有排水孔,就不用踩著靴子裡的水走路了。
叢林靴
海軍陸戰隊的軍帽和陸軍接近,起初是圓筒帽,後來是棒球帽樣式,兩種樣式都有兩個通風孔,另外還配發奔尼帽。
越戰中的奔尼帽
由於坦克部隊不太可能使用輕武器作戰,所以配發的依然是舊式武器——M1911白朗寧手槍、M1A1湯姆森衝鋒鎗和M3A1注油器(或者叫黃油槍)衝鋒鎗,解放軍當年都繳獲過不少。
M1911白朗寧手槍在美軍中服役長達74年——從1911年到1985年,在中國外號大眼擼子,得名於其0.45英寸(11.43毫米)口徑,比當時中國常見的所有手槍口徑都大。由於攜帶方便,在美國海軍陸戰隊坦克兵中很受歡迎。
大眼擼子
不過M1A1湯姆森衝鋒鎗和M3A1注油器衝鋒鎗就不那麼受歡迎了。
這兩種衝鋒鎗的重量一點不輕,湯姆森衝鋒鎗3.75千克,黃油槍3.67千克,而M14步槍4.5千克,M16步槍3.9千克。
但衝鋒鎗發射的是手槍子彈,射程近,威力也不足。所以,很多坦克車組都想辦法搞來M14和M16放在坦克裡應急。
手持湯姆森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
這兩種衝鋒鎗也曾被解放軍大量繳獲過,剛開始對於缺乏衝鋒鎗的解放軍來說,是個新奇武器,得到了「簡直就是小機槍」的評價。不過,在解放軍決定蘇械化之前,曾認真考慮大批量仿製生產的不是美式衝鋒鎗,而是發射短步槍子彈的M1卡賓槍。
儘管如此,美軍坦克部隊不但在越戰中依然大量裝備M3衝鋒鎗,甚至一直沿用到1991年海灣戰爭。
冷戰時代的M3衝鋒鎗
按今天的觀點來看,美國海軍陸戰隊坦克兵的單兵裝備並不適合當時的作戰環境,不過美軍高層還是對其寄予厚望,將他們部署在南越的最北邊,既要對付遊擊隊,也要直面北越正規軍。不過,這些裝備在實戰中表現出的優缺點依然為之後的發展,指出了可能的方向。
在後臺回復mov4,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戰爭片的歷史文章;
在後臺回復sgt16,獲得本公眾號的三篇坦克戰的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