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超人測評的陳建國受芬蘭外交部邀請,人模狗樣地前往芬蘭進行了一次友好訪問。
為什麼?不知道,但的確感覺有點飄。
提到芬蘭,你能想到什麼?聖誕老人的家鄉?傳說中的全民社交恐懼?還是總攛掇你往冰水裡跳的芬蘭航空廣告?
落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之前,建國也和你一樣不知道該期待什麼,直到第一天傍晚,真的被芬蘭人從蒸籠般的桑拿房揪出來,跳進了零度以下的冰海裡,建國才猛然意識到,這個遙遠的北歐國家,遠比想像中奇怪。
不僅如此,芬蘭還擁有著全世界最成熟的可循環經濟,以及令人「感到無語」的垃圾分類再利用技術。
雖然目前國內已經開始推行垃圾分類,明年5月起,北京也將實行更嚴格的垃圾分類政策,並且和建國同行的都是來自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的記者朋友,也算見多識廣,但在訪問過程中,大家卻屢屢表達出了「羞愧」的情感。
為什麼?下面就由建國為大家帶來這篇——
10月底的北京還是薄外套的世界,而抵達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時,竟然下雪了,見不到雪的北方人激動壞了。
和想像中的北歐也很像,空氣雖然凜冽,卻格外的清新。雖然還不到下午5點,赫爾辛基的天卻早已陰陰沉沉。
更不要提到了晚上,真的冷極了,體感溫度零下六、七度,徹底斷絕了夜生活的念想,只想老老實實躺在被窩裡。
此行是由芬蘭外交部安排的「智慧城市和可持續經濟」主題媒體團,所以一周的行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第二天一早,我們就要去見芬蘭環境部的官員,出門時,依然天色陰沉。
來自四季如春的新加坡的記者忍不住說,本來出發前做好了充足的採訪準備,現在到了赫爾辛基,滿腦子只有一個念想,活下去。然而芬蘭外交部的Hanna女士只是淡淡一笑,披上她薄薄的夾克告訴我們,這只是秋天,我的朋友們。
芬蘭環境部的官員在介紹芬蘭發展的新能源時,非常有自知之明地提到,對於他們來說,大力發展太陽能不太現實,「畢竟,你們也看到外面的天氣狀況了」。
但幸運的是,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裡,我們卻恰恰趕上了陽光燦爛的好天氣,而也正因如此,才能開始理解為什麼芬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在我差點相信芬蘭的魅力就在於這樣的歲月靜好時,帶隊的Hanna女士又用謎之操作告訴我,想錯了。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芬蘭人靦腆,感情內斂,差不多人人都有社交恐懼,但奇怪的是,傳說中他們卻又特別喜歡大家脫光了混在一起蒸桑拿。
不僅如此,或許是芬蘭的冬天實在太冷太長,很多人甚至會在家裡自備一個小型桑拿室,朋友聚會或是家人度假,「坦誠相見」共蒸桑拿都是最受歡迎的環節。
*公共桑拿Loyly,圖片來自Instagram: Loyly*
在芬蘭的第二天,我們也被直接拉到了公共桑拿房,男女混蒸,不過是要穿泳衣的。
桑拿室分兩種,一種是普通桑拿——
一種是煙燻桑拿,整體溫度要比普通桑拿高很多,我在裡面坐了會兒,有種臉在融化的錯覺——
*煙燻桑拿,圖片來自Instagram: Loyly*
芬蘭人蒸桑拿真的很硬核,我們覺得溫度差不多的時候,總有人不滿足,兩三勺水地往桑拿石上澆。坐在一輪又一輪蒸騰的水蒸氣裡,感覺自己像一籠包子。
但這還不算什麼,最硬核的是,芬蘭人的桑拿不只是蒸這麼簡單——蒸好了要往冰水裡跳,不跳白蒸。深諳中醫理論的這一團記者忍不住想問問為什麼,Hanna解釋說,芬蘭人相信這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記憶力(?)。
我們去的這個Loyly桑拿房外面就是大海,天漸漸黑下來,氣溫也慢慢降到零度。秉持著「來都來了」的精神,我決定拼了。
在溫度超高的煙燻桑拿蒸了15分鐘後,我進行了第一次嘗試,還沒跑到海邊就冷下來了,海水剛沒過膝蓋就凍得放棄了。畢竟零度的天氣,幾乎光著膀子在外面跑,還要扎進冰海裡,是不是瘋了。
又試了一兩回之後,身體好像慢慢適應了這種高溫低溫之間的來回切換,也有可能是凍過勁兒了,總之終於成功下水「冬泳」。
現在想想,桑拿、重金屬樂這些看上去「極端」的娛樂內容,似乎完美消化了害羞的芬蘭人釋放情緒的訴求。而這種喜歡追求極點的習慣,也不僅僅體現在這些方面。
蒸完桑拿那天晚上,我們和赫爾辛基市政府的官員一起吃了晚餐。一邊大嚼馴鹿肉,一邊聽說了一件新奇的事。
她說,之前政府做過調查,發現赫爾辛基市民最關注的兩大問題,一個是假新聞,一個就是環保。
在同屬首都大區的埃斯波市(ESPOO),市政府的官員有著相似的調查結果——市民最關心的問題是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而這,其實也是這一周時間中,最困擾我們這些記者的問題。在國內剛剛開始政策推行垃圾分類這種最基礎的環保舉措時,很難想像在地球另一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不是溫飽,不是就業,也不是經濟形勢、行業風向,而是環境保護。
並且在芬蘭,環保也的確不僅僅是說說那麼簡單,比如埃斯波市,2016、2017連續兩年被評為歐洲最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比如小城拉赫蒂(Lahti),已經實現了垃圾95%的回收利用,相當於本地區生產的幾乎全部垃圾,都能找到再利用的方式;比如芬蘭承諾要在2035年實現碳中和,指的就是整個國家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要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
而我,聽了這麼多年的可持續發展,但說實話,完全不明白什麼才算可持續。
在阿爾託(Aalto)大學的學生公寓裡,我看到了芬蘭人是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的,竟然出奇簡單。
所有公寓的廚房裡都會配有一個推拉門,專門用來垃圾分類。
另外還會按回收要求進行紙製品,以及易拉罐和飲料瓶的分類。
而收集到一定程度後,就可以將這些垃圾送到公寓附近的垃圾回收站進行回收。
而這樣的垃圾回收站,不僅學生公寓裡有,根據芬蘭政府的規定,所有公寓樓在建築之初,都要將垃圾處理站的設計包括在內。
而獨棟房屋的住戶,自行決定購置哪些類別的垃圾桶(大多數人會選擇生物垃圾或是能源垃圾的垃圾桶),其餘類別的垃圾則在分類後,自行帶到附近超市的垃圾處理點處理。
而為了鼓勵垃圾分類回收的行為,每回收一個飲料瓶,都會從機器上得到相應的返現,可以拿到超市收銀臺進行兌換。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飲料瓶回收設備的公司,兩個大股東分別是芬蘭的兩大飲料公司,平時是競爭關係,但在環境保護上,卻能相互合作,令人感概。
上面都是常規操作。又關心環境又愛發明又不差錢的芬蘭人在垃圾回收上還有一些令人嘖嘖稱奇的騷操作。比如下面這個大傢伙👇
這其實也是一個分類垃圾回收中轉站,不同的是,這裡完全實現了自動化,不需要人工操作。
怎麼實現的呢?只需要在附近的社區設立這樣的回收點👇
一處回收點對應幾戶居民,居民只要用鑰匙掃開回收桶的嘴,把分好類的垃圾放進不同的桶就完事兒了。
在幾公裡之外的垃圾回收點,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實時監控屏了解各個回收點的垃圾回收量。
回收時非常簡單,完全不用人力運送,垃圾會通過鋪設在地下的管道直接被抽送進垃圾回收中轉站。
垃圾在這裡將通過全自動的重力篩檢,去除掉內部可能存在的金屬製品,然後被輸送進不同類別的壓縮罐中。
壓縮罐一旦即將裝滿,機器和中控室都會發出警報,到時候將由卡車將這些壓縮後的垃圾送往下一站。
玩兒遊戲似的就完成了垃圾的回收中轉,而且身處垃圾堆,卻聞不到一絲臭味,不得不佩服芬蘭人的創造力。但這一套設備加上管線鋪設,至少3000萬歐元。成本高不說,還必須以嚴格的垃圾分類為基礎,也只能看著眼饞了。
在芬蘭,政府推動垃圾分類始於上世紀90年代,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垃圾分類已經變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不僅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潛移默化,還開始強勢影響他們的上一輩。比如Hanna的兒子,就會用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挑她的分類錯誤。
*自己用不到的大件,
可以放在社區的專門位置供他人二次利用*
但即便到現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實現垃圾分類。在芬蘭,如果不分類會怎麼樣?「也不會怎麼樣,但是不分類的混合垃圾處理費會比分類垃圾的高一些。」Hanna解釋。而如果總有人將不分類垃圾扔到公寓的垃圾回收站的話,則會導致整個公寓的垃圾處理費增加,平攤到個人頭上的費用也會相應增加。
「那你們會怎麼辦?」Hanna饒有興趣地問。
「我們直接罰款呀。」
垃圾分類不新鮮,但回收後的垃圾都去了哪裡呢?
我們聽說過太多分類回收、集中處理的故事,芬蘭之行如果到此結束,恐怕也怪遺憾的。
但好在,芬蘭外交部打定了主意讓我們圍著垃圾堆轉。
之前提到一個叫拉赫蒂的城市可以回收利用該地區95%的垃圾,為了讓我們更直觀地感受,芬蘭外交部大方地把我們拉到了拉赫蒂的垃圾處理工業區。
這個垃圾處理中心由一家名叫PHJ的公司負責,整塊區域由各種各樣不同的垃圾處理廠,及包括瀝青廠、能源公司在內的6家公司組成。
垃圾分類別進行處理,比如對生物垃圾進行堆肥,收集生物氣體,對能源垃圾進行篩檢、粉碎和壓縮,之後將它們作為可再利用資源送往附近的這些公司。
垃圾處理廠附近有一家瀝青廠,這是因為處理後的屋頂廢料是瀝青廠需要的原料,可以保證瀝青廠的高效運轉。
在這些垃圾的回收利用中,讓拉赫蒂地區收益最大的,無疑要數能源垃圾的回收。
芬蘭承諾要在2035年實現碳中和,簡單說就是超大幅地減少碳排放,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使用清潔能源。在這之中,回收利用能源垃圾可以說是個一箭雙鵰的好主意。
能源垃圾被送進垃圾處理廠後,粉碎,利用重力分離其中可能含有的金屬製品,然後壓縮,送往5公裡外的能源公司,用當地人生產的垃圾,燃燒後為當地20萬人口提供提供電力和供暖。
垃圾去哪兒我去哪兒,所以又跟著這些處理好的燃料來到了拉赫蒂能源公司。
燃料首先要在接受處在進行一輪重力篩檢,除去其中的金屬,然後通過這個巨大的傳送帶轉移到電廠。
電廠將燃料高溫汽化,然後稍稍冷卻,除去燃料中可能還含有的有害物質。淨化後的氣體,質量堪比天然氣。
然後將可燃氣體排出,將產生的高溫蒸汽用於發電,渦輪機生產電力過程中產生的區域供熱也可能傳送給當地供熱網。
像拉赫蒂這樣「吃幹抹淨」型利用可回收資源的產業,在芬蘭並不少見。政策的鼓勵,碳稅的約束,以及高昂的成本,反而讓企業更傾向於走上節能減排的道路。
不止一個芬蘭的官員告訴我們,其實在芬蘭,越不環保越浪費錢,企業都算得清這筆帳。
在芬蘭的這一周,我和同行的記者朋友經常恍惚,因為身處環境的不同,我們和芬蘭人在環境保護意識上的差異竟然這麼大,拉赫蒂甚至開發了一款app,供居民們記錄自己日常的碳排放。
有時候也忍不住調侃,只有北歐這種高福利高收入高教育水平的社會,才會有閒心關心地球和全人類的命運。
但說歸說,笑歸笑,無論起步早與晚,只要開始就不遲,再高能的技術,也依然需要每個人意識和習慣的變化才能派得上用場。並且改變已經發生在身邊,有了這次芬蘭的「垃圾行」,再看無論是引發大規模討論的上海垃圾分類,還是明年即將實行的北京垃圾分類政策,似乎都有了更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