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智庫導讀
1月26日,歐巴馬和印度總理莫迪一起檢閱了印度共和國日的閱兵和花車巡遊。印度閱兵中摩託車疊羅漢等細節,讓不少媒體津津樂道,但這些細節背後的事實卻並不為人所知。
1. 印度「國慶」慶祝的是印度憲法生效、民選政府上臺,遊行其實是由閱兵和花車遊行組成的街頭派對
印度並無「國慶日」(National Day)一說,被廣泛認為是印度國慶節的1月26日實際上是印度的「共和國日」。
儘管英國於1947年8月15日向印度政府移交了權力,印度重新獲得了國家主權,但直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制憲會議宣布印度憲法生效、民選的合法政府上臺,印度才成為法律和事實上(de jure and de facto)的獨立的主權國家(Sovereignstate)。
在這之前的近兩年時間內,印度政府行政首腦的合法性要接受英國女王的印度總督背書,須由其指定。
憲法生效後,印度議會隨後決議每年1月26日為印度的共和國日,並舉行遊行活動慶祝共和國日。閱兵當然是遊行活動的重頭戲之一,但遊行並不等於閱兵,各省份的花車巡遊也是重要部分。
2. 摩託特技表演絕非「從印度教苦修演化」,而來源於英國軍事傳統:一戰後,英軍信號兵須熟練掌握摩託駕駛技巧,信號兵學校建立了摩託車特技表演隊提高車技
武裝部隊人員表演摩託車特技絕非部分簡體中文媒體想像的「從印度教苦行修道動作演化出來的特技表演」,而是源自英國軍事傳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場無線電通訊並不總是可靠,駕駛摩託車穿越交火區域傳遞命令和情報對信號兵來說是一項非常實用的技能。
因此,英軍信號訓練中心(British Army Signal Training Centre)會訓練信號兵們摩託車精準駕駛的技巧。
1927年,為了提高訓練水平,該訓練中心成立了皇家信號兵摩託表演隊(Royal Signals Motorcycle Display Team),又稱「白盔摩託車特技表演隊」(White Helmets),並延續至今,參加包括英國軍事表演賽British Military Tournament)等軍事活動。
在英軍傳統影響下,不少隸屬於大英國協的國家的軍隊也建立了自己的摩託車表演隊。例如,加拿大就也曾建立加拿大武裝部隊摩託車表演隊(Canadian Armed Forces Motorcycle Display Team),並在各種加拿大國內和大英國協的各種紀念活動中表演鑽火圈等摩託車特技。
白盔摩託車特技表演隊並不是英軍一戰後唯一成立的表演團隊,著名的英國皇家空軍的紅箭表演隊的前身也是一戰後成立的。
事實上,摩託車特技和空中特技在表演性質上並沒有本質的不同,但在簡體中文媒體眼中,駕駛價值千萬美元的飛機和價值幾千美元的摩託車表演顯然不是一回事。
3. 駱駝方陣是現役的印度邊防安全部隊,其在印巴邊境沙漠地區有難以替代的作用
各國閱兵確實不乏退役軍人組成方陣紀念歷史事件或兵種的,但印度共和國日閱兵中的駱駝方陣是來自印度準軍事武裝力量邊防安全部隊(Border Security Force, BSF)的現役部隊,而並不是如部分媒體所說是為了回顧兵種榮耀。
事實上,自從1965年印度邊防安全部隊成立以來,駱駝騎兵就一直是該部隊的一部分。
這隻駱駝騎兵部隊駐防在印巴邊境環境惡劣的塔爾沙漠中:據華爾街時報報導,印軍駱駝騎兵團的指揮官稱,這裡幾乎寸草不生,流沙遍布,完全沒有辦法修建公路;夏天溫度高達50度,車輛發動機會過熱;許多沙丘的陡坡高達120度,車輛也只能望塵莫及。在這種沙漠環境中,駱駝反而成了最理想的運載工具。
擁有800頭駱駝的印軍邊防騎兵部隊在長達1,400公裡塔爾沙漠印巴邊境每天巡邏三次,執行的任務包括走私稽查、醫療撤離、郵政通信、後勤補給和偏遠前哨的人員部署。
事實上,駱駝騎兵如此實用,以至於印巴邊境另外一邊的巴基斯坦軍隊也同樣實用駱駝執行軍事任務。
1976年,駱駝騎兵部隊作為一線部隊第一次參加印度共和國日閱兵,受到了印度民眾的歡迎。自此以後,讓駱駝騎兵這種一線部隊參加閱兵的傳統被延續下來。
4. 保留民族裝束也繼承自英國軍事傳統:英軍招募單一錫克族士兵組成的步兵團,並允許錫克族士兵依據信仰包頭蓄鬚
殖民時期,英國大量在印度招募士兵,印度一度成為英國軍隊最大的海外兵源地。
英國軍隊對印度籍士兵的運用頗具特色:因印度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語言不互通,英軍通常會把同一民族的印度籍士兵編入同一團級單位服役。
英軍對印度各民族的信仰和習慣非常尊重,允許各民族士兵在按照其宗教信仰或習慣保留特色裝束。
印度獨立以後,英軍中絕大部分由印度籍士兵組成的部隊直接劃歸印度軍隊。
獨立的新印度顯然沒有理由比英國殖民政府更不尊重士兵信仰,對業已持續百年、形成傳統的單一民族的團級單位均予以成建制保留,對建國後新成立的軍事單位則多採取各民族混編的方式,並延續保留民族裝束的英軍傳統。
以印度陸軍的錫克步兵團為例,該步兵團由英軍於1897年招募成立,士兵全部為印度籍錫克族。英軍允許錫克族士兵依照其信仰包頭、蓄鬚,並不要求其和其他英國軍隊保持一致。
兩次世界大戰中,錫克步兵團共有83,005人陣亡,109,045人受傷。
印度獨立後,該軍團被劃歸印度軍隊。印軍保留了其錫克步兵團的番號,以及尊重錫克族士兵包頭、蓄鬚的傳統。雖然錫克步兵團士兵在閱兵中會身著鮮豔的禮服,但他們在作戰中顯然不會如此:他們會用迷彩頭巾包頭以防止暴露目標。
5. 印度共和國日遊行分為閱兵和花車巡遊,把兩者混為一談屬於張冠李戴
和中國國慶一樣,印度共和國日遊行(parade)也分為閱兵(military parade)和群眾花車巡遊(civilian parade)兩部分。前者以軍事裝備展示、軍種方陣為主,後者以各邦、各行業的花車展示為主。
不少簡體中文媒體將閱兵和花車巡遊混為一談,熱衷於將花車巡遊裡花樣繁多的吐火之類的雜耍也算進閱兵裡,並由此對印度軍隊「開掛」冷嘲熱諷一番,屬於毫無常識張冠李戴。
(本文摘編自「網易另一面」,以上摘編不代表新華社瞭望智庫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