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好望角"(微信號:goodhope8)是國內具有影響力和深受歡迎的微信公眾號之一!這裡的機密內幕很獨家!
提到核事件,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倒黴的「大核民族」。
從上個世紀結束二戰的「小男孩」和「胖子」兩枚原子彈,到本世紀的福島核洩漏,日本可謂禍不單行。
但比「大核民族」更顯悲涼的,還屬太平洋上另外一個小小的島國。
在一次次核試驗下,這個民族是真切地面臨著滅族的危機。
「小男孩」與「胖子」
從1946年到1958年間,馬紹爾群島*就遭受了美國多達67次的核試驗。
當時為了獲取人體輻射數據,美軍甚至不惜讓居民暴露在核輻射的環境下,以此開展核輻射對人體短期及長期影響的研究。
*註:馬紹爾群島由位於太平洋中部,陸地面積181平方公裡,由1200多個島礁組成,分布在200多萬平方公裡的海域上
紅圈內為馬紹爾群島位置
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比基尼泳裝的誕生,就是為了蹭當時基尼環礁上巨大核爆的熱點。
然而,那時候所有人都不知道,這島附近竟然還有人居住。
而這性感的比基尼背後,也記錄著世界上最醜陋的一面。
這場漫長悲劇,還得從70多年前說起。
那時美國雖用兩枚原子彈結束了二戰,但之後的世界卻依然不太平,因為美蘇冷戰的序幕已被拉開。
為了壓制蘇聯,美國也一心想研製威力更強大的核武器——氫彈。
但氫彈可不是好惹的,從理論上來說氫彈的威力將是普通原子彈的幾千倍。
特別是目睹了日本廣島和長崎被轟炸後的慘狀,核武器的威力讓美國人自己都感到膽寒。
所以軍方認為,這種殺傷力如此巨大的核試驗,決不能在美國本土進行。
二戰期間美國本土進行的核試驗
但好在美國國勢強盛,在二戰末期時就從日本人手中掠奪過了一個純天然的寶島——馬紹爾群島。
於是馬紹爾群島便成了美軍在太平洋上的最重要軍事據點。
在群島中,就數西北部的比基尼環礁最為平坦和開闊。
所以毫無疑問的,比基尼環礁成了核武器最理想的試驗場。
比基尼環礁
千百年來,這裡的島民都過著自給自足,世外桃源般的富饒生活。
然而在1946年2月,第一批美軍工程兵登陸了比基尼環礁,這一切就註定著走向毀滅。
當時美國海軍代表就告訴原住民們,他們正在進行一項「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轉變成使全人類受益的計劃」。
帥氣的美國大兵在跟比基尼人說教
儘管馬紹爾人不願離開自己祖祖輩輩安家樂業的家園。
但在美軍的脅迫與哄騙下,他們還是搬到了240公裡外的Rongerik環礁上,住在美軍臨時搭建的帳篷裡。
這些小島本就是無人居住之地,椰子樹稀疏,沙土裡幾乎沒有植物,就連水裡的魚都以毒藻為生。
比基尼人在離開比基尼島
不過再荒涼再貧瘠,馬紹爾人也算得過且過。
然而更可怕的事實卻是,搬遷到240多公裡外,也並不意味著安全。
那時美軍根本沒有告訴居民搬遷的原因,他們也根本不知道核試驗帶來的傷害有多可怕。
「十字路口行動」引爆的第二枚核彈「貝克」(Baker)
1946年,美軍首次在比基尼環礁進行核試驗的計劃叫「十字路口行動」,包括兩次核爆炸。
當時為了測試核武器對戰艦的破壞力,美國從世界各地共引進了95艘艦艇。
而這些艦艇上載滿了豬、羊、老鼠等活物,就是為了測試核爆對生物的影響。
被綁在戰艦上的動物
為了向世界展現大國實力,這次試驗也成了美國首次對外公開的核試驗。
毫無疑問,這也使得比基尼島這片與世隔絕的桃花源瞬間聲名大躁,驚動了全世界。
Baker爆炸現場,可清晰看到右下角戰艦
於是幾周後,法國設計師就推出了時尚界「爆炸威力」不亞於核爆的三點式泳裝,並將其命名為「比基尼泳裝」。
不得不說,這無疑是蹭熱點的典範。
現在凡是比基尼三個字,幾乎所有人想到的都是那性感的著裝,卻沒多少人想起那可憐比基尼人。
當時劇烈的爆炸已讓散居在附近的馬紹爾人驚慌不已。
然而他們也只能相信不久後美軍就會兌現諾言,「一旦計劃完畢,他們便可重返家園」。
但是等了一年又一年,隔三差五的核爆也預言著更大的噩夢,在一步步向他們逼近。
蘇聯第一枚氫彈成功試爆
1953年的8月,蘇聯的第一枚氫彈竟順利試爆成功。
這一行為又深深的刺激了美國,其核武器領域的優越感也蕩然無存。
所以,為了挽回大國的尊嚴,美國決定引爆一枚威力更大氫彈——喝彩城堡(Castle Bravo)。
當時世界上最強氫彈——喝彩城堡
1954年3月1日,這枚預計當量為600萬噸TNT的氫彈,在比基尼環礁引爆。
然而爆炸瞬間,所有觀測人員都傻眼了,這哪裡止600萬噸的爆炸當量啊!
當時氫彈所在的小島及其附近的兩座小島,瞬間從人們視線中消失。
高達5.5萬攝氏度的爆炸溫度,使島嶼頃刻氣化成了一個寬近2000米,深達80米的大深湖。
事後,美國科學家們測算,這枚氫彈的爆炸當量竟達1500萬噸,是原先預測的2.5倍。
此外,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核武器,達廣島原子彈威力的1000多倍。
由於事先沒有估計到如此強大的爆炸威力,美軍根本沒有撤離附近的居民以及在海上作業的各國漁船。
當時,日本漁船「福龍丸」號就正在200公裡外的海域進行捕撈作業。
頓時,船員們都被西邊天空突然出現的火球嚇呆了,還以為是太陽從西邊升起。
然而正當他們議論紛紛時,天空中卻突然飄起了放射性巨大的「核雪花」。
船上的漁民很快出現嚴重的輻射病,回到日本港口時,幾乎已奄奄一息。
福龍丸號上的日本漁民
然而日本的漁民,也尚算有處可去,但住所就在輻射範圍內的馬紹爾人卻無處可逃,又或者說他們根本不知道要逃。
附近島上的一些好奇的孩子,還用手抓起「核雪花」來把玩,還有的甚至把這輻射值爆表的毒物往嘴裡送。
此外,一些正在洗頭的婦女也渾然不知,盤裡混進這些碎屑也就這樣摻著水洗頭。
受核輻射的馬紹爾兒童
在比基尼環礁附近有人居住的島嶼上,有的地方鋪滿的「核雪花」甚至達2釐米厚。
而暴露在核輻射下的島民,也開始出現嚴重的輻射症狀,如嘔吐、腹瀉、頭髮脫落、皮膚灼傷等。
如果說之前估算錯了氫彈的威力是意外,那麼美軍接下來的行為則是令人髮指的。
明知輻射量與輻射範圍都已大大超過了預期,但他們就是遲遲不來撤離附近居民。
喝彩城堡的輻射範圍,圖中標出的小島大多有居民居住
更惡毒的是,在這枚巨大氫彈引爆後,這次核試驗竟非常及時地多了一項新的研究指標「喝彩城堡的生物醫學效應」,代號項目4。
其中4.1項目的標題則為「人類暴露在高當量核武器的高輻射β和γ射線下的效應研究」。
當時這些島民,被美軍稱之為「野蠻人」。
其中一部分人,還跟隨美軍到達美國芝加哥的實驗室。
他們被送進一個裝滿各種輻射探測器的鐵屋內,做著各種檢查和測試。
在記錄好數據後,美軍給予他們的只是一些食物的饋贈,完全沒有得到相應的治療。
「野蠻人」在實驗室內
1955年,美國對其中241名漁民做了跟蹤調查,在試驗當年就有12名死於肝硬化和癌症。
而一年後,又有61人相繼死於白血病、癌症和肝硬化等。
然而這麼可怕的事實擺在眼前,美軍卻一點消停的意思都沒有,之後的核試驗更是一個接一個。
4.1項目的解密資料,從婦女脖子被灼傷開始,她就一直被觀察到癒合
直到1958年,美國才迫於全世界的壓力,停止了在馬紹爾群島的核試驗。
而在此前的12年間,合計有67枚核武器在馬紹爾群島引爆,其中23枚都落在了比基尼環礁上。
如果按照TNT爆炸當量來計算,這相當於在這12年間,每一天就有一枚威力大於廣島原子彈的核爆產生。
1946年到1958年美國在比基尼環礁上進行的核試驗
迫於輿論壓力,在核試驗停止10年後的1968年,美國才派人剷除了比基尼島上受到嚴重汙染的植被和表土,並栽下了5萬多棵椰樹和麵包樹。
完事後,美國也信誓旦旦地稱,這塊土地現已變得適合人類居住,絕對安全。
所以在上個世紀70年代,便陸續有比基尼人回到故土。
然而比基尼島上雖又回到了椰林樹影、水清沙幼的環境。
但經歷了23次核浩劫之後,它早已受了嚴重的「內傷」,充滿了看不見摸不著的放射性物質。
這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當年喝彩城堡留下的彈坑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回到故土的比基尼人依然疾病纏身。
島上的婦女總是經常性流產,就算生下來了,孩子的先天畸形率也大增。
而甲狀腺腫瘤、白血病等幾乎成了馬紹爾人的常見病。
那時候,馬紹爾人才漸漸明白「這個島已經中毒了」,他們再也回不去了。
1978年,美國的科學家在比基尼人身上檢測到,島上的居民光是銫-137就超過人體能負擔的11倍。
美國能源部的一項研究也表明「所有比基尼居民的輻射指標,都超過美國人三十年的劑量。」
但當馬紹爾人要去搬離這塊魔鬼之地時,一向以「民主與人權」自詡的美國卻不管這些島民的死活,再次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最終還是非政府國際組織「綠色和平」的幫助下,這些比基尼人才得以搬離此地,到一個乾淨的島上生活。
在漫長的索賠道路上,他們終在2001年獲得了1.5億美元的賠償金。
然而據專家估計,比基尼島的表面去汙就需要耗資超過一個億美元。
即使獲得了賠款,失業率高達40%馬紹爾人現仍然被貧窮、疾病和營養不良困擾,修復舊地更是遙遙無期。
此外馬紹爾人雖有了自治權,但馬紹爾共和國每年的財政預算有三分之二是來自曾凌辱他們的美國。
比基尼人以核爆為賣點立起的牌子
或許從1946年美軍登陸的那天起,比基尼島就已沒有了未來。
在所謂強國面前,弱小的民族也註定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謝謝!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金融好望角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鑫選財富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金融榜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