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艦爆--日本海軍「彗星」艦載俯衝轟炸機史話(1)

2021-02-13 燃燒的島群

原文首次刊登於《艦載武器》2018年06期

前言

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日本海軍依靠愛知公司研製的九九式艦載俯衝轟炸機,參與了包括偷襲珍珠港和入侵東南亞等一系列重要戰役,並取得了豐厚的戰果。然而,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海軍發現這種曾經在戰場上十分活躍的俯衝轟炸機,在盟軍陸續投入戰場的新銳戰鬥機面前生存率下降,在沒有零戰保護的情況下,盟軍戰鬥機經常能輕易追上九九式艦爆並將其擊落。前線部隊要求新式的高速俯衝轟炸機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日本海軍裝備的九九式艦爆,其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了優秀戰績,但其存在飛行速度慢、載彈量小等眾多缺陷,戰爭爆發不久已經顯得落後

 

日本海軍在戰前就很重視艦載俯衝轟炸機的開發。由於受到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日本海軍的戰艦和航母在數量和噸位上都明顯弱於美英海軍。為了在將來與美英的戰爭中取得優勢,日本海軍希望通過航母搭載性能較同期美英機型優越的艦載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對敵方航空母艦實施先發制人的攻擊,以求取得海戰制空權。因此,日本海軍需要一種既能比敵方艦載攻擊機航程更遠,又能以高速擺脫敵方艦載戰鬥機追擊的俯衝轟炸機,以達成日本海軍的戰略設想。

「彗星」的設計與發展過程

 

在九九式艦爆研製服役的初期,日本海軍向海軍航空技術廠提出了開發新型艦載俯衝轟炸機的要求。當時的空技廠技術少佐山名正夫(此人還是後來的高速轟炸機「銀河」和特攻兵器「櫻花」的設計師,戰後參與了日本高速鐵路「新幹線」的開發)接到了海軍的命令,帶領手下的設計隊伍著手開始展開代號為「十三試艦上爆擊機」的新式高速俯衝轟炸機的設計研製工作。

 

海軍對「十三試艦爆」提出的要求如下:

最高飛行速度為280節(約合519 km/h);巡航速度為230節(約合426 km/h);飛機採用正常荷載(普通250kg炸彈)時續航裡程為800海裡(約合1482公裡);採用重載荷(攜帶單枚重磅炸彈和副油箱)時續航裡程為1200海裡(約合2222公裡);重載荷情況下要求能攜帶一枚500公斤炸彈。

 

為了實現海軍要求的長航程和高速性能,空技廠的設計師們在減少飛機外形的空氣阻力設計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中最重要的設計就是採用了剛剛從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引進的新式液冷發動機--DB 601A。

當時的日本陸海軍通過觀察歐洲戰場的戰況,認為採用液冷發動機能有效加強飛機的高速飛行性能。相對於傳統的風冷發動機,由於採用了直列式氣缸,液冷發動機的迎風面積更小(日本設計師通過使用之前進口的DB 600G液冷發動機實驗測試發現,在發動機功率相同的情況下,液冷發動機相對於風冷發動機的風阻降低了約20%,速度提升了6%)。

在西班牙戰場上嶄露頭角的梅塞施密特Bf 109戰鬥機,液冷發動機的採用使得戰鬥機的飛行速度進一步提升

有趣的是,由於日本陸海軍之前矛盾重重,對航空技術資料的交流共享基本不可能,因此兩邊都同時派出了軍事代表團前往德國,購買了2套DB601A發動機的生產許可和技術資料圖紙,德國人對此十分詫異:一樣的東西為啥日本人要買兩套?這樣的情形在德日軍事技術交流時頻頻出現,讓人哭笑不得。海軍將DB601A的技術資料交給了愛知公司,其仿製國產化的型號為熱田21型,後期改進型則稱為熱田32型;陸軍則指示川崎公司負責仿製,其成果Ha-40被運用在三式戰鬥機「飛燕」上,成為了日本在二戰中唯一使用液冷引擎的戰鬥機。

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生產的DB 601A液冷發動機,著名的梅塞施密特Bf 109E戰鬥機將其作為主要動力

 

日本陸軍首款採用液冷發動機的戰機:三式戰「飛燕」(Ki-61)

採用液冷發動機固然能提升飛行速度,但由於日本航空工業基礎較為薄弱,配套的發動機生產廠商在生產液冷發動機方面並沒有什麼經驗,液冷發動機結構又比風冷發動機要複雜不少,同時日本也十分缺乏生產液冷發動機零件所需的精密工具機,種種原因導致DB 601A的國產化型號的生產率低下。

 

同時,由於德國發動機採用的冷卻液添加了乙二醇,而日本當時難以大量生產乙二醇,所以裝備「彗星」的前線部隊常常使用添加了防鏽劑的純水來代替作為液冷發動機的冷卻液,雖然能勉強應付需求,但「彗星」以最高速度飛行時,發動機內部加壓後沸點最高能達到125度,純水失去了冷卻效果,發動機冷卻系統內的管道膨脹漏水,很容易造成發動機發生故障甚至損壞。

如今保存在靖國神社的遊就館內的「熱田」21型液冷發動機(DB 601發動機的日本國產版本)

 

液冷發動機結構的複雜也為日軍地勤帶來了很多麻煩,地勤人員由於是第一次接觸到液冷發動機,對這種引擎的結構並不熟悉,而生產廠商也沒有編制出較為完整的整備手冊供機械師們參考,更不要說對機械師們進行詳細的培訓,種種原因使得日軍地勤整備液冷發動機時消耗的時間也要比風冷發動機多出一倍以上的時間,直接影響了前線部隊的作戰出動效率。

1943年,在日軍位於南太平洋戰線的核心支撐點--拉包爾基地的飛機場上,日軍地勤人員正在維護檢修「彗星」的液冷發動機,構造的複雜使得液冷發動機的整備難度比傳統的風冷發動機要高,飛機的出動率也因此下降

在俯衝性能上,「十三試艦爆」參考了九九式艦爆和引進的德國He 118俯衝轟炸機(該機型在與Ju 87競爭德國空軍俯衝轟炸機項目時落敗,其全套資料被日本購入作為飛機開發的參考),採用了全新的自動襟翼,由機上的電力系統操作,在飛機進入俯衝攻擊狀態時會自動張開進行減速,同時配合主翼上的氣動式剎車(減速板),使得彗星的俯衝性能十分優秀。電力驅動技術還被用在了起落架的收放控制和內置炸彈艙的艙門開合控制上,但由於日本生產的電池質量較差且電池容量小,電力驅動系統不時會出現故障,讓機組和地勤人員都十分頭痛。

德國亨克爾 He 118俯衝轟炸機,與「斯圖卡」競爭失敗的它被日本海軍引進,最終為「彗星」的誕生提供了大量技術上的參考

 

為了進一步降低風阻,日本設計師採用了內置彈艙設計,這是日本海軍第一種採用內置彈艙的轟炸機。此前的日本海軍攻擊機一直採用外掛炸彈和魚雷的布置方式,對飛機的飛行速度和機動性都有較大影響。

打開彈艙飛行的「彗星」艦爆

同時設計師還降低了駕駛艙風擋的高度,主翼採用了當時較為先進的層流翼型設計,並在機翼內設置了整體式燃料箱,使得機身重量大幅減輕。但機艙和燃料箱都沒有設計防彈鋼板進行保護,使得後期「彗星」的整體生存率較為底下。相對於九九式艦爆的低翼載,高翼載的「彗星」更適合遠距離高速飛行,但相對地也犧牲了部分機動性和俯衝性能。而且,由於「彗星」質量較大,起飛速度高,在航母上起降時需要比九九式艦爆更長的起降距離,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彗星」在日本海軍航母上的運用。

「彗星」艦爆的研發充滿了坎坷,作為俯衝轟炸機而生的它,最初卻是作為一型艦載偵察機而服役的。我們將在下期文章中繼續講述「彗星」的故事。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高速艦爆--日本海軍「彗星」艦載俯衝轟炸機史話(3)
    > 「彗星」首次參戰是在1943年的所羅門海戰,但由於數量較少,此時作為日軍基地航空隊主力的依然是九九式艦爆。二式艦偵取得的大量寶貴的偵察情報並沒有為日軍帶來勝利,而由於長期在前線執行危險的偵察任務,不少二式艦偵被美軍戰鬥機伏擊,損失慘重。隨著日本海軍的新型高速偵察機「彩雲」的服役,二式艦偵被迅速取代,在戰爭後期逐步退出一線作戰部隊。
  • 疾速艦爆,從D4Y1到D4Y4,淺談二戰舊日本海軍「彗星」艦上爆擊機
    早期研發史——從99式艦載俯衝轟炸機到「十三試艦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舊日本海軍航空兵裝備的主要是99式艦載俯衝轟炸機,也就是九九式艦爆。九九式艦爆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果。但是該機最大飛行速度僅有430公裡每小時,在沒有護航戰鬥機保護的情況下,很容易被美軍戰鬥機所獵殺。在前線飛行員的強烈反饋下,舊日本海軍決定研製一款全新的艦載俯衝轟炸機,來取代飽受非議的九九式艦爆。
  • 愛知B7A「流星」艦載轟炸機史話
    如果說二戰中的日本帝國是一個野心勃勃的武士,那麼帝國海軍就是武士手中最長、最鋒利的利刃。從偷襲珍珠港伊始,歷經大小鏖戰,日本海軍的航母及其艦載機部隊見證了帝國興衰起落,嘗遍了侵略的苦果。今天,我們著重介紹的主角,便是日本海軍航空隊的末代艦載轟炸機B7A「流星」。B7A「流星」艦載轟炸機是日本愛知航空於太平洋戰爭後期發展的一款多用途單發雙座轟炸機。
  • 日本海軍「瑞雲」水上偵察/轟炸機小傳
    在戰爭中,由於前線部隊對戰鬥機和轟炸機等作戰飛機的需求更為旺盛,水上飛機的生產優先度被後移。而愛知公司受海軍委託,在戰爭爆發後研製的E16「瑞雲」,也成為了日本海軍最後的水上偵察機。「瑞雲」開發史1935年後,日本海軍按照作戰用途來分別開發了3種水上飛機:用於為戰艦提供射擊觀測的10試水上觀測機、擁有俯衝轟炸能力的12試2座水偵、突出高速飛行性能以實現在敵前執行強行偵察任務的14試高速水偵(即後來的「紫雲」)。
  • 【港區探秘】彗星來的那一夜……
    1940年11月5日1號機製作完畢,15日首飛成功。在測試中取得了552km/h 的飛行記錄,這一數字大幅超出預期,甚至連零式戰鬥機都難以相比。在早期測試階段,13試艦爆在開減速板俯衝時存在安全隱患,但是其優秀的速度讓海軍看到了另一種用途的可能性——艦載高速偵察機。比起兼職偵察工作的97式艦攻,13試艦爆的表現必然出色許多。
  • 彩繪中的戰爭(27):最後的特攻 - 日本海軍「流星」艦爆小傳
    」彗星「小傳彗星艦上爆擊機源於1938年的十三試艦上爆擊機開發計劃,預計取代愛知D3A九九式艦上爆擊機(前身為十一試艦上爆擊機)。本計劃由海軍航空技術廠山名正夫中佐擔綱,設計時曾參考德國亨克爾He 118轟炸機。
  • 俯衝轟炸機 (戰鬥機)
    九九式艦上轟炸機九九式艦上轟炸機(日文:九九式艦上爆撃機,簡稱:九九艦爆)為愛知時計電機株式會社(後成立愛知航空機會社)生產製造的艦上俯衝轟炸機,主要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於太平洋戰場上使用。盟軍暱稱代號為瓦爾(Val)。
  • 九九式艦載轟炸機模型製作手記
    老謝說算,能飛的都算。但真的要挑一個題材參賽的時候我自己並沒有選擇這樣的科幻話題,家裡堆的模型太多(跟那個家裡藏錢的梗差不多),有些盒子已然不堪重負,只能搶救性製作。所以我這次挑的是一個盒子略變形,但自己對其歷史背景不陌生的飛機模型——長谷川的1:48比例九九艦爆,封繪是蒼龍號航空母艦轟炸機隊長江草隆繁少佐座機。
  • 原瑞鶴艦載俯衝轟炸機駕駛員堀健二訪談實錄
    受訪人:原舊日本海軍瑞鶴號航母艦爆隊飛行員  海軍少尉  堀  健二海軍俯衝轟炸專業的飛行員,在結束了中級教練機的培訓課程之後,不論是誰都會邁入宇佐航空隊的大門,在這裡經歷嚴苛的訓練,從懵懂無知到融會貫通,直至吃透俯衝投彈這項技術。
  • 日本海軍神風特攻隊戰果有多大?出動2000多架,10機換1艦
    ●大西瀧治郎(1891.6.2-1945.8.16),日本海軍中將,海軍兵學校40期,歷任第1航空艦隊司令、軍令部次長等職。      神風特攻隊的特攻機以搭載炸彈的零式戰鬥機為主,但也使用艦載攻擊機、艦載俯衝轟炸機,還有「月光」、「銀河」、一式陸上攻擊機等雙引擎飛機,飛行員則主要從學生中動員年青人經過簡單訓練而成。由於飛機數量嚴重不足,到了1945年,教練機、觀測機、偵察機、水上偵察機、舊式雙翼機等,只要能飛的都可投入特攻作戰。
  • 英國皇家海軍「梭魚」艦載魚雷/俯衝轟炸機的故事(上)
    這種慢吞吞的雙翼機毫無疑問是上個時代的落後設計,卻在二戰中為皇家海軍立下了累累功勳。當然,「劍魚」如此出名的另一個側面則是其後繼者的默默無聞:這便是同樣出自費爾雷之手的「梭魚」(Fairey Barracuda)艦載魚雷/俯衝轟炸機。時間進入1937年,歐洲大陸已然是陰雲密布,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 NGH38CC汽油四衝配日本愛知(Aichi)D3A 九九艦爆
  • 被寄予厚望的「艦爆之神」,日本P1Y「銀河」轟炸機
    1939年前後,通過東亞戰場上空的多次實戰表現,日本軍事專家認為這款轟炸機在性能方面已經有些落後了,而海軍為其準備的後繼機種「一式「攻擊機在俯衝性能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這也導致了「一式」雖然低空飛行能力優良卻一直得不到軍方的青睞。
  • 彩繪中的戰爭(11)- 」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九九艦爆的故事
    這架B-231號機即是復原了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時,日軍第二波攻擊隊急降下爆擊隊(即俯衝轟炸機)指揮官座機,乘員是日本海軍第一航空艦隊第二航空戰隊蒼龍號航空母艦飛行隊隊長,人稱「艦爆之神」(艦爆
  • 日本戰列艦航空隊的前世今生
    時間推移到1944年5月,第四航空戰隊成立, 航空戰列艦所屬的634航空隊(下稱634空)也在巖國基地成立,作為針對航空戰艦定身量做的配置,編制上額定有艦載轟炸機24架和水上偵察機24架,轟炸機型號為海軍後期主力艦載轟炸機彗星(代號D4Y),空技廠還針對航空戰列艦彈射器特點加強了機體強度;水上偵察機是愛知研發的瑞雲(代號E16A),能攜帶一枚50KG炸彈,有兩挺前射機槍,具有一定空戰能力,42年試飛後小問題不斷
  • 逸聞丨日本戰列艦航空隊的前世今生
    時間推移到1944年5月,第四航空戰隊成立, 航空戰列艦所屬的634航空隊(下稱634空)也在巖國基地成立,作為針對航空戰艦定身量做的配置,編制上額定有艦載轟炸機24架和水上偵察機24架,轟炸機型號為海軍後期主力艦載轟炸機彗星(代號D4Y),空技廠還針對航空戰列艦彈射器特點加強了機體強度;水上偵察機是愛知研發的瑞雲(代號E16A),能攜帶一枚50KG炸彈,有兩挺前射機槍,具有一定空戰能力,42年試飛後小問題不斷
  • 生不逢時的東方「萬能博士」,二戰日本海軍銀河陸上轟炸機
    由於技術受限,日本海軍的主力轟炸機99式艦載俯衝轟炸機只能攜帶1枚250千克的穿甲炸彈,而這種裝藥量較小的炸彈面對擁有較厚裝甲防護的大型作戰艦艇破壞力嚴重不足,要知道美國轟炸機攜帶的GP通用炸彈重量不到日本炸彈的兩倍,裝藥量卻是日本的7倍。
  • 聯合艦隊的掘墓人--美國TBF「復仇者」魚雷攻擊機史話(上)
    它的名字是TBF「復仇者」(Avenger,復讐者),二戰期間美國海軍航空兵裝備的最為優秀的主力魚雷攻擊機。 在太平洋戰爭的歷次航母對決中,交戰雙方的航母艦載機往往由戰鬥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這三板斧所組成,這樣的組合,能以最高的效率實現對敵方艦隊的有效打擊。其中,魚雷攻擊機是反艦攻擊的絕對主力。
  • 二戰中的空中幽靈——俯衝轟炸機
    特別是美國和日本航母大戰的時候,俯衝轟炸機決定勝負,中途島一戰美國無畏者俯衝轟炸機一天幹掉四艘日本航母,戰果都是俯衝轟炸機的,雖然魚雷機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攻擊裝甲厚實的戰列艦,但是由於航母為核心的海軍體系下,能摧毀航母的飛機才是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