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筆名:元首衛隊
在歐生活8年,精通德語,愛好二戰史及現代戰爭史,從2000年起,曾在「戰爭的藝術」、「德國軍事中心」、sonicbbs等軍史網站和《突擊》、《戰爭史研究》等紙媒上發表多篇原創文章及翻譯多部德語電影電視劇中文字幕
請關注本公眾號:諸神的黃昏研究會,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2014年,日本富士美公司以新水貼的方式再版了一款經典機型--舊日本海軍D4Y「流星」式爆擊機(二式艦上偵察機為樣機改造機)的板件。
一般大家常見的太平洋初期日軍海軍艦載機經典搭配為:零戰-九九艦爆-九七艦攻不同的是,而這套板件的塗裝則設定為中途島海戰時,部署在第二航空戰隊蒼龍號航空母艦上試驗性搭載機式樣。
1942年6月5日中途島海戰時,改裝為二式艦偵的十三試艦爆(暨彗星原型機)試作二號及三號機配屬於蒼龍號。
在重巡洋艦利根起飛的南雲機動部隊索敵第四號機(愛知E13A零式水上偵察機)發現美軍航母艦隊蹤跡後,飯田正忠一飛曹/近藤勇飛曹長駕駛一架垂尾編號BI-201的偵察機型十三試艦爆前往回報地點確認。
但起飛三小時後,當其目視確認美軍三艘航空母艦暨護航母隊並回報時,蒼龍早在一小時前即已遇襲。之後藉高速甩脫敵機返航發現蒼龍已沉沒而轉降飛龍號航母,並使飛龍號據此情報反擊。該機之後隨飛龍號沉沒而喪失。
」彗星「小傳
彗星艦上爆擊機源於1938年的十三試艦上爆擊機開發計劃,預計取代愛知D3A九九式艦上爆擊機(前身為十一試艦上爆擊機)。本計劃由海軍航空技術廠山名正夫中佐擔綱,設計時曾參考德國亨克爾He 118轟炸機。
He 118與容克斯Ju 87曾共同競逐德國空軍新一代俯衝轟炸機一角。
但1936年6月間,時任帝國航空部空軍技術辦公室主任(Direktor des Technischen Amts der Luftwaffe im 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暨戰鬥飛行員總督察(Generalinspekteur der Jagdflieger)的恩斯特·烏德特上校(Ernst Udet)試飛三號原型機俯衝時解體,雖幸運跳傘生還,但也連帶使俯衝能力凌駕其上的Ju 87勝出。
日本海軍於1937年2月購置He 118 V4 (四號原型機),賦予機型編號DXHe1,但後續試飛時解體墜毀。
此外日本陸軍也於同年10月購置He 118 V5 (五號原型機)進行評估。之後兩軍種皆未再採購此型機。
為達到高速長續航力需求,十三試艦爆除搭載愛知航空機由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授權DB 601A自行生產的アツタ系列液冷式發動機,亦為日本海軍首架設置機腹彈倉的艦上爆擊機。
1940年11月1日十三試艦爆試作一號機完成。由於極速552 km/h凌駕當時日本海軍所有機種,加上長距離續航能力,立即受到海軍當局青睞。
1941年10月太平洋戰爭開戰前,正在準備攻擊珍珠港的第一航空艦隊,以草鹿龍之介參謀長的名義對海軍航空本部提議,將兩架十三試艦爆加裝零戰的副油箱,以改造成偵察機型,但未能趕上開戰。
與此同時海軍在11月追加訂購了40架十三試艦爆作為偵察機。而在此之前,也將試製二、三、四號機改造成炸彈倉內裝有照相機的偵察機。
四號機於1942年1月部署給了第三航空隊。由於狀態不佳,到達前線花了半個多月,而且沒有投入實戰。二號和三號機則於5月部署到了蒼龍號,參加了不久後的中途島海戰,並全部損失。
彗星艦爆的偵察機型在1943年7月制式採用後稱為D4Y1-C二式艦上偵察機一一型,連同以彗星艦爆一二型機體改裝的二式艦偵一二型總計生產300餘架。
1943年6月開始,提高機體強度的艦爆型作為彗星一型(D4Y1)投入量產,同年下半年所羅門之戰開始投入實戰。1943年5月換裝提高了輸出功率和整備性的愛知アツタ三二型發動機的性能提高型彗星一二型(D4Y2)試製一號機完成。
彗星一一型
彗星一二型
彗星一一型與彗星一二型的主要差異為裝備的液冷式發動機:前者為1200匹馬力等級愛知アツタ二一型;後者則換裝1400匹馬力等級アツタ三二型。
除一一型裝備的收納式尾輪在一二型以後改為固定式尾輪,以及發動機整流罩頂部銜接機身處的細節之外,兩者外形幾無差異。
部署在千葉縣香取基地的第一二一海軍航空隊所屬彗星一一型
部署在愛知縣豐田市的名古屋海軍航空隊所屬彗星一二型
但是,鎳等材料稀有金屬不足,工人技能低下,工具缺乏等多種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アツタ三二型發動機的生產停滯不前,結果導致機體和發動機的生產比例不匹配,大量無頭機堆在工廠裡無法交付。
アツタ二一型航空發動機
雖然當時日本的工業技術力對液冷式發動機的製造掌握度不佳,但同樣授權DB 601A生產,愛知アツタ系列發動機的可靠度仍勝於陸軍三式戰鬥機「飛燕」裝備的川崎ハ40系列發動機。
同時海軍整備員對液冷式發動機的熟悉度較高,零件備品存量也較多。因此裝備液冷式發動機的彗星艦爆各衍生型在實戰部署時,可靠性也比陸軍的三式戰高。
陸軍震天制空隊飛行第二四四戰隊生野文介大尉的三式戰「飛燕」一型乙座機
彗星艦爆一一型自1943年6月開始生產(1943年12月制式採用)。彗星艦爆一二型則在1943年5月完成首架試作機,但因アツタ三二型發動機生產延誤以致生產延誤(1944年10月制式採用)。兩者生產量相當,均為700餘架。
之後アツタ系列發動機生產速度及質量因空襲而持續惡化,於是1943年12月開始開發換裝1560匹馬力等級三菱金星六二型空冷式發動機的機型(制式採用後稱為D4Y3彗星艦上爆擊機三三型)。
裝備空冷式發動機的彗星艦爆衍生型在1945年起取代液冷式發動機的機型,但持續惡化的戰局使D4Y3彗星艦爆三三型以及最終量產型D4Y4彗星艦爆四三型多淪為特攻機。
裝備空冷式發動機的彗星艦爆生產量800餘架。
彗星三三型
第二五二海軍航空隊所屬彗星三三型
1944年11月25日攻擊美軍「埃塞克斯」號航母的彗星四三型
第一五一海軍航空隊所屬彗星四三型
命如彗星
而歷支準備彗星艦爆的前線部隊中,以第五二三海軍航空隊較有代表性,基本反映了戰爭後期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窘境和慘象。
隸屬六一航戰的第五二三海軍航空隊(鷹部隊)在1943年11月5日於香取基地接收五二一空的18架D4Y1彗星艦上爆擊機一一型而成軍。
1944年2月20日,六一航戰所屬第七六一海軍航空隊(龍部隊,裝備陸上攻擊機)及第一二一海軍航空隊(雉部隊,裝備艦上偵察機)隨第一航空艦隊司令部進駐馬裡亞納群島南端塞班島南鄰的天寧島,而戰鬥機部隊預計在2月23日抵達。
2月22日午間,一二一空的二式艦偵發現美軍航母艦隊蹤跡。第一航空艦隊兼第六一航空戰隊司令長官角田覺治海軍中將於是下令七六一空的一式陸攻機群在當日夜間分三波以魚雷攻擊美軍艦隊。
但三波出擊共32架一式陸攻之中,6架故障折返或迫降、作戰中遭擊落20架,而美軍艦隊損失則不明。陸基的第一航空艦隊,首戰即以慘敗收場。
七六一空的一式陸攻一一型
1944年2月22日五二三空(鷹部隊)12架彗星艦爆由飛行長兼第一、二飛行隊長相川嘉逸大尉率領,隨第六一航空戰隊派令而進駐馬裡亞納群島南端的塞班島。
翌日清晨前往南鄰的天寧島集結準備出擊時,就因發動機失效折返、降落失敗、降落後跑道上滑行追撞等飛行事故只剩6架還能出擊。
稍後這6架五二三空彗星艦爆由相川大尉率領執行首次戰鬥任務,以搜索攻擊美國海軍快速航母特混艦隊。
起飛後第二小隊小隊長大石將人中尉/益田增雄上飛曹的「鷹-12」號機因發動機失效而由同小隊僚機「鷹-17」號陪同返場,但降落後受美軍炮擊而損毀。
其餘執行攻擊的4架中,根據日軍紀錄,相川嘉逸大尉/山田純中尉的「鷹-25」號機以250公斤炸彈命中一艘大型航母、小坂清孝上飛曹/外岡達夫二飛曹的「鷹-79」號機也以60公斤炸彈命中一艘中型航母。
然而包括相川大尉的座機在內,兩架彗星艦爆作戰失蹤。總計五二三空的首次出擊就損失十架彗星艦爆及4名飛行員(含飛行長),僅餘兩架可用。美軍損失則不明。
五二三空所屬「鷹-29」號彗星一二型
1944年3月2日五二三空第六分隊長大石將人中尉返回本土,再度帶領13架彗星艦爆增援塞班島。
3月30日,盟軍在紐幾內亞北岸荷蘭迪雅發動登陸戰,同時以大規模空襲牽制鄰近的帛琉群島貝裡琉島(菲律賓東南方、紐幾內亞北方)日軍據點。
第一航空艦隊本部收到貝裡琉島受襲的急報,緊急派遣二六一空及二六三空甲戰各一個大隊、五二三空彗星艦爆全部12架可出動機以及一二一空艦偵兩架,於塞班島南方的關島集結,前往西南方貝裡琉島索敵攻擊。
這12架彗星艦爆由大石中尉率領,在32架零戰護衛下前往貝裡琉島。其中一架因燃油不足迫降其它小島。其餘11架彗星艦爆在途中遭遇美國海軍F6F機群奇襲。
結果包括大石中尉在內的6架遭擊落,兩架遭擊損後自爆、3架飛抵貝裡琉島降落後因燃油外洩起火或美軍炮擊而損毀。
總計五二三空的第二次戰鬥任務損失11架彗星艦爆及16名飛行員(含分隊長),且一無戰果。
五二三空所屬「鷹-3」號彗星一二型
1944年4月間,五二三空兩次增援共17架彗星艦爆,但之後數次戰鬥任務都蒙受重大損失且無戰果。
6月19日馬裡亞納海戰首日僅餘兩架彗星尚可出動,當日派遣出擊後即損失殆盡。成為「馬裡亞納獵火雞」中的獵物之一。
五二三空在1944年7月10日解編的同時,留置於貝裡琉島的人員編入西加羅林海軍航空隊(乙航空隊),之後返回本土編入攻擊第五飛行隊。
留置在天寧島的人員則編入馬裡亞納海軍航空隊(乙航空隊),在8月2日與美軍陸戰隊地面戰中「玉碎」。
最後的特攻
但該機型也非一無是處,1944年10月24日雷伊泰灣海戰中,美國海軍「普林斯頓」號輕型航空母艦(USS Princeton,CVL-23)遭日本海軍第七〇一海軍航空隊所屬彗星艦爆一二型單機投擲的一枚炸彈,經起降機位置穿越飛行甲板與機庫,誘爆油料彈藥而重損沉沒。
這也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才部署的彗星艦爆在常規對艦攻擊中唯一著名的戰果。
此外,1945年1月於靜岡縣藤枝基地編成,由倡議夜襲戰法的美濃部正少佐實際指揮的「芙蓉部隊」(第一三一海軍航空隊轄屬的戰鬥第八〇四飛行隊、戰鬥第八一二飛行隊、戰鬥第九〇四飛行隊),即以D4Y2彗星艦爆一二型作為主要機型,輔以A6M5零戰五二型。
此部隊在大戰末期日軍全面潰敗時,尚能維持高出擊率,並以低戰損(在81次戰鬥任務786出擊架次中,損失43架及103名人員)創造擊傷部份敵艦船及破壞敵機場的戰果。
裝備了斜射機炮的夜間戰鬥機型彗星十二戊型,主要裝備於海軍第三〇二航空隊和芙蓉部隊,用於截擊B-29。
「芙蓉部隊」一三一空所屬彗星十二戊型
一三一空所屬川口次男上飛曹/大野隆正大尉的彗星十二戌型座機
然而在1945年五月下旬菊水作戰期間,美國海軍及陸戰隊裝備AN/APS-6空用雷達的F6F-5N艦載夜間戰鬥機大量部署後,專攻夜戰的芙蓉部隊出擊也隨之受阻。
1945年8月15日正午,裕仁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前連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的參謀長,後由第五航空艦隊司令長官轉任第三航空艦隊的宇垣纏海軍中將聽到後,決定親自帶隊對衝繩海域美軍艦隊發動特攻,對部下說:
「未だ停戦命令に接せず。多數殉忠の將士の跡を追ひ特攻の精神に生きんとするに於て考慮の餘地なし。」
(「現在還沒有接到停戰命令。要以特攻的精神去追尋多數殉忠將士的蹤跡,所以沒有考慮的餘地。」)
其後在其日記《戰藻錄》最後一頁寫下:
「餘又楠公精神を以て永久に盡くすところあるを期す。一六〇〇幕僚集合、別杯を持ちあり。之にて本戦藻録の頁を閉ず」。
(餘以楠木正成之精神,寄以永久的鞠躬盡瘁。一六〇〇幕僚集合,手持別杯。請不要合上此戰藻錄的頁面)
原本計劃出動執行特攻的是部署在九州島海軍大分航空基地第五航空艦隊第七〇一海軍航空隊的5架彗星艦爆,但指揮所前有22名機組人員列隊,當宇垣問起時,帶隊的七〇一空大分派遣隊長中津留達雄大尉回答說:
」出動可能機全機で同行する。命令が変更されないなら命令違反を承知で同行する「
(「願出動所有飛機同行。即使是命令不變更,明知抗命也要同往。「)
起飛前,海軍軍校同期的第十二航空戰隊司令官城島高次少將,先任參謀宮崎隆及參謀長橫井俊之曾做最後挽留:
「雖然可以理解決定赴死的心情,但還有戰後處理和國家責任的問題,能不能想辦法解決呢?」
但宇垣去意已決:
「武人としての死に場所を與えてくれ」
(「讓我找一個地方像武士一樣死去吧 「)
出發前影像
宇垣中將隨身攜帶山本五十六贈予的短刀,與中津留達雄大尉及遠藤秋章飛曹長(彗星本為雙座機,但遠藤拒絕下機,執意同往)共乘垂直尾翼戰術編號701-122的D4Y4彗星艦上爆擊機四三型。
登機前的宇垣纏,其按照日本高級軍官赴死前的習慣將中將軍銜全部取下。
11架飛機在17點起飛。途中有三架因為故障返航。
大約19:24分,機群發來最後電報「敵空母見ユ」(發現敵航母)和「ワレ必中突入ス」(正必中突擊)後失蹤。
然而,美國海軍的記錄顯示當天沒有任何自殺式襲擊成功,而且很可能所有執行任務的飛機都被防空炮火擊落墜入大海。
次日,幾個美軍LST-926號登陸艇的乘員在伊平屋島的沙灘上發現一具還在冒煙的飛機駕駛艙殘骸。
和以往不同,他們在這個駕駛艙內發現了三具屍體而不是往常的兩具。其中有一具屍體身穿深綠軍服,頭部碎裂,右臂缺失,身邊有一把匕首。 三具屍體後被草草埋葬在了沙灘。
雖然天皇停戰廣播是否等同全面停戰仍有法理解釋上的模糊空間,但海軍高層似已將宇垣此舉視同違抗「日本帝國海軍刑法第三十一條」,暨「指揮官在休戰或媾和布告後仍故意進行戰鬥者處以死刑」,而未在其特攻喪生後循例特晉一階為大將。
同時宇垣為一己意願影響十餘人在天皇宣布休戰後陪祭;亦未考慮此時美軍若再遭軍事攻擊以致互信崩解的後果,也受到後人諸多非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