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巨獸之亡(20)——舊日本海軍水上飛機搭載艦清單及簡介(4):航空戰艦伊勢(中)

2022-01-14 燃燒的島群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523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4937字,配圖15幅,閱讀需要14分鐘,2021年6月19日首發。

本文收錄於專輯「細品二戰兵器」,本系列其他文章連結如下,歡迎延伸閱讀:

本系列將收錄截止日本投降前的聯合艦隊建成的水上飛機母艦、潛水母艦、早期的裝甲巡洋艦、三等巡洋艦和戰時的特設巡洋艦。這些軍艦很多都是大傢伙,雖然設計用途並非在第一線作戰,但卻是一線軍艦不可或缺的力量倍增器。日本海軍雖然極端強調進攻,強調「好鋼用在刀刃上」,但仍然設計和建造了為數不少的這類「倍增器」,值得關注。

接上期:520. 舊日本海軍水上飛機搭載艦清單及簡介(4):航空戰艦伊勢(上)

經歷了1943年的這一次大改造,兩艘伊勢級戰列艦可謂是脫胎換骨。除了四座雙聯裝四一式45倍徑356毫米艦炮還是那個味道外,其餘武器都大換血,就連艦上的兵員都發生了很大的變更。

16座炮廓式副炮和相當的炮班人員下崗了,替換成16門八九式40倍徑127毫米防空炮(8座雙聯裝),以及多達19座三聯裝九六式25毫米機關炮。

圖1. 噴進炮其實就是連發火箭炮,三式彈的縮小火箭版

到1944年10月時,伊勢級上又加裝了新玩具——6座120毫米28連裝對空火箭炮(日方稱之為噴進炮)。25毫米機關炮進一步增加到31座三聯裝和11座單裝,總數達到了104門(與此相比,大和號1945年改裝後的25毫米也才154門),如此強悍的防空火力在日後的作戰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圖2. 1944年10月的「瑞鳳」號,可見日本人也是儘可能加強了防空能力

圖3. 伊勢級航空戰列艦模型作品,注意艦尾兩側各安裝3座28連裝噴進炮

早在1942年5月下旬,兩艘伊勢級就加裝了日本海軍最早的雷達,可能是出於試驗用途,「伊勢」號上安裝的是網狀外架的二號電波探信儀一型(21號電探),作用為防空兼水上警戒,能在150公裡外發現3000米高度的敵機,或探測到20公裡處的戰艦。

圖4. 「大鳳」號艦橋上安裝的網柵狀21號電探和豎條狀13號電探

21號電探架設在前桅樓頂端測距儀塔上,測距儀以及測距儀塔都是塗成白色。「日向」號則是在前桅樓頂兩端裝上了喇叭狀的22號電探,其作用為對海警戒。(這點存疑,有資料認為22號電探直至1944年9月才實戰裝備》

圖5. 另外一艘未知名艦艇上安裝的喇叭狀22號電探和豎條狀13號電探

不過,當兩艘老艦參加中途島海戰時,一直呆在較為安全的後方海域等待艦隊決戰。如果這兩套雷達被安裝在機動部隊的兩艘金剛級快速戰列艦上,興許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

到1943年改造完成時,日本海軍的主力艦已經普遍安裝了電子探測設備,包括一部21號電探,兩部22號電探和兩部13號電探。

伊勢級航空戰艦的艦載機數量標配為22架,包括11架「彗星」和11架「瑞雲」,可以執行俯衝轟炸。

圖6. 航空畫作:有俯衝轟炸能力的「瑞雲」水偵

關於這兩艘重甲重防空武裝的航空戰列艦的運用方式,日本海軍早就在研究了。單憑艦載機數量,兩艦還不如一條輕空母。日軍將他們單獨編組為一個航空戰隊,甚至還計劃編入「信濃」號重裝甲航母,屆時將擁有44架「彗星」艦爆(「瑞雲」水偵)、20架「烈風」艦戰、27架「流星」艦攻,共91架新式飛機,勉強跟一艘艾塞克斯級快速艦隊航空母艦的載機數量相當。實際上,對於航空母艦來說,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

圖7. 零戰真正的後續機型——「烈風」艦戰,已換用四葉螺旋槳

另一方面,這些重甲航母將扮演肉盾的角色,布置在整個機動部隊的最前方,吸引和消耗敵方航空攻擊的火力,實際上,日本海軍殘餘的10艘戰列艦也都被賦予了這一貌似「悲壯」的新任務。

理論上聽起來很霸道的航空戰列艦,實質上的問題毫不比原來的戰列艦狀態少。由於沒有搭載用於防空戰鬥機,僅憑防空炮火難以抵禦艦載機的飽和攻擊。另一方案,由於飛行甲板太短,不可能用於降落,飛機完成攻擊後無法返回母艦,只能返航到別的母艦或者陸地機場,這就限制了伊勢級航空戰艦的作戰範圍。

圖8. 伊勢級航空戰艦模型彩繪,前景似乎是「瑞雲」水戰(叫「水爆」更準確)

水上飛機「瑞雲」理論上可以由本艦回收,使伊勢級具備多次出擊能力,但由於起重機位置距離水線實在太高,起吊回收時存在很大困難,況且一艘三萬噸巨艦在海上停泊等待起吊水上飛機也顯得比較滑稽,是潛艇的大靶子。

此外,戰列艦巨大的煙囪排出的煙氣對航空作業造成不利影響,主炮射擊時的猛烈爆風和巨大震動對於航空設備和艦載機的破壞則是毀滅性的。說白了,這兩類攻擊兵器想在同一個平臺運行地相安無事,實在是太難了。

圖9. 1943年11月19日完成航空化改造後正在佐世保試航的「日向」號航空戰艦兩艦在改裝完成後,一直在瀨戶內海進行各種測試和訓練,同時等待艦載機部隊的到來。日本海軍在1944年2月改革了航空隊制度,艦載飛行隊脫離母艦獨立編成,以便靈活配屬給各航空戰隊。1944年5月,「伊勢」、「日向」預定搭載的第634海軍航空隊在巖國航空基地編成,首任司令是天谷孝久海軍中佐(此人曾參加中途島海戰,時任「加賀」號飛行長,是該艦倖存的最高級別軍官),同時兼任「日向」號飛行長,航空隊飛行隊長江村日雄海軍少佐兼任「伊勢」號飛行長。
關於天谷在加賀號覆亡時候的經歷,詳見:加賀大火

第634海軍航空隊編制內包括「彗星」和「瑞雲」各22架,但自組建之日從來沒有滿編,飛行員們只能使用舊飛機展開訓練,始終難以上艦,後來雖獲得了少量「瑞雲」,卻在訓練中連續發生空中解體事故,令人心寒。

1944年5月1日,兩艦終獲編成第三艦隊第四航空戰隊,由海兵44期的松田千秋海軍少將(曾任「日向」艦長)任司令官,松田之前最出名的一次露臉是在中途島戰役前的圖上演習時,指揮美方大破南雲機動部隊,然而結果被宇垣纏參謀長修改。

1944年5月,小澤部隊為實施「阿」號作戰向菲律賓南部海域集結時,把已經改裝完成半年多的「伊勢」、「日向」留在了本土,原因是計劃配屬兩艦的第634航空隊還不具備戰鬥力,預計搭載的「彗星」22型直到1944年3月才製造出第一架原型機,「瑞雲」水偵也是問題多多,又不願意用老式的二式水戰或零式水偵湊合,導致第4航空戰隊沒有一架合用的飛機。至5月底,第634航空隊的編制下才有飛機20架,包括「慧星」8架、「瑞雲」12架,僅為滿編數量的一半。

遲至1944年6月23日,即艦體改造完工大半年後,才在廣島灣進行了首次艦載機的彈射訓練,4架「慧星」33型和6架「瑞雲」成功起飛,之後又在7月21日和8月31日進行了另外兩次訓練。由於艦載機的機身強度存在缺陷,彈射訓練一度中止。

圖10. 聯合艦隊的金牌陪練——河內級二號艦「攝津」號標的艦

7月上旬,第634航空隊以靶艦「攝津」號為目標進行了轟炸訓練,因為缺少飛機,訓練時斷時續,8月間只進行了三次轟炸訓練,而且飛機都是從陸地機場起飛,而不是從母艦上彈射。

由於訓練嚴重不足,634空戰鬥力十分低下,軍令部航空參謀源田實大佐在1944年9月的報告中認為該航空隊是所有艦載航空隊中最差的。到10月上旬,第634航空隊總算憋夠35架飛機(17架「彗星」和18架「瑞雲」),距離滿編44架還差個把月,似乎是臨近上艦的那一天。

圖11. 從陸地機場起飛的「彗星」艦爆12型(水冷發動機)

然而,盟軍的反攻沒有給日本人留太多時間,隨著美第58特混艦隊逼近臺灣和菲律賓群島,日本人尋思著通過陸上機場就能破壞美國的航空母艦豈不是更好,因此,一切有生力量都被投入到臺灣航空戰中,634空奉命進駐臺灣臺中和淡水,在隨後的空戰中損失了95%的人員和飛機。

圖12. 1944年10月24日被634空的一架彗星艦爆擊中後的「普林斯頓」號輕型航空母艦

不過,就在10月24日上午,來自第634航空隊的四架「彗星」艦爆突破了第38.3特混艦隊的空防,一顆500公斤的大炸彈命中了艦隊中的獨立級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CVL-23),隨後這架「彗星」被美軍防空炮火擊落。炸彈直接擊中了甲板中央,擊穿了飛行甲板和機庫,在動力室上方的乘務員居住區爆炸。隨後引發了連續的殉爆,至下午17時50分,「普林斯頓」號沉入太平洋,成為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損失的最後一艘航空母艦。

圖13. 「普林斯頓」號的模型彩繪,注意上方有一架正在被追獵的日機

但這麼一來,第4航空戰隊就失去攜帶艦載機的機會。在此之前的1944年10月20日,「伊勢」、「日向」兩艦護衛「瑞鶴」等4艘航母穿過豐後水道,踏上日本海軍機動部隊(航空母艦部隊)的最後徵途,由於前述的種種理由,兩艘航空戰艦沒能搭載哪怕是一架飛機,即使是「瑞鶴」號這樣戰功卓著的正規空母,甲板上也不剩幾架艦載機——日本海軍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圖14. 1944年10月參加恩加諾角海戰時的「瑞鶴」,飛行甲板上的塗裝是希望被誤認為其他戰艦,當時已經沒幾架艦載機

作為小澤誘餌艦隊的一員,它們的任務是將美軍艦隊的主力從雷伊泰灣引開。編隊剛駛人外海就被美軍潛艇發現,一路曲折航行至23日晨,全艦隊以航母為中心排成兩個防空輪形陣,「伊勢」位於「瑞鶴」、「瑞鳳」的右後方,「日向」則在「千歲」、「千代田」的左後方,儘管機庫和航空甲板上沒有一架飛機,但各擁有上百門防空火炮的2艘航空戰艦仍然是編隊對空防禦圈的中堅力量。

圖15. 1944年10月25日,正在經歷美國艦載機攻擊中的小澤艦隊的「瑞鶴」

本文收錄於專輯「巨獸之亡」,本系列其他文章連結如下,歡迎延伸閱讀,或關注文末的有聲書,省省眼力:

432. 巨獸之亡(15)「施佩伯爵」的結局(下)

427. 巨獸之亡(15)海上劫掠的終章—「施佩伯爵」(上)

366. 鯊海驚魂——「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的悲劇(甲12)

324.「停止射擊己方軍艦」——瓜島以北夜戰「比睿」之四

315.「所羅門的瘋狗登場」——瓜島以北夜戰「比睿」號之三

311.「在關燈啤酒館裡的鬥毆」——在瓜島以北夜戰「比睿」號之二

308.「所羅門的瘋狗」——「拉菲」號死鬥戰列艦「比睿」號之一

286. 巨獸之亡(14):白白瞎掉的「飛龍」號航空母艦

125. 巨獸之亡(13):讓鋼鐵燃燒的鐵底灣——擊沉「霧島」之夜

239. 巨獸之亡(12):別了,列克斯夫人

206. 巨獸之亡(11):撲不滅的大火,中途島戰沉的「加賀」號航母

198. 巨獸之亡(10):缺了姐姐幫擋槍,老兵「瑞鶴」混不下去了

197. 巨獸之亡(9):凋謝在世界最深海溝的珍珠港老兵空母「翔鶴」

196. 巨獸之亡(8):一條魚雷搞定,損管渣名遠揚的「大鳳」號航母

194. 巨獸之亡(7):悲情戰艦「俾斯麥」號的終點之路

193. 巨獸之亡(6):「大和」三兄弟老么「信濃」號是如何慘死的

191. 巨獸之亡(5):兩條魚雷震散了離開廟堂的泥塑「金剛」

133. 巨獸之亡(4):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下)

132. 巨獸之亡(4):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中)

131. 巨獸之亡(4):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上)

128. 巨獸之亡(3):大和的極速覆滅和一群打飛機直到滅亡的男人

127. 巨獸之亡(2):一艘戰艦的沉沒終結了一個帝國的百年海權

126. 巨獸之亡(1):武藏號在錫布延海的最後9小時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裡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

相關焦點

  • 舊日本海軍最後一次開火的戰列艦:伊勢號航空戰列艦
    而在二戰前和二戰期間,各海軍列強,自然也對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做過諸多試驗與研究,期間就出現了兩者混血的「航空戰列艦」。本文的主角——舊日本海軍的伊勢號航空戰列艦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伊勢、日向計劃建造時正值日俄戰爭之後的海軍擴充計劃。當時扶桑則是被稱為「世界最強超弩級戰列艦」。
  • 巨獸之亡(21)—水上機搭載艦(6)—航空巡洋艦「最上」
    當時,就連原先的絕對主力艦——戰列艦都被列入改造可選項,何況一艘重傷的重巡洋艦?最終,給「最上」號選擇的改造方案跟伊勢級航空戰艦類似,即出於改造進度的考慮,不改造為全通甲板的「真正的航空母艦」,而是僅撤去後部炮塔,將位於後部桅竿和後部炮塔群之間的水上飛機整備甲板延伸到艦尾,使之成為一艘極大增強了航空偵察能力的航空巡洋艦。
  • 日本海軍「瑞雲」水上偵察/轟炸機小傳
    在戰爭中,由於前線部隊對戰鬥機和轟炸機等作戰飛機的需求更為旺盛,水上飛機的生產優先度被後移。而愛知公司受海軍委託,在戰爭爆發後研製的E16「瑞雲」,也成為了日本海軍最後的水上偵察機。在吳鎮守府水上飛機庫前停靠的瑞雲「瑞雲」的艦載化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海軍的航母機動部隊損失慘重,面對惡化的戰局,日本海軍想盡一切辦法,希望在短期內補足損失的4艘主力航母造成的艦載航空兵力和載機平臺的空缺
  • 巨獸之亡(4)!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上)
    圖5. 1944年狀態的伊勢號戰列艦,注意後部加裝的巨大的飛行甲板實際上,伊勢和日向號兩艘戰列艦根本沒有必要改造為航空戰列艦,而是應該統一編入南方艦隊,以四艘同級艦的形式統一參加作戰。在菲律賓以北恩加諾角海域參戰的航空戰列艦日向號,如編入南部編隊更加能發揮作用在蘇裡高等待著日本人的美軍艦隊的規模非常龐大,包括有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和大量的魚雷艇。西村艦隊遇到的第一關就是這些小而靈活的魚雷艇們。為了應付美軍的PT-Boat,西村命令由最上號和4艘驅逐艦組成「掃討隊」,在兩艘主力艦前方20公裡提前進入海峽。
  • 日本戰列艦航空隊的前世今生
    上圖:改裝前的日向戰列艦  航空戰列艦作為海軍歷史上稀有的艦種,起源於艦政本部的想法:老式戰列艦改造為可以搭載艦載機的航空戰艦,從而彌補海上艦載機搭載平臺的損失,不過在戰前鐵炮屋與機動部隊地位尚且懸殊之時,只能淪為空想
  • 艦娘攻略之伊勢
    高火力是高火力狗糧的依據啊裝甲、對空、耐久、閃避都比扶桑山城高了幾點,同為低速戰列艦比扶桑山城屬性略有提升,但是有什麼用呢。。。狗糧經驗:74/0/62/14後宮評價:依然為前期戰列艦缺乏的替代品,過渡用艦娘,建不出金皮戰列艦一直用的人也大有人在,練40.50級還是扛得住的~
  • 【歷史】舊日本海軍扶桑型(一)——扶桑型建造經緯
    大正4年8月24日公試中 戰艦扶桑扶桑型的最初設計是以舊式戰列艦河內型為藍本,主設計師為作為日方代表參加金剛型設計工作的近藤基樹造船總監,同時日本海軍未來的造艦之神平賀讓也作為近藤的輔佐參與了工作。但是雖然船型通過了水槽實驗,然而船舵設計卻沒有與船型相匹配,扶桑號因此成為舊日本海軍中操艦性能最差的戰列艦,甚至直線航行都存在困難,而山城號在建造中做了一些緊急修正,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扶桑號與山城號在轉向中會出現嚴重降速的問題,因此後續的伊勢號與日向號則在繪圖板上改良缺陷,一定程度上修補了前兩艦航海性能上的問題(不過航海性能的修正又帶來了居住條件地獄性的下降…)。
  • 逸聞丨日本戰列艦航空隊的前世今生
    上圖:改裝前的日向戰列艦  航空戰列艦作為海軍歷史上稀有的艦種,起源於艦政本部的想法:老式戰列艦改造為可以搭載艦載機的航空戰艦,從而彌補海上艦載機搭載平臺的損失,不過在戰前鐵炮屋與機動部隊地位尚且懸殊之時,只能淪為空想
  • 長門號戰艦:舊日本海軍的榮耀與落寞
    縱觀「長門號」與舊日本海軍的歷史,既能看到日本曾經在謀求發展中臥薪嘗膽的辛酸與堅韌,也能看到日本最終在軍國主義浪潮中窮兵黷武並走向衰敗的魯莽和愚昧。1945年4月7日,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旗艦「大和號」戰列艦試圖親自出擊以阻止美軍在衝繩方面發起的登陸戰。
  • 巨獸之亡(4)!最後的戰列艦互拍——夜戰蘇裡高(上)
    圖5. 1944年狀態的伊勢號戰列艦,注意後部加裝的巨大的飛行甲板實際上,伊勢和日向號兩艘戰列艦根本沒有必要改造為航空戰列艦,而是應該統一編入南方艦隊,以四艘同級艦的形式統一參加作戰。在菲律賓以北恩加諾角海域參戰的航空戰列艦日向號,如編入南部編隊更加能發揮作用在蘇裡高等待著日本人的美軍艦隊的規模非常龐大,包括有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和大量的魚雷艇。西村艦隊遇到的第一關就是這些小而靈活的魚雷艇們。為了應付美軍的PT-Boat,西村命令由最上號和4艘驅逐艦組成「掃討隊」,在兩艘主力艦前方20公裡提前進入海峽。
  • 這個國家竟然造出戰列艦航母混合體 堪比奇葩之作!
    改裝前的伊勢號中途島海戰的潰敗,四艘大型航母的沉沒催生了奇葩戰艦伊勢改的誕生。據史料記載,伊勢級戰列艦是扶桑級的改良型。裝備與扶桑級相同的6座雙聯裝356毫米口徑主炮。伊勢級戰列艦在1930年代進行現代化改造,更新動力系統;改建結構複雜的塔式艦橋;增大主炮仰角提高射程;為抵禦遠距離炮戰中大落下角炮彈,強化彈藥庫等要害部位的水平裝甲,為改善艦體水下防禦能力,彈藥庫舷側加裝裝甲,加裝防魚雷凸出隔艙;延長艦艉以減少航行阻力;在艦艉增加航空設施搭載水上飛機;加強防空火力。在中途島戰役前,伊勢級還試驗安裝了日本最早的雷達(日本海軍最早的電波探信儀,簡稱:電探)。
  • 民國海軍「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
    本文作者上上上上上篇作品為《朝鮮海軍的「主戰裝備」之一——袖珍潛艇和「泰川」級警備艦》,詳見第379篇。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標題下方的作者「寄居蟹專輯」!水上飛機母艦是一種搭載水上飛機的海上作戰平臺,從這個角度說稱其為航母也不無不妥,不過由於真正意義上的航母的誕生,水上飛機母艦就單列為一個艦種。
  • 久日本海軍扶桑型(二)——違章建築的養成之路
    山城艦飛機起飛實驗山城號從建成之初雖存在問題,但是沒有扶桑號這麼嚴重,在1918年與扶桑一同進行了中國沿海地區的巡航,隨後於1921年擔任訓練艦任務,在此期間山城艦的二號炮塔上鋪設了飛機跑道,以實驗陸地飛機於戰艦上起飛。
  • 《戰艦》神叨叨之海軍:日本海軍的艦內神社
    關於神社的選定,以水上飛機母艦「千歲」號(第二代,之後改裝為航母)為例,相關人員在調查第一代「千歲」號(1928年除籍的防護巡洋艦)的祭神時,連吳鎮守府也給不出明確的答案,故決定「重新選定祭神」,最後決定合祀「伊勢大神宮」和「本艦艦名來源的地方神社」。
  • 巨獸之亡(7)——悲情戰艦「俾斯麥」號的終點之路
    剛下水不久的「俾斯麥」號正面照,她是歐洲戰列艦的巔峰之作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是一艘熱度極高的戰艦,她的故事在各種語言的平臺上都已廣為流傳,巨獸之亡系列當然不會錯過,下面讓我們一起回到1941年5月26日的那個傍晚。
  • [模型]1:700 IJN水上飛機母艦秋津洲
    「秋津洲」號(AKITSUSHIMA)是日本海軍建造的大型水上飛機母艦,津洲級水上飛機母艦的一號艦。標準排水量4650噸,總長114.18米,可搭載大型水上飛行艇一艘,二號艦「千早」號未建成。為了提高對前線基地的支援能力和對遠洋作戰艦隊的補給能力,日本海軍在第四次海軍軍備補充計劃中建造了秋津洲級大型水上飛機母艦。和一般的水上飛機母艦不同,本級艦可搭載大型水上飛機(又稱飛行艇)。
  • 航空戰列艦:二戰時日本「點歪」的科技樹
    ,不過相比信濃號的改造,日本海軍還曾發展出更為奇特的「航空戰列艦」。另類:航空戰列艦設計和理想,現實很骨感中途島沉沒的4艘航母,讓日本人幾乎直接失去了海戰制空權,曾經心心念的戰列艦艦隊決戰,轟沉對方,顯然已經十分不切實際,於是只能繼續造航母,正所謂「有病亂投醫」,於是日本海軍緊急決定將兩艘伊勢級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改裝為航空戰列艦。改裝後的兩艘戰艦,成為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艦種:航空戰列艦。
  • 日本海軍史上第一艘裝備雷達設施的戰艦,同時還是史無前例的航空戰列艦!
    這裡是日本本州中部城市,屬三重縣,位於志摩半島北側,有宮川和伊勢川流貫。商業、沿岸漁業、水產養殖業和遊覽業發達。有伊勢神宮等名勝古蹟,為伊勢志摩國家公園的門戶。這裡就是曾經的伊勢國。今天要講的就是以其命名的一級戰列艦首艦——伊勢號
  • 軍事 | 二戰時的日本海軍日向號航空戰列艦,溥儀曾乘坐其出訪日本
    二戰時期,舊日本海軍的日向號航空戰列艦是一艘很有特殊經歷的軍艦。該艦於1915年5月6日起工,18年竣工,後在4月30日服役。太平洋戰爭開戰時「伊勢」所屬於第一艦隊第二戰隊,並為戰隊旗艦。除了日本出兵西伯利亞時期,其擔任過幾次蘇聯沿海的警備任務外,還曾在1922年4月隨長門迎接英國皇太子來訪,在橫濱港和聲望號一起進行了英日海軍聯歡活動。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原本準備前往中國海岸進行警備活動的伊勢、日向還和主力巡洋艦比叡、霧島駛入東京灣與長門一起參加了震後救災活動。
  • 扶桑級戰列艦:日本海軍「形象工程」之奇葩(上)
    因此,和「大和號」一樣,不,甚至於可以說更凌駕於「大和」這個名稱,對於「扶桑」號的這個命名,可以說更是傾注了日本海軍對這艘軍艦的期待。在這艘軍艦以前,也有一艘被稱為「扶桑」的戰船在日本海軍中服過役,這是第一艘被類分為「戰艦」也就是日語中相當於戰列艦的艦種。可以想像,「扶桑」這個名稱在日本海軍裡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