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最後一次開火的戰列艦:伊勢號航空戰列艦

2021-02-18 人氣手遊大作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海軍領域,是航空母艦取代了戰列艦,成為艦隊主力支柱。而在二戰前和二戰期間,各海軍列強,自然也對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做過諸多試驗與研究,期間就出現了兩者混血的「航空戰列艦」。

本文的主角——舊日本海軍的伊勢號航空戰列艦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伊勢、日向計劃建造時正值日俄戰爭之後的海軍擴充計劃。當時扶桑則是被稱為「世界最強超弩級戰列艦」。

伊勢、日向原本是作為扶桑級的三、四號艦,所以從艦名上能看出日本政府極高的厚望:扶桑是古書中日本的雅稱,有對傾囊相助捐金造艦的全體國民表示感謝的含義;山城則為千年古都京都所在地,其艦名有尊敬皇室的意思;伊勢是日本神道教最神聖的伊勢神宮和皇大神宮所在地;日向則是傳說中天照大神的孫子首次降臨日本的高千穗山所在地。由此可見,四艦的命名在當時的規格是相當的高,是當時舊日本海軍希望的託付。

伊勢、日向在明治四十四年海軍軍備擴充計劃的代號為第五、六號鐵甲艦。但是因為當時日本陸軍正在擴充兵力,再加上日本政府財政困難,所以伊勢同日向並沒有被立即批准。到1913年,伊勢和日向才僅僅只批准了部分的建造費。1916年,又將戰列艦建造費用消減了3000萬日元,當時伊勢、日向和山城三艘主力艦已經撥款準備開工,受貴族院否決海軍預算的打擊而被迫停工。由於無法支付高額的建造費,被海軍省委託的兩家民營造船所建造的伊勢、日向被迫暫停建造工作,直到一年後才正式開工。

因禍得福,經過日德蘭海戰以及發現扶桑的缺點之後,伊勢、日向經過大幅度的更改。最終建造出了一型改扶桑級戰列艦。按照「四主力艦建造設定」,伊勢於1915年5月10日在川崎神戶造船廠起工。

由於神戶製造所送來的4根推進軸中有一根不合格,所以伊勢號的舾裝工事暫時擱淺,直到1917年12月15日才竣工。

伊勢一級是日本第一級完全由民間建造的主力艦,標誌著造船工業的提升。特別有趣的是,兩家工廠事先給出的報價分別是1385萬日元和1400萬日元,但海軍在合同中把造價統一砍到了1192萬日元,並規定浮動不得超過135萬日元,但實際每艦成本還是超過了44萬153日元11錢。海軍試圖省去這筆帳,便把加賀級的兩艘交給兩廠作為補償。

因某條約而將加賀級廢棄之後兩艦被迫停工,兩船廠不依不撓的提出了獅子大開口的索賠要求:川崎960萬日元,三菱1360萬日元。但小氣的海軍只給了每家239萬日元的補償,另外還將加古、衣笠、古鷹和青葉的建造工程交給兩廠作為補償。

伊勢級戰列艦與扶桑級的區別,在外形上主要體現在:伊勢級在三腳前桅上逐步增加射擊指揮及觀測設施,逐漸形成日本風格的塔式桅樓,而且艦體後部比較肥且寬大。伊勢號戰列艦1930年代進行現代化改造,更新動力系統,兩個煙囪並為一個,改建塔式艦橋,延長艦艉以減少航行阻力,增加航空設施,搭載水上飛機。

雖然作為原定的扶桑級第三號艦,相比於扶桑姐妹,艦體整體結構有所改良,雙聯裝356毫米主炮6座,船翼裝還有20座單聯140毫米平射炮,就火力來看是很強力的,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艦體開火時的穩定性,以及核心區長度。

中途島海戰後,被打腫臉的日本海軍高層決定增強艦隊空中力量,但是受日本國內資源的限制,不能像美帝那樣下餃子般大規模的建造航母。為了彌補航空力量上的劣勢,日本海軍高層打起了黑科技——航空水上飛機戰艦的念頭。伊勢日向姐妹就成為了這一作死策略的直接受害者,犧牲了大量的火力,改建了機庫、水上飛機甲板和防空火炮。

但是甲板只能做起飛用,飛機回航只能在海面上降落並用起重機回收(就是水上機母艦的方法)高聳的艦橋和煙囪又十分影響飛機的起飛。航空戰中十分重要的航速卻依舊是巨大的弱點;從各種角度來看,伊勢級的航空改裝都十分不成功。1944年11月撤去了彈射裝置,改用海面起降吊機回收的方式繼續當航空戰艦使用。

雖然如此,航戰改造後的伊勢日向得到了大幅加強的防空火力,防空火力密度在IJN戰列艦中僅次於改造後的大和,所以才能活著回到吳港。

其後,由於日本國內石油、橡膠等資源枯渇,因而參加了「北號作戰」的輸送任務,強行突破盟軍封鎖的中國南海。

1945年7月28日,在美軍空襲日本吳港時,日向比伊勢早兩天喪失戰鬥力。在最後一天的空襲中,伊勢在徹底喪失動力之前,將主炮中最後的對空用三式彈射出,隨後與日向一樣大破坐底。這一炮被認為是IJN戰列艦在歷史上的最後一次開火,也表示著日本野心的終結。然而由於無暇瞄準,這一炮射向了吳港市區,是否造成傷亡情況不明。

1947年打撈後解體,艦身材料送去回爐,用於戰後重建。

現世為「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二號艦"伊勢"號,舷號DDH-182,2011年服役,母港吳港。

戰火重燃策略戰爭手遊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關注公眾號精彩享不停

相關焦點

  • 航空戰列艦:二戰時日本「點歪」的科技樹
    ,不過相比信濃號的改造,日本海軍還曾發展出更為奇特的「航空戰列艦」。另類:航空戰列艦設計和理想,現實很骨感中途島沉沒的4艘航母,讓日本人幾乎直接失去了海戰制空權,曾經心心念的戰列艦艦隊決戰,轟沉對方,顯然已經十分不切實際,於是只能繼續造航母,正所謂「有病亂投醫」,於是日本海軍緊急決定將兩艘伊勢級戰列艦,伊勢號和日向號改裝為航空戰列艦。改裝後的兩艘戰艦,成為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艦種:航空戰列艦。
  • 非驢非馬,說說日本的航空戰列艦
    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海軍「伊勢「和」日向「兩艘航空戰列艦登上歷史舞臺。一開始,兩艘戰列艦是按照超無畏戰列艦的標準研製的。
  • 日本海軍史上第一艘裝備雷達設施的戰艦,同時還是史無前例的航空戰列艦!
    服役後進行了多次大大小小的現代化改裝,是日本海軍史上改裝數量最多的軍艦。多次改造使得本級艦在外型上跟服役之初有很大的差別,戰鬥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也成為日本海軍史上第一艘裝備雷達設施的戰艦。為了急速補充損失的艦隊航空兵力,決定將伊勢級改裝成航空母艦,拆除艦尾主炮群,保留八門主炮,在後部拆去所產生的空間上搭載機庫和飛行甲板。這使得1943年完工的伊勢級成為了世界各國海軍中史無前例的艦種——航空戰列艦。
  • 軍事 | 二戰時的日本海軍日向號航空戰列艦,溥儀曾乘坐其出訪日本
    經公眾號「築壘地域"(微信ID:zhulei1941)授權轉載。二戰時期,舊日本海軍的日向號航空戰列艦是一艘很有特殊經歷的軍艦。該艦於1915年5月6日起工,18年竣工,後在4月30日服役。除了日本出兵西伯利亞時期,其擔任過幾次蘇聯沿海的警備任務外,還曾在1922年4月隨長門迎接英國皇太子來訪,在橫濱港和聲望號一起進行了英日海軍聯歡活動。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原本準備前往中國海岸進行警備活動的伊勢、日向還和主力巡洋艦比叡、霧島駛入東京灣與長門一起參加了震後救災活動。
  • 巨獸之亡(20)——舊日本海軍水上飛機搭載艦清單及簡介(4):航空戰艦伊勢(中)
    日本海軍雖然極端強調進攻,強調「好鋼用在刀刃上」,但仍然設計和建造了為數不少的這類「倍增器」,值得關注。接上期:520. 舊日本海軍水上飛機搭載艦清單及簡介(4):航空戰艦伊勢(上)經歷了1943年的這一次大改造,兩艘伊勢級戰列艦可謂是脫胎換骨。
  • 蛇之伊勢的演變
    ▲編輯君總覺得伊勢的臉和其他艦娘畫風不太一樣。。伊勢號是舊日本帝國海軍的戰列艦,名字來源為三重縣的舊國名。原本預定建造成扶桑型戰列艦的3號艦,因預算及扶桑型的種種問題,後重新設計成伊勢型一號艦。借著這些改裝,伊勢作為一艘戰列艦的綜合能力,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仍然達到世界水平。但是存在速度慢,需要大量乘員和燃料消耗大的弊端,特別是燃料問題長期困擾日本海軍,伊勢並得不到參與海戰的機會。
  • 人類最後一次戰列艦與航母的對攻,170艘驅逐艦參戰都是配角
    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雷伊泰灣海戰堪稱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也是世界上最後一次航母對戰和戰列艦海戰,徹底摧毀了日本的航母力量。圖為:日本大和號戰列艦日本海軍第一機動艦隊司令小澤的艦隊由四艘航空母艦:瑞鶴號航空母艦、瑞鳳號航空母艦、千歲號航空母艦、千代田號航空母艦、兩艘由戰艦改裝的航空戰艦伊勢號、日向號、三艘巡洋艦多摩、五十鈴、大澱和九艘驅逐艦組成,其任務是將盟軍的主力航空艦隊引走
  • 海軍文庫 | 海上戰國,舊日本海軍戰列艦的命名規則和幾個特例
    二戰期間,舊日本海軍曾保有大量的艦艇,有人認為舊日本海軍艦艇的命名頗有古風,給人一種唯美的感略,例如舞風、若葉、青葉、蒼龍等艦名。
  • 戰列艦的最後對決:7艘一戰老式戰列艦,406毫米艦炮齊射
    1944年10月24日的蘇裡高海峽,美國戰列艦編隊與日本戰列艦爆發了二戰中少有的戰列艦炮戰,雙方共計有8艘戰列艦,其中日本只有2艘山城號和扶桑號,同屬於扶桑級戰列艦,而美國這邊共有6艘戰列艦:西維吉尼亞號、田納西號、加利福尼亞號、馬裡蘭號、密西西比號和賓夕法尼亞號,其中最為強大的是西維吉尼亞號,該戰列艦主炮口徑達到406毫米,為前後甲板各兩座雙聯裝主炮塔布置方式,水線裝甲最厚處達到343
  • 「黎塞留」級航空戰列艦,參上!
    法國海軍也回到各個造船廠開始清點德國人匆忙撤退留下來的船舶和物資,在德國人到來之前,法國在大西洋畔的布雷斯特造船廠和聖納澤爾彭霍特造船廠分別開工了法國有史以來建造噸位最大的戰列艦——「黎塞留」級戰列艦。德國人佔領時,「黎塞留」級戰列艦首艦「黎塞留」號和次艦「讓·巴爾」號都已下水,僥倖撤出了法國本土未遭侵佔。
  • 多炮塔神教聖物,炮塔超過五座的戰列艦都有那些?
    說起來,五炮塔戰列艦還真的,沒那麼多。就算把一戰時和未完工的戰列艦也算上,著名的也只有:而且後面日本那三位,沒有一條按照主力艦造完的。哦好吧,這已經不少了。其中呢,獵戶座級、鐵公爵級都是343毫米主炮,愷撒級、國王級是305毫米炮,紐約級356毫米,日本那三位則是410毫米炮,emmm,日本那幾位,其實還都挺能打的呢。
  • 長門號戰艦:舊日本海軍的榮耀與落寞
    縱觀「長門號」與舊日本海軍的歷史,既能看到日本曾經在謀求發展中臥薪嘗膽的辛酸與堅韌,也能看到日本最終在軍國主義浪潮中窮兵黷武並走向衰敗的魯莽和愚昧。1945年4月7日,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旗艦「大和號」戰列艦試圖親自出擊以阻止美軍在衝繩方面發起的登陸戰。
  • 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交火,老艦對老艦,山城號如何以一對六?
    西維吉尼亞"號是美國海軍1916年度三年建艦計劃下建造的戰列艦,雖然遇到了華盛頓軍縮條約,但勉強被保留下來,成為科羅拉多級戰列艦4號艦。自該艦完成後,直至1941年新式戰列艦"北卡羅萊納"號誕生的18年間,美國海軍沒有建造戰列艦。起初,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預定建造4艘,但根據中途籤訂的華盛頓軍縮條約的規定,只允許保有一艘。
  • 人類史上最大規模海戰,最後一次航母VS戰列艦,1944年雷伊泰灣海戰
    日本人打到這個程度,地盤越來越少,收縮地也越來越厲害,不過判斷盟軍行動反而容易了,海軍最高長官豐田副武制定了四個方案:捷1號作戰方案——針對菲律賓的重大海軍作戰方案,捷2號作戰方案——針對臺灣的作戰方案,捷3號和捷4號作戰方案——針對琉球群島和千島群島的作戰計劃。
  • 【歷史】舊日本海軍扶桑型(一)——扶桑型建造經緯
    但是雖然船型通過了水槽實驗,然而船舵設計卻沒有與船型相匹配,扶桑號因此成為舊日本海軍中操艦性能最差的戰列艦,甚至直線航行都存在困難,而山城號在建造中做了一些緊急修正,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扶桑號與山城號在轉向中會出現嚴重降速的問題,因此後續的伊勢號與日向號則在繪圖板上改良缺陷,一定程度上修補了前兩艦航海性能上的問題(不過航海性能的修正又帶來了居住條件地獄性的下降…)。
  • 二戰日本最慘戰列艦,一艘連挨兩枚原子彈,一艘自己擊沉自己
    提到日本海軍,就不得不提到他們引以為傲的戰列艦了。筆者認為在舊日本帝國海軍中最具代表性的並不是生涯短暫的大和級戰列艦,也不是一出生就自帶缺陷的扶桑級和伊勢級戰列艦,更不是帶有英國血統的金剛級戰列艦。真正能稱得上日本海軍戰列艦中的代表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長門級戰列艦。
  • 舊日本海軍最後的國外訂購主力艦: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始末
    190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一個國防方針,即「八八」艦隊,以8艘艦齡不足8年的戰列艦與裝甲巡洋艦為核心,再加上各類輕型艦艇組成的海軍建造計劃。
  • 海軍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大和」號
    海軍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大和」號來自」鐵霾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大和」型戰列艦的誕生可謂是生不逢時
  • 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決戰,16分結束戰鬥,2艘4萬噸巨艦攔腰擊沉
    蘇裡高海戰之所以能名垂青史,是因為這場海戰是人類海戰歷史上最後一次雙方戰列艦拉開戰列線火力全開的戰鬥,大炮巨艦的轟鳴即是蘇裡高海戰的最高潮部分,同時也預示著戰列艦對轟時代的徹底結束。2艘4萬噸巨艦攔腰擊沉,5000水兵葬身大海,火力全開6分鐘結束戰鬥。
  • 海軍文庫 | 被美軍炮火直接擊沉的第一艘日軍戰列艦:霧島號
    霧島號戰列艦是是舊日本海軍的戰列艦 ,是開工時作為巡洋戰艦(戰列巡洋艦)建造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4號艦。同型艦:金剛、比睿、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