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中的戰爭(9)-太平洋戰爭「吹號人」: 「赤尾三〇一」號機

2021-02-18 燃燒的島群

2002年日本模型公司長谷川曾出品了一款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的限量版模型,其整個機尾為鮮紅色,還帶著三條黃色的橫條,格外顯眼

                       

「赤尾三〇一」的來歷

該機原型大有來歷: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南雲機動部隊第一航空艦隊珍珠港第一次攻擊隊指揮官淵田美津雄中佐座機,同機飛行員松崎三男大尉、電信員水木德信一飛曹,1941年12月7日於夏威夷群島歐胡島珍珠港。開啟太平洋戰爭的摩斯密碼通訊:

ト、ト、ト,…」(攻擊開始)

以及:

ト、ラ、ト、ラ、ト、ラ」(奇襲成功)

就是在此機上由淵田向電信員水木德信下達後發送。

                                  

珍珠港攻擊時,南雲機動部隊第一航空艦隊共出動了143架九七式三號艦攻:

• 第一次攻擊隊第一集團(水平爆擊隊,指揮官赤城航空隊淵田美津雄中佐):49架,掛載800公斤九九式八〇番五號爆彈

• 第一次攻擊隊第一集團特別攻擊隊(雷擊隊,指揮官赤城航空隊村田重治少佐):40架,掛載九一式航空魚雷改二型

• 第二次攻擊隊第一集團(水平爆擊隊,指揮官瑞鶴航空隊島崎重和少佐):54架,掛載250kg炸彈和60kg炸彈。

                         

這架珍珠港第一次攻擊隊指揮官淵田中佐座機垂直尾翼戰術編號AI-301、機身後段具單條紅色識別帶,隸屬第一航空戰隊赤城號航空母艦。編號AI-301 (指第一航空戰隊一號艦所屬艦上攻擊機一號機)上下共有三條黃色帶,為飛行隊長階級紋飾。除機身具制式濃綠色塗裝外,水平尾翼及垂直尾翼仍保留戰前的全紅色塗裝,以利編隊於飛行中識別。

                              

由當時拍攝的紀錄片可知直到1942年4月初南雲機動部隊在印度洋錫蘭海戰時,本機仍維持同樣塗裝,但機身的濃綠色塗裝明顯已因海洋環境鹽份侵蝕而大幅剝離,露出戰前制式的銀白色底漆。這也符合淵田的回憶,亦即九七式艦攻的濃綠色塗裝是在艦隊航向珍珠港途中才於艦上噴塗。然而此濃綠色塗裝僅施加於機身上部。

                                                                                                                        

攻擊用兵器

日本海軍裝備的九一式航空魚雷改二型為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魚雷。其設計目的就是為了克服珍珠港泊區12米的淺水深。一般魚雷投擲落水後會先沉降60至100米深,因此該魚雷不僅在尾部裝有落水後脫離的木製滑翔穩定鰭片,亦裝備當時世界獨有的主動旋轉制御裝置。考慮珍珠港狹窄的停泊海面,參與攻擊的九七式艦攻機群曾以九一式魚雷改二型在水深10米的鹿兒島灣進行密集訓練。此役九七式艦攻的魚雷攻擊命中率在六成(美軍統計)至九成(日軍統計)。而淵田美津雄的第一次攻擊隊指揮官機屬水平爆擊隊,並未掛載魚雷。而是掛載了「九九式八〇番五號爆彈」,這種炸彈是由聯合艦隊旗艦「長門」號戰列艦上410毫米口徑主炮使用的九一式穿甲彈,加上穩定尾翼改造而來,內部裝藥23公斤。

             

           

險釀大錯

淵田美津雄在發動進攻時卻差點鑄成大錯。依照事先規定,若空襲時敵軍仍未察知則為「奇襲」狀態:指揮官發射一枚信號彈後,在制空隊(零戰)掩護下,雷擊隊(九七式艦攻)先行以魚雷攻擊船艦,接著水平爆擊隊(九七式艦攻)與急降下爆擊隊(九九式艦爆)以炸彈攻擊海面及地面目標。若空襲前敵軍已察知則為「強襲」狀態:指揮官發射兩枚信號彈後,制空隊與急降下爆擊隊先行攻擊空中敵機與地面防空炮陣地,接著雷擊隊與水平爆擊隊先後攻擊海面及地面目標。

實戰中淵田中佐先發射一枚信號彈示意進行「奇襲」,但在雷擊隊與水平爆擊隊開始機動時,因見到制空隊(指揮官赤城航空隊坂谷茂少佐)未有對應動作而誤認其未見信號彈,於是又再發射一枚。這第二枚信號彈卻被攻擊隊機群誤認為「強襲」,因此制空隊與急降下爆擊隊立刻趨前攻擊地面目標。爆炸所產生的大量濃煙本會阻礙離海面10米超低空飛行的雷擊隊攻擊路徑,但幸得風向之助而未受阻。然而受前波攻擊驚擾的美軍迅速回擊,亦使加賀航空隊雷擊隊12架九七式艦攻遭擊落5架,損失15名空勤人員。

太平洋戰爭「吹號人」

1941年12月2日日本時間1730時,大本營向南雲機動部隊發送「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1208登新高山)電文,確認日本時間12月8日發動珍珠港攻擊,日本向美國正式開戰。新高山就是位於我國臺灣省嘉義縣、南投縣與高雄市交界處的玉山,海拔3,952.43米,為臺灣省最高峰,在臺灣被日本吞併後躍居日本最高山,並在1897年6月28日由明治天皇賜名。登新高山也成為當年時髦的休閒活動。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0740時,由淵田美津雄中佐率領的第一次攻擊隊機群已能目視珍珠港。0749時,淵田中佐確認珍珠港區域並無美軍防禦活動後,拉開座艙罩發射一枚信號彈示意機群奇襲攻擊,並以事先約定的摩斯密碼通訊「ト、ト、ト,…」向機動部隊通吿攻擊開始。隨後因誤判坂谷茂少佐領軍的制空隊行動而再發射第二枚信號彈。0753時,淵田中佐再以摩斯密碼通訊「ト、ラ、ト、ラ、ト、ラ」向機動部隊通告奇襲成功。

                    

此「ト、ラ、ト、ラ、ト、ラ」為重複發送「ト、ラ」三次以確定機動部隊能收到通訊。「ト、ラ」則依事先約定指稱奇襲行動成功,美軍未能事先察知,而非指攻擊行動成功。這兩字密碼並無實質意義,但因「トラ」連音與日語「虎」讀音相同,且虎在日本歷史上有勝利的關聯含義,所以後世多以「虎、虎、虎」指稱此電文。據說截收通訊的美軍也認為發送「虎、虎、虎」意謂如虎般攻擊。此外也有將「ト、ラ」解釋為日語「突擊」(とつげき)、「雷擊」(らいげき)兩詞首字發音縮寫的說法。

                       

九七艦攻小傳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源自1935年(昭和10年)日本海軍的十試艦上攻擊機開發案,由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的B5N及三菱重工的B5M同場競標。由於兩者性能在伯仲之間,1937年(皇紀二五九七年)皆為海軍制式採用,並分別授予B5N1九七式一號艦上攻擊機(前6張圖)及B5M1九七式二號艦上攻擊機(後兩張圖)的制式名稱。九七式艦攻為日本海軍首款全金屬低單翼機型;而中島B5N1九七式一號艦攻更是日本海軍首架具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機型。

                                       

              

               

               

               

               

                  

B5N1九七式一號艦攻投入中國戰場實戰測試之後,中島將其發動機由770匹馬力等級光三型換裝為970匹馬力等級榮一一型,經制式採用後稱為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然而防護力不足的缺點仍因加裝裝甲重量的考慮而未予改善。

               

               

                 

B5N2在1939年取代B5N1進入量產,一直到1943年才漸為後繼的中島B6N天山艦上攻擊機取代而退居二線,作為海岸巡邏及訓練之用。中島B5N九七式艦攻各衍生型總計生產約1400架,而具固定式起落架的三菱B5M1九七式二號艦攻則至1940年為止僅生產約150架,也只作為巡邏及訓練用途。

1942年4月依照新制,B5N1九七式一號艦上攻擊機改稱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一型、B5M1九七式二號艦上攻擊機改稱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六一型、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改稱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二型。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7年轉戰公眾號(ID:bikunet)和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2篇、制勝神器3篇等,每日更新,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

掃描上方二維碼可直接關注(ID:bikunet),歡迎擴散讓更多同好參與進來!

「燃燒的島群戰友會」微信群已經建立,需要加群的朋友加先加群管理員minshengluhao,通過邀請入群,這裡有你的眾多同好!

相關焦點

  • 彩繪中的戰爭(46)-秋水三尺露を払う:三菱J8M1/キ200小傳
    《彩繪中的戰爭》系列日本軍機往期回顧:彩繪中的戰爭(2)- 二戰時形形色色的鴨翼飛機彩繪中的戰爭(9)-太平洋戰爭「吹號人」:「赤尾三〇一」號機彩繪中的戰爭(11)- 」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九九艦爆的故事彩繪中的戰爭(13)- 零戰初徵:珍珠港上空零戰制空隊的人與事
  • 彩繪中的戰爭(51)- 坎門諾事變中的中島九七式戰鬥機
    《彩繪中的戰爭》系列日本軍機往期回顧:彩繪中的戰爭(2)- 二戰時形形色色的鴨翼飛機彩繪中的戰爭(9)-太平洋戰爭「吹號人」:「赤尾三〇一」號機彩繪中的戰爭(11)- 」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九九艦爆的故事
  • 彩繪中的戰爭(11)- 」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九九艦爆的故事
    他在偷襲珍珠港當天看錯了淵田美津雄發射的信號彈,結果率領九九艦爆先於九七艦攻發動空襲,提前驚動了美軍(關於這段故事,請看:彩繪中的戰爭(9)-太平洋戰爭「吹號人」:「赤尾三〇一」號機)。赤城航空隊攻擊隊長千早猛彥大尉搭乘由古田清人一飛曹駕駛AI-251號機參戰。
  • 彩繪中的戰爭(57)- 亡命の燕:震天制空隊的三式戰
    日本陸軍戰機系列往期,請參看彩繪中的戰爭(41)- 奪命紙鶴:美軍二戰第二號空戰王牌的隕落彩繪中的戰爭(44)- 日本陸軍「赤穗四七義士」中隊及二式戰「鍾馗」二三事彩繪中的戰爭(51)- 諾門坎事變中的中島九七式戰鬥機
  • 彩繪中的戰爭(27):最後的特攻 - 日本海軍「流星」艦爆小傳
    在重巡洋艦利根起飛的南雲機動部隊索敵第四號機(愛知E13A零式水上偵察機)發現美軍航母艦隊蹤跡後,飯田正忠一飛曹/近藤勇飛曹長駕駛一架垂尾編號BI-201的偵察機型十三試艦爆前往回報地點確認。但起飛三小時後,當其目視確認美軍三艘航空母艦暨護航母隊並回報時,蒼龍早在一小時前即已遇襲。之後藉高速甩脫敵機返航發現蒼龍已沉沒而轉降飛龍號航母,並使飛龍號據此情報反擊。
  • 彩繪中的戰爭(30)- 稍瞬即逝的「飛火流星」:日本海軍B7A2流星艦攻小傳
    流星艦攻的設計目標為兼具速度(最高時速較零戰五二型稍快)、火力(主翼兩門20 mm九九式二十粍二號固定機炮、後方一挺13 mm二式一三粍旋轉機槍)、操控性(與零戰五二型相當)與防護力(為日本海軍艦攻機中唯一有防彈裝備者),除能勝任對艦暨對地攻擊,空戰也能一搏而不必束手待斃。本機預計取代中島B6N天山艦上攻擊機以及海軍航空技術廠D4Y彗星艦上爆擊機。
  •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救生裝備
    不過和航空技術發展水平同步,日本人還是為飛行人員配備了一定的救生裝備,本文將對此作一簡單介紹。日本海軍的早期航空裝備是由外國引入,沒有獨立進行改進和調整的能力,因此遲至上世紀20年代中期日本海軍才開始對飛行事故中的傷亡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並研究對應的改進措施。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其各類救生用品均為本國生產。
  • 命大的海鷲,那些倖存過太平洋戰爭的海航飛行兵
    最近在對日本海航資料的深入整理時發現一處切入點,雖然日本飛行兵在戰時的損失相當大,但是仍有為數不少的老兵從太平洋戰爭乃至更早的侵華戰爭中倖存下來,下面是其中一部分人的簡介。一、海軍飛行員軍官,將介紹源田實、淵田美津雄、生田乃木次、志賀淑雄、近騰三郎、阿部善次、藤田怡與藏、新鄉英誠、相生高秀、鈴木實這10人,其中至少6人參加了偷襲珍珠港的行動(除源田實外都是空襲飛行員),至少9人參加了太平洋戰爭首日的空中作戰。另外根據統計,參加了偷襲珍珠港空中行動的770名空勤中,有148人活到了戰後,其中25人傷殘。
  • 彩繪中的戰爭(71)- 日本陸軍應急決戰機:五式戰小傳
    「飛燕」(キ61)相同斜背式座艙罩的初期生產型,自1945年2月起開始生產;一型乙則為裝備氣泡式座艙罩的中後期生產型,自1945年6月起配發部隊。不計由教導飛行師團改制的日本陸軍最後兩支飛行戰隊,在五支既有的飛行戰隊中,僅飛行第五戰隊由川崎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キ45改)換裝,其餘均由三式戰鬥機「飛燕」換裝。
  • 彩繪中的戰爭(72)- 插翅的步兵突擊勳章-「坦克開罐刀」的故事
    收錄於話題 #彩繪中的戰爭在本號公布了計劃製作彩繪中的戰爭日本軍機篇專輯《戰鳥》之後,不少讀者在後臺留言希望能同時看到此系列德國篇,雖然此部分兵器彩繪的連載尚未完結,但應讀者願望,本號也將隨後製作德國陸/空軍兵器專輯第一部,擬定封面及主題如下本專輯將收錄本號至今已發表的彩繪中的戰爭系列中所有對應德制武器文章+從未發表過的隱藏篇2003年,德國模型廠商利華出品了一款非常有特色的二戰德軍軍機
  • 幻滅の神話: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晝間炮戰評析(上)
    那麼,如果太平洋戰爭真的按照日本人的設想進行,日軍艦隊是否能夠在炮戰中壓倒美軍艦隊呢?右圖是戰後日本光人社出版的黛治夫傳記,「炮術艦長」的標題很好說明了他的職業專長。黛治夫在戰後著有《海軍炮戰史談》一書,他在書中寫道:「以戰列艦決出勝負在戰略上明顯有利,……我聯合艦隊主力艦的主炮威力將使美軍艦隊成為波羅的海艦隊第二,將其埋葬於西太平洋。」
  • 彩繪中的戰爭(102)- 馬裡諾瓦的猛虎:奧託·卡利烏斯坐車小考
    號外隨著彩繪中的戰爭系列連載突破第100期大關,本號正在製作德國陸/空軍兵器專輯第一部,擬定封面及主題如下本專輯將收錄本號至今已發表的彩繪中的戰爭系列中所有對應德制武器文章,並同時進行了勘誤和部份資料追加,總篇幅約15萬字
  • 001:牛人奧黑,太平洋戰爭中的第一位美國王牌飛行員
    奧黑爾的F-15號「野貓」孤身一人向一式陸攻編隊發起進攻17時6分,奧黑爾和達菲羅接近了正在迅速接近航母的第二批8架一式陸攻,他們正排列為三個三機小隊,準備按照標準投擲魚雷的程序向航母發起魚雷攻擊。奧黑爾沒有遲疑,他從日機編隊的右後上方斜插下來,以勢能換取動能,以減少日機的反擊。
  •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軍戰鬥機 第一部分
    1938年2月駐南京大校場九六式二號一型九六式是日本海軍第一種全金屬單翼戰鬥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已經過時,但由於新的零式戰鬥機產量有限,九六式不但配屬在陸地機場空戰中的九六式四號1942年初企業號航母對吉爾伯特群島發動空襲時,駐島的九六式就曾擊落過來襲美機。
  • 中途島海戰,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航母編隊決戰,但並非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不過相比「利根」,「築摩」1號機的錯誤更加明顯,這架飛機在3點15分~30分左右途徑美軍航母編隊上空,卻因雲層遮擋而未能發現美軍。由於沒有得到任何警示,南雲忠一的思維慣性認為面前是一片坦途,下令讓第二次攻擊隊將魚雷全部更換為陸上攻擊炸彈。然而也就在這一時刻,第16特混艦隊接連起飛117架飛機,之後第17特混艦隊於5點30分開始也起飛35架攻擊機。
  • 【泉蒙】《太平洋戰爭》歷史細節詳解(一)
    劇中描述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數名官兵的作戰經歷,當中出現不少著名的太平洋戰場,包括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格洛斯特角戰役、貝裡琉島戰役、硫磺島戰役(此戰為第五海軍陸戰師)、衝繩島戰役等。本系列文章一方面對《太平洋戰爭》的分集內容進行介紹,同時對劇集中一些歷史細節進行分析及解釋。
  • 太平洋戰爭中的M4A2謝爾曼坦克
    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M4A2謝爾曼坦克,在面對日軍坦克時,火力裝甲機動有很大優勢,1942年中途島戰役後的美國海軍已經奪取大部分制海權和制空權,再分割包圍各個島嶼與頑強抵抗的日軍作戰,由於日軍抵抗意志和決心,太平洋戰爭中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讓我們回到那個殘酷的年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看著名電影《父輩的旗幟》《風語者》及電視連續劇《太平洋戰爭》從電影中了解這場戰爭
  • 埃塞克斯一己之力打贏太平洋戰爭,它的未來之路,是不是......?
    畢竟,在太平洋戰爭之中,雖然戰艦種類非常之多,但總有那麼一兩種,要比其他戰艦更具決定性作用。各位都知道,太平洋戰爭是海空大戰,最具決定性的艦種,自然是航空母艦。那麼,在雙方眾多的航空母艦之中,又是哪一種,為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呢?
  • 直擊美國最強航母「企業號」,它的一生見證了幾乎整個太平洋戰爭,成就了戰爭史上的不朽傳奇
    而企業號也以它的一生見證了幾乎整個太平洋的全過程,成就了戰爭史上的不朽傳奇。1938年5月12日,這艘綽號「大E」的海軍名艦建成服役,並在不久後加入太平洋艦隊,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1941年5月,當時戰爭的陰雲已經籠罩了太平洋。為了應對日本可能採取的軍事行動,企業號參加了向西太平洋島嶼上的駐防美軍輸送戰鬥機的任務。
  • 太平洋戰爭 (52)
    親德派很幸運地找到了一位大後臺,他就是太平洋戰爭開戰之前從1933年到1941年擔任了八年軍令部長的伏見宮博恭王。      1886年4月,年僅12歲的伏見宮就進了「海兵」16期,可是9月份就因受不了學校對皇族的照顧毅然退了學,遠赴德國弗倫斯堡海軍學院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