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日本模型公司長谷川曾出品了一款中島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的限量版模型,其整個機尾為鮮紅色,還帶著三條黃色的橫條,格外顯眼
「赤尾三〇一」的來歷
該機原型大有來歷:為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南雲機動部隊第一航空艦隊珍珠港第一次攻擊隊指揮官淵田美津雄中佐座機,同機飛行員松崎三男大尉、電信員水木德信一飛曹,1941年12月7日於夏威夷群島歐胡島珍珠港。開啟太平洋戰爭的摩斯密碼通訊:
「ト、ト、ト,…」(攻擊開始)
以及:
「ト、ラ、ト、ラ、ト、ラ」(奇襲成功)
就是在此機上由淵田向電信員水木德信下達後發送。
珍珠港攻擊時,南雲機動部隊第一航空艦隊共出動了143架九七式三號艦攻:
• 第一次攻擊隊第一集團(水平爆擊隊,指揮官赤城航空隊淵田美津雄中佐):49架,掛載800公斤九九式八〇番五號爆彈
• 第一次攻擊隊第一集團特別攻擊隊(雷擊隊,指揮官赤城航空隊村田重治少佐):40架,掛載九一式航空魚雷改二型
• 第二次攻擊隊第一集團(水平爆擊隊,指揮官瑞鶴航空隊島崎重和少佐):54架,掛載250kg炸彈和60kg炸彈。
這架珍珠港第一次攻擊隊指揮官淵田中佐座機垂直尾翼戰術編號AI-301、機身後段具單條紅色識別帶,隸屬第一航空戰隊赤城號航空母艦。編號AI-301 (指第一航空戰隊一號艦所屬艦上攻擊機一號機)上下共有三條黃色帶,為飛行隊長階級紋飾。除機身具制式濃綠色塗裝外,水平尾翼及垂直尾翼仍保留戰前的全紅色塗裝,以利編隊於飛行中識別。
由當時拍攝的紀錄片可知直到1942年4月初南雲機動部隊在印度洋錫蘭海戰時,本機仍維持同樣塗裝,但機身的濃綠色塗裝明顯已因海洋環境鹽份侵蝕而大幅剝離,露出戰前制式的銀白色底漆。這也符合淵田的回憶,亦即九七式艦攻的濃綠色塗裝是在艦隊航向珍珠港途中才於艦上噴塗。然而此濃綠色塗裝僅施加於機身上部。
攻擊用兵器
日本海軍裝備的九一式航空魚雷改二型為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魚雷。其設計目的就是為了克服珍珠港泊區12米的淺水深。一般魚雷投擲落水後會先沉降60至100米深,因此該魚雷不僅在尾部裝有落水後脫離的木製滑翔穩定鰭片,亦裝備當時世界獨有的主動旋轉制御裝置。考慮珍珠港狹窄的停泊海面,參與攻擊的九七式艦攻機群曾以九一式魚雷改二型在水深10米的鹿兒島灣進行密集訓練。此役九七式艦攻的魚雷攻擊命中率在六成(美軍統計)至九成(日軍統計)。而淵田美津雄的第一次攻擊隊指揮官機屬水平爆擊隊,並未掛載魚雷。而是掛載了「九九式八〇番五號爆彈」,這種炸彈是由聯合艦隊旗艦「長門」號戰列艦上410毫米口徑主炮使用的九一式穿甲彈,加上穩定尾翼改造而來,內部裝藥23公斤。
險釀大錯
淵田美津雄在發動進攻時卻差點鑄成大錯。依照事先規定,若空襲時敵軍仍未察知則為「奇襲」狀態:指揮官發射一枚信號彈後,在制空隊(零戰)掩護下,雷擊隊(九七式艦攻)先行以魚雷攻擊船艦,接著水平爆擊隊(九七式艦攻)與急降下爆擊隊(九九式艦爆)以炸彈攻擊海面及地面目標。若空襲前敵軍已察知則為「強襲」狀態:指揮官發射兩枚信號彈後,制空隊與急降下爆擊隊先行攻擊空中敵機與地面防空炮陣地,接著雷擊隊與水平爆擊隊先後攻擊海面及地面目標。
實戰中淵田中佐先發射一枚信號彈示意進行「奇襲」,但在雷擊隊與水平爆擊隊開始機動時,因見到制空隊(指揮官赤城航空隊坂谷茂少佐)未有對應動作而誤認其未見信號彈,於是又再發射一枚。這第二枚信號彈卻被攻擊隊機群誤認為「強襲」,因此制空隊與急降下爆擊隊立刻趨前攻擊地面目標。爆炸所產生的大量濃煙本會阻礙離海面10米超低空飛行的雷擊隊攻擊路徑,但幸得風向之助而未受阻。然而受前波攻擊驚擾的美軍迅速回擊,亦使加賀航空隊雷擊隊12架九七式艦攻遭擊落5架,損失15名空勤人員。
太平洋戰爭「吹號人」
1941年12月2日日本時間1730時,大本營向南雲機動部隊發送「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1208登新高山)電文,確認日本時間12月8日發動珍珠港攻擊,日本向美國正式開戰。新高山就是位於我國臺灣省嘉義縣、南投縣與高雄市交界處的玉山,海拔3,952.43米,為臺灣省最高峰,在臺灣被日本吞併後躍居日本最高山,並在1897年6月28日由明治天皇賜名。登新高山也成為當年時髦的休閒活動。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0740時,由淵田美津雄中佐率領的第一次攻擊隊機群已能目視珍珠港。0749時,淵田中佐確認珍珠港區域並無美軍防禦活動後,拉開座艙罩發射一枚信號彈示意機群奇襲攻擊,並以事先約定的摩斯密碼通訊「ト、ト、ト,…」向機動部隊通吿攻擊開始。隨後因誤判坂谷茂少佐領軍的制空隊行動而再發射第二枚信號彈。0753時,淵田中佐再以摩斯密碼通訊「ト、ラ、ト、ラ、ト、ラ」向機動部隊通告奇襲成功。
此「ト、ラ、ト、ラ、ト、ラ」為重複發送「ト、ラ」三次以確定機動部隊能收到通訊。「ト、ラ」則依事先約定指稱奇襲行動成功,美軍未能事先察知,而非指攻擊行動成功。這兩字密碼並無實質意義,但因「トラ」連音與日語「虎」讀音相同,且虎在日本歷史上有勝利的關聯含義,所以後世多以「虎、虎、虎」指稱此電文。據說截收通訊的美軍也認為發送「虎、虎、虎」意謂如虎般攻擊。此外也有將「ト、ラ」解釋為日語「突擊」(とつげき)、「雷擊」(らいげき)兩詞首字發音縮寫的說法。
九七艦攻小傳
九七式艦上攻擊機源自1935年(昭和10年)日本海軍的十試艦上攻擊機開發案,由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的B5N及三菱重工的B5M同場競標。由於兩者性能在伯仲之間,1937年(皇紀二五九七年)皆為海軍制式採用,並分別授予B5N1九七式一號艦上攻擊機(前6張圖)及B5M1九七式二號艦上攻擊機(後兩張圖)的制式名稱。九七式艦攻為日本海軍首款全金屬低單翼機型;而中島B5N1九七式一號艦攻更是日本海軍首架具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機型。
B5N1九七式一號艦攻投入中國戰場實戰測試之後,中島將其發動機由770匹馬力等級光三型換裝為970匹馬力等級榮一一型,經制式採用後稱為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然而防護力不足的缺點仍因加裝裝甲重量的考慮而未予改善。
B5N2在1939年取代B5N1進入量產,一直到1943年才漸為後繼的中島B6N天山艦上攻擊機取代而退居二線,作為海岸巡邏及訓練之用。中島B5N九七式艦攻各衍生型總計生產約1400架,而具固定式起落架的三菱B5M1九七式二號艦攻則至1940年為止僅生產約150架,也只作為巡邏及訓練用途。
1942年4月依照新制,B5N1九七式一號艦上攻擊機改稱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一型、B5M1九七式二號艦上攻擊機改稱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六一型、B5N2九七式三號艦上攻擊機改稱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一二型。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7年轉戰公眾號(ID:bikunet)和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2篇、制勝神器3篇等,每日更新,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
掃描上方二維碼可直接關注(ID:bikunet),歡迎擴散讓更多同好參與進來!
「燃燒的島群戰友會」微信群已經建立,需要加群的朋友加先加群管理員minshengluhao,通過邀請入群,這裡有你的眾多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