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和2013年,日本模型廠商青島社及Finemolds分別出品了一款垂尾編號為39的日軍戰機:陸軍川崎キ100-I乙,即「五式戰鬥機」一型乙。
根據塗裝說明,該機屬於日本陸軍航空總軍直轄第一一飛行師團第二三飛行團飛行第五戰隊,歷史上為該戰隊飛行隊長馬場保英大尉座機,1945年8月駐紮在愛知縣清洲飛行場。
飛行第五戰隊的キ100為全機濃綠色塗裝,此時垂直尾翼的戰隊徽為羅馬數字V,同時具有「五」與「勝利」的涵義。戰隊徽統一為白色,而中隊色推斷漆於螺旋槳轂。
以非制式的分類,キ100一型甲為與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キ61)相同斜背式座艙罩的初期生產型,自1945年2月起開始生產;一型乙則為裝備氣泡式座艙罩的中後期生產型,自1945年6月起配發部隊。
川崎キ100「五式戰鬥機」為日本陸軍實戰裝備的最後一款戰鬥機。實際上是因為三式戰鬥機「飛燕」二型(キ61-II)裝備的1500匹馬力等級ハ140液冷式發動機因製作質量不良、妥善率不佳、受空襲生產受阻,而被迫採取的應急設計,以三式戰機身結合1500匹馬力等級三菱ハ112-II (即金星六二型)空冷式發動機,但表現反而更為優異。
但將直徑1218 mm的三菱ハ112-II氣冷式發動機整合在直徑840 mm搭配流線型液冷式發動機的三式戰鬥機「飛燕」後段機身,除必須減低氣動變化引致紊流所增加的空氣阻力,也要抵消螺旋氣流變化對尾翼效能的影響。因此在發動機整流罩後方機身有明顯的可樂瓶狀縮減,併集中放置左右各三支推力式單排氣管。
キ100設計時曾參考由德國購置用以測試的Fw 190 A-5,其設計概念似應與二式戰「鍾馗」較為相似。
キ100自1944年10月1日至同年底的三個月間就完成設計、翌年2月初即首飛,從設計到試作機製造完成僅123天,比P-51前身NA-73X原型機從設計到製作完成的153天還快了一個月。
キ100從未為日本陸軍制式採用。因此所謂「五式戰鬥機」的名稱僅依循往例,接續於四式戰鬥機「疾風」(キ84)之後以便於稱呼,並非制式命名,也未有暱稱。
但自1945年2月至日本戰敗為止,キ100已生產近400架,並裝備陸軍第五、第一七、第一八、第五九、第二四四等飛行戰隊以及1945年7月明野、常陸教導飛行師團廢止後改制的飛行第一一一、第一一二戰隊進行實戰。
不計由教導飛行師團改制的日本陸軍最後兩支飛行戰隊,在五支既有的飛行戰隊中,僅飛行第五戰隊由川崎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キ45改)換裝,其餘均由三式戰鬥機「飛燕」換裝。
第五九戰隊第三中隊,蘆屋
第五九戰隊
第一一一戰隊第五中隊,明野
第二四四戰隊小林照彥大尉,調布
キ100在大戰末期日本陸海軍各型主力戰鬥機中僅極速略遜,但俯衝速度(據說比P-51還快)、操控性、妥善率皆首屈一指,乘員防護也不錯;與「大東亞決戰機」四式戰鬥機「疾風」的模擬空戰居於上風。
這是其受陸軍飛行員歡迎的原因。認為可與太平洋戰場美軍主力戰鬥機P-51、F6F、F4U一搏。
雖然實戰戰績不明,盟軍對其也未投以關注,但對日本陸軍來說,大戰末期應急式的設計卻能發揮預料之外的性能,確實能稱得上傑作。近400架的生產數量也形成了相當程度的戰力。
因此此之由,日本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大將在1945年7月14日頒發感謝狀給川崎航空機株式會社,表彰其開發キ100的貢獻。
飛行第五戰隊可追溯至大正十年(1921年)底組成的航空第五大隊,而後於1922年8月改稱飛行第五大隊、1925年5月改稱飛行第五連隊、1938年8月31日改編為飛行第五戰隊。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該戰隊下轄兩中隊,配備25架中島九七式戰鬥機,負責首都圈防空。
1942年3月換裝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後,於1943年7月移防印度尼西亞,負責船隊護衛及防空任務。此時垂直尾翼的戰隊徽為圖案化的5。
1944年5月27日下午,飛行第五戰隊戰隊長高田勝重少佐率領四架掛載炸彈的二式復戰由印度尼西亞西巴布亞省索龍(Sorong)的傑夫曼基地(Jefman)起飛,前往東方比亞克島南端對遂行登陸作戰的美軍艦隊進行特攻。
在100米超低空迫近美軍艦隊時,其中兩架先遭防空炮火擊落、第三架遭擊損後逐退、最後一架則針對執行火力支持的美國海軍第7艦隊第77特遣艦隊(Task Force 77)司令威廉·弗萊徹海軍少將(William Morrow Fechteler)旗艦「桑普森」號驅逐艦(USS Sampson DD-394)而來,遭擊損後掠過其艦橋墜海,波及近鄰的獵潛艦SC-699引起火勢,但隨即控制。
照片中起火燃燒的是SC-699;桑普森號 (DD-394)在其右側。日軍則宣稱此次特攻擊沉擊損各兩艘驅逐艦。
1944年5月飛行第五戰隊調返本土,負責中京(名古屋,介於東京與京都之間故名)地區防空。此時的戰隊徽為圖案化的5,全機採用濃綠色塗裝,垂直尾翼常標示機名。戰隊本部則以機身上部無塗裝方式顯示。
次年5月飛行第五戰隊開始換裝キ100,但因數量不足而與原有二式復戰混編。
在大戰末期的本土防空戰期間,飛行第五戰隊宣稱擊落40架、擊損百餘架B-29「超級空中堡壘」重轟炸機,僅10名飛行員作戰陣亡、6名飛行員因飛行事故喪生。
1945年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飛行第五戰隊仍意圖以所餘30架キ100中的25架,預定在8月18日清晨對集結於伊勢灣的美軍艦隊進行特攻,後因消息走漏而為上屬第一一飛行師團制止。
馬場保英大尉於1944年3月由飛行第五戰隊第一中隊長升為飛行隊長直到戰敗,生涯戰績不詳。
1943年9月起,日本陸軍屬於戰鬥分科的飛行戰隊改用空地分離的新編制,將原本分屬各中隊的整備班抽離,改以整備小隊統合於整備隊管理;而抽離整備班的各中隊則統合由飛行隊指揮。飛行戰隊本部即統轄飛行隊與整備隊,其中飛行隊長由戰隊長指派資深軍官擔任。
日本戰敗時飛行第五戰隊戰隊長為山下美明少佐。山下大尉擔任飛行第五戰隊第二中隊長時,在1943年9月21日率二式復戰雙機編隊於印度尼西亞卡伊群島(Kepulauan Kai)上空攔截九架美軍B-24重轟炸機群,首開戰隊擊落敵機紀錄。
號外
《彩繪中的戰爭》日本軍機篇的連載即將結束,本系列的專輯第一冊《戰鳥:日本陸海軍戰機列傳》也正在編輯製作中。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WLD_cmqraiO64qSGZ91Y7g
提取碼:0j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