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中的戰爭(71)- 日本陸軍應急決戰機:五式戰小傳

2021-02-15 諸神的黃昏研究會
在歐生活8年,精通德語,愛好二戰史及現代戰爭史,從2000年起,曾在「戰爭的藝術」、「德國軍事中心」、sonicbbs等軍史網站和《突擊》、《戰爭史研究》等紙媒上發表多篇原創文章及翻譯多部德語電影電視劇中文字幕請關注本公眾號:諸神的黃昏研究會,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2001年和2013年,日本模型廠商青島社及Finemolds分別出品了一款垂尾編號為39的日軍戰機:陸軍川崎キ100-I乙,即「五式戰鬥機」一型乙。

根據塗裝說明,該機屬於日本陸軍航空總軍直轄第一一飛行師團第二三飛行團飛行第五戰隊,歷史上為該戰隊飛行隊長馬場保英大尉座機,1945年8月駐紮在愛知縣清洲飛行場。

飛行第五戰隊的キ100為全機濃綠色塗裝,此時垂直尾翼的戰隊徽為羅馬數字V,同時具有「五」與「勝利」的涵義。戰隊徽統一為白色,而中隊色推斷漆於螺旋槳轂。

以非制式的分類,キ100一型甲為與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キ61)相同斜背式座艙罩的初期生產型,自1945年2月起開始生產;一型乙則為裝備氣泡式座艙罩的中後期生產型,自1945年6月起配發部隊。

川崎キ100「五式戰鬥機」為日本陸軍實戰裝備的最後一款戰鬥機。實際上是因為三式戰鬥機「飛燕」二型(キ61-II)裝備的1500匹馬力等級ハ140液冷式發動機因製作質量不良、妥善率不佳、受空襲生產受阻,而被迫採取的應急設計,以三式戰機身結合1500匹馬力等級三菱ハ112-II (即金星六二型)空冷式發動機,但表現反而更為優異。

但將直徑1218 mm的三菱ハ112-II氣冷式發動機整合在直徑840 mm搭配流線型液冷式發動機的三式戰鬥機「飛燕」後段機身,除必須減低氣動變化引致紊流所增加的空氣阻力,也要抵消螺旋氣流變化對尾翼效能的影響。因此在發動機整流罩後方機身有明顯的可樂瓶狀縮減,併集中放置左右各三支推力式單排氣管。

キ100設計時曾參考由德國購置用以測試的Fw 190 A-5,其設計概念似應與二式戰「鍾馗」較為相似。

キ100自1944年10月1日至同年底的三個月間就完成設計、翌年2月初即首飛,從設計到試作機製造完成僅123天,比P-51前身NA-73X原型機從設計到製作完成的153天還快了一個月。

キ100從未為日本陸軍制式採用。因此所謂「五式戰鬥機」的名稱僅依循往例,接續於四式戰鬥機「疾風」(キ84)之後以便於稱呼,並非制式命名,也未有暱稱。

但自1945年2月至日本戰敗為止,キ100已生產近400架,並裝備陸軍第五、第一七、第一八、第五九、第二四四等飛行戰隊以及1945年7月明野、常陸教導飛行師團廢止後改制的飛行第一一一、第一一二戰隊進行實戰。

不計由教導飛行師團改制的日本陸軍最後兩支飛行戰隊,在五支既有的飛行戰隊中,僅飛行第五戰隊由川崎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キ45改)換裝,其餘均由三式戰鬥機「飛燕」換裝。

第五九戰隊第三中隊,蘆屋

第五九戰隊

第一一一戰隊第五中隊,明野

第二四四戰隊小林照彥大尉,調布

キ100在大戰末期日本陸海軍各型主力戰鬥機中僅極速略遜,但俯衝速度(據說比P-51還快)、操控性、妥善率皆首屈一指,乘員防護也不錯;與「大東亞決戰機」四式戰鬥機「疾風」的模擬空戰居於上風。

這是其受陸軍飛行員歡迎的原因。認為可與太平洋戰場美軍主力戰鬥機P-51、F6F、F4U一搏。

雖然實戰戰績不明,盟軍對其也未投以關注,但對日本陸軍來說,大戰末期應急式的設計卻能發揮預料之外的性能,確實能稱得上傑作。近400架的生產數量也形成了相當程度的戰力。

因此此之由,日本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大將在1945年7月14日頒發感謝狀給川崎航空機株式會社,表彰其開發キ100的貢獻。

飛行第五戰隊可追溯至大正十年(1921年)底組成的航空第五大隊,而後於1922年8月改稱飛行第五大隊、1925年5月改稱飛行第五連隊、1938年8月31日改編為飛行第五戰隊。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該戰隊下轄兩中隊,配備25架中島九七式戰鬥機,負責首都圈防空。

1942年3月換裝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後,於1943年7月移防印度尼西亞,負責船隊護衛及防空任務。此時垂直尾翼的戰隊徽為圖案化的5。

1944年5月27日下午,飛行第五戰隊戰隊長高田勝重少佐率領四架掛載炸彈的二式復戰由印度尼西亞西巴布亞省索龍(Sorong)的傑夫曼基地(Jefman)起飛,前往東方比亞克島南端對遂行登陸作戰的美軍艦隊進行特攻。

在100米超低空迫近美軍艦隊時,其中兩架先遭防空炮火擊落、第三架遭擊損後逐退、最後一架則針對執行火力支持的美國海軍第7艦隊第77特遣艦隊(Task Force 77)司令威廉·弗萊徹海軍少將(William Morrow Fechteler)旗艦「桑普森」號驅逐艦(USS Sampson DD-394)而來,遭擊損後掠過其艦橋墜海,波及近鄰的獵潛艦SC-699引起火勢,但隨即控制。

照片中起火燃燒的是SC-699;桑普森號 (DD-394)在其右側。日軍則宣稱此次特攻擊沉擊損各兩艘驅逐艦。

1944年5月飛行第五戰隊調返本土,負責中京(名古屋,介於東京與京都之間故名)地區防空。此時的戰隊徽為圖案化的5,全機採用濃綠色塗裝,垂直尾翼常標示機名。戰隊本部則以機身上部無塗裝方式顯示。

次年5月飛行第五戰隊開始換裝キ100,但因數量不足而與原有二式復戰混編。

在大戰末期的本土防空戰期間,飛行第五戰隊宣稱擊落40架、擊損百餘架B-29「超級空中堡壘」重轟炸機,僅10名飛行員作戰陣亡、6名飛行員因飛行事故喪生。

1945年8月15日正午昭和天皇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飛行第五戰隊仍意圖以所餘30架キ100中的25架,預定在8月18日清晨對集結於伊勢灣的美軍艦隊進行特攻,後因消息走漏而為上屬第一一飛行師團制止。

馬場保英大尉於1944年3月由飛行第五戰隊第一中隊長升為飛行隊長直到戰敗,生涯戰績不詳。

1943年9月起,日本陸軍屬於戰鬥分科的飛行戰隊改用空地分離的新編制,將原本分屬各中隊的整備班抽離,改以整備小隊統合於整備隊管理;而抽離整備班的各中隊則統合由飛行隊指揮。飛行戰隊本部即統轄飛行隊與整備隊,其中飛行隊長由戰隊長指派資深軍官擔任。

日本戰敗時飛行第五戰隊戰隊長為山下美明少佐。山下大尉擔任飛行第五戰隊第二中隊長時,在1943年9月21日率二式復戰雙機編隊於印度尼西亞卡伊群島(Kepulauan Kai)上空攔截九架美軍B-24重轟炸機群,首開戰隊擊落敵機紀錄。

號外


《彩繪中的戰爭》日本軍機篇的連載即將結束,本系列的專輯第一冊《戰鳥:日本陸海軍戰機列傳》也正在編輯製作中。


海軍:九六艦戰(尚未發表)、零戰一一型、二一型、三二型、五二型、烈風艦戰、秋水局戰、雷電局戰(尚未發表)、紫電改、震電局戰、九七艦攻、九九艦爆、流星艦攻、彗星艦爆、二式屠龍復戰、零式水觀、零式水偵、晴嵐水攻陸軍:九七戰、一式隼、二式鍾馗、三式飛燕、四式疾風、五式戰、百式偵(尚未發表)。此外還將收錄付費文《銀翼的伊卡洛斯-零戰無敵神話的真相》及本文集專屬,且不會在公眾號更新的《銀翼的伊卡洛斯-零戰與同時代的對手們》,共計27篇,約500頁,14萬字,除對初次發表內容進行勘誤之外,亦將追加整合入讀者互動內容及部份資料。以下為試讀篇,各位可自行在百度網盤下載閱讀,歡迎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連結:https://pan.baidu.com/s/1WLD_cmqraiO64qSGZ91Y7g

提取碼:0jx8

相關焦點

  • 彩繪中的戰爭(51)- 坎門諾事變中的中島九七式戰鬥機
    《彩繪中的戰爭》系列日本軍機往期回顧:彩繪中的戰爭(2)- 二戰時形形色色的鴨翼飛機彩繪中的戰爭(9)-太平洋戰爭「吹號人」:「赤尾三〇一」號機彩繪中的戰爭(11)- 」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九九艦爆的故事
  • 生不逢時的「大東亞決戰機」--日本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的故事
    然而,作為同樣擁有大規模的航空兵部隊的日本陸軍,雖然其主力戰鬥機的名聲並不如零戰那麼響亮,但經過數年的設計和實戰經驗積累,日本陸軍航空兵的戰鬥機從九七式戰鬥機開始,經歷了一式戰「隼」、二式單戰「鍾馗」等各型戰鬥機的實際運用後,最終拿出了集合了當時日本軍用航空技術大成的先進戰鬥機,在日本接近戰敗投降之時被冠以「大東亞決戰機」的名號投入了戰場。
  • 彩繪中的戰爭(46)-秋水三尺露を払う:三菱J8M1/キ200小傳
    《彩繪中的戰爭》系列日本軍機往期回顧:彩繪中的戰爭(2)- 二戰時形形色色的鴨翼飛機彩繪中的戰爭(9)-太平洋戰爭「吹號人」:「赤尾三〇一」號機彩繪中的戰爭(11)- 」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九九艦爆的故事彩繪中的戰爭(13)- 零戰初徵:珍珠港上空零戰制空隊的人與事
  • 彩繪中的戰爭(57)- 亡命の燕:震天制空隊的三式戰
    日本陸軍戰機系列往期,請參看彩繪中的戰爭(41)- 奪命紙鶴:美軍二戰第二號空戰王牌的隕落彩繪中的戰爭(44)- 日本陸軍「赤穗四七義士」中隊及二式戰「鍾馗」二三事彩繪中的戰爭(51)- 諾門坎事變中的中島九七式戰鬥機
  • 彩繪中的戰爭(27):最後的特攻 - 日本海軍「流星」艦爆小傳
    此外日本陸軍也於同年10月購置He 118 V5 (五號原型機)進行評估。之後兩軍種皆未再採購此型機。           陸軍震天制空隊飛行第二四四戰隊生野文介大尉的三式戰「飛燕」一型乙座機彗星艦爆一一型自1943年6月開始生產(1943年12月制式採用
  • 川崎Ki100/陸軍五式戰鬥機小傳
    裝備服役 連川崎技術團隊自己都沒想到Ki100會取得這樣的成功,就更何況陸軍方面了。於是立即決定Ki100以陸軍五式戰鬥機的名義正式裝備,繼3架試作原型機之後,利用「無頭」三式戰舊機體改裝而來的五式戰鬥機於3月開始陸續出廠,與此同時生產全新五式戰鬥機的準備工作也開始全面鋪開。
  • 從三式戰到五式戰 原日本陸軍飛行244戰隊中隊長訪談錄
    受訪人:原日本陸軍飛行第244戰隊 第1中隊長  陸軍大尉  生野文介 (1)在B-29攔截戰中彰顯威力 記者:飛行第244戰隊以調布(位於東京都多摩地區東部)為基地,在關東地區的防空作戰中表現十分活躍,生野大尉擔任過第244戰隊第1中隊最後一任的中隊長,請問您是什麼時候調到第244戰隊的呢?
  • 五式戰鬥機與本土防空戰
    所以,駕駛過五式戰的戰友大家都一致認為五式戰鬥機的性能更好。因為三式戰是所謂的「殺人機」嘛。不管是九七戰、一式戰(隼)、還是五式戰,發動機要發生故障的時候,都會多多少少有一些「先兆」。這裡那裡的會出現一些反常的現象,然後發動機才會停車。而三式戰即使飛行狀態良好也會突然空中停車,真是無可奈何。採用液體冷卻的發動機,它的傳動軸都比較長,我想這可能是導致故障頻發的一個主要的弱點。
  • 彩繪中的戰爭(11)- 」艦爆の神様「與偷襲珍珠港中九九艦爆的故事
    他在偷襲珍珠港當天看錯了淵田美津雄發射的信號彈,結果率領九九艦爆先於九七艦攻發動空襲,提前驚動了美軍(關於這段故事,請看:彩繪中的戰爭(9)-太平洋戰爭「吹號人」:「赤尾三〇一」號機)。珍珠港攻擊中損失最高者為加賀飛行隊,共計損失6架九九式艦爆、5架九七式艦攻與4架零戰,31名機組人員失蹤或陣亡;而其它五艘航空母艦飛行隊總計只損失14架戰機與23名空勤人員。
  • 旭日戰隼--日本陸軍一式戰鬥機簡史
    然而,作為一種生產數量僅次於零戰的陸軍戰鬥機,一式戰鬥機雖然在海外沒有零戰那般有名,卻在日本國內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從太平洋戰爭伊始,作為陸軍主力戰鬥機的一式戰,幾乎參與了日本陸軍所有的進攻作戰,從中國戰場到南太平洋戰線,哪裡有陸軍的飛行戰隊,哪裡就有一式戰的身影。
  • 彩繪中的戰爭(21)- 豹式坦克的戰場初徵
    以未照字母順序的D型作為量產型首款原因不明,一說是藉以混淆敵軍情報,另亦有因開發不及而先以應急方案推出量產的說法。後者認為該應急量產方案以排列於A之後的字母為型號,故不影響預設制式量產方案A型;此說法與豹式坦克後來在庫爾斯克次投入實戰,即因機械問題表現不如預期似有關聯。
  • 神棺傳說:二戰日本陸軍五式炮戰車ホリ(Ho-Ri)小考證
    有鑑於此,日本陸軍軍部命令研發三種不同重量的新型戰車,分別是裝備47毫米炮的輕型戰車,裝備57毫米炮的中型戰車以及裝備75毫米炮的重型戰車。這一系列的新型戰車設計理念隨著戰局的變化而不斷地修正。後來,輕型戰車和中型戰車的項目被合併在了一起,最終演變成了四式中戰車チト(Chi-To),而設想中的重戰車最終演變成了五式中戰車 チリ(Chi-Ri)。
  • 彩繪中的戰爭(30)- 稍瞬即逝的「飛火流星」:日本海軍B7A2流星艦攻小傳
    流星艦攻的設計目標為兼具速度(最高時速較零戰五二型稍快)、火力(主翼兩門20 mm九九式二十粍二號固定機炮、後方一挺13 mm二式一三粍旋轉機槍)、操控性(與零戰五二型相當)與防護力(為日本海軍艦攻機中唯一有防彈裝備者),除能勝任對艦暨對地攻擊,空戰也能一搏而不必束手待斃。本機預計取代中島B6N天山艦上攻擊機以及海軍航空技術廠D4Y彗星艦上爆擊機。
  • 彩繪中的戰爭(68)- 披著菊水紋的「疾風」戰隊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2005年日本模型廠商長谷川出品了一款1/32比例日本陸軍中島四式戰鬥機「疾風」,其垂尾上的菊水紋頗具特色根據廠家給出的塗裝設定,這架「疾風」一型甲 (キ84-I甲)/キ84增加試作機,為日本陸軍飛行第二二戰隊第一中隊舟橋四郎中尉座機,出廠序號932,1944
  • 中島陸軍Ki-43/一式戰鬥機隼小傳(上)
    日本陸軍對機動性能的強烈要求 採用單翼氣動布局(雖然是撐杆式單翼)的中島九一式戰鬥機才剛剛正式列裝部隊不久,昭和6年(1931年)10月,由川崎研發的採用雙翼氣動布局的九二式戰鬥機也被日本陸軍所認可,成為了日本陸軍的正式裝備。
  • 「大東亞決戰機」美夢——日軍Ki-84「疾風」戰鬥機的真面目
    它在戰爭後期姍姍來遲、號稱是高速性能和機動性的完美結合、還被公認為日軍最為優秀的戰鬥機。它便是本文的主角―――日本陸航四式戰鬥機、中島公司出品的Ki-84「疾風」。  中島公司是日本資格最老、最著名的航空公司之一。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中島知久平創建,一開始只是一家普通的小公司。
  • 彩繪中的戰爭(72)- 插翅的步兵突擊勳章-「坦克開罐刀」的故事
    收錄於話題 #彩繪中的戰爭請關注本公眾號:諸神的黃昏研究會,未來將帶來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 彩繪中的戰爭(9)-太平洋戰爭「吹號人」: 「赤尾三〇一」號機
    太平洋戰爭「吹號人」1941年12月2日日本時間1730時,大本營向南雲機動部隊發送「ニイタカヤマノボレ一二〇八」(1208登新高山)電文,確認日本時間12月8日發動珍珠港攻擊,日本向美國正式開戰。九七艦攻小傳九七式艦上攻擊機源自1935年(昭和10年)日本海軍的十試艦上攻擊機開發案,由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的B5N及三菱重工的B5M同場競標。
  • 日本航空母艦彩繪線圖及簡介
    日本是世界上較早研發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日本在1917年建造的百眼巨人號因其首創的全直通式甲板被視作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 中島Ki-27/97式戰鬥機小傳(下)
    不過,話雖如此,由於除了少數精英部隊以外,大部分的蘇聯飛行員技術水平還是比較低下,I-16的一擊脫離戰術未能在蘇軍全部戰鬥機部隊內全面徹底的實施,因此從整體上來看,97式戰鬥機仍然保持了優勢的地位。這是何等的缺乏遠見啊。 由於之前Ki43未能通過陸軍的審查,中島公司早已將用於生產Ki43的工藝裝備(指製造飛機過程中所用各種機械加工工具的統稱,包括刀具/夾具/模具/量具/檢具/輔具等等)盡數撤除,因此儘管實施了緊急轉產的種種措施,但兩年的空窗期實在難以彌補,竭盡全力也只能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生產出了2個戰隊份約40架的Ki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