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島陸軍Ki-43/一式戰鬥機隼小傳(上)

2021-02-13 戰史編譯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日本文林堂「世界の傑作機」NO.65,全文略有刪節,僅為學習交流使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原文觀點。

 

 

日本陸軍對機動性能的強烈要求

 

採用單翼氣動布局(雖然是撐杆式單翼)的中島九一式戰鬥機才剛剛正式列裝部隊不久,昭和6年(1931年)10月,由川崎研發的採用雙翼氣動布局的九二式戰鬥機也被日本陸軍所認可,成為了日本陸軍的正式裝備。之所以出現了如此一反常態開倒車的情況,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九二式所具備的無與倫比的機動性能。

 

中島九一式戰鬥機

可以說,一直延續到太平洋戰爭初期階段的陸軍戰鬥機的格鬥重點主義(在這一點上日本海軍也是大同小異)早在九二式戰鬥機服役的時代就已經打下了了基礎。

 

這種依託機動性能來實現的,對空中格鬥戰術的追求,與日本人尊崇個人技藝的匠人精神、喜好一對一決鬥的性格特徵頗為吻合。在負責研究戰鬥機空戰戰術的明野飛行學校,以及各戰鬥機部隊,飛行員們輕搖翼尖相互致意捉對廝殺,全力以赴埋頭於空戰訓練之中。

 

三菱九二式戰鬥機

格鬥戰就是近戰。由於可以依仗優秀的機動性在至近距離咬住敵機,因此火力能打掉敵機就行,不做過多要求。而速度方面,由於飛行速度太慢會錯失轉入格鬥的時機,因此必須具備一定的水準—這些來自基層飛行員的訴求,都一一在於昭和12年12月正式裝備日本陸軍的中島九七式(Ki27)戰鬥機上面完美的得到了實現。

 

在與川崎Ki28和三菱Ki33進行了激烈的角逐,並最終從性能測試之中脫穎而出的九七式戰鬥機,其作為輕型戰鬥機範本式的優秀性能,很快就徵服了它的駕駛者們。

 

而陸軍航空本部在正式決定讓Ki27以九七式戰鬥機的名義正式裝備部隊之後,又馬不停蹄的於同年12月指示由中島獨家負責陸軍新一代戰鬥機Ki43的研製任務。考慮到當時技術日新月異的情況,這個時機選擇的並不壞。

中島Ki43/一式戰鬥機  隼

 

陸軍方面對新機主要的性能要求具體如下。

 

最大飛行速度:不低於500km/h

爬升率:爬升至5000m高度需5分鐘以內

行動半徑:800km以上(注)

機動性能:達到九七式同等或以上水準

火力:7.7mm機槍兩挺

起落架:要採用可收放式

 

(註:根據半年後由陸軍航空本部制定的兵器研究方針記載,代表Ki43的「輕型戰鬥機」其行動半徑設計指標為300km往返+30分鐘飛行,有條件的情況下數據儘可能的向600km的目標努力。「800km以上」這個數據以當時的陸軍航空科技水平來看未免過於誇張,可能是時間過於久遠,當事人記憶上出現了偏差,戰後修訂時誤將部隊的改進建議記為了設計指標。)

 

與九七式戰鬥機460km/h的最大飛行速度、至5000m高空耗時5分22秒的爬升率、480km的作戰半徑等數據相比,陸軍提出的設計指標提升有限,對於一款新戰鬥機而言,這個數據並無驚人之處。相較而言,考慮到艦載戰鬥機既存的種種限制,海軍在2個多月之前提出的九六式艦載戰鬥機後繼機—12試艦上戰鬥機(即日後的零式戰鬥機)的性能指標就要嚴苛的多了。

 

從對Ki43的要求來看,陸軍期望的最大速度和爬升率,以昭和12年(1938年)的標準來看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續航力方面,如果按照前述(注)來解釋,那麼也是比較合理的。

 

武裝方面,由於在當時7.7mm機槍2挺還是戰鬥機的標準配置,只有一些試驗機才剛剛開始配備3-4挺7.7mm機槍或者12.7mm機槍,所以火力弱的問題還不是非常明顯。另外當時日本也還沒有可供部隊實戰使用的12.7mm航空機槍。

 

由於日本陸軍本身並沒有類似於日本海軍航空技術廠那樣的,正式的飛機發動機以及機體的設計研發部門。或許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陸軍對於民間航空公司的態度和要求也不似海軍那般因有空技廠託底而顯得自高自大,不近人情。

 

當時,海軍航空本部正尋求為12試艦戰配備瑞士產厄利孔20mm機炮而上下奔走。在這種情況下,陸軍也不想讓自己的戰鬥機永遠靠著2挺7.7mm機槍對付下去,於是選擇了了另外一種解決方案。

 

根據陸軍航空本部制定的單座戰鬥機研製方針,在昭和12年2月這一時間點,日本未來戰鬥機被分為了配備20mm級機炮和配備7.7mm機槍的兩個方案。而這兩個方案在昭和13年5月被具體定義為重視格鬥性能的「輕戰」,和重視速度的「重戰」,在固定武裝方面明確規定前者配備機槍2挺,後者配機關炮(昭和14年修改為20mm機炮或12.7mm機槍)2門,外加2挺機槍。

 

眾所周知,這裡的輕戰即Ki43陸軍一式戰鬥機「隼」,而重戰就是稍後於昭和13年初得到軍方指示開始研發的Ki44陸軍二式戰鬥機「鍾馗」。

 

輕戰、重戰並立發展的策略,作為航空技術飛躍期的一項舉措,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問題。甚至可以被認為是陸軍航空本部具有相當發展眼光的證據之一。然而,在當時能夠使該策略成功實施下去的諸多條件卻並不完全具備。

 

設計要點:主翼

 

中島飛機公司(中島飛行機株式會社)在接到Ki43的研製任務後,立刻在自己位於群馬縣的太田製作所開始了試製工作。由負責陸軍業務的第1製造部具體實施,組建了一隻以設計課長·小山悌技師領銜,29歲的太田稔技師擔任機體班班長(設計主任,中島內部稱擔當技師),由青木邦弘技師等人負責胴體設計,一丸哲雄技師等人負責機翼的設計隊伍。在此基礎上還有結構,兵裝,動力,電機等各專業班組給與輔助。

 

為了實現陸軍所要求的性能指標,首先就必須要選定好引擎,對此中島選擇自家的產品NAM型(內部稱呼)發動機。該發動機作為中島飛機公司自己研製的第二臺複列14缸星型氣冷活塞發動機,於昭和8年在中島荻窪製作所開始試製,至昭和11年才剛剛通過海軍的審查定型。

 

複列14缸星型氣冷發動機  Ha25

這臺被陸軍稱為Ha25,在裝備服役後被正式命名為99式950馬力的發動機,簡單來說與海軍零式戰鬥機11型/21型上配備的榮12型發動機實際上並無太大差別,僅僅是名稱不同。在直徑僅1150mm,乾燥重量僅為530kg的情況下,該發動機的額定功率反而達到了980hp、體積小,重量輕作為戰鬥機發動機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在機體的構造方面,Ki43試作機基本上沿襲了九七式戰鬥機的方案,採用了左右整體式的機翼與機體前部相結合的一體化構造,減輕了結構的重量。

 

主翼前緣採用的直線型設計也於九七式相同。這是為了解決主翼中央部後緣開始出現的失速現象而採取的措施。在主翼翼型方面,採用了中島自己設計的NN-2翼型,在翼梢部分同樣採用了中島自己開發的失速特性頗為良好的NN-21翼型。主翼有6°上反角、安裝角度為2°,為了延緩失速的出現在翼梢設置了-2°的前緣扭轉角度。

 

戰鬥機所擁有的速度、機動性與續航力,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此消彼長並且彼此制約的。為此,無論陸軍也好、還是海軍也好,日本的戰鬥機設計人員,都為從中挑選一個最為優化平衡的組合方案而傾注了大量的心血。

 

陸軍對於Ki43提出的設計指標「在擁有不亞於九七式的機動性的情況下具備500km/h的最大飛行速度」,與海軍對於12式艦戰的期望「在擁有不亞於九六式艦戰的機動性的情況下具備500km/h最大飛行速度」相類似。考慮到12式艦戰擁有更強力的武裝,和更遠的航程,在加上艦載機使用條件上的制約,研製難度顯然要更大一些。

 

即便如此,想讓一架飛機在擁有比號稱單翼輕戰之極致的九七式戰鬥機還強的機動性能的同時,還要滿足提升速度(提升發動機功率,自然而然的會出現重量和耗油量的增長的問題)和續航能力(增加載油量,必然要擴大機體增加重量)的要求,要實現起來仍然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

 

如果發動機的功率與機體重量相互抵消,那麼通過降低翼面載荷的方法來提升機動性能就是最為常規的設計方案。太田技師等人預計隨著新機體設計向著大型化的方向發展,Ki43的戰鬥全重將會達到1900kg級,於是決定將機翼面積定為22m²,以達到85.5km/m²的低翼載目標。

 

這一數值與九七式戰鬥機的翼載基本相當,設計的意圖相當明顯。而翼面積為22.4~22.5m2的12試艦戰與英國的噴火式戰鬥機,它們的實際翼載分別達到了104kg/m²和125kg/m²。從數據的對比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Ki43在整體設計中存在的減重傾向。

 

在主翼結構設計方面,儘管缺乏足夠的發展潛力,Ki43依然沿襲了九七式戰鬥機的3桁梁結構。之所以沒有選擇單桁或雙梁的設計方案,主要還是考慮到可能與減重的策略相牴觸的緣故。不過這樣一來也就錯失了為主翼增配內藏式機槍/機槍的可能性。

 

作為Ki43研製工作的重點之一,可收放式的起落架,中島方面有在法國技術人員協助下完成的Ki12和研製97式艦上攻擊機時積累的經驗。這兩種飛機上配備的起落架都是液壓驅動式。

 

Ki43在研製之初也曾考慮過起落架是否要採用電氣化驅動,在經過等比例模型的對比測試後,最終還是選擇了液壓方案。儘管中島具備一定的可收放式的起落架的製造經驗,但終歸還是缺乏獨立研製整套起落架系統的能力,於是決定以從美國進口的諾斯洛普5D(A-17A)攻擊機的起落架為模板進行仿製。在試製中出現了起落架迴轉軸摩擦阻力過大的現象,於是又慌忙將原始設計中的平面軸承更換為錐型軸承,問題才得以解決。

 

增升用的襟翼,選擇了結構較為簡單的開裂式。沒有選擇液壓驅動,而是採用了簡單的手動模式。

 

油箱則布置在了主翼內部,機體內部沒有布置油箱。為了充分利用主桁梁間的空間,油箱被分為了2個位於主翼前部的主油箱以及2個位於主翼後部的輔助油箱,4個油箱合計載油達571L(理論值。說明手冊所載的實際值為564L)比12試艦戰的載油量增加約50L左右。

 

在Ki43的鋁合金制油箱研製完成的時候,為了使之多少具備一些防彈性能,陸軍方面指示要用3層薄橡膠和絹制氈布或絹布對油箱進行包裹保護。對此,中島對油箱進行了追加設計並稱之為防火油箱。

 

設計要點:機身

 

在機身外形方面,Ki43試作機與後來的Ki43(包括增加試作機在內)存在相當大的區別,整體上給人一種將九七式戰鬥機的機身拉長的感覺,尾部呈圓錐狀,垂直尾翼安裝位置較為靠前,導致方向舵的面積受到了限制。

 

Ki43 試作機 結構線圖 

與九七式戰鬥機類似,同樣在機首開口處設置了環狀滑油冷卻器。由於Ha25發動機採用了升流型汽化器,因此又在發動機整流罩下方設置了汽化器用的空氣進氣口。

 

螺旋槳採用了與九七式戰鬥機相同直徑(2.90m)的金屬2葉定距漿,但槳葉形狀有所不同。

 

用於防止發動機氣缸過熱的整流罩風門,由於啟動後會增加空氣的阻力,因此本機決定不予裝備,嘗試利用整流罩的縫隙進行直接冷卻。

 

座艙風擋設計是Ki43試作機外形上的主要特徵之一。前部固定風擋為一整塊由手工製作的曲面有機玻璃,僅邊框採用了鋁合金制框架。中間活動風擋(座艙蓋)向後下方開啟後嵌入後部膨出的莢艙,與以往的設計方案相比有較大變化。後來的Ki44試作機也採用了類似的座艙蓋開合設計。該方案的主要優點是座艙蓋外部可產生空氣阻力的各種突出物和溝縫比較少,對減阻較為有利。

 

關於本機的固定武裝方面,預定在機首前部配備德國萊茵金屬公司7.92mmMG17機槍2挺,以代替陸軍所慣用的89式7.7mm航空機槍(由英國維克斯公司引進技術許可證生產)。按照紙面數據進行對比,全長1.175m的MG17雖然比89式長了約13cm,但10.2kg的全重卻比89式輕了1.8kg。儘管初速稍低(755m/sec,89式為810m/sec)但1200發/min的射速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比89式高約50%)。

 

昭和12年9月開始,以航空技術研究所為中心又對該槍進行了廣泛的調查,認為該槍結構簡單,動作可靠,即使是從減重第一的角度來看,也是一款十分具有吸引力的武器。當時日本陸軍內部偏愛德國的人數眾多,因此對於德國的現役裝備普遍抱有好感,應該也是該槍最終得以中選的原因之一。

 

依照Ki43試製時的時間節點,將航空機槍彈增至2種(7.7mm和7.92mm)就已經到了可能會對日本的軍工生產帶來幹擾的地步,這就是涉及到當時日本工業水平的問題了。

 

儘管主起落架採用了可收放式,但位於機身後部的尾部起降裝置,依然同九七式戰鬥機一樣採用了固定滑橇式。之所以沒有裝備尾輪,應該還是為了盡一切可能控制重量。

 

小山技師、以及太田技師等主要的技術幹部在回憶當年Ki43的研製工作時,都表示「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術難點,整個研製工作極為順利」。似乎研製過程沒有像12試艦戰的堀越、曾根設計團隊那樣的煞費苦心。

 

然而,談到Ki43與12試艦上戰鬥機的研製,美國的沃特V143試作單座戰鬥機是一個經常被提起的名字。

 

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前夕進口的美制錢斯沃特V143戰鬥機

昭和12年(1937年)7月,距離沃特V143首飛成功僅一個月時間,該機即被日本陸軍購入用於技術研究。雖然在經過試飛後軍方認定該機機動性差,從性能方面上講上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但是從設計和工藝方面應當說收穫不少。

 

雖然有人認為,中島的Ki43研製隊伍僅參考了V143的橡膠緩衝發動機支架技術,但是從發動機整流罩,二分式氣化器空氣吸入口的安裝位置,機槍的安裝方法,以及集合式排氣管(僅右側)的處理方法等,無疑都應該是從V143上學到的。

 

這完全沒有什麼可羞愧的。因為這是從正規渠道獲得的做研究用途的飛機,理所應當從中汲取更為優秀的技術,如果能夠青出於藍,研製出更勝範本一籌的機體,那才是技術人員的本事。

 

 

九七式之壁

 

在Ki43試作0號機被用作地面靜力試驗機參加結構強度測試之後,Ki43試作1號機(機體編號4301)的試製工作在中島太田製作所進展順利,終於在領受研製任務一年之後的昭和13年12月總裝完成。

 

隨後1號機旋即被運送至位於利根川河灘敷地的中島自家的尾島機場,經仔細檢修維護後,於12月12日,同九七式單戰試飛時一樣由資深飛行員四宮清操縱,在起落架未收起的狀態下,在晴朗的天空中穩定的沿機場盤旋一周,成功的完成了首飛。落地後四宮向技術人員提的第一個意見就是風擋對視線的幹擾問題,由一整塊有機玻璃製成的曲面風擋令地面參照物扭曲變形,嚴重影響了飛行員在降落時對距離的判斷。

 

於是當即決定將其更換為與九七式相似的由3塊平面玻璃組成的組合式前部風擋。翌年(昭和14年)1月,Ki43 試作1號機飛赴立川機場,開始接受航空技術研究所的審查鑑定。

 

在立川,秋田熊雄少佐等人對Ki43試作1號機進行了詳盡的測試,同時還組織了對該機配備的原裝MG17機槍(備彈500發)的實彈射擊試驗。

 

ki43 試作3號機

在Ki43試作2號機(機體編號4302)、3號機(機體編號4303)於昭和14年2月、3月相繼完成後,也被運至立川加入測試。輔助翼、方向舵、垂直尾翼等等,各子系統遵照航空技術研究所所屬的飛行員提出的意見,不斷地進行了改進。

 

當初在九七式戰鬥機接受鑑定審查時,由於當時研製採用的是競標形式,因此在性能數據上需要與別家的競爭對手展開激烈的競爭,而Ki43由於是中島獨家負責的項目,因此唯一的對手其實就它所要替代的對象—九七式戰鬥機。

 

在技研所組織的鑑定試飛中,設計團隊期望Ki43能夠飛出510km/h的設計指標。然而在整個試飛過程中Ki43卻僅有一次達到過506km/h,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最大平飛速度都難以超過500km/h。由於在涉及機動性的主要指標盤旋能力方面,Ki43不可能戰勝九七式戰鬥機,因此設計團隊寄希望於依靠速度優勢取勝,然而僅靠這30km/h的速度優勢是無法挽回陸軍飛行員們的失望之情的。

 

在這次鑑定結束之後,在當年秋季又舉行了第二次鑑定試飛。這是在這次測試中,ki43獲得了作為九七式戰鬥機後繼機性能不足的評價。

 

在第二次鑑定試飛舉行之前,昭和14年(1939年)5月至9月間在諾門坎蘇日間爆發了大規模武裝衝突,據前線匯報九七式戰鬥機在與蘇聯空軍I-15、I-16戰鬥機的對抗中取得了重大戰果。儘管在衝突後半程,隨著敵機速度、裝甲、火力以及編隊戰術的不斷增強完善,九七式戰鬥機逐漸陷入苦戰的境地,但仍然給人留下了一種「地面上打輸了,但在空中打贏了」的印象。而九七式戰鬥機作為這場空戰的主角、有功之臣,主要依靠的就是其優秀的機動能力。

 

這樣一來,陸軍對於Ki43的態度就越發糟糕了。些許的速度優勢也被機動性的光芒所徹底掩蓋。

 

 

摸索期

 

經大量改修,承載自鑑定試飛以來各項測試數據成果之集大成的試作4號機(機體編號4303),終於在昭和14年11月建造完成。由於0至3號機被定義為試作機,因此4號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增加試作1號機。

 

增加試作機與試作機的區別主要集中在機體部分。

 

首先,對垂直尾翼的安裝位置進行了修改,在垂尾向後移動的同時,為了提升舵效,將垂尾後緣改為半圓型以提升方向舵的面積。遭到飛行員惡劣評價的座艙風擋設計,也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取消了後部膨出的艙蓋收納莢艙,中、後部艙蓋改為整體式,直接向後方滑動開啟。同時,原本位於後部莢艙蓋上的無線天線柱移至機首右側前方處。

 

Ki43的風擋歷經反覆修改,最終還是回歸了較為常規的設計 方案

至此,經過上述反覆的修改,增試機的外形大體上已經逐漸呈現出與後來的量產機類似的洗鍊風格。

 

接下來是從外觀上觀察不到的差別,原本預定搭載的MG17 機槍在增試機上又再次被替換為了89式7.7mm機槍。儘管M17的重量更輕,精度更好,但基於包括軍工廠在內的日本陸軍的現有技術水平的限制,中島判斷軍方對於MG17技術的消化吸收必然不會順利,而做出的選擇。

 

末了,MG17在已經被賦予了「98式固定機關槍」的臨時編號的情況下,最終還是由於日本無法生產出合格優質的復進簧而被軍方放棄。

 

前面曾經提到,在下達研製任務的時候,2挺7.7mm機槍的配置尚不算過於貧弱,但在歷經2年時間之後,此時Ki43的火力已經處於及格線之下了。

 

關於主翼的設計方面,沒有什麼特別的更改。僅將手動操作的襟翼換為了液壓驅動式。

 

為了給機動性不及九七式,速度又不夠理想的Ki43尋找能夠擺脫目前困境的方法,從昭和15年(1940年)春至昭和15年夏,中島又啟動了兩個方案。

 

其中,第一方案為九七式戰鬥機減重方案Ki27改。通過取消塗裝和變更金屬材質等手段在九七式的基礎上再減重50kg(計劃60kg),同時換裝可變距螺旋槳。該機共計生產了三架,儘管爬升率和機動性都有所提高,可以更加淋漓盡致的發揮其輕快機動的性能特點,但性能提升的幅度仍不足以打動軍方令其作為陸軍次世代戰機正式裝備部隊服役。

 

第二方案為Ki43速度、爬升強化方案。在氣動外形進一步流線化的基礎上,將Ha25發動機更換為在同系列引擎基礎上加裝雙速機械增壓器的Ha105發動機。

接受改裝的是增試2號機(機體編號4305、項目總合第5號機))和增試6號機(機體編號4309、項目總合第9號機)。兩機分別於昭和14年5月和7月進行了外形修改和換裝Ha105發動機的測試。儘管Ha105發動機在後來成為了Ha115(後述)發動機研製的起點,但在當時,由於增壓高度(滿功率高度)過低等諸多原因,該發動機最終還是未能投入使用,僅進行了短時間的測試就又重新換回了Ha25。

 

為了提高以水平盤旋速度為代表的,水平方向上的機動能力,技術人員還嘗試著將每側的主翼縮短了20至30cm進行了測試。然而由於在試驗中沒有表現出特別明顯的效果,因此最終還是恢復為了最初的原始設計。

 

Ki43項目增加試作機總數為10架。其中待到最後的10號機(項目總合第13號、機體編號4313)完成時,已經到了昭和15年(1941年)的9月份,由此可以推算增試機大概是以每月一架的速度來進行生產的。

 

截止至增試8號機,包括3架試作機在內的全部機體外殼均為普通硬鋁合金材料製成,外刷亮灰色塗料做防腐處理。後為進一步減輕重量,決定將這層塗料也省略掉,選用更加耐腐蝕的,用經高純鋁表面處理過的硬鋁合金外殼替換了原有的普通硬鋁合金外殼。

 

根據在諾門坎空戰中總結的教訓,針對面對蘇聯I-16戰鬥機時,依靠2挺7.7mm機槍已經越來越難以將其擊落的問題,增試7號機和10號機的89式機槍被技術人員拆除,實驗性地換上了2挺義大利產伯萊塔12.7mm機槍。該型機槍也是從昭和13年日本緊急從義大利進口的菲亞特BR-20轟炸機上配備的自衛武器。

 

即使算上射速上存在的若干差距,該槍單位時間內的彈藥投送量也是89式7.7mm機槍的三倍。備彈則由89式的每挺500發削減至250發。

 

正如前文所述,Ki43主翼採用的是3桁結構。導致翼內難以尋覓到布置固定武器的空間,不僅如此,由於3桁結構每根桁梁的強度本就不夠充足,如果再在桁梁上開安裝孔,那麼機動時的過載加上武器本身的重量,就極可能損害機翼的結構。因此要想配備翼內炮,除非對整個機翼構造進行重新設計。雖然對於尚處於蟄伏期的Ki43而言,並非沒有對機翼進行重新設計的時間,然而由於此時軍方已經對其失去了信心,因此也就未對該機的火力提出進一步增強的要求。

 

 Ki43-1/一式戰鬥機1型 

化身遠程戰鬥機

 

至昭和15年(1940)夏,認為Ki43缺乏特點,為一款失敗之作的觀點在陸軍內部逐漸佔據上風。

 

為了早日掌握Ki43的空戰特性,該機在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昭和14年後改由飛行試驗部負責)結束了鑑定試飛之後,又被馬不停蹄的送往了陸軍明野飛行學校開始接受運用試飛。然而,由於該校負責研究空戰戰術,培養將校級戰鬥機飛行員的教官們,天天都只能和相同的對手切磋空戰技藝,導致視野過於狹窄,空戰理論缺乏足夠的前瞻性,因此,此時的明野實質上已經成為了格鬥至上主義的大本營。

 

關於Ki43在明野的試飛測試工作到底是在何時,以何種形式來進行的,如今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明野Ki43同樣未能獲得飛行員們的認可。得到了近乎等同於不合格的評價。

 

正在此時,參謀本部制定的南進作戰計劃,給本已行將就木的Ki43項目,忽然又帶來了一絲希望的光芒。

 

為了能夠成功佔領英軍位於東南亞的根據地新加坡,必須裝備可以從法屬印度支那南部機場起飛,跨越暹羅灣為前往馬來半島的登陸船隊提供空中掩護的戰鬥機。而九七式戰鬥機即使配備了副油箱,仍然不具備作戰所需的往返600km的續航能力。

 

航空本部總務部在昭和15年夏獲悉參謀本部的具體需求後,開始尋求在具備1000km行動半徑(900km往返+作戰)的同時,配備2門機炮,擁有500km/h的最大速度可與英軍戰鬥機抗衡的新式戰鬥機。並且要求在昭和16年5月前要備齊五個中隊份(一個兩中隊制飛行戰隊和一個三中隊制飛行戰隊)的數量。對此航空本部補給部提議重新對Ki43進行鑑定。

 

另外在昭和15年8月,參謀本部作戰課也單獨就相關事宜(900km作戰半徑,昭和16年4月前可備齊2個中隊的新戰鬥機)向飛行試驗部試驗隊隊長·今川一策大佐進行了諮詢。儘管在這次會談中今川大佐除為Ki43增配副油箱外這一選項外,還提供了另外2個方案(司令部偵察機和輕型爆擊機改造案),但是第一首選仍然是Ki43。這是主要考慮到在當時配備同型發動機的零式戰鬥機已經發揮出了優異的續航能力,Ki43經過改進應該也可以做到。

 

於是又將已經封存的Ki43試作/增試機(3架)從飛行試驗部福生機場的機庫內拖了出來,重新論證了相關數據。依照參謀本部的要求,決定對Ki43實施遠程改裝。

 

昭和15年11月,「Ki43遠戰仕樣書」(遠距離戰鬥機設計指標明細書)制定完成,交付中島飛機公司。主要內容為:①裝備蝶形襟翼,②配備定速螺旋槳,③提升發動機散熱能力,④配備的可拋副油箱要採用炸彈型,⑤新造機配備7.7mm機槍,不過要採用可以換裝12.7mm機槍的設計,⑥昭和16年1月前按此書標準改造13架,⑦修改座艙風擋設計,⑧行動半徑1000km以上,⑨發動機採用Ha25 。

 

其中

①中的蝶形襟翼是指為採用高翼載設計的Ki44所開發的後退式襟翼,在處於半開(15°)位置時可以顯著提升飛機的盤旋能力。

 

②是指配備調速器的漢密爾頓定速螺旋槳。該漿可根據飛行狀態的變化調整螺旋槳葉的角度(26°—46°),使螺旋槳轉速始終保持在一定範圍之內。

 

③中的散熱問題以在發動機整流罩上方和側面加裝散熱風門的方式來解決。

 

④這是因為Ki27上配備的半卵型副油箱拋棄困難。容量200L。

 

⑤後述

 

⑥至本仕樣書製成時,試作/增試總第13號機(增試10號機)業已完成。3架試作機也已經通過更換後機身、座艙風擋等手段,修改為了與增試機相同的式樣。

 

⑦和⑧前文已述。

 

⑨已確定放棄Ha105

 

加掛新式副油箱大大提升了Ki43的續航能力

根據以上標準改造完畢的Ki43,於昭和16年3月末交付飛行試驗部,試驗隊戰鬥班的石川正少佐、荒蒔義次大尉等人開始該機進行相關的測試。

 

緊接著在4月7日又被送往明野飛行學校開始實戰測試。

 

在首先進行的3地點間的續航力測試中,荒蒔大尉飛出了每小時耗油63L的數據。雖然根據這個數值計算Ki43已經達到了行動半徑1000km的設計指標,但是考慮到如果由普通技術水平的飛行員進行編隊飛行作戰,油耗極可能會升至90-100L/h的情況,明野方面對於Ki43的續航能力並沒有做出合格的表態。不過,此時的Ki43至少已經具備了南進作戰所需最低限度650—700km的行動半徑,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而最為關鍵的機動性能檢測—模擬空戰於12日開始進行。測試第一天,在九七式戰鬥機所擅長的水平格鬥戰中,Ki43無法抵擋,敗下了陣來。

 

第二天,明野的九七式戰鬥機由侵華戰爭中的王牌飛行員·澤田貢大尉操縱,而飛行試驗部的Ki43則由諾門坎事件中的王牌·巖橋讓三大尉駕駛。在處於低高度的不利戰位下,巖橋大尉沒有按照計劃與九七式展開水平面的格鬥,而是將其強行拖入了自己在福生(試驗部基地)長期以來反覆鑽研過的垂直面的格鬥之中。速度和爬升都佔據優勢的Ki43成功的限制了九七式的機動性,從後方將其鎖定。九七式戰鬥機的神話就此破滅。

 

緊接著,由荒蒔大尉駕駛的Ki43在與盤旋半徑更小的九五式戰鬥機進行模擬空戰時,利用高度優勢直接大角度俯衝轉眼之間就將其成功鎖定,直接把才剛剛轉入爬升狀態的九五式送回了老家。

 

在研究會上,儘管明野方面仍然對Ki43的能力抱有疑問,但航空本部的相關人員面對這一結果已然大喜過望,於當年4月(也有5月的說法)正式決定賦予Ki43一式戰鬥機的名稱並將其作為陸軍的制式裝備列裝部隊。

待續

相關焦點

  • 輕靈魔翼 : 中島Ki-43隼式戰鬥機發展史
    儘管外形相似,儘管經常被盟軍飛行員錯誤地識別,儘管沒有取得零式戰鬥機那麼炫目的戰果,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在二戰中,隼式戰鬥機是日本陸航最重要的制空戰鬥機;相比幾乎被神化的零式,隼式戰鬥機更輕巧、更靈活、是中低空區域更危險的殺手。如果沒有隼式戰鬥機,戰爭初期日本陸軍還能展開那番摧枯拉朽的攻勢浪潮嗎?這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 中島Ki-84/四式戰鬥機疾風小傳
    於是,昭和十六年十月中旬,陸軍航空技術研究所在終止了Ki44的第二次性能強化案的同時,又將已交由中島進行研製的Ki63重型單座戰鬥機的項目要求進行了變更,建議中島基於Ki63重新研製一款搭載Ha45發動機的戰鬥機。
  • 中島Ki-44/二式單座戰鬥機 鍾馗 小傳
    從PE(Pursuit Experimental中島社內追擊機試驗機)到九七戰、一式戰鬥機隼,機體重量一減再減,真是削肉剔骨,設計團隊一直專心致力於依靠減重來提高機動性能,最終將翼面載荷控制在了一百千克/平方米以下的水平。 然而,減重也是有限度的。
  • 中島Ki-27/97式戰鬥機小傳(下)
    主翼面積:18.56m²主翼上反角:7°展弦比:6.9主翼斷面:NN-2改自重:1110kg全備重量:1547kg搭載燃料(平時):280L搭載燃料(滿載):330L引擎:Ha 1 乙型 9氣缸星型氣冷活塞發動機
  • 以中國神仙命名也難以挽救敗局,日本二式ki-44「鍾馗」戰鬥機
    ki-44從名稱上來看就是ki-43的姊妹機,同樣被陸軍交給了中島公司來研發,中島公司以首席設計師小山梯兼任ki-44設計的總工程師,並專門組建ki-44團隊,為了滿足陸軍要求的高速高爬升率在最終的試飛中,ki-44展現了卓越的性能,爬升到5000米高度僅需要4分17秒,在不帶任何武裝的狀態下可達到每小時622公裡的最高速度,1942年9月ki-44順利通過日本陸軍的各項測試,命名為陸軍二式戰鬥機鍾馗。
  • 中島二式戰鬥機Ki-44「鍾馗」的設計與發展
    前言    在前面的專欄中我們簡單介紹了日本陸軍航空隊的主力戰機:中島一式戰鬥機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一)
    幾經嘗試之後,中島知九平在1919年4月爭取到第一份大訂單:為日本陸軍設計並生產20架雙座偵察/教練機,定型為「中島式五型」。這筆生意為日後中島知九平和日本陸軍長達26年的緊密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家更名為「中島飛行機製作所」的新企業也從訂單中掘到第一桶金――到1921年,一共有118架中島式五型交付給軍方和其他民用企業,在航空工業尚且處在萌芽階段的日本,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績。
  • 旭日戰隼--日本陸軍一式戰鬥機簡史
    以至於當一式戰在同一年開始試驗機的試飛時,發現雖然飛行速度提升了30km/h、爬升率更高、續航作戰距離也更遠等諸多性能上的提升,但陸軍軍官們一看到格鬥性能下降的結論後,馬上武斷地認為一式戰不如九七式戰,要求廢止這個項目。一式戰項目對於中島公司來說是拼上身家性命的一仗,儘管中島公司拼命疏通關係,但陸軍依然在1940年作出了不予採購的決定。
  • 彩繪中的戰爭(51)- 坎門諾事變中的中島九七式戰鬥機
    ,冷門機型就更加難覓蹤影了,而烏克蘭模型品牌ICM卻曾經出品過一款日本陸軍的早年款戰機--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キ27甲)。1934至次年間,日本陸軍正在開發雙翼型戰鬥機川崎キ10,然而同時期海軍的低單翼構型三菱九試單座戰鬥機(制式採用後稱為九六式艦上戰鬥機)極速卻快了125 km/h。此結果令陸軍大受刺激,因此立刻要求三菱修改九試單戰為陸軍規格以進行評估。此三菱キ18試作機在1935年10月完成,但陸軍以其600匹馬力等級中島壽五型發動機可靠性不佳為由不予採用,轉而制式採用立川キ10,稱為九五式戰鬥機。
  • 生不逢時的「大東亞決戰機」--日本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的故事
    然而,作為同樣擁有大規模的航空兵部隊的日本陸軍,雖然其主力戰鬥機的名聲並不如零戰那麼響亮,但經過數年的設計和實戰經驗積累,日本陸軍航空兵的戰鬥機從九七式戰鬥機開始,經歷了一式戰「隼」、二式單戰「鍾馗」等各型戰鬥機的實際運用後,最終拿出了集合了當時日本軍用航空技術大成的先進戰鬥機,在日本接近戰敗投降之時被冠以「大東亞決戰機」的名號投入了戰場。
  • 二戰中日本最好的戰鬥機---ki-84「疾風」
    KI-84,或者叫做四式戰鬥機,盟軍編號為「弗蘭克(frank)」是一架大小和重量與柯蒂斯P-40E大致相同的飛機,但發動機功率與P-47D的發動機功率差不多,大概2000馬力不到(量產型幾乎永遠也達不到這個推力)。這給了這架戰鬥機極其優秀的的功率重量比,是太平洋上日本戰鬥機中最好的存在。KI-84通常被認為是日本最好的服役戰鬥機。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二)
    1943年9月,在陸軍航空兵本部組織的測試中,Ki-84和師出同門的中島Ki-44戰鬥機進行了模擬對抗。它的對手還包括一架德國福克-沃爾夫公司的Fw-190A-5,該機是該年夏天通過潛艇運輸抵達日本的。
  • 川崎Ki100/陸軍五式戰鬥機小傳
    通過簡單的模型進行風洞測試後,發現這種程度的處置手段並不能夠阻止渦流的產生,理論上,如上圖③所示,根據機首的尺寸為機身追加大型導流板讓機身的線條保持流暢是最佳選擇,可是,這樣做基本上就等同於要在現有的三式戰機體上再增加一層蒙皮,包括內部結構骨架的變化,也會增加相當的重量,三式戰鬥機通過縮減機體尺寸才好不容易獲得的視野上的優點也將失去。
  • 日本在整個二戰中唯一量產化液冷式活塞引擎戰機:Ki-61戰鬥機
    因定型量產於1943年(日本紀元2603年)而又被稱為三式戰鬥機。這是一種設計優秀,輕便靈活的戰鬥機,在1943年成為盟軍P-40和P-39的強大對手。飛燕式首先出現在紐幾內亞戰場時,令習慣了零戰和隼式戰鬥機的盟軍飛行員大吃一驚。許多日本陸軍航空兵王牌飛行員也是使用飛燕的。
  • 旭日下的猙獰獵隼,日本陸軍一式戰鬥機發展始末
    而如果要在這些戰機中評選出最負盛名的那一款的話,「零式」戰機一定穩居首位。畢竟,這款戰機在戰爭初期創造的「零式奇蹟」給西方世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即使在戰爭結束多年之後的好萊塢二戰題材電影中,「零式」戰機也經常作為最大反派出現。然而在日本民眾心中,還有一款無論是從知名度還是生產總量都和「零式」相差不多的陸軍戰鬥機——「一式」陸攻。
  • 舊日本帝國Ki-201「火龍」噴氣式戰鬥機小傳
    因此,在1944年初,日本便已經對試飛後的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噴氣式戰鬥機與Me-163火箭動力截擊機產生了興趣。不久,日本方面在柏林的代表請求德國向日本提供這兩種戰機的數據。在隨後的談判中,德國代表被告知只有日本帝國陸軍可以生產日本版的Me-262。由於中島在之前的噴氣技術上的發展,日本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橘花得以飛上天空,而中島也得以在當時的噴氣機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五)
    日本陸軍航空兵本部因而對疾風戰鬥機青睞有加,大力推動其生產。實際上,第22戰隊的成功建立在以下幾個基礎之上:  1、  人員優勢。該部隊最初的飛行員和地勤人員均來自疾風戰鬥機的試飛單位,水準百裡挑一,能夠以豐富的經驗應對戰場上遭遇的困難與險情,將戰機的性能發揮至極致。  2、 設備優勢。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四)
    另一方面,對飛行員以及要害部位的防禦則沒有太多改觀,在它的對手眼裡,Ki-84依舊是一款傳統的日系戰鬥機。例如,機體之內缺乏歐美戰機中常見的滅火系統以及座艙蓋緊急拋除設備。  對於習慣輕型Ki-43的日軍飛行員來說,Ki-84稍顯難以駕馭。在地面滑跑階段,由於起落架輪的剎車效能較差,Ki-84的操縱較為吃力。
  • 「大東亞決戰機」美夢——日軍Ki-84「疾風」戰鬥機的真面目
    它在戰爭後期姍姍來遲、號稱是高速性能和機動性的完美結合、還被公認為日軍最為優秀的戰鬥機。它便是本文的主角―――日本陸航四式戰鬥機、中島公司出品的Ki-84「疾風」。  中島公司是日本資格最老、最著名的航空公司之一。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中島知久平創建,一開始只是一家普通的小公司。
  • 川崎Ki-61/三式戰鬥機飛燕小傳(下)
    依照陸軍航空審查部的性能測試結果具體內容如下: 最大速度:一速 591千米/小時(高度6000米)二速 523千米/小時(高度10000米)爬升時間:至10000米需耗時17分14秒實用升限:11600米著陸速度:126千米/小時(著陸狀態)操縱性:良好安定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