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日本文林堂「世界の傑作機」NO.29,全文略有刪節,僅為學習交流使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原文觀點。
極致的格鬥型戰鬥機
97式戰鬥機研製成功之時,正值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於是率先在當時已經進駐中國東北的飛行第11聯隊(駐地哈爾濱)開始了自己的服役生涯,翌年4月9日(昭和13年即1938年)配屬飛行第2大隊(即日後的64戰隊)的4架97式戰鬥機與同屬該部隊的5架95式戰鬥機一起在中國北部彰德至歸德上空首次投入實戰。雖然當天未能遇敵,但在翌日(10日)3架97式戰鬥機和12架95式戰鬥機再次飛臨歸德上空時,與中國空軍戰鬥機約30架展開了激烈的空戰,取得了擊落敵機24架的戰果。雖然在這其中屬於97式的戰果究竟有多少架,準確數據如今已不可考,但,無論如何97式戰鬥機初次參加實戰即獲得了一個良好的開局,這一點還是無可否認的。
飛翔在中國大陸上空的獨立飛行第84中隊Ki27甲30號機
在這之後的約一年時間中,部署在中國大陸的三個裝備97式戰鬥機的陸軍航空部隊(飛行第64、59戰隊、獨立飛行第10中隊)轉戰各地,雖然在護航掩護、地面火力支援等任務中表現活躍,但卻再未遭遇大規模的空戰,處於一種主要的戰果都被海軍的96式戰鬥機盡數奪去的狀態。
僅在昭和14年(1939年)4月29日,隸屬飛行64戰隊第3中隊的7架97式戰鬥機在南鄭上空,與久違的中國空軍約20架I-15、I-153展開交戰,取得擊落11架的戰果。這應該是在諾門坎事件之前,97式戰鬥機所取得的唯一一次較為亮眼的戰績。
自投入實戰以來,一直默默無名,風頭一直被海軍的96式戰鬥機所盡數搶去的97式戰鬥機,終於在諾門坎事變中,初次獲得了向外界強烈宣示其存在感的機會。
昭和14年5月11日位於中國東北偽滿洲國西北部的中蒙邊境地帶諾門坎,蘇日雙方單純的地面武裝衝突,轉瞬之間就升級成為了包括空中作戰力量在內的雙方主力部隊之間的正面交鋒。
蘇聯空軍I-153雙翼戰鬥機
當時,在已經在中國大陸展開的裝備97式戰鬥機的部隊當中,隸屬第12飛行團的飛行第11、第24戰隊率先參戰,與蘇聯空軍蜂擁而至的I-15、I-153、I-16展開了連日的激烈空戰。儘管日本兩個飛行戰隊(各編有三個中隊)合計54架97式戰鬥機面對的是蘇軍的近千架作戰飛機的龐大數量優勢,但是在數量上處於壓倒性劣勢的97式戰鬥機依靠著出類拔萃的格鬥性能和飛行員高超的技術水平彌補了數量上的差距,將敵機誘入自己所擅長的水平盤旋格鬥,在空戰中獲得了近似於一邊倒的優勢。雖然在盤旋性能方面雙翼的I-15、I-153佔據優勢,但是在實際的空戰中,據說接戰後只需盤旋2周半,97式戰鬥機就可以繞到I-15、I-153的後方,將其輕鬆擊落。
蘇聯空軍I-15雙翼戰鬥機
另一方面,在速度方面與97式戰鬥機大體相當的I-16戰鬥機(該機此前長期以來被外界認為的,面對日機時所具有的速度優勢,其實指的是最大俯衝速度,實際上即使是諾門坎事變爆發前夕服役的最新型的I-16 type18其最大平飛速度也只有464km/h,和97式戰鬥機的數據不相上下),由於戰術上過於莽撞(空戰初期蘇聯飛行員經常主動與97式戰鬥機展開盤旋格鬥,而I-16高達127kg/m²的翼載負荷完全不適合這一戰術)再加之飛行員的技術水平較為低下,因此在空戰中往往盤旋一周就會被咬尾,一架接一架的被日機擊落。
蘇聯空軍I-16戰鬥機
這就是在諾門坎上空,以11戰隊筱原引道準尉(擊落58架,貫穿整個太平洋戰爭陸軍航空隊個人戰績無出其右者)為首,島田健二大尉(擊落27架)、齊藤正午曹長(擊落25架)、細野勇曹長(擊落21架)古郡吾郎曹長(擊落20架以上)等王牌飛行員輩出的主要原因。
日本陸軍Ki27/97式戰鬥機側視彩圖
而之所以獲得了如此這種一邊倒似的空戰勝利,正是由於陸軍戰鬥機隊充分貫徹了其長期以來所倡導的以盤旋性能為基礎的「單機格鬥戰術」,即與其長期以來所秉持的所謂「輕型戰鬥機至上主義」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在度過了6月11日~19日的小康狀態之後,從翌日即20日開始,在日趨激烈的空戰中,開始呈現出與初戰97式大獲全勝明顯相異的徵兆。即,蘇聯空軍從緒戰的失敗當中總結了經驗教訓,不再輕易地被日軍引入97式所擅長的格鬥戰,特別是採用了能夠充分發揮I-16俯衝速度優勢的一擊脫離戰術,在高空埋伏,覓得戰機就直接俯衝,攻擊後直接脫離,整個過程一氣呵成,不給97式戰鬥機以反擊的機會。
再加之,配備日本戰機通常完全不加以考慮的防彈鋼板的型號,兩翼各加裝一門20mm機關炮的火力增強型號等等,各種I-16的改進版本不斷在戰場上空湧現,97式戰鬥機的損失變得越來越大。
不過,話雖如此,由於除了少數精英部隊以外,大部分的蘇聯飛行員技術水平還是比較低下,I-16的一擊脫離戰術未能在蘇軍全部戰鬥機部隊內全面徹底的實施,因此從整體上來看,97式戰鬥機仍然保持了優勢的地位。
最盛期時,在諾門坎的大草原之上,日本陸軍同時展開了5個裝備97式戰鬥機的飛行戰隊(第1、11、24、59、64戰隊)共計約100架飛機。與號稱投入3000架飛機的蘇聯空軍展開了激烈程度猶勝往日的大空戰。有的部隊有時一天之內就要出擊5次,飛行員的疲勞程度已經達至極點。
不過,幸運的是,昭和14年(1939年)9月16日,蘇日兩軍終於達成了停火協議,歷時4個月之久的諾門坎事變終於落下了帷幕。
最終,經過此戰,97式戰鬥機部隊記錄下了共計擊落敵機約870架的戰果(其中11戰隊確認戰果約350架、1戰隊約245架、24戰隊約214架、64戰隊約52架、59戰隊約10架),而於此相對應,己方僅損失51架(飛行員戰死53名),取得了17:1的壓倒性勝利。
不得不說,在水平面的盤旋格鬥戰中97式戰鬥機具備有相當的優勢
當然,上述的戰果僅僅是日方單方面記載的數字,在正確性和公平性上有所欠缺,但97式戰鬥機在面對I-15和I-16戰鬥機時取得了一邊倒的勝利,這一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未能發揚光大的作戰教訓
然而,令人感到諷刺的是,這一一邊倒式的空戰勝利反倒對陸軍戰鬥機日後的發展產生了相當不良的影響。
當時,各國列強的新型戰鬥機正逐漸向重視速度、火力—即日本航空界的概念中所謂的「重型戰鬥機」的方向持續發展,空戰的戰術運用也與此潮流相適應,由水平面的盤旋格鬥開始向能夠發揮速度優勢的垂直面格鬥發展,也就是說,諾門坎事變中I-16所採用的「一擊脫離戰術」正在成為空戰的基本原則。
於是,配備儘可能強力的引擎,堅固的機體構造,和一次攻擊就足以給予敵機以致命傷害的強大火力就成為了一架優秀的「重型戰鬥機」所必須應具備的條件。從諾門坎事變爆發的1939年到1940年間歐美各國開發的新型戰鬥機無一不是具備有上述條件的重型機體。
而在此時,一直陶醉於諾門坎空戰大獲全勝的日本陸軍,卻在研製下一代戰鬥機的時候出現了失誤,除提出要在速度、續航力上有大幅度提高之外,還提出新機型須具備「97式戰鬥機水準以上的盤旋能力」這一在物理學上近乎不可能實現的苛刻要求。
中島 Ki27/九七式戰鬥機基本數據
翼展:11.310m
全長:7.530m
全高:3.280m
主翼面積:18.56m²
主翼上反角:7°
展弦比:6.9
主翼斷面:NN-2改
自重:1110kg
全備重量:1547kg
搭載燃料(平時):280L
搭載燃料(滿載):330L
引擎:Ha 1 乙型 9氣缸星型氣冷活塞發動機
標準功率650hp 最大輸出功率710hp
壓縮比 6.7比1
直徑 1282mm
重量 425kg
螺旋槳:97式戰鬥機用金屬雙葉螺旋槳
最大平飛速度:470km/h (高度3500m)
實用升限:12250m
爬升力:爬升至3000m耗時2'59''; 爬升至5000m耗時5'22''
航程:627km
武裝:89式7.7mm機槍2挺 備彈1000發
乘員:1名
因此,作為97式戰鬥機的後繼之作,中島Ki43(後來的陸軍1式戰鬥機 隼)儘管採用了功率提升26%的引擎,和結構重量提升36%的大型機體,但為了儘量滿足陸軍方面提出的無理要求,最終還是採用了與時代潮流明顯相悖的設計理念,結果被設計成了一款各方兼顧,卻又樣樣稀鬆的半成之作。
日本陸軍Ki43/1式戰鬥機 隼 側視彩圖
研製完成的Ki43戰鬥機,在水平機動方面顯然不可能達到Ki27的水平,速度方面引擎功率的提升也被機體重量的增加以及尺寸的大型化帶來的阻力所抵消,僅比KI27略勝一籌而已。陸軍在失望之餘判斷Ki43為一款失敗之作於是決定不予採用,白白浪費了兩年的時光。
然而,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的昭和15年(1940年)夏,隨著時局的變化開戰的可能性不斷高漲,發現續航能力貧弱的97式戰鬥機很難在東南亞方面遂行作戰任務的日本陸軍一轉之前的態度,對Ki43較強的續航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飛行試驗部對Ki43進行了全面的測試審查,並於同年9月決定正式予以採用裝備部隊。而同時進行的空戰測試的結果也表明Ki43如果能充分發揮速度優勢在垂直面的機動中是可以依靠格鬥戰勝97式戰鬥機的。這是何等的缺乏遠見啊。
由於之前Ki43未能通過陸軍的審查,中島公司早已將用於生產Ki43的工藝裝備(指製造飛機過程中所用各種機械加工工具的統稱,包括刀具/夾具/模具/量具/檢具/輔具等等)盡數撤除,因此儘管實施了緊急轉產的種種措施,但兩年的空窗期實在難以彌補,竭盡全力也只能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生產出了2個戰隊份約40架的Ki43。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開發年份、機體性能都與Ki43相似的海軍零式戰鬥機早在一年半前就已經參加了實戰,並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結果,儘管Ki43在太平洋戰爭初期,面對盟軍的2流戰鬥機時取得了相當的戰果,但仍不過是一架處於Ki27/97式理念延長線上的輕型戰鬥機而已,至昭和18年(1943年)作為一款處於戰鬥第一線的主力戰鬥機,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光彩。雖然也有Ki43Ⅰ型那種服役中期開始將武裝增強為12.7mm機槍兩挺的措施,但該機在此基礎上繼續增加火力的潛力業已耗盡,日本陸軍的輕型戰鬥機至上主義出現了明顯的破綻。
輕戰至上主義的弊端不僅僅對Ki43的開發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也波及到了日本陸軍後來為順應世界潮流而命令中島研製的重視火力、速度,具有「重型戰鬥機」特質的新一代戰鬥機—Ki44(即後來的陸軍2式戰鬥機 鍾馗)。按理原本應該在太平洋戰爭中大放異彩的Ki44,由於日本陸軍內部缺乏有效運用該種類型的戰鬥機的能力,始終未能開發出與Ki44性能相適應的戰術與之匹配,結果,貫穿整個戰爭都未能獲得什麼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績。
日本陸軍Ki44/2式戰鬥機 鍾馗
待到陸軍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終於把握到了世界戰鬥機發展的脈絡,中島亦將之前全部的研製經驗畢其功於一役傾力開發出的Ki84(即後來的陸軍四式戰鬥機 疾風)於昭和19年夏正式服役之時,太平洋戰爭的敗局已經無法挽回了。這樣一來,97式作為輕型戰鬥機的巔峰之作所獲得的成功,反而對日後日本陸軍戰鬥機的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效果。
當然,不僅局限於戰鬥機,實際上所有的軍用飛機的研發都是由軍方來主導的,如果不遵從軍方的要求來進行設計就不可能被軍方所採用,沒有訂單那麼甚至製造廠商的生存都會出現問題。無論是97式也好還是Ki43也好,中島全力以赴所追求的目標實際上就僅僅是為了滿足陸軍提出的各種要求而已,所以飛機設計成這個樣子,廠方並沒有責任。
眾所周知,武器裝備通常都處於一種不斷發展的狀態,一時的成功並不代表可以永遠的成功,必須對對手裝備的更新換代,戰術戰法的發展嚴加監視,同時加倍努力研究出與之相對應的應對方法才行。
諾門坎事變中後期,蘇聯戰鬥機所採用的一擊脫離戰術,已成為蘇聯空軍機標準配備的防彈裝甲板,以及20mm機炮的導入,應當說已經對日軍單純依靠輕戰至上主義的危險性做出了警示。單純的試想一下我們都會發現,日本陸軍那種固執的單機格鬥戰術,可能戰爭初期敵機敢於應戰的情況下尚且能夠成立,然而一旦敵人徹底地貫徹了打了就跑的一擊脫離戰術,實際上並沒有應對的方法。更不要說當敵機佔據速度和高空能性優勢的時候,那簡直就是手足無措了。因為在這種情況空戰的主動權掌握在對方的手裡,即使能夠依靠敏捷的機動性能擺脫敵機的攻擊,也無法進行有效的反擊。總而言之,單機格鬥不過是一種極富個人英雄主義的戰術,而這一戰術也僅僅是數種空戰模式中的其中一種而已。這一淺顯的道理竟然由於97式的成功而被軍方忽視了。在這方面,海軍也是一樣的,只有程度上的差別。零式的後繼機「烈風」就是一個充分的例子。
諾門坎之後
隨著諾門坎事變的解決,參戰的飛行第1、11、24、59、64戰隊雖然都陸續返回了位於中國大陸各地的原部隊駐地,但從此再無空戰的機會,主要從事部隊的訓練工作。
在這一時期,其他的陸軍戰鬥機部隊也開始陸續換裝97式戰鬥機,由於前述的原因導致97式後繼機型的服役出現了大規模延誤,因此直到昭和16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止日本陸軍仍然裝備著15個戰隊又1個中隊的97式戰鬥機,從數字上講可以說是是名副其實的主力。
此時,從性能上講97式戰鬥機已經處於完全的落伍狀態,但在大戰初期,配備97式戰鬥機的飛行第1、11、77,獨立飛行第84中隊,第24、50戰隊依然參加了日軍對馬來半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等地的侵略行動,主要承擔為轟炸機和登陸船隊提供護航掩護以及要地防空等任務。
然而在進攻緬甸時,飛行第55、77戰隊的97式戰鬥機在遇到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的P-40和英國空軍的颶風式戰鬥機的時候陷入了苦戰。本應由97式負責掩護的己方轟炸機遭受到了相當大的損失。即使如此,由於當時新銳的一式戰鬥機隼僅裝備了2個戰隊,因此直到昭和17年5月日軍完全佔領緬甸為止,駐緬陸軍航空部隊都不得不處於苦戰的狀態。
P-40戰鬥機在面對大多數日本戰鬥機時擁有相當的速度優勢
除此之外,在缺乏空戰機會的中國大陸,以及駐紮本土的各航空隊,仍然繼續使用著97式戰鬥機,其中換裝一式戰鬥機最晚的飛行第77戰隊直到昭和18年夏才將97式全部退光。
97式戰鬥機雖然就此退出了戰鬥的第一線,但它的職業生涯卻並沒有結束。出類拔萃的操縱性以及良好的穩定性再加上較高的妥善率,這些優勢作為一款高級教練機供結束了中級培訓教程的戰鬥機飛行員來進行訓練,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於是在撤除無線電,武器,和主起落架整流罩等部件後,97式戰鬥機又重新成為了各飛行學校,各教育飛行隊的現役裝備。這些飛機一直服役到了戰爭結束,培育出了大量的戰鬥機飛行員。
在生產方面,中島自昭和12年12月起至昭和17年12月為止的五年間共計生產97式戰鬥機2007架,昭和15年9月由於中島忙於Ki43的量產準備缺乏產能,又由位於中國東北的滿洲飛行機製造廠代工了1329架,合計產量達到了3386架。僅次於零式、1式、4式戰鬥機之後,位列日本航空機史上第四位。而且生產型實質上只有一種(儘管型號上分為甲、乙兩型,實際只在風擋後部和細部舾裝上略有差異,引擎和機體構造完全一致),單一型號生產如此多的數量,這是除4式戰鬥機外絕無僅有的情況。
日本陸軍Ki79/2式高等練習機
另外,對97式戰鬥機進行了許可證生產的滿洲航空機,在量產97式戰鬥機的同時,還對該機進行了局部修改,削減了引擎功率(換裝Ha13引擎,510hp)以Ki79(2式高等練習機)的名義又生產了3710架,如果算上Ki79那麼Ki27系列的總生產數就到達了7096架,僅次於零式戰鬥機,位列歷史第二位。日本陸軍對97式的執著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總結
確實,97式戰鬥機配得上「極致的格鬥戰戰鬥機」這一稱號,是一款在格鬥方面表現傑出的機體。為此,中島飛行機的設計人員也得到了極高的評價。然而,97式戰鬥機的成功,畢竟是建立在海軍9試單戰劃時代的飛躍的基礎之上的產物,應該說獲得一定的成績那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縱觀歷史,各種與97式戰鬥機相關的人物傳記,回憶回想,文獻資料當中幾乎都一致地將該機評價為「陸軍戰鬥機史上的一大傑作機」。對此,筆者雖然並不準備表達什麼異議,但需要指出的是,能令該機充分發揮特點的領域絕不寬廣,只有在極為限定的條件下該機才稱得上優秀。
像97式戰鬥機這樣,僅在某一方面優秀的戰鬥機,正面理解是有特點,反過來講就是欠缺通用性,缺乏可以應對時代變化的改進餘地。實際上在參加過諾門坎事變的飛行員當中就有人曾經明確指出97式戰鬥機在面對I-16的一擊脫離戰術時束手無策,配備防彈裝甲板的敵機出現以後,單憑2挺7.7mm機槍擊落敵機已經變得非常困難,面對蘇聯的SB2高速轟炸機更是缺乏攔截能力。顯然陸軍上層當初所設想的依靠類似97式這樣的輕型戰鬥機包打天下的輕戰萬能理論已經不可能實現。然而日本陸軍卻只陶醉於數字上的戰果,對於第一線的基層部隊到底出現了什麼樣的狀況漠不關心,疏於對活生生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研究。對該問題的忽視,也對Ki43、Ki44等後繼戰機的研製工作也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至昭和18年(1943年)還在一線部隊裝備固定起落架的戰鬥機,除了日本之外應該就只有義大利了吧。
中島Ki27戰鬥機現存實物
誠然,對於無望獲得大功率戰鬥機引擎的日本來說,如果按照歐美列強的戰鬥機設計理念進行設計,還想要獲得凌駕於歐美列強戰鬥機的性能,那終將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此為了超越歐美戰機選擇徹底的減重和優化氣動外形這一顯得較為具有可行性的選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應將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減重和氣動上面,應該採取更為靈活的思考方式來進行設計。
不僅局限於97式戰鬥機、Ki43、包括零式在內的所有日本戰鬥機全都採用的都是這種極限到底的設計思路,即使想根據戰局的變化,增強火力,更新包括引擎在內的機載設備,也已經沒有改進的餘地了。這就在無形之中大大縮短了第一線戰鬥機的使用壽命。
或許應該這樣說,97式戰鬥機是可以表現出日本戰鬥機設計思想呆板一面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