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最好的戰鬥機---ki-84「疾風」

2021-02-13 匹夫有行

有圖有真相,無圖評嘴說。用圖片表達世界。有圖也許不一定有真相,但是圖片所表達的,會比我的文字更靠譜。用你的心去看每一張圖片。

KI-84,或者叫做四式戰鬥機,盟軍編號為「弗蘭克(frank)」是一架大小和重量與柯蒂斯P-40E大致相同的飛機,但發動機功率與P-47D的發動機功率差不多,大概2000馬力不到(量產型幾乎永遠也達不到這個推力)。這給了這架戰鬥機極其優秀的的功率重量比,是太平洋上日本戰鬥機中最好的存在。KI-84通常被認為是日本最好的服役戰鬥機。

這架飛機擁有高速度和出色的機動性,武器為兩門12.7毫米機槍(各備彈350發)和兩門20毫米炮(各備彈150發)。有極少的改進型號使用四門20毫米機炮或者30毫米機炮+20毫米機炮的版本(針對攔截B29)。

該機一改日式戰鬥機發動機羸弱,只強調速度和迴旋能力的特點,裝甲,全橡膠覆層自封閉油箱全部裝備到位。中島的Ha-45 11/12型發動機理論可以提供1800Hp+的推力,嗯,好吧生產型因為質量問題,很難真的達到這一標準。
該機自1944年7月之後在中國戰場取得了一些被盟軍史料所能夠證明的戰果。但是日本在增壓器上的技術瓶頸,讓疾風戰機只能使用一級二速機械增壓。這使得Ki-84疾風戰機最高速度只能維持在5000-6000米的大體高度上,針對B29的攔截,顯得完全力不從心。Ki-84擊落的B29幾乎都在李梅修改了B29從低高度攻擊之後取得。這一特性也讓該機應對P47,P51等等的高速掠襲,顯得力不從心。更為致命的是,質量問題和物資,工業能力等等匱乏讓這型戰機在多數部隊的出勤率僅僅維持在百分之四十上下,只有極少數部隊可以實現百分之80以上的出動能力。

如果不是日本戰時工業能力的下降,導致發動機等質量問題,以及優秀飛行員的匱乏和,這種戰機在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年,應該會取得更大的戰果。在戰爭的最後時間裡,美國艦載雷達員經常指揮艦載機對這種戰機的攔截失敗,源於該機極高的飛行速度(超過600km/h)。戰後美軍使用美軍燃油(高辛烷值),將該機飛到過688km/h(俯衝時候可以達到800,足見機體之堅固)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種戰機的消耗工時從早期ki-43,ki-44,零式等等大概25000工時,降低到了15000工時。得益於這個優勢,該機在一年時間裡生產了3500多架,對比Ki-43「奧斯卡」在六年時間中只生產了不到6000架。總體上,該機和美國P51B戰鬥機性能相當(P51B迴旋略佔優,中低空俯衝加速爬升上ki-84明顯優勢),但優於P40N,P47,以及幾乎全部的美國海軍艦載戰鬥機(尤其是中低空,中高空美系戰機仍有優勢)

在該機服役之後,中島對該機進行了一系列的發展,包括試圖引入2段3速機械增壓器,使用木材替代部分航空鋁材等等。都沒有能夠發展出服役機型。

戰後曾經有少量改進進入中華民國空軍服役,但是和Ki-43,Ki-61有在解放軍服役的記錄不同,Ki-84,我沒有發現曾經在解放軍服役的任何記錄。

讀者提醒:我的文字,只是在我的閱讀空間,我的視野空間的文字。如果你覺得和你的閱讀空間,視野空間存在差異,我們可以在特定的時間,地點進行交流。

進匹夫有行軍迷微信群添加微信號:aeolus1977

感謝幫忙點擊每天第二貼的鐵粉,謝謝大家

歡迎關注本號,「騷騷」二維碼,謝謝 


感謝閱讀,謝謝分享

相關焦點

  • 中島Ki-84/四式戰鬥機疾風小傳
    Ki84研製計劃的啟動 昭和十六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向美國、英國、荷蘭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在初戰連戰連捷的有利局面之下,十二月二十九日,陸軍方面非正式的向中島提出計劃研製新型的搭載Ha45發動機的戰鬥機Ki84,以此取代原有的Ki44Ⅲ的意向。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四)
    但Ki-84的方向舵配平調整片只能在地面上調節,無法在飛行中實時操縱。這成為疾風戰鬥機一個無法治癒的硬傷,使許多日軍飛行員感到遺憾不已。  相對其他日本陸航戰鬥機,Ki-84性能突出,最大平飛速度、爬升率、實用升限和航程等性能指標的優勢尤其明顯。然而,這一切僅僅是理想狀態下的比較結果,Ki-84的真實性能極大程度上要取決於動力系統的工作狀況。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五)
    疾風戰鬥機誕生之後,在最初的試飛、訓練、成軍和參戰歷程中,巖橋讓三少佐均是當仁不讓的關鍵人物,他的早早殞命仿佛預示著疾風戰鬥機悲劇的開始。此後,第22戰隊的指揮權轉交到難波茂樹少佐手中。  1944年10月2日,在中國進行了總共6個星期的戰鬥之後,第22戰隊帶著殘存的20架疾風撤回東京的相模機場,以重整軍備,接收新的Ki-84補充。
  • 「大東亞決戰機」美夢——日軍Ki-84「疾風」戰鬥機的真面目
    中島公司沒有辜負日本陸航的厚望,這款被定型為Ki-84的新型戰鬥機得到了「疾風」的官方暱稱,在1943年的原型機試飛中獲得了624公裡/小時的最大平飛速度。該指標和歐美強國相比不算突出,但相對於日產戰鬥機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二)
    在俯衝測試中,Ki-84預生產型曾經達到過798公裡/小時的俯衝速度,但氧氣系統的故障迫使試飛員早早中斷測試。  1943年9月,在陸軍航空兵本部組織的測試中,Ki-84和師出同門的中島Ki-44戰鬥機進行了模擬對抗。它的對手還包括一架德國福克-沃爾夫公司的Fw-190A-5,該機是該年夏天通過潛艇運輸抵達日本的。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一)
    它在戰爭後期姍姍來遲、它號稱是高速性能和機動性的完美結合、它被公認為日軍最為優秀的戰鬥機,它便是本文的主角―――日本陸航四式戰鬥機、中島公司出品的Ki-84「疾風」。第一部分:疾風發展史疾風初起  中島公司是日本資格最老、最著名的航空公司之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主要的發動機及戰機研發和生產商。中島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1912年。當時,日本海軍軍官中島知九平被派往美國交流航空技術。
  • 當德意志之鷹塗上日之丸:二戰中在日本服役的德國戰鬥機
    在「柳運輸」計劃中,日本從德國購買的飛機將拆成散件,塞進德國的U艇或者是日本派出的大型潛艇進行運輸。在這一計劃下,日本成功從德國拿到了Me 210和Fw 190A戰鬥機的樣品。在日本陸軍服役的Me 210戰鬥機塗裝示意圖 雙發重型戰鬥機是二戰爆發前就在世界各國空軍中流行的一種機型,因為它擁有兩臺發動機,機體較大,可以搭載更多的武器和燃料,既可以進行轟炸機的遠程護航
  • 以中國神仙命名也難以挽救敗局,日本二式ki-44「鍾馗」戰鬥機
    從研發需求上來看,也只有日本才會把制空戰鬥機和截擊機劃分的如此清楚,像德國bf109在日本人的認識中肯定屬於高速重火力截擊機,可德國人既用於防空作戰又用於制空作戰,用的都挺好的,而日本人仿佛是鑽進牛角尖似的,為了滿足其戰術要求研製出的都是性能較為極端的戰鬥機,而ki-44就是日本單發單座重型高空截擊機需求下的產物。
  • 生不逢時的「大東亞決戰機」--日本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的故事
    這就是本文的主角:四式戰鬥機「疾風」(Ki-84)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的一式戰鬥機「隼」(Ki-43)靠著較遠的航程和不錯的空戰格鬥能力,逐漸成為了陸航的主力戰鬥機。然而,其存在的先天性的缺陷:火力弱雞一直沒有得到改進,計劃安裝20毫米機炮的一式戰三型乙一直沒有投入量產。同時,一式戰在飛行速度上依然沒能完全滿足陸軍的需求。
  • 彩繪中的戰爭(68)- 披著菊水紋的「疾風」戰隊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2005年日本模型廠商長谷川出品了一款1/32比例日本陸軍中島四式戰鬥機「疾風」,其垂尾上的菊水紋頗具特色根據廠家給出的塗裝設定,這架「疾風」一型甲 (キ84-I甲)/キ84增加試作機,為日本陸軍飛行第二二戰隊第一中隊舟橋四郎中尉座機,出廠序號932,1944
  • 空中喵武士——四式疾風戰鬥機 | 模型作品
    四式疾風戰鬥機由中島飛機場研製生產,制式型號為 四式單(座)戰(鬥機),代號キ-84(讀作 Ki-84)。
  • 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菲律賓戰記
    陸軍四式戰鬥機—Ki84甲  「疾風」  飛行第1戰隊   昭和20年1月   菲律賓戰線  (2)迫降無人島 記者:據說在前往菲律賓的途中由於機械故障出現了很多掉隊的飛機。 木村:沒有很多,只有一架。在衝繩附近的伊江島一帶,有一架飛機因為發動機故障在海上迫降,飛行員也殉職了。
  • 輕靈魔翼 : 中島Ki-43隼式戰鬥機發展史
    失敗者的身份固然恥辱,但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這架飛機伴隨著日本陸航經歷了整個二戰過程――從東南亞戰區銳不可當的先鋒到日本本土防衛戰中吃力的守護者角色。有如一名盡職盡責的老兵,隼式戰鬥機就這樣站完了戰爭中自己的最後一班崗,直到無可奈何地被擊倒在地。
  • 日本在整個二戰中唯一量產化液冷式活塞引擎戰機:Ki-61戰鬥機
    因定型量產於1943年(日本紀元2603年)而又被稱為三式戰鬥機。這是一種設計優秀,輕便靈活的戰鬥機,在1943年成為盟軍P-40和P-39的強大對手。飛燕式首先出現在紐幾內亞戰場時,令習慣了零戰和隼式戰鬥機的盟軍飛行員大吃一驚。許多日本陸軍航空兵王牌飛行員也是使用飛燕的。
  • 二戰中綜合性能最出色的戰機是誰?P-51野馬式戰鬥機
    ▲P-51的主設計師P-51野馬式戰鬥機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的戰鬥機之一,也是美國海陸兩軍所使用的單引擎戰鬥機當中航程最長的,對於歐洲與太平洋戰區戰略轟炸護航最重要的機種,並且一直使用到韓戰為止
  • 中島Ki-27/97式戰鬥機小傳(下)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日本文林堂「世界の傑作機」NO.29,全文略有刪節,僅為學習交流使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原文觀點。
  • 中島二式戰鬥機Ki-44「鍾馗」的設計與發展
    今天,我們要介紹一款同樣出自中島設計師之手、風格截然相反的單發戰鬥機。這款戰機裝備數量較少、登場的戰役也不多,但是卻對日後的日本陸軍單發戰鬥機的設計思想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這就是中島二式單發戰鬥機Ki-44「鍾馗」,簡稱二式單戰。    之所以強調「單發」,是因為當時日本陸航裝備序列中還有另一款「二式戰」,只不過它是雙座雙發的二式復戰Ki-45「屠龍」重型戰鬥機。
  • 華而不實:舊日本海陸軍作戰飛機技術淺析
    此後,當時各非法西斯工業國普遍的感受到了日本軍隊力量的安全威脅,均中止了與日本的航空技術交流與合作;作為日本在二戰中的盟友,納粹德國確實在的為日本帶來了一些技術啟發;但是德國所屬航空力量的總體技術和戰術方向,和日本面對的作戰環境很不相稱,兩國的裝備研發思路亦大相逕庭。如此,在二次大戰中出現的日本海陸軍作戰飛機,已經帶有了鮮明的「日本特色」,走出了一條和其他航空強國迥異的發展道路。
  •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海軍戰鬥機 第二部分
    當時零式戰鬥機已經無法和盟軍新式飛機匹敵,1943年8月日本海軍在試飛中的種種問題都沒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強令紫電量產。由於各系統可靠性普遍不佳,前線飛行員對紫電的評價大多不高,有的甚至認為其不如零式,當然這可能還摻雜了從輕戰轉換為重戰引起的不適應。一個有趣之處是,紫電的外形與零式區別較大,往往出現誤認。
  • 二戰日本戰機發展史,從極致的零式戰機到如今的「心神三輪車」
    二戰日本戰機發展史,從極致的零式戰機到如今的「心神三輪車」日本在二戰時期第一款戰鬥機,川崎.95式戰鬥機,該戰機的研發成功後第一個戰場便是在中國,當時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