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61「飛燕」式戰鬥機,盟軍代號「託尼」,由日本川崎重工株式會社研製生產。因定型量產於1943年(日本紀元2603年)而又被稱為三式戰鬥機。這是一種設計優秀,輕便靈活的戰鬥機,在1943年成為盟軍P-40和P-39的強大對手。飛燕式首先出現在紐幾內亞戰場時,令習慣了零戰和隼式戰鬥機的盟軍飛行員大吃一驚。許多日本陸軍航空兵王牌飛行員也是使用飛燕的。
日本陸軍三式戰鬥機川崎 Kawasaki Ki-61 飛燕(Hien)為日本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一款量產化液冷式活塞引擎戰機。
川崎公司生產的KI-61型戰鬥機用來取代日本陸軍航空兵的KI-43型隼式戰鬥機(中島公司生產) ,是日本唯一一種配置液冷式發動機的戰鬥機。
1937年在德國Mercedes-Benz的授權下以DB-601引擎為藍本,川崎開發出Ha-40機械增壓倒V型汽缸液冷引擎,有助於飛行員的前方視野和引擎維修。
1941年12月,「飛燕」式戰鬥機原型機進行首飛。大約6個月後的1942年初,這種飛機開始量產。
1942年8月,該機型交付一線部隊使用,其日本名字稱為「飛燕」(又譯「燕子」)。
「飛燕」的12架原型機和預生產型機於1941年12月首飛,展示了極佳的飛行性能和很好的操縱性。Ki-61-1型機於1943年2月開始服役,分為兩種裝備不同武器的亞改型,在Ki-61 kai型(生產了1274架)出現前共交付了1 380架。Ki-61-2 Kai型機由過往機型進一步發展而來,裝備了川崎Ha-140發動機,優化了高空作戰性能,分兩種亞改型,共交付了374架。
與其他日本戰鬥機一樣,美軍的類似機型很快讓它黯然失色。於是便有了Ki-100型機的誕生。毫無疑問,該型戰機是日本帝國陸軍航空兵最優秀的戰鬥機之一。
1944年推出了Ki-61-II,其特點是機翼較長,座艙罩經重新設計以及採用了十分可靠的發動機,是一種典型的戰爭後期所製造的日本飛機。Ki-61-11a1又重新使用了原先的機翼,但由於安裝了星形發動機使大部分問題得到了解決,並使用Ki-100為新的機型。這種快速的轉化打破了所有的規章,並通過在許多方面的改進而被認為是足日本最好的戰鬥機。這些改進包括強大的引擎、極好的靈活性以及攔擊B-29轟炸機所需的飛行高度。幸運的是,美國空軍對日本工廠的轟炸使得製造這種飛機的發動機及各種零部件短缺,使得不少Ki-61直到戰爭結束也沒組裝完畢。
Ki-61仿製於德國He-100戰鬥機。後者的第一架原型機於1938年首飛。由於納粹德國空軍最終選擇了Me109作為制式戰鬥機,He-100在前後完成了約12架之後,後續研製和生產計劃被全面終止。餘下的He-100戰鬥機先後被蘇聯和日本獲得。蘇聯在吸收了He-100的設計理念後研製出Lagg-3型戰鬥機,後者在蘇德戰爭中有不俗表現。日本則在He-100的基礎上做了適當改進,最終研製出Ki-61。
原型機測試時曾飛出時速591公裡的高速,對此日軍高層感到滿意並於1942年初開始量產。
1943年Ki-61飛燕在南太平洋紐幾內亞戰場上投入實戰,由於為日軍不熟悉的液冷引擎且較複雜,且後勤補給困難,使得很多飛燕處於故障待料狀態,妥善率不高。
戰爭進入後期,美軍以跳島戰術連奪塞班島、硫磺島後,以新開發的戰略轟炸機B-29超級堡壘開始轟炸日本本土,這時候因為在本土後勤補給方便,妥善率提高起來且高空性能優異火力較強的飛燕,便成為日軍防衛本土對付B-29超級堡壘的利器。
各種衍生型一型甲(Ki-61-I甲)、一型乙(Ki-61-I乙)、一型丙(Ki-61-I丙)、一型丁(Ki-61-I丁)
飛燕一型總產量:2900餘架。
1944年日本川崎將取得授權的DB-603引擎國產化稱Ha-140(1450HP),換裝新引擎的稱為飛燕二型。
二型(Ki-61-II)、二型改(Ki-61-II改)、二型甲(Ki-61-II甲)、二型乙(Ki-61-II乙)
飛燕二型總產量:300餘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