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成為了軸心國軍事同盟的德國和日本,在軍事領域展開了大量的合作。在林林總總的軍事合作中,日本對與德國在航空兵器方面的合作十分重視。由於自身的軍事航空工業水平整體不如德國,日本非常渴望從這位「老師」手裡學到先進的航空技術。於是,日本通過各種方式從德國獲取了飛機的樣品或者技術圖紙,為日本自己的戰機研製提供參考。
1939年,在西班牙內戰戰場的上空,德軍所裝備的Bf-109首次在戰場上亮相,便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這其中便包括日本人。早在1939年,日本就與德國展開了關於購買Bf-109戰鬥機的相關談判。但是由於價格、技術製造專利轉讓等問題一直沒有談攏,再加上德軍自身也需要大量裝備,無暇賣給日本人,導致日本人只能看著這種新銳的德國戰鬥機流口水而不得。
在西班牙戰場上首次亮相的Bf 109戰鬥機
1941年1月至6月,由時任日本陸軍航空總監的山下奉文率領的日本軍事考察團來到德國,在行程中參觀了梅塞施密特公司位於巴伐利亞州雷根斯堡的工廠。在這裡,梅塞施密特公司的飛行員為這些遠道而來的日本軍官們進行了Bf-109戰鬥機的展示飛行。在實際感受過Bf-109的優異飛行性能後,山下奉文提出,讓日本陸軍購買一小批Bf-109回國。
這個提議的背後有著兩方面的考慮:1、可以為日本的軍事航空企業提供技術上的參考,以期提升日本自研戰鬥機的性能;2、讓這些引進的Bf-109作為日軍戰鬥機部隊在演習場上的對手,鍛鍊、改善日軍飛行員針對歐美同類型的高速戰鬥機的戰術。
1941年6月,2架Bf-109E-7通過輪船運抵日本神戶港。Bf-109E-7是梅塞施密特公司針對Bf-109在不列顛空戰中暴露出的航程短的問題而改進的型號,可以掛載300升副油箱。隨後被轉移到了位於日本岐埠縣的各務原陸軍機場,移交給了當時負責日本陸軍新銳飛機的審查、試飛的部隊:陸軍飛行實驗部實驗隊。這個特殊的部隊日後還對繳獲的諸如P-40、B-17等美軍飛機進行了大量的調查飛行,為日軍航空兵部隊對付盟軍飛機提供了很多技術參考。
1941年6月,抵達日本各務原陸軍機場的Bf 109E-7戰鬥機
此時的日本陸軍航空兵正在加速Ki-44,也就是後來被命名為「鍾馗」的二式單座戰鬥機的試飛。作為當時日本陸軍唯一的高速重型戰鬥機,「鍾馗」將在未來日軍侵略東南亞的空中戰場上成為主力戰鬥機型,對抗美英軍隊的高速戰鬥機和轟炸機。而Bf-109的到來,正好給了日本人一個驗證的機會:究竟「鍾馗」有沒有對抗歐美一流的新銳高速戰鬥機的實力?
Ki-44 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
1941年7月,日本陸軍航空兵部隊使用Bf-109和「鍾馗」展開了數次模擬空戰。空戰的結果表明,「鍾馗」在爬升速度和空中格鬥能力上要優於Bf-109,但在俯衝速度上要弱於Bf-109。儘管如此,這個結果也給了日本人相當大的信心,能夠使用「鍾馗」與先進的歐美戰鬥機在太平洋戰場上一決高下。
日軍試飛員與Bf 109的合影
德軍自用型與出售給日本的Bf 109E塗裝對比圖
不過,對於日本人來說,Bf-109的引進還有著更深的意義:當時正在日本訪問的德國王牌飛行員:弗裡茨·羅西格凱特(Fritz Losigkeit)受邀前往試飛日本引進的Bf-109,在這一過程中,他向日軍飛行員傳授了大量的空戰經驗和技巧,包括德軍的二機編隊戰術、夜間戰鬥、無線電話和戰鬥機防彈裝備的重要性等等。這都讓日本人對於現代空戰有了更加深刻而直觀的認識。
弗裡茨·羅西格凱特(Fritz Losigkeit,1913-1994)
當然,這位德軍王牌飛行員也親自上陣,駕駛著Bf-109與日軍飛行員駕駛的日本戰鬥機進行了模擬空戰。在空戰中,他不停地採用著德軍飛行員常用的「一擊脫離」戰術:從下方突然爬升或者是從上空突然俯衝,進行一輪攻擊之後就加速脫離,再以此重複.日本人被這位德軍飛行員的戰術搞得無所適從,按照日本人的話來講「這樣的實驗變得沒有意義了」,最後只能在第二天讓日本飛行員來駕駛Bf-109繼續試飛了。
弗裡茨·羅西格凱特與日本飛行員在Bf 109前的合影
當然,日本人並沒有滿足於引進Bf 109,他們的目光也投向了更加新銳的德國戰鬥機。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英軍隊全面封鎖了德國到日本之間的航路,以往採用貨輪運輸飛機樣品的路子已經走不通了。為了相互交換軍事物資和技術樣品,德國和日本採用了隱蔽的潛艇運輸,日本人將這一計劃稱作「柳運輸」,於1942年開始實施。在「柳運輸」計劃中,日本從德國購買的飛機將拆成散件,塞進德國的U艇或者是日本派出的大型潛艇進行運輸。在這一計劃下,日本成功從德國拿到了Me 210和Fw 190A戰鬥機的樣品。
在日本陸軍服役的Me 210戰鬥機塗裝示意圖
雙發重型戰鬥機是二戰爆發前就在世界各國空軍中流行的一種機型,因為它擁有兩臺發動機,機體較大,可以搭載更多的武器和燃料,既可以進行轟炸機的遠程護航,也可以承擔對地攻擊、偵察等各種各樣的雜活。德國的Bf 110、英國的德·哈維蘭「蚊」式、美國的P-38「閃電」等都是雙發戰機的典型代表。
梅塞施密特Bf 110雙發重型戰鬥機
日本人自然也留意到了這種趨勢,在戰前就積極地研製雙發戰鬥機,用於給深入中國內陸地區轟炸的日本轟炸機提供遠程護航。但是由於技術跟不上,開發進度遲緩,以及日本人很不喜歡雙發戰鬥機笨重、機動性能差的缺點,最終被三菱公司的零式戰鬥機搶去了風頭。不過,日本陸軍倒是還堅持繼續開發雙發重型戰鬥機,最後的成果: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成為了戰爭末期日軍航空兵攔截美軍B-29轟炸機的主力機型之一。
Ki-45 二式復戰「屠龍」
正在推進「屠龍」研製的日本陸軍,自然也想參考一下德國盟友在雙發戰機領域的經驗。於是,陸軍委託日本駐柏林武官,向德國航空省協調購買德軍最新的雙發戰鬥機:梅塞施密特Me 210。
梅塞施密特Me 210雙發重型戰鬥機
雖然號稱是「最新雙發戰機」,但是Me 210被德國人看作是一種失敗的機型,由於機體和機翼設計存在先天性的缺陷,飛機在大仰角上升時,經常失速進入螺旋。在飛行中,尾部蒙皮經常被飛機前部激起的亂流損壞。接收了Me 210的德軍一線部隊飛行員對這種飛機非常不滿,反映的問題成堆。雖然梅塞施密特公司在日後對Me 210進行了設計改進,但這也無法改變Me 210在德軍一線部隊中的惡評,梅塞施密特公司最終被迫在1943年4月底關閉了Me 210的生產線。
1943年1月,日本人購買的Me 210雙發重型戰鬥機到貨。這寶貴的1架樣機經過日本潛艇的運輸,順利抵達日本,隨後在川崎飛機公司的工廠內進行了組裝和試飛。買到了Me 210的日本人經過幾次試飛,也很快發現了和德國人發現的同樣的問題。日本飛行員不得不向上級報告:德國雙發戰鬥機的表現不甚理想,飛行品質不佳,無法勝任遠程護航和偵察任務。
日本陸軍購買的Me 210戰鬥機
雖然陸軍內部再次討論了能否利用Me 210作為對地攻擊的「襲擊機」使用,但是很快也隨著低空試飛結果的不理想而遭到了否定。隨著這架Me 210的前起落架在試飛中受損無法修復,日本人將這架唯一的樣機扔進了倉庫,Me 210也就此成為了日本購買的德國飛機中,風評最差的一種機型了。
1941年,德國空軍開始批量裝備更加新銳的單座戰鬥機:Fw 190A。裝備了1560馬力的BMW 801發動機的Fw 190A,成為了當時英國空軍的重大威脅:當時作為英軍戰鬥機部隊主力機型的噴火V型戰鬥機,除了在盤旋格鬥性能上優於Fw 190以外,在其他性能上幾乎全部劣於Fw 190,這給了英軍相當大的壓力。
1941年出現在西線的Fw 190A,給了英軍很大壓力
日本駐柏林武官也關注到了德軍新銳的Fw 190戰鬥機所展現出的實力,並將對Fw 190的相關報告發回國內。日本陸軍很快表現出了興趣,並通過柏林辦事處與德國航空省展開了採購談判。
1943年,德日之間完成了Fw 190的採購談判,在迅速進行付款和交貨後,1架嶄新的Fw 190A-5很快被拆成散件裝上一艘德軍的U艇,從法國出發運往日本。此時的盟軍在印度洋方向的反潛巡邏網尚未構築完成,使得德日兩國海軍的潛艇在這一時期依然能夠在德日之間的航線上來去自如。
1943年8月,這架Fw 190成功運抵日本,並很快轉移到位於東京都西面45公裡的多摩郡福生町的多摩陸軍機場,這個地方在戰後有了一個更加令人耳熟的名字:美軍駐日本橫田空軍基地。
雖然日本陸軍對於德國盟友的新銳戰鬥機十分期待,但是經過試飛之後,日本人對Fw 190A的態度卻有了微妙的變化,從海軍方面派來的航空技術軍官在綜合評估了Fw 190之後,也給出了不太滿意的評價。
日本陸軍飛行員試飛Fw 190A-5
當時作為日本陸軍航空審查部飛行試驗部門的試飛員黑江保彥中佐,參與了對這架Fw 190A的試飛測試工作。根據他的回憶和評價,Fw 190A在盤旋半徑上要大於日本的一式戰鬥機「隼」,「沒有像德國人說的那樣在盤旋轉彎半徑上表現得特別優秀」;在與三式戰鬥機「飛燕」和四式戰鬥機「疾風」的模擬空戰中,Fw 190在做突然的轉彎格鬥動作時,機體會產生劇烈的抖動,並且出現了在高速狀態下的失速情況。從空中格鬥戰的方面來說,日軍飛行員認為Fw 190A是無法打敗四式戰「疾風」的。
Ki-84 四式戰鬥機「疾風」,二戰後期日軍綜合性能較好的一型戰鬥機
當然,日本飛行員也發現了Fw 190A具備的諸多優點。同樣參與了Fw 190A測試的陸軍飛行員荒時義次中佐評價道:「Fw 190在起落架等諸多結構上都採用了電動操控機構,這比當前日本戰機所採用的液壓操作結構要便利、省力很多。在飛行性能方面,Fw 190的爬升性能和空中加速性能表現得十分優秀,雖然疾風在平飛速度上要快於Fw 190,但是Fw 190在空中的加速要明顯快於疾風。」負責地勤整備的日本技術軍官則評價道:「Fw 190的BMW 801發動機表現得十分可靠穩定,發動機不會像日本產的發動機那樣經常漏油和故障,非常方便整備和維護。」
日本人對於BMW 801發動機性能可靠、維護方便的特性給出了很高評價
雖然日本飛行員們認為日本最新的四式戰鬥機「疾風」整體要優於Fw 190A,但是日本人還是從Fw 190身上得到了許多可以借鑑的技術經驗,並且影響了日本陸軍裝備的最後一種戰鬥機:五式戰鬥機的設計(主要是發動機整流罩的設計),在外形上也有點接近Fw 190,五式戰鬥機也因此被人稱為「日式Fw 190」
川崎ki-100 五式戰鬥機
由於備件已經在試飛中消耗完畢,這架Fw 190A也很快失去了價值,包括BMW801發動機等關鍵部件被拆下用於研究,其餘的部分則不知去向。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一支美軍調查小組進駐多摩飛機場,在機場倉庫的一角,美軍發現了一段殘缺不全的機體,這便是那架Fw 190戰鬥機最後殘留的機頭部分。
戰後美軍在日本機場倉庫內發現的Fw 190A的機頭部分
「燃燒的島群」是一個專注於太平洋戰爭和中日戰爭回顧的軍史網,首創於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論壇在線,2016年轉戰各種自媒體平臺。本站力求依據翔實準確,點評角度獨到,不吹不黑不噴,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島7篇、巨獸之亡14篇、制勝神器4篇等,歡迎新老朋友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