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國海軍的輔助艦船中,有一類艦船在戰時受到國際法的保護,理論上不應受到攻擊和捕獲,這就是醫院船(hospital ship),其職責是在戰時收容、治療、運送傷病員,簡而言之就是「浮動的海上醫院」。日本海軍在和平時期的編制內並無醫院船,由艦上配屬的醫療分隊和岸上的醫院共同應對傷病問題;在戰時,隨著傷亡病患大幅增加,需要由專門的艦船承擔救死扶傷的重任,此時軍方會徵用民間船隻改裝為醫院船以供使用。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海軍先後徵用了數十艘商船作為醫院船,它們在戰前均為日本各海運公司的客船或貨船,其中以原屬於日本郵船的「冰川丸」號噸位最大、設施最為完善,是戰時日本海軍特設醫院船的典型代表。
20世紀20、30年代,國際航運業正處於蓬勃發展、競爭激烈的時期,屬於三菱財閥旗下的日本郵船株式會社(NYK)作為當時日本實力最強的航運公司也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為了與歐美公司爭奪市場,日本郵船在20世紀20年代末陸續訂購了9艘大型遠洋客輪,替換明治、大正時代的舊船,用於北美、南美及歐洲航線的運營,其中為橫濱至西雅圖(Seattle)的北太平洋航線量身打造了3艘萬噸級客貨兩用船,堪稱日本郵船的大手筆。
■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橫濱分社,這裡現在也是日本郵船歷史博物館所在地。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創建於1893年,是日本三大海運公司之一。
這三艘客輪被分別命名為「冰川丸」、「日枝丸」和「平安丸」號,統稱為冰川丸級,它們的羅馬拼音名的首字母均為H,其船名均源於著名神社:「冰川丸」號以埼玉縣大宮冰川神社為名,「日枝丸」號以東京千代田區的日枝神社為名,「平安丸」號的船名則來自京都的平安神宮。「冰川丸」和「日枝丸」號由橫濱船渠負責建造,「平安丸」號則在大阪鐵工所櫻島工場建造。「冰川丸」號的建造費用約為650萬日元,折合今日幣值約為120億日元。
■ 位於埼玉縣大宮區的冰川神社,「冰川丸」號的船名即源於該神社。
「冰川丸」號的建造番號為S177,於1928年11月9日開工,1929年9月30日下水,1930年4月25日竣工,其登記噸位為11622噸,載貨噸位為10436噸,全長163.3米,船寬20.12米,吃水9.3米。「冰川丸」號採用2臺丹麥B&W公司製造的四衝程八缸船用柴油機,這是當時最先進的船舶動力裝置,雙軸雙槳推進,輸出功率達到11000馬力,最高航速18.21節,巡航速度15節。性能優良的引擎提供的充沛動力使得「冰川丸」號能夠發揮出較高的航速,這是該船與歐美客輪競爭的本錢之一。
■ 「冰川丸」號客輪的側視圖和俯視圖。
■ 「冰川丸」號機艙內景,該船使用引進自丹麥的高性能柴油機,動力充沛,航速較高。
「冰川丸」號是為北太平洋航線專門設計的。眾所周知,北太平洋航線是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之間橫跨太平洋的最短路線,但航線處於高緯度海區,天氣和海況條件惡劣,常年陰雲密布,風急浪高,浮冰出沒,後來日本海軍機動部隊奇襲珍珠港就選擇北太平洋航線出擊,依靠自然條件隱蔽行蹤。為了確保航行的安全性,日本郵船會同設計方、建造方著實下了一番功夫。「冰川丸」號的船體結構十分堅固,船殼外板厚度達15毫米,足以經受狂風大浪的衝擊和小塊浮冰的撞擊,舷窗也採用牢固的圓窗。船體內部的水密區劃和救生設施也都按照《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的規定加以設計和配置,這項公約是1912年「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之後由各國共同擬定的關於船舶安全的國際條約。
■ 「冰川丸」號船橋的操舵室內景。
乘坐的舒適性和周到的服務對於作為遠洋客輪的「冰川丸」號來說同樣重要。在設計時日本郵船十分重視船艙內部的裝飾裝潢,並且舉辦了一次裝飾設計比賽,吸引了日本國內及國際上許多建築師和室內裝潢設計師參與,經過激烈對決,一家法國設計公司最終奪魁,日本郵船全權委託該公司負責「冰川丸」號的內部裝修。船上裝潢採用當時最高檔次的設計,用料考究、陳設奢華、富於藝術氣息,艙室布置也極力追求品味和舒適。船上的服務人員都經過精挑細選,嚴加培訓,還聘請名廚為貴賓們提供豐盛可口的美餐。在竣工時,「冰川丸」號的一等艙(含招待貴賓的VIP艙)可容納76人,二等艙為69人,三等艙為138人,總載客量為283人。在竣工次年,三等艙又增加了48個鋪位,載客量增加到331人。船上共有133名船員為乘客們服務。
■ 「冰川丸」號客艙的內景照片,可見裝潢豪華,十分舒適。
■ 「冰川丸」號貴賓艙的休息室,採用高檔家具,裝修非常考究精美。
總而言之,「冰川丸」號的設施和服務不僅在當時的日本是首屈一指,即便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流水準,在船舶評級時被最負盛名的倫敦勞埃德船級社評為最高等級客船。
1930年5月9日,「冰川丸」號從橫濱港拔錨起航,駛向神戶,隨後又於5月13日離開神戶,經四日、清水於16日回到橫濱,完成了遠航前的熱身運動。「冰川丸」號於5月17日正式開始橫渡太平洋、前往西雅圖的處女航,經過十天的航行後於5月27日抵達目的地。當時美國國內因為日本移民問題導致反日情緒高漲,儘管如此,這艘嶄新的豪華客輪的首航依然在西雅圖引發了轟動,在逗留期間有將近3萬人登船參觀。在停留數周后,「冰川丸」號踏上歸途,於6月29日返回橫濱,成功完成了首次往返北太平洋航線的航程。隨後,「冰川丸」號又經神戶於7月6日進入門司港,有幸成為門司港新碼頭落成後第一艘停靠的船隻。
■ 1930年5月22日,「冰川丸」號在處女航中的留影。
在投入運營後,「冰川丸」號迅速成為北太平洋航線上的明星,定期往返於太平洋兩岸,是美國西雅圖和加拿大溫哥華(Vancouver)的常客,在北美地區很有人氣,其優良的性能和品質上乘的服務在業界贏得了很高的口碑。在航運界自19世紀中葉以來就有一種傳統,在太平洋航線上航行的最好的客輪將獲得「太平洋女王」的暱稱,而「冰川丸」號服役後很快就被冠以這一榮耀的頭銜,成為許多上層精英、社會名流橫渡太平洋的首選。
■ 1933年11月,「冰川丸」號抵達加拿大溫哥華港。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數年航運生涯中,「冰川丸」號接待了不少知名人士和皇親貴胄,比如1932年第11次航行時,世界著名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就成為該船的貴賓;在1937年第47次航行時,昭和天皇之弟秩父宮雍仁親王攜妻子代表天皇參加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加冕典禮後,乘坐「冰川丸」號歸國;1939年第59次航行時,日本著名的寶塚少女歌劇團在結束訪美演出後也乘坐「冰川丸」號回國。此外,日本現代柔道運動的創始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首位日本籍委員嘉納治五郎先生在1938年乘「冰川丸」號歸國途中,於5月4日因肺炎發作病逝在船上,他的遺體被冷藏在船內冷庫中,於兩天後抵達橫濱,移往岸上安葬。嘉納治五郎此前利用自己在國際奧委會的地位和影響,為東京贏得了1940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可惜由於二戰爆發,這屆奧運會被取消。除了款待四方來賓,「冰川丸」號偶爾也會承擔傳遞外交文書的任務,比如1930年日本政府批准《倫敦條約》的文本就是由該船送往美國。
■ 在戰前的航運生涯中,有不少知名人士乘坐過「冰川丸」號,其中包括卓別林(左)、秩父宮雍仁親王(中)和嘉納治五郎(右)。
■ 20世紀30年代,日本寶塚少女歌劇團進行演出的盛大場面,該劇團在1939年結束訪美演出後也是乘坐「冰川丸」號歸國。
在1940年至1941年間,數以百計的猶太難民想方設法逃離納粹統治,經日本前往美國和加拿大,其中很多人正是乘坐「冰川丸」號走完逃生之旅,比如在1940年8月,有82名來自德國和立陶宛的猶太人乘「冰川丸」號抵達西雅圖。1940年6月5日,從立陶宛逃離的猶太教拉比澤拉施·瓦爾哈夫蒂希(Zerach Warhaftig)攜家人在橫濱港登上「冰川丸」號,在6月17日抵達溫哥華,他回憶這次旅行就像是一場「遠離戰爭的度假」。多年後,瓦爾哈夫蒂希成為以色列宗教部長。
■ 這幅彩繪描繪了「冰川丸」號在太平洋上航行的風採,該船在戰前是北太平洋航線上最豪華舒適的客輪,享有「太平洋女王」的美譽。
1941年7月,由於日軍進佔法屬印度支那南部,日本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關係急劇惡化,美國政府宣布凍結日本的海外資產,但仍允許「冰川丸」號及其姊妹船「平安丸」號停靠美國港口。日本郵船為形勢所迫,於1941年8月宣布關閉西雅圖航線,「冰川丸」號則被日本政府徵用,作為外交交換船負責將留日的美國及加拿大公民送回國,同時接回留在美加兩國的日本人。1941年10月,「冰川丸」號成為戰前最後一艘造訪西雅圖的日本客輪,在返航時船上搭乘了400餘名留美日本人。一個多月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冰川丸」號將迎來服役生涯中最特殊的一段經歷。
在結束戰前最後一次北美之旅後,「冰川丸」號於1941年11月被日本海軍徵用,按照動員計劃準備改裝為特設醫院船。
關於戰時醫院船的身份識別和行動規範,《日內瓦公約》和《海牙條約》都有明確的規定:第一,船體為白色,在船舷中間塗繪一條寬約1.5米的綠色或紅色橫向色帶,軍用醫院船為綠色,民用醫院船為紅色;第二,在船尾和桅杆升國旗及紅十字旗,在船體及甲板各處塗繪紅十字標誌,在夜間要點亮識別燈光;第三,醫院船的任務是不分敵我,救助和治療各交戰國所有的傷病者;第四,醫院船不得用於軍事目的,比如運輸兵力、武器及軍用物資等,不得進行無線電聯絡、發送軍事情報,但可以接收信號;第五,醫院船必須為非武裝船隻,但為了保護傷病員和維持秩序,船員可持有步槍、手槍等輕武器;第六,在船名等基本情況通告交戰國後,醫院船可以不接受捕獲和撤退的命令,但醫院船有違反戰時國際法的情況則另當別論。各國醫院船的情況都要通過國際紅十字會通知交戰各方,以保障醫院船在戰區航行的安全。
■ 1941年12月改裝為醫院船後的「冰川丸」號的側視圖及俯視圖。
1941年12月1日,即奇襲珍珠港之前一周,「冰川丸」號在橫須賀海軍工廠接受改裝工程,於12月21日結束,持續僅三周,實際上在戰爭爆發當天的12月8日船上醫院就開始投入運作。雖然工期不長,但工程量頗大,船上的各等級客艙都被改造為病房、診療室、手術室、藥房、化驗室以及醫務人員的住艙等等,添置了不少醫療設施。由於工期緊,任務重,改裝工程十分倉促,當時的舾裝記錄中留有這樣一段記載:「所有工程都是在極其慌亂的情況下進行的,質量得不到保證,之後需要數次進行改造和修理。」可見最初作為醫院船改造完成的「冰川丸」號並不是一座完美的「海上醫院」。
「冰川丸」號的改裝工程中最大的特別之處是在船體後部的救生艇甲板上設置了太平間和火葬場,用於焚化遺體。根據航海傳統,在艦船上亡故的人員,其遺體大多會以海葬的形式投入海中,但這種做法並不符合日本人重視火化和骨灰的殯葬文化,所以「冰川丸」號特意設置了火葬場,以便讓死者的骨灰能夠回到國內入土為安。此外就地火化遺體也有利於保持衛生,防止疫病傳染。在日本海軍其他艦船上基本上沒有火葬設施,所以海上火葬場可謂「冰川丸」號及其他日本醫院船的特色。
■ 「冰川丸」號上利用客艙改建的外科病房內景。
在改為醫院船後,「冰川丸」號的人員編制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民間人員和海軍人員兩部分組成,前者是以船長為首的原「冰川丸」號船員,共有105人;後者為配屬於該船的海軍醫療部隊人員,以軍醫長為首,共計110人,由軍醫長兼任醫院院長;加上其他人員,船上共有239人。雖然共處一船,但民間船員和軍隊人員的管理和行動涇渭分明,甚至對於兩者使用、居住的艙室都有明確地劃分。考慮到軍民人員混編,為其編制值班表就成為一件頗為頭痛的事情。在「冰川丸」號作為特設醫院船編入日本海軍時,船長為石田忠吉,醫院院長為金井泉軍醫大佐,雖然船長名義上指揮全船,但實際上軍方的醫院院長才是最高管理者。「冰川丸」號的醫務人員被編為一部(外科)、二部、三部(內科)和五部(傳染病科),為什麼沒有第四部呢?因為日語和漢語一樣,「四」與「死」同音,為了避諱,圖個吉利,故意不設置第四部。
■ 「冰川丸」號上的醫生們在手術室內為患者做手術。
在改裝完成後,「冰川丸」號通體塗成白色,在兩側船舷中間繪有一條醒目的綠色色帶,船體前後、上層建築正面、煙囪兩側及船尾甲板上都繪有或設置了尺寸很大的紅十字標誌,在夜間還有燈光將其照亮。「冰川丸」號的這一外觀為他贏得了「白鳥」的愛稱。
在完成改裝僅兩天後,「冰川丸」號就在12月23日離開橫須賀,趕赴戰區,開始了三年有餘的醫院船生涯。1942年2月,美軍艦隊反擊馬紹爾群島,對誇賈林環礁、沃特傑環礁等日佔島嶼實施了空襲和炮擊,「冰川丸」號隨即奉命前往執行救護任務,將重傷員運回本土救治。1942年6月15日,「長良」號輕巡洋艦搭載著中途島海戰中受傷的500餘名傷員返回柱島錨地,日本軍方為了封鎖海戰慘敗的消息,不允許他們登岸住院,而是全部轉到「冰川丸」號上治療。在戰爭期間,「冰川丸」號的航跡遍布整個太平洋戰場,就像拉包爾、特魯克、誇賈林這樣極為偏遠的前線要地也不時能夠看到它潔白的身影,其活躍程度遠遠超過某些以「鎮國神器」自居的巨艦。
■ 太平洋戰爭時期作為日本海軍特設醫院船的「冰川丸」號。
雖然國際法規定醫院船享有免於攻擊和捕獲的權利,但在戰時狀態下,船上的紅十字標誌並不是百試百靈的護身符。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醫院船遭攻擊沉沒的事情屢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被盟軍擊沉的日軍醫院船多達17艘,其中大部分是陸軍徵用的。比如1943年11月27日,陸軍醫院船「布宜諾斯艾利斯丸」號在紐幾內亞海域被美軍B-24轟炸機擊沉,死亡及失蹤者人數多達1174人。根據部分沉沒醫院船的倖存者回憶,很可能是船尾火葬場的煙囪被美軍艦機誤判為火炮,才導致攻擊。日軍醫院船在戰時也存在明顯的違規行為。1945年8月3日,日軍步兵第11、42聯隊的約1500餘名官兵偽裝成傷病員,攜帶武器搭乘醫院船「橘丸」號進行轉移,被美軍捕獲,這就是著名的橘丸事件。
■ 這幅繪畫表現了1943年11月27日陸軍醫院船「布宜諾斯艾利斯丸」號在紐幾內亞海域遭美機攻擊的場面,該船被炸沉沒,遇難者多達1174人。
■ 1945年8月3日在橘丸事件中被美軍俘獲的日軍士兵,當時有1500名日軍官兵偽裝成傷病員,試圖乘坐「橘丸」號醫院船進行轉移。
在「冰川丸」號的軍旅生涯中也發生了多次險情,根據記錄它曾遭受過一次飛機掃射,還有三次觸雷受損的經歷,但每次都化險為夷。1942年10月3日,「冰川丸」號在進入爪哇泗水港時觸雷,損傷不重,在港內略作修理後於10月10日離港。1944年7月15日,「冰川丸」號在加羅林群島海域被一枚磁性水雷炸傷,它在菲律賓達沃港接受了緊急維修,隨後於8月1日回到橫濱入塢修理。1945年2月17日,「冰川丸」號在從新加坡離港時船尾被水雷炸傷,在應急修理後依靠自身動力返回本土,先後在橫濱和舞鶴接受維修,最後在舞鶴海軍工廠迎來了戰爭結束。「冰川丸」號數次觸雷而不沉,這與它那為對付北太平洋的風浪而特意打造的結實身板有很大關係。相比之下,它的兩艘姊妹船的運氣就差多了,「日枝丸」和「平安丸」號在戰時被徵用為特設潛水母艦,前者於1943年11月17日被美軍潛艇擊沉,後者於1944年2月18日遭美軍空襲沉沒。
當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時,「冰川丸」號和另一艘原屬於大阪商船的醫院船「高砂丸」號是日本僅有的兩艘在戰爭中倖存的大型客輪,兩船隨後被納入盟軍佔領當局的管轄下,作為復員運輸船從事將散布在國外的日本軍人和平民運回國內的行動。在完成復員運輸任務後,「冰川丸」號於1947年被歸還給日本郵船,恢復了商船身份,重新回到航運事業中。
■ 日本海軍特設醫院船「高砂丸」號在1945年時留影,該船在戰前是大阪商船的快速客輪,登記噸位9300噸,最高航速20節,可以搭載900名乘客。「高砂丸」和「冰川丸」號是戰爭結束時日本僅存的大型客輪。
日本郵船在戰爭中損失了172艘船舶,噸位高達100萬噸,而「冰川丸」號是該公司僅存的大型船舶之一。戰後初期,整個日本都十分缺乏船舶,因此原本作為客輪的「冰川丸」號被轉用為貨船,負責從美國及東南亞地區向國內運送原料及生活必需品。直到1953年,「冰川丸」號才重新作為遠洋客輪迴到闊別11年之久的北美航線,再度光臨西雅圖港。1960年8月27日,「冰川丸」號迎來了航海生涯的落幕之旅,從橫濱出發最後一次駛向西雅圖,於10月1日回到橫濱,於12月21日宣布退役。在長達30年的服役時間裡,「冰川丸」號先後橫渡太平洋238次,運送旅客人數超過25000人。
■ 1953年,「冰川丸」號重新作為遠洋客輪迴到闊別多年的北太平洋航線,圖為該船於1953年5月停靠在溫哥華港。
日本郵船原計劃將「冰川丸」號解體,但是橫濱市民呼籲將這艘承載著日本航運昔日榮光的客輪保留下來,最後決定將「冰川丸」號改建為「兼具住宿設施的觀光船」。「冰川丸」號於1960年12月進入三菱重工橫濱造船廠(原橫濱船渠)接受大規模改裝,隨後於1961年5月系留在山下公園的碼頭上,成為橫濱當地非常出名的景點。「冰川丸」號的船體被塗成祖母綠色,在船上經常舉行婚禮、宴會、音樂會等活動。20世紀80年代後期,「冰川丸」號的船體被重新塗成在日本郵船服役時期的黑色。
■ 「冰川丸」號於1960年退役,並作為一艘觀光船保留下來,供人們參觀。圖為今日系留在橫濱港的「冰川丸」號。
2003年,「冰川丸」號被指定為橫濱市的有形文化遺產。2007年8月,日本郵船對「冰川丸」號進行了修繕,部分恢復了歷史原貌,之後作為博物館船向公眾免費開放,每天正午船上都會鳴笛報時,每當新年零點鐘聲敲響時也會鳴笛,這已經成為一種慣例。2016年8月,「冰川丸」號又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歷史文化遺產,目前該船是日本唯一存留至今的戰前建造的客輪,極具歷史價值。
■ 從船尾方向拍攝的「冰川丸」號,該船在2007年作為博物館船向公眾免費開放,並被指定為橫濱市有形文化遺產和日本國家歷史文化遺產。
■ 「冰川丸」號一等艙的通道內景。
■ 「冰川丸」號一等艙的的貴賓專用餐廳。
■ 「冰川丸」號餐廳內的餐桌,採用真皮座椅,餐具精美。當年船上聘請名廚為貴賓製作美食。
■ 在夜色中燈火通明的「冰川丸」號。
了解更多日本海軍特色艦艇的故事,推薦閱讀本公號歷史文章:
《戰艦》金牌陪練:日本海軍「攝津」號標的艦的一生
《戰艦》海上美食工廠:日本海軍「間宮」號給糧艦的故事(上)
《戰艦》海上美食工廠:日本海軍「間宮」號給糧艦的故事(下)
《戰艦》為大和艦運炮:日本海軍「樫野」號給兵艦小史
■ 手機用戶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有兩個辦法。
一、直接打開手機微信,點擊最上方的放大鏡圖標,搜索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點開之後再點擊「關注」。
二、請長按下面這個二維碼圖片,然後點擊「識別二維碼」,即可進入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請點擊「關注」。
■ 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崎峻軍史周刊」之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可以閱讀更多世界軍事歷史文章。
■ 也可利用下面這個二維碼,進入《戰艦》雜誌微信公眾號。
■ 也可利用掃描這個二維碼,添加為好友後,由本服務號邀請您進入本公眾號微信群,與小編和廣大讀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