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也是美日大規模艦船集結競技的地方。在這裡,航母戰鬥力的強弱成為了海戰勝敗的關鍵。從日本海軍以6艘航母為主力偷襲珍珠港開始,歷經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爭奪戰、馬裡亞納海戰,到雷伊泰灣海戰期間日本海軍航空母艦的有效戰鬥力被完全摧毀為止,幾乎每次海戰都有航母出現。
在此,本文詳細盤點了日本二戰期間使用的航母,他們大致可分為艦隊航空母艦、輕型航空母艦和護航航空母艦三種。
二戰日本「鳳翔」號航空母艦
鳳翔號
鳳翔級是世界上第一級作為航空母艦來建造的艦艇,只有1艘鳳翔號。
自航母誕生以來,日本海軍也一直關注著海軍航空兵和航空母艦的發展。早在1913年,日本海軍就著手將一艘商船「若宮丸」號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1920年,日本海軍在淺野造船廠又開工建造了本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並於1922年12月建成服役,由於該艦在航母發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島狀上層建築,因而被稱為第二代航母,以區別於第一代「平原型」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經頗像現代航母了。
鳳翔號是世界上第一艘專門作為航空母艦來建造的軍艦,雖然開工比英美的航空母艦晚,下水卻早幾個月,因此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的桂冠就帶了它的頭上。二十年代時,為日本海軍航空母艦戰術和甲板飛行訓練積累了經驗。
「鳳翔」號全長168米,標準排水量7470噸,最大航速25節。該艦在甲板前部有大約5度的下傾斜坡,兩部升降機沿飛行甲板中線布置。它打破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結構,一個小型島式艦橋被設置在飛行甲板的右舷。三個煙囪可向外側傾倒,以免影響飛機起降作業。但是經過試驗,日本海軍發現「鳳翔」號的島式結構並不是很合適。由於該艦的飛行甲板比較狹窄,島式建築在起降時顯得非常礙事。為了保證艦載機的安全起降,日本海軍於1924年又拆除了島式建築,由此,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又恢復成為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這從發展上講是一種倒退。
1934年時本艦已經成為二流戰艦,1935年9月26日在海軍演習中遭遇颶風,前甲板被壓壞。
太平洋戰爭前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延長了飛行甲板以搭載新式戰鬥機。中途島海戰時作為山本的主力艦隊中一員參戰。1943年再次延長了飛行甲板,但這次弄得太離譜以至於無法再進行遠洋航行,其後一直充當訓練艦。1945年在吳縣軍港被攻擊但倖免於難,戰後用來運送日本海外僑民和戰俘,1946年9月被解體。
排水量 7,470噸/10,000噸
飛行甲板長度 551.6英尺
航速 26.5節
動力 30,000馬力
續航力 8000海裡/18節
火炮 5.5英寸4座、25mm30座、13.2mm10座
雷達 21型13式
標準艦載機 26架
艦員 550人
日本海軍「赤城」號航空母艦
赤城號
赤城號是日本海軍第一艘重型航空母艦。作為「八?八艦隊計劃」(8艘戰列艦和8艘戰列巡洋艦)的一部分,赤城號的原始設計是一艘戰列巡洋艦,於1920年12月開始製造。1923年11月,由於受華盛頓條約的影響,日本需要停止建造2艘戰列艦和4艘戰列巡洋艦。赤城號完成前即被改成航空母艦。赤城號航空母艦改裝後滿載排水量41300噸,主機輸出功率133000馬力,最大航速31節,載機72架(最多可載91架)。
1932年1月的第一次淞滬抗戰中,赤城號、加賀號參與轟炸上海。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赤城號先後在長江流域、華南、海南等地作戰。
1940年,日美局勢日趨緊張,美太平洋艦隊全部移師珍珠港。 身為第一航空艦隊旗艦,赤城號帶領著六艘空母突襲了珍珠港。在這之後,由於一直是航空艦隊的中心,所以從臘包爾攻擊直到達爾文港的空襲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942年4月, 赤城號進出印度洋,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哈密斯號和重巡洋艦多賽特夏號。
1942年6月5日的中途島海戰中受到美國轟炸機機的集中轟炸而重創起火, 引起甲板上剛加滿油的艦載機和擺放在甲板上的魚雷爆炸,執行護衛任務驅逐艦舞風號、荻風號、野風號和嵐風號各自發射了一條魚雷,赤城號於次日凌晨沉沒。
日本海軍「加賀」號航空母艦
加賀號
加賀號航母,由川畸船廠(kawasaki)建造。1920年7月19日開工,1921年11月17日下水,1922年暫停,原計劃是作為快速戰列艦,後因華盛頓海軍條約而改為航母。
1923年後重新開工並改造為航母,1928年3月 21日服役,但沒有馬上投入使用。服役早期作為島式上層建築試驗艦。
1934至1935年在佐世保(Sasebo)海軍船廠進行現代化改裝。改裝之後排水量為42,541噸,8臺鍋爐蒸氣輪機,127,400馬力,最高航速28節, 武備為10座單管20毫米單用炮,8座雙聯127毫米兩用炮,22座25毫米高射炮,艦員編制人數2016人,載機81架(最多可達90架)。
加賀號是日本最初的重型航空母艦之一,她與赤城號的起源很類似,原始設計是戰列艦。加賀號服役之後,與赤城號一同編為第一航空戰隊,此後兩艦一般共同執行任務,兩艦的命運也很類似。
加賀號是侵華海軍的主力。1932年第一次淞滬會戰中,加賀號和赤城號一起完成了轟炸和制空任務。1932年2月22日和26日,加賀號的數架艦載機分別轟炸了蘇州和杭州,當時配備的艦載機為90艦戰和89艦攻。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加賀號配合陸軍更加瘋狂地襲擊中國大陸,上海、南京、南昌、成都等地均有加賀號的艦載機出沒。
1932年8月15日,加賀號約30架艦載機企圖空襲中國空軍學校-筧橋機場。被中國21架飛機攔截,結果日機被擊落13架,這是加賀號在中國最慘的一次失敗。
隨後,加賀號一直活動在中國海域,轟炸的目標也擴展到廣州白雲機場和廣州市區。1939年後,加賀號返回太平洋海域。
1941年12月7日,加賀號作為六艘航母之一參與偷襲珍珠港。隨後,1942年1月,南雲中將帶領第一航空戰隊(赤城和加賀)與第五航空戰隊(翔鶴和瑞鶴)參與東南亞外圍諸要地的攻擊,其中包括1月20日-23日,空襲紐幾內亞俾斯麥群島的拉包爾基地。而後南雲艦隊向西橫掃了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整個海域,包括2月19日空襲澳大利亞達爾文港、3月3日協助佔領荷屬東印度,空襲爪哇南岸芝拉扎港。而後,加賀號回本土修理,沒有參與4月在印度洋對英海軍的作戰。
1942年6月,第一航空戰隊與第二航空戰隊(蒼龍號和飛龍號)參與中途島戰役,全部戰沉。加賀號於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島西北海域被美軍「企業」號航母艦載機炸沉。
日本海軍「蒼龍」號航空母艦
蒼龍號
蒼龍號航母,由吳港(Kure)海軍船廠建造,1934年11月20日開工,1935年12月23日下水,1937年12月29日完工。是日本海軍第一艘專門建造的大型航母,有雙層機庫和全通飛行甲板,右舷島式上層建築,並採取巡洋艦的主機以便獲取較高航速。日本海軍以後建造的大型航母都是參考該航母設計。
滿載排水量19800噸,蒸氣輪機,8臺鍋爐,4軸,152000馬力,最高航速34.5節,編制艦員1100人,武備為6座雙聯127毫米炮 ,28門25毫米高射炮,載機63架(最多可達71架)。
蒼龍號是日本海軍第一艘近代航母。相較之下,赤城號、加賀號雖然體型龐大,不過也是歷經數度改裝才成為太平洋戰爭中的現代化外貌,而這種現代化外貌就在蒼龍級上確定,可以說日後的日本航母都是以蒼龍級為基本而發展出來的。船體是重巡般的以速度為優先考量的高速船體,飛行甲板通遍全艦長度,小型的艦橋位於右舷,而兩隻向下彎曲的煙囪則位於其後。
飛行甲板上於中心線裝設有前、中、後三座升降梯,機庫共有兩層。最初計算的艦載機為:九六式艦戰常用12機加補用4機,九七式艦攻常用9機加補用3機,九六式艦爆常用27機加補用9機,九七式艦偵常用9機,合 計常用57機加補用16機共73機。到了太平洋戰爭開戰時,標準則為零式艦戰常用18機,九七式艦攻常用18機,九九式艦爆常用18機,各機種補用機各三機,共常用54機,補用9機。建造時為了壓低排水量,採用電氣熔 接式,即電焊式結合,不過在第四艦隊事件發生後,本件的艦體強度受到質疑,於是在外板、內底板、最上甲板級上甲板實施大範圍的補強措施,結果增加了不少的排水量。又,本來在龍驤級上使用的舷外通路因為耐波 性不加,而在設計本艦時多採用艦內通路。本艦的輪機與重巡鈴谷級的相同,使本艦達到34.5節的速度
航空母艦蒼龍號完成後即編入第二航空戰隊,開始了飛行隊的訓練。1938年4月,蒼龍號派往中國戰場支持,將艦載機的一部份派遣到南京。同年10月參加了廣東方面作戰的支持任務,並於12月歸回本土。
1941年11月26日,蒼龍號搭載了零戰21機 、七式艦攻18機、九九式艦爆18機合計57機前往珍珠港。在執行完珍珠港的任務回國途中,蒼龍號所屬的第二航空戰隊奉命前往威克島支持久攻不下的登陸作戰。
1942年1月,蒼龍號與飛龍號一起南下參加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攻略支持作戰,2月,在帛琉與第一航空戰隊會合,先是轟炸了澳洲的達爾文港,後是進入了印度洋,對錫蘭島發動攻擊,炸沉英國重巡洋艦和輕航母一艘。這段期間是蒼龍號最得意的時候,不過,死亡的腳步卻漸漸逼近。
1942年5月27日,蒼龍號隨著一隻前所未有的大艦隊從本土出發前往中途島,參加了驚天動地的中途島大海戰。蒼龍號當時仍在第二航戰裡,僚艦仍是飛龍號,他們都歸在二航戰司令山口多聞海軍少將的管理下。
此海戰中蒼龍號除了定數的載機以外,還搭載了兩架後來彗星艦爆前身的新銳高速偵察機二式艦偵,和準備配上佔領後的中途島基地的三架零式戰鬥機。
由於密碼遭美國破譯,所以美國集中了全部的力量朝著蒼龍號所在的南雲機動部隊發動猛烈的攻勢。當日上午10時25分,就當艦隊數度擊退來襲魚雷機,準備好迎風放出戰機時,美軍俯衝轟炸機突然從空中竄下,在短短幾分鐘間,三枚直擊彈命中蒼龍號飛行甲板上面,並平均的 落在三座升架機前,爆炸連續引爆了停在甲板上正等待起飛的戰機和堆積在甲板上的炸彈魚雷,全艦陷入一片大火,10時40分,蒼龍號的主機就停止了動作。
7時13分,焚燒了八小時半的蒼龍號沉沒,定員1103名中有718名戰死。
被炸彈命中後的「飛龍」號,前甲板被炸開了,已經失去動力
飛龍號
飛龍號是蒼龍級的2號艦,於1936年7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0165噸、航速34.6節、續航力7670海裡(18節以下),可搭載飛機72架、官兵1101人。
飛龍號服役後一直隨蒼龍號同進退。在中途島戰役期同,該艦在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橫遭慘禍時躲過一劫,隨後在第2航空戰隊指揮官山口聞多少將的指揮下,出動艦載機對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實施了連續兩次的攻擊,使其受到重創。
不料在蒼龍號遭襲6小時後,美機再度光臨飛龍號上空。該艦被4枚炸彈命中艦橋右側前方的飛行甲板,前段升降機整個被炸飛到艦橋上井引發火災。6月6日夜零時15分宣布棄船,包括山口聞多在內的416名官兵喪生。
值得一提的是,當日本驅逐艦捲雲號奉命向飛龍號旋射2枚魚雷離去後,被困在飛龍號艙底輪機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從魚雷命中爆炸後的缺口處奇蹟股地逃生,在海上漂泊15天後有34人被美艦營救。
二戰日本翔鶴號航空母艦
翔鶴號
「翔鶴」級航空母艦包括「翔鶴」號和「瑞鶴」號。瑞鶴號(Zuikaku)和翔鶴號(Shokaku)屬同一級航空母艦,是太平洋開戰之初日本海軍使用的最好的航空母艦。
翔鶴號於1937年12月開始建造,1941年8月服役;瑞鶴號於1938年5月開始建造,1941年9月服役。兩艦共同編為第五航空戰隊一同作戰,所以兩艦命運也很類似。
兩艦測試排水量29800噸,可搭載飛機84架、官兵1660人。這兩艘航母均屬於第1航空艦隊的第5航空戰隊,它們服役於日本海軍的鼎盛時期,先後參加了偷襲珍珠港、東南亞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戰。
翔鶴是太平洋開戰之初日本海軍使用的最好的航空母艦。翔鶴號於1937年12月開始建造,1941年8月服役,與瑞鶴號共同編為第五航空戰隊。
1941年12月,第五航空戰隊與第一航空戰隊(赤城號和加賀號)、第二航空戰隊(飛龍號和蒼龍號)航空戰隊共6艘航母參與珍珠港行動,這也是第五航空戰隊的首次任務。由於第五航空戰隊的飛行員訓練程度不如第一、二航空戰隊,所以從翔鶴號和瑞鶴號上起飛的飛機多數用來襲擊機場和制空。
隨後,1942年1月,南雲中將帶領第一航空戰隊與第五航空戰隊參與東南亞外圍諸要地的攻擊,其中包括1月20-23日,空襲紐幾內亞俾斯麥群島的拉包爾基地。而後南雲艦隊向西橫掃了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整個海域。包括,2月19日空襲澳大利亞達爾文港、3月3協助戰領荷屬東印度,空襲了爪哇南岸芝拉扎港。
1942年4月,第一、五航空戰隊與第二航空戰隊匯合轉戰對印度洋,除加賀號外的其它襲擊珍珠港的5艘航母均在其中。4月5日,戰隊空襲了錫蘭灣英太平洋艦隊的科倫坡和亭可裡蘭基地,擊沉了英軍重巡洋艦多塞特郡號、康沃爾號和航母競技神號。
從印度洋返航途中,第五航空戰隊受命支援莫爾茲比港的登陸。1942年5月8日,在珊瑚海海戰中,第五航空戰隊擊沉美航母列剋星頓號、重創約克城號。對壘中翔鶴號也中了三顆炸彈嚴重受損,瑞鶴號雖沒有受損但嚴重減員,所以兩艦都沒有參加1942年6月的中途戰役。
中途島後,翔鶴號和瑞鶴號就成了聯合艦隊的頂梁柱,並改稱第一航空戰隊。1942年8月在瓜島爭奪戰中,在東所羅門海,翔鶴號和瑞鶴號擊傷美航母企業號,42年10月的聖克魯斯海戰中,又擊沉美航母大黃蜂號。
進入1943年,太平洋戰爭的天平已完全逆轉。聯合艦隊的翔鶴號和瑞鶴號仍然在苦苦支撐,兩艦屢屢受創,但還劫數未到。1944年6月,在馬裡亞納海空戰中,翔鶴號被美潛艇青花魚號發射的魚雷擊中,隨後燃油爆炸,沉沒。
最大排水量 33,200噸
飛行甲板 847'x97'
最大航速 34節
主 炮 5英寸×16
防空火炮 25mm×45,13.2mm×22
標準艦載機 零戰21架,99艦爆30架,97艦攻30架(1941)
標準艦員 1690人
雷伊泰灣海戰中美軍攻擊日本瑞鶴號航母
瑞鶴號
瑞鶴號和翔鶴號屬同一級航空母艦,瑞鶴號於1938年5月開始建造,1941年9月服役。這是日本海軍不受任何限制精心設計的大型航母。
其標準排水量為25675噸,航速34節,18節時續航力9700海裡,可載機84架,有3部飛機升降機。由於日本海軍艦載機重量較輕,所以艦上沒有裝備彈射器,在飛行甲板上裝有11根攔阻索。
由於瑞鶴號加裝了堅固的防護裝甲,生命力大為增強,島式上層建築設在右舷,其上裝備了雙聯127mm高炮8座、三聯25mm高炮12座。
瑞鶴服役後一直與姐妹艦翔鶴號一起行動,參與了空襲珍珠港、臘包爾、達爾文等戰鬥。1942年5月8日的珊瑚海海戰中,瑞鶴與翔鶴聯手擊沉了美航母列剋星頓號、重創約克城號。對壘中翔鶴號嚴重受損,瑞鶴號安然無恙,但由於飛行員和飛機損失嚴重,只得返回日本進行整補,所以沒有參加42年6月的中途戰役。
中途島海戰後,瑞鶴號編入第一航空戰隊。在1942年8月的瓜島爭奪戰中,瑞鶴號在東所羅門海擊傷美航母企業號,42年10月的聖克魯斯海戰中,又擊沉美航母大黃蜂號。
1944年6月,瑞鶴號在馬裡亞那海空戰中遭受嚴重損失,幾乎耗光了艦載機和飛行員。但此時的日本已經無法為其補充新飛機和人員了。由於沒有了艦載機,瑞鶴也失去了它的作戰價值,因此在隨後進行的雷伊泰灣海戰中,瑞鶴被編入小澤中將的誘敵艦隊。
1944年10月25日,瑞鶴號被美國艦載機炸沉在恩加諾角海域。
標準排水量 25675噸
武備 97式攻擊機32架(含預備機5架)雙聯127毫米平高炮8座,三聯25毫米炮12座
總長 257.5米
寬 26米
型深 23米
動力 蒸汽輪機4臺,主鍋爐8座,160000馬力,4槳(300轉/分)
吃水 8.87米
飛行甲板 長242.2米,寬29米
航速 34節
載機 零式戰鬥機20架(含預備機2架)
續航力 9700海裡/18節 99式轟炸機32架(含預備機5架)
艦員 1660名
「大鳳」號航母
大鳳號
「大鳳」號航母是作為日本二戰主力翔鶴級航母的後續艦型設計的,於1941年7月在川崎神戶造船廠開工,此時距離太平洋戰爭爆發僅5個月。原計劃在1944年6月竣工,但是中途島海戰後前線戰況日趨惡化,特別是航母的損失很大,為了及早服役,補充戰損,「大鳳」號通過簡化工程加快進度,於1943年4月7日下水,並在1944年2月初進行最後舾裝,3月加入日本海軍。
無論是來自民間的造船工人,還是日本海軍官員,都對「大鳳」號充滿信心。當時甚至有人在機庫後壁上用墨手書「天下第一艦」。其技術數據如下:標準排水量29300噸,公試排水量32400噸,滿載排水量37268噸,全長260.6米,寬27.7米,吃水9.67米,航速33.3節,續航力10000海裡/18節,艦員1751名,裝備100毫米高射炮12門、25毫米機關炮51門,載機數量61架。裝甲系統採用局部重點防護,在機庫、艦橋和動力艙等關鍵部位鋪設了層層厚重的裝甲。
可以說,這艘精銳航母一改日本航母的傳統設計風格,採取多種創新設計,集技術精華於一身,強化裝甲防禦能力。因此,日本海軍狂妄地稱其為「不沉之航母」。
1944年6月,「大鳳」號服役3個月左右,美軍在塞班島登陸,日本派遣以「大鳳」號為首的9艘航空母艦等50艘艦艇組成第1機動艦隊,駛往菲律賓。6月19日上午,在收到美軍艦隊位置的報告後,「大鳳」號上前後起飛了16架零戰、17架彗星和9架天山,與翔鶴、瑞鶴上起飛的艦載機會和,組成日軍最大的一個攻擊群向東方殺去。
與此同時,美軍「大青花魚」號潛艇(ALBACORE, SS-218)以大鳳號為目標,發射了6枚魚雷。其中,前五枚魚雷都未射中,只有第六枚魚雷擊中了「大鳳」號前部升降機附近右舷艦體。
本來,這枚魚雷並未對「大鳳」號造成重大傷害,軍艦航行如常,僅航速減少1節,只是前部升降機受到衝擊停在中途,導致艦載機無法起飛,於是艦員們急忙用各種材料填補升降機口,以恢復起降能力。
然而,前部油艙被震裂,揮發的油氣溢出並在機庫內聚集,艦上人員發現後採取了強制通風措施,不斷有人因吸入有毒蒸汽而暈倒。當時最有效的辦法是拆除前部升降機口的堵塞物,使前後升降機口之間實現自然通風,但是為了不妨礙艦載機的出擊,沒有採取這一措施。
下午14時32分,油氣遇明火爆燃,引發全艦大爆炸,厚重的飛行甲板也隆起變形,火焰沖天,聲聞數十裡。16時艦長菊池大佐下令棄艦,16時28分,「大鳳」帶著1650名官兵一起沉入大海。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建造的最現代化的航母,就這樣永遠沉沒了。
二戰日本信濃號航空母艦
信濃號
「信濃」號原本是二戰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三號艦,在中途島海戰後的航母增勢計劃中被列為航母改造艦。
「信濃」號繼承了「大鳳」號重裝甲航母的設計風格,進一步強化防禦措施,從理論上講是一座最堅固的海上堡壘。但是,在緊張的戰時改造中,為了縮短工期,工程儘量從簡,建造質量堪憂,存在諸多隱患,在竣工時省略了部分氣密試驗匆忙入役。
1944年11月19日,「信濃」號竣工,服役時的性能數據為:標準排水量62000噸,公試排水量68060噸,滿載排水量71890噸,全長266米,寬36.3米,吃水10.31米,航速27節,續航力10000海裡/18節,艦員編制2515人。直到美國「小鷹」號航空母艦服役前,它一直是世界上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
1944年11月,美軍B-29轟炸機飛臨東京上空,日軍判斷美軍很有可能將橫須賀海軍工廠列為空襲目標。當時「信濃」號武器不全,又無飛機,形同一具大而無當的鐵軀殼,讓其留在東京灣內只能是B-29的靶子,因此聯合艦隊司令長官豐田副武海軍大將電令「信濃」號艦長阿部俊雄海軍大佐「向瀨戶內海西部回航」,意在讓「信濃」號轉移到相對安全的內海,同時前往吳港完成最後的工程。
11月28日下午13時30分,「信濃」號搭載大部分艦員和少量工人離開母港橫須賀,開始處女航。20時許,正在自由遊弋、意圖營救落水B-29飛行員的美軍潛艇「射水魚」號發現了「信濃」號航母,並開始追擊。29日凌晨3時許,射水魚抓住良機,在1280米的距離上順次發射了6枚MK14-3A魚雷,航速46節,定深3米,一分鐘不到,第一枚魚雷就擊中了「信濃」號右舷艦尾,隨後又有三枚中的。
軍艦已經發生右傾,而自信滿滿的阿部俊雄認為幾條魚雷奈何不了皮糙肉厚的「信濃」,在糾正傾斜後下令繼續以18節的速度前進。然而,軍艦很快再度右傾,並且越來越大。到早上6時許,艦員們驚訝地發現「信濃」號動力全失,右傾達20度,在海浪的推動下隨波逐流。到上午9時35分,右傾已達35度,阿部俊雄認為回天乏力,下令棄艦,包括阿部艦長在內的1435人與艦同沉。
二戰日本海軍飛鷹號航空母艦
飛鷹號
飛鷹號由『出雲丸號』客輪改造成的航艦之一,出雲丸號建造完成時是日本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豪華客輪,但在完成了上段甲板的出雲丸號卻在昭和15年10月,由軍方徵收並且改造成航艦,「出雲丸號」(飛鷹號)比姊妹艦「橿原丸號」(隼鷹號)更早以客輪身分下水,但卻比「隼鷹號」(原橿原丸號)更晚完工成為航艦,本艦編第1001號艦。
飛鷹號完工後於昭和17年(1942年)七月裝上了二號一型雷達,而因為本艦是以商船改造而來的改造航艦,因而在航速及裝甲等部分無法與正規軍艦相比,服役後曾在太平洋海戰中發生機輪故障,不得不退出戰鬥。
1944年6月20日,在馬裡亞納海戰中,「飛鷹」號在艦載機傾巢而出後,被美軍艦載機趁虛而人命中1條魚雷,魚雷爆炸後破壞了航空燃料庫,揮發後的油氣瀰漫在艦艇內部。2個小時後油氣被引爆,隨後產生了場無法控制的大火,強烈的爆炸使艦上官兵誤認為該艦又被一條魚雷擊中。「飛鷹」號在爆炸後不久便傾覆沉沒。
二戰日本海軍隼鷹號、飛鷹號航空母艦編隊前進
隼鷹號
隼鷹號由「僵原丸」號客輪改造而成。改造工程於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正式更名。
完成改造以後的隼鷹號馬上就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在這場作戰中,隼鷹號搭載了零式戰鬥機20架和九九式艦爆19架,並沒有搭載艦攻。隼鷹號由於剛完成改造,其上配屬的飛行隊訓練程度很低。不過北方作戰倒也沒有碰到多大的阻礙,部隊順利的攻佔了阿圖島和吉斯卡島等地。艦載機最遠還攻擊到阿拉斯加西邊的荷蘭港。
「隼鷹」號在1942年7月與「飛鷹」號同被編入第3艦隊第2航空戰隊。在中途島戰役結束一個月後,由於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嚴重不足,它們由二線預備部隊調整到第一線作戰;10月份參加了索羅門群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攻擊了美軍「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美軍進攻塞班島時,它們也有出擊的記錄。
1944年6月20日,在馬裡亞納海戰中,「隼鷹」號被2枚炸彈命中,坦損傷不重。它在修復後直擔任訓練和飛機運輸的任務,未參加針對雷伊泰灣美軍艦隊的作戰,因此免去了被美軍窮追猛打的命運。
1944年12月9日,「隼鷹」號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而嚴重受損。但由於中雷時彈藥庫和燃料庫都是空的,因此幸運地沒有步姊妹艦的後塵而發生爆炸。修理完後的「隼鷹」號一直停泊在佐世保港,戰後於1946年8月解體。
二戰日本雲龍號航空母艦
雲龍號
雲龍號是雲龍級的首艦。雲龍號航艦一直等到馬裡雅納海戰結束後才得以竣工,當時已經是1944年8月,雲龍號與同時完成的同級天城號航艦被編成了第一航空戰隊,但是實際上,已經沒有艦載機和飛行員夠他們裝載了。雲龍號預定在同年年底能進入戰場,但是本來預計要搭載在其上的航空隊都消耗殆盡,所以雲龍號也就只好作一艘沒有艦載機的航空母艦。
1944年12月,戰局持續惡化,雲龍號也被派命向菲律賓進行緊急運送任務,當時裝載了「櫻花」特攻隊和陸軍部隊的雲龍號,在十八日離開吳港前往馬尼拉。
1944年12月19日下午四時三十五分,雲龍號遭受美國潛艦SS-395紅魚號的雷擊,中雷兩枚,第一枚命中艦橋下面,造成機械故障,停止運作,第二枚則命中右舷前部,瞬間引發機庫內存放的炸彈連續爆炸(每架「櫻花」各有一顆載有炸藥1200公斤的彈頭),數分鐘後前部大規模傾斜,艦長下令棄艦。
雲龍號在在中雷後23分鐘迅速沉入大海。
二戰日本天城號航空母艦
天城號
航艦天城號是雲龍級的二號艦。與雲龍號相較起來,天城號的工期就減短了兩個月。
完成以後的天城號馬上與姊妹艦雲龍號組成第一航空戰隊,不過那已經是1944年8月,馬裡雅納海戰已經把日本僅存的艦載機飛行員都消耗光了。雖說是一艘航空母艦,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過戰機在飛行甲板上起飛或降落過。
天城號就這樣一直待在吳港裡,直到1945年3月19日,美軍空襲吳港,天城號挨了一枚炸彈。雖然停泊在三子島旁,並有掩護偽裝措施,在同年7月24日和7月28日的美軍吳港大空襲時,仍難逃挨炸。
7月24日的空襲行動裡,天城號被擊中命中彈三枚,7月28日的空襲,天城號又中一枚命中彈,並接受許多至近彈。結果在浸水後翻轉著底,以十分難堪的姿態度過了戰爭的結束。最後只有遭到解體命運。
二戰日本海軍葛城號航空母艦
葛城號
葛城號是日本雲龍級序列的第三艘。
由於日本海軍急著要讓這一批量產型的雲龍級航艦早點完成,各艦都有不同的措施來設法減短工期。
葛城號在1944年10月完成後,隨即加入了以空母雲龍號與天城號在8月編成的第三艦隊第一航空戰隊,但是卻沒有艦載機可以使用,因為日本艦載航空兵力已經在同年的馬裡雅納海戰中損失殆盡。加上從南洋運來的油料漸漸的不足,葛城號也只能跟他的姊妹艦一樣,在吳港裡呆著,什麼事也不能作。
到了1945年美軍開始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葛城號也不能倖免,在同年3月19日的美軍艦載機攻擊中遭命中一彈,7月24日的大規模攻擊中右舷中部又遭命中一彈,28日飛行甲板又命中兩彈,但都沒有傷到要害,在戰爭結束時本艦仍屬於可航行狀態。
戰後,由於本艦上有航行能力,被認命為復員運輸艦,到臘包爾等南洋地區載運殘留在當地的日本陸海軍回國,由於本來是一艘航艦,運輸效率極大,運載了近一萬兩千名日本軍人回國。葛城號最後在1946年12月22日,送到大阪日立櫻島工廠解體。
二戰日本海軍笠置號航空母艦
笠置號
笠置號是日本雲龍級中型空母。在中途島海戰大敗後,日本海軍決定建造十五艘雲龍級,分別從5001號艦到5015號艦,其中笠置號屬於5004號艦。十五隻計劃裡面,實際開工的也只有五艘,分別是5001號艦天城號、5003號艦葛城號、5004號艦笠置號、5006號艦阿蘇號、5007號艦生駒號。
這批量產的雲龍級,由於屬於戰時急造艦,各艦為了近早完成,在細部上都各有差別。笠置號採用的是巡洋艦用主機,所以速度可以達到34節。
笠置號是在三菱長崎造船所開工,但是在下水後則移到佐世保工廠進行接下來的建造工事。1945年3月,笠置號的工事在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四的時候遭到下令中止,因為一來日本已經沒有航艦飛行員,二來也沒有足夠的油料給空母運用,何況建造航空母艦的資材應該被用在其它更緊急的用途上。笠置號就這樣以未成艦的姿態在佐世保待到戰後,並在1946年9月1日在佐世保船舶公司解體。
二戰日本海軍阿蘇號航空母艦
阿蘇號
阿蘇號在1943年6月起工。雲龍級每一艘,尤其到了後面的幾艘,為了減少施工時數,都有一定程度的差異,如果要細分級別起來可能有好幾種。阿蘇號的特點就是與同工廠建造的葛城號一樣,採用了陽炎型驅逐艦的主機兩組,該主機出力達52000馬力,兩組結合起來有10400馬力,遠遜於雲龍級本來152000的巡洋艦級出力,以至於最高速度只有32節,比雲龍級的34節慢了兩節。但是阿蘇號也因此比較輕,基準排水量只有17150噸,較雲龍級的17480噸輕。
阿蘇號於1944年11月1日下水,但在這之後隨即被宣告工事中止。無奈當時日軍艦載航空隊以經銷耗殆盡,而被切斷的南洋航路又造成石油的不足,巨大的航艦自然變成無用之物。
1945年7月,日本已經籠罩在本土決戰的氣氛下,無用的阿蘇號船體也被拿來給特攻兵器櫻花彈作實驗標的,結果是進水後著底,並以此姿態迎接了戰爭的結束。
二戰日本海軍生駒號航空母艦
生駒號
生駒號於1943年7月開始建造,1944年11月17日後下水,但是接下來的建造工事隨即被取消。因為實在沒有戰機和足夠的油料給航艦使用,航艦就變成了廢物,與其浪費材料完成一艘廢物,不如把材料用在其它更重要的地方。
於是生駒號就以此下水後的姿態在小豆島停泊,就這樣迎接了戰爭的結束。
二戰日本海軍龍鳳號航空母艦
龍鳳號
「龍鳳」號的前身是潛艇支援母艦「大鯨」號,1933年8月在橫須賀開工建造,1934年3月完工,排水量13048噸。它也被列為「航母預備艦」,所以艙內沒有安排太多設施;外觀上與「劍崎」號相似,最上層甲板平坦且沒有主要建築物,只有為了迷惑西方軍事觀察家而設置的一根大而不當的煙囪。
「大鯨」號曾擔任第6艦隊第1及第2潛水戰隊的旗艦。1941年底,「大鯨」號開始進行航空母艦的改造工作,1942年11月完工,更名為「龍鳳」號。排水量15300噸,航速26.5節,續航力8000海裡(18節時),官兵989人。「龍鳳」號可搭載21架戰鬥機和9架攻擊機。
「龍鳳」號曾參加了馬裡亞納海戰,輕微受損後回到日本。其後為搭載新式戰機而將飛行甲板延長了15米。1945年3月19日,「龍鳳」號停泊在吳港時遭空襲而役失動力,後被充作浮動防空炮臺使用,直到日本戰敗。戰後,「龍鳳」號被用於運送海外日本戰俘和僑民回國,最後在1946年4月解體。
二戰日本海軍龍驤號航空母艦
龍驤號
在1924年的日本艦艇補充計劃中,準備建造1艘27000噸和3艘10000噸的航空母艦。1925年,為了取代老舊的「若宮丸」號水上飛機母艦,有了建造「龍驤」號的腹案,後來又從水上飛機母艦變更到航空母艦。
「龍嚷」號最初計劃的排水量為9800噸,使用「青葉」級重巡洋艦的艦體,航速30節,搭載約24架飛機。1924年11月,「龍驤」號在橫濱三菱造船廠動工1931年4月下水後拖曳到橫須賀進行艏裝工作。此時軍方要求艦載機數量增加到36架,廠方不得不更新設計,增加一層機庫,以至於舷高度降低、耐波性變差。1933年5月完工時,測試排水量12732噸、66000馬力、航速29節、續航力10000海裡(14節),搭載飛機48架、官兵924人。
但1935年9月發生了一起日本海軍史上著名的「第4艦隊事件」:「龍驤」號在演習過程中遭遇颱風,由於幹舷太低導致艦橋被海浪衝毀。這次事件對日本艦艇設計影響深遠。
事後,「龍驤」號再度進塢改造,除了重新設計改善了耐波性的艦橋外,新加了層甲板以提高幹舷高度。改造後的排水量達到12575噸,航速卻降低到28節。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龍驤」號搭載有18架96式戰鬥機和12架97式攻擊機。它與航母「祥鳳」號、徵用商船「春日丸」號編成第4航空戰隊,曾參與入侵菲律賓和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支援行動。偷襲珍珠港時,「龍驤」號負責進攻阿留申群島的作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時,「龍驤」號搭載有24架「零」式戰鬥機、9架97式攻擊機,在為運輸船隊護航行動中遭到美軍航母艦載機的攻擊而沉沒。
二戰日本海軍瑞鳳號航空母艦
瑞鳳號
瑞鳳級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戰前積極建設的空母預備艦其中一類,這種預備艦原來以給油艦、潛水母艦的名義建造,然後在構造上替以後改裝成航空母艦留下預備空間,像是機庫、管道、升降機等。
瑞鳳級於1940-1941年間改建為航母。改裝期間,大多數的上層建築都被重新設計改造。安裝了機庫及飛行甲板,重新安裝了防空炮,安裝新的動力。新的機庫是該艦原來的小型水上飛機機庫的延伸。
瑞鳳號由橫濱海軍造船廠建造。1935年6月20日作為潛艇母艦開工,1936年6月19日下水,在完工前改裝為航母,1940年12月27日服役。參加了瓜島聖克魯斯海戰,中一枚炸彈而撤出戰場。在1944年10月25日雷伊泰灣戰鬥中被多枚炸彈命中沉沒,當時是作為小澤艦隊的一員充當誘餌。
瑞鳳號在大戰中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南太平洋海戰、馬裡雅那海戰、雷伊太海戰等重要海戰,戰歷遍及戰爭前中後三期,算是日本輕航空母艦中武勳最高的一艦,不過最後仍難逃沉沒命運。
二戰日本海軍祥鳳號航空母艦
祥鳳號
祥鳳號由橫濱海軍船廠建造。1934年12月3日開工,1935年6月1日下水,1939年1月15日完工。祥鳳號在竣工後就迅速編入了第一航空艦隊第四航空戰隊,並在開戰之初從事對於內南洋諸島的戰機運送工作。1942年5月7日,珊瑚海海戰中,翔鳳號在從美軍列剋星敦號和約克敦號上起飛的俯衝轟炸機及魚雷轟炸機的飽和攻擊下,被命中13枚炸彈和7枚魚雷而沉沒。他不僅是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第一艘損失的航艦,也可能是沉沒的最快的航艦─前後不到三十五分鐘。
二戰日本海軍千歲號航空母艦
千歲級航母:千歲號、千代田號
千歲級水上飛機母艦包括「千歲」號和「千代田」號。最初設計是作為一種排水量僅46噸的袖珍特攻潛艇的母艦,在平時充當水上飛機母艦和高速油彈補給船,並可作為航母預備艦。 「千歲」號於1934年11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開工,1936年11月下水,1938年7月完工。而「千代田」號則於1936年12月動工,1937年11月下水,1938年12月完工。在水上飛機母艦時代,兩艦曾活躍在中國大陸沿海。
中途島戰役後,決定將「千歲」號和「千代田」號迅速改裝成航空母艦,分別在1942年11月和1943年2月進入佐世保和橫須賀造船廠開始改裝。 「千歲」號於1943年8月完工,「千代田」號則於同年12月完工。標準排水量11190噸,測試排水量為13600噸,飛行甲板長180米、寬23米,航速29節,巡航力11810海裡/18節,可搭載戰鬥機21架、攻擊機9架,合計30架。但因機庫空間不足,有7架戰鬥機必須露天停放在飛行甲板上。 「千歲」號完工後被編入第3艦隊第50航空戰隊,從事輸送飛機和船隊護航任務,而「千代田」號則編入第12航空艦隊第51航空戰隊。1944年2月,兩艦同日被改編入第3艦隊第3航空戰隊,6月份參加馬裡亞納海戰,「千歲」號在恩加諾角被美軍俯衝轟炸機投彈命中,在10月25日上午沉沒;「千代田」號則在當天下午遭到美軍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炮擊而中彈沉沒。
神鷹號
神鷹號(Shinyo)是大日本帝國海軍以因二次世界大戰而無法回國的德國郵輪改裝而成的航空母艦..
本艦前身為德國豪華客船「沙恩霍斯特號」,由北德意志羅伊德公司建造,於1934年12月14日首次下水,並於1939年7月完工,在同年航抵於日本神戶港。最初船上是採用了新型渦輪電動推進的先進輪機組,但由於在試航時發生故障,故改裝為RO號艦本式渦輪機。
原先此船預定於1939年8月26日自神戶港出發前往馬尼拉到新加坡,不過因為德國發送密電要求滯留返回神戶港;同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於歐洲爆發,雖然船員與旅客改道蘇聯經西伯利亞鐵路回國,但是船無法返回德國而一直留在於神戶港。中途島海戰後由於折損過多大型艦艇,因此日本海軍向德國駐日本大使館接洽買下此艦計劃改裝成航空母艦,以增加海軍艦隊航空母艦的數量,並約定在戰後付款。
1942年9月27日,本艦於吳海軍工廠依照之前大鷹號的設計圖紙開始展開改造作業。1943年12月15日竣工完成後,和其他由商船所改裝而成的航空母艦一樣,擁有較小的飛機機庫和較為短的飛行甲板,然而本艦較其他一樣從商船所改裝的航空母艦中,其飛行甲板是最為長的。
本艦於1944年7月6日改編入第一海上護衛隊,主要負責南方航線的護衛工作和部分訓練任務。1944年11月17日,在中國黃海濟州島西方海域遭美軍潛艦「鍬魚號」(SS-411 Spadefish)所發射的4發魚雷命中,並進而引發航空燃料艙的爆炸,全艦最後僅有60人倖存。1945年1月10日本艦除役。
二戰日本海鷹號航空母艦
海鷹號
「海鷹」號的前身是屬於日本大阪航運公司的「阿根廷丸」號客輪。1939年5月在三菱長崎廠完工,也是日本大型商船「獎助金」支持下的產物。中途島戰役後,1942年12月由三萎長崎廠進行改裝,次年11月完工,更名為「海鷹」號。「海鷹」號排水量16700噸,水線長159.59米、寬219米,飛行甲板長160米、寬23米,是「鷹」字號航空母艦中最袖珍的一款。由於換裝了「陽炎」級驅逐艦的52000馬力主機,航速增大到23節,續航力7000海裡(18節時),可載官兵587人。該船航速太慢,只從事船隊護航、運送飛機等後勤任務,未投入到前線作戰。
1845年3月19日,「海鷹」號在吳軍港外海遭美軍空襲受損,被拖回瀨戶內海的別府灣作為訓練用的靶船。同年7月24日在別戶府灣遭英國海軍航空兵攻擊後,擱淺直至戰爭結束,1946年9月解體。
二戰日本海軍大鷹號航空母艦
大鷹號
1941年日本正密謀偷襲珍珠港裡的美軍太平洋艦隊,很可能爆發全面戰爭,於是把建造中的三艘萬噸郵船徵用,改裝為標準排水量17,000噸的全通型航空母艦,稱為大鷹級,分別將「春日丸」、「八幡丸」和「新田丸」改名為「大鷹」、「雲鷹」和「衝鷹」, 這也是日本第一型護航航母。它們以遊步甲板為機庫甲板,上面加造5米高的飛行甲板,載機最多為27架。它們除了加強船體強度外,還要為防止重心上升增加壓載。
1942年11月,三艘大鷹級全部服役,由於航速只有21節,根本不能編入艦隊作戰。它們大多數用來船隊護航、飛機運輸和訓練飛行員。
「大鷹號」航母於1941年9月15日完成改造。 服役期間只參加了一次戰鬥部署,其餘時間主要是執行訓練和運輸任務。1944年8月18日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北被美國海軍「紅石魚」號潛艇擊沉。
雲鷹號
雲鷹號航母於1942年5月31日改造完成。服役期間只用於運輸和訓練。在1944年9月15日在中國南海東沙群島東南被美「石首魚」號潛艇擊沉。
衝鷹號
衝鷹號航母於1942年11月25日改造完成。 服役期間只用於運輸和訓練。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伊豆群島八丈島以東被美「旗魚」號潛艇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