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2年投入太平洋戰場後,P-38閃電式戰鬥機憑藉每小時667公裡的超高速度,4挺12.7mm白朗寧機槍外加1門20mm機炮的強大火力,堅固的機體和雙1475馬力水冷發動機帶來的強大生存力,成為二戰初期美國唯一能抗衡零式的戰機。而且由於P-38速度極快,美國飛行員往往採用打了就跑的戰術,令日本飛行員即攔不住又追不上,再加上P-38獨特的雙體設計,漸漸在日本飛行員之間產生了雙體惡魔的稱呼。
P-38閃電擊落山本五十六乘坐的一式陸攻一戰成名
直到中島公司研製的高空攔截機ki-44出現,日本終於有了爬升性能優異俯衝速度快、平飛速度快、機動性好,足以克制P-38的戰機了,日本飛行員為他賦予了鍾馗的名字,希望Ki44能象鍾馗捉鬼一樣把美機殺個精光。
那麼始終堅持機動性至上的日本為何會研製一款如此「與眾不同」的重型高速高俯衝戰鬥機呢?
鑽進牛角尖的日本獨特設計思路,性能極致的高空攔截機,鍾馗的誕生1937年12月擁有超強水平機動能力的「九七式」戰鬥機被確定為日本陸軍制式戰鬥機後,考慮到歐洲相繼推出的新型戰機「Bf109」與「噴火」均為重型高速戰鬥機,日本陸軍便在後續機型的研製時提出研製3種不同用途的戰鬥機,分別是雙發多座多用途戰鬥機、單發單座輕型格鬥戰鬥機、單發單座重型高空截擊機。
從研發需求上來看,也只有日本才會把制空戰鬥機和截擊機劃分的如此清楚,像德國bf109在日本人的認識中肯定屬於高速重火力截擊機,可德國人既用於防空作戰又用於制空作戰,用的都挺好的,而日本人仿佛是鑽進牛角尖似的,為了滿足其戰術要求研製出的都是性能較為極端的戰鬥機,而ki-44就是日本單發單座重型高空截擊機需求下的產物。
ki-44從名稱上來看就是ki-43的姊妹機,同樣被陸軍交給了中島公司來研發,中島公司以首席設計師小山梯兼任ki-44設計的總工程師,並專門組建ki-44團隊,為了滿足陸軍要求的高速高爬升率(日本陸軍提出的要求為平飛速度在5000米的高度達到每小時600公裡,並在5分鐘內爬升到此高度),部分參考了bf109的設計。
在發動機上,由於相同馬力等級尺寸更小的三菱金星發動機產能有限全部提供給了海軍飛機,中島只能選擇同等級直徑更大的ha-41發動機(後期升級為功率更大的ha-109),並在後續機身設計中做減阻性適配。ha-41發動機帶有兩速增壓器,驅動著一具三葉密爾頓式恆速螺旋槳。
由於發動機直徑太大,為了減小迎風阻力,設計師們將機體做成了機頭粗向尾部逐漸變細的「大頭魚」式,起落架也設計為可收放式。
鍾馗的機體設計為前粗後細
在機翼上,依然是選擇了典型的「中島流」設計,直線前緣、略帶前掠角的後緣。不過為了達到較快的速度和爬升率,其機翼較小,翼展僅9.4米。此外為了增強機動性安裝了蝶形空戰襟翼,儘量減小轉彎半徑,增強空戰能力。與以往日本戰機不同的是,在尾翼設計上,ki-44的尾翼較為細小。
在座艙設計上,駕駛艙被設計在機翼後緣附近,座艙蓋為傳統的氣泡型滑動座艙蓋,視野良好。
在武器配置上,除在發動機整流罩內的2挺與螺旋槳同步的7.7mm機槍外,機翼上還安裝了兩門20毫米航炮。
在最終的試飛中,ki-44展現了卓越的性能,爬升到5000米高度僅需要4分17秒,在不帶任何武裝的狀態下可達到每小時622公裡的最高速度,1942年9月ki-44順利通過日本陸軍的各項測試,命名為陸軍二式戰鬥機鍾馗。
高速、高爬升、高俯衝、火力兇猛的優秀重型戰鬥機,「鍾馗」的性能評價在最高速度上,後期採用1500馬力ha-109發動機的鐘馗可以在正常載荷下達到每小時605公裡的最大速度,在速度上遠遠超過它的姊妹機ki-43,比海軍的零式還要快55公裡,足以抗衡美國重型高速戰機。
在爬升性能上,鍾馗以每秒20米的爬升率「傲視群雄」,不僅遠遠高於日本所有戰機,甚至高於當時世界任何戰鬥機,直到F4U海盜的出現,才讓鍾馗讓出了爬升率世界第一的位置。
在俯衝性能上,鍾馗空重達到2109公斤,超過一式隼的1910公斤,並且鍾馗尺寸更小,速度更快,鍾馗的俯衝性能也優於一式隼和零式。
在機動性上,即使安裝了蝶形空戰襟翼,但是由於鍾馗的翼載較大,在中低空格鬥中完全不是零式和一式隼的對手。
在火力上,鍾馗憑藉2門7.7mm機槍和2門20mm機炮與零式火力相當,優於火力羸弱的一式隼,但面對歐美重型戰鬥機(地獄貓、海盜),火力上仍處於劣勢。
在防護上,鍾馗雖然作為重型戰鬥機設計,在座艙安裝了1.3cm厚的防彈鋼板和橡膠塗層的自封油箱,防護性上優於傳統日本戰鬥機,但是與結構堅固、裝甲厚重的歐美重型戰鬥機(地獄貓、海盜)仍屬於輕型裝甲。
在航程上,鍾馗作為重型截擊機設計執行要地防衛、高空截擊作戰,對航程的需求並不高,因此鍾馗的航程僅1600公裡。
可以說鍾馗是一架速度極快、爬升性能卓越、俯衝性能優異、火力兇猛,防護性提升巨大,但機動性略差、航程有限的優秀高速截擊機,也是一款更偏向歐美設計風格的重型戰鬥機。
以中國神仙命名也難以挽救敗局,「鍾馗」的實戰表現太平洋戰爭爆發後,9架鐘馗原型機參加了日本進攻馬來亞的作戰,1941年12月25日,鍾馗迎來了他的首秀,日軍陸航精銳飛行員運用諾門罕空戰中從蘇聯人身上學來的高速俯衝和一擊脫離的戰術,擊落了多架盟軍的「F2A 水牛」戰鬥機和「颶風」戰鬥機,一展鋒芒。
1942年1月鍾馗定型後投入量產,截止到二戰結束累計生產約1233架。雖然鍾馗的設計初衷是攔截美國高空轟炸機,但是由於美軍最新投入戰場的P-38閃電利用其速度較快的特點,屢屢對日本轟炸機編隊發動一擊脫離攻擊,而無論是海軍的零式還是陸軍的一式隼雖然機動性極強卻因最大速度和俯衝性能不及P-38,即攔不住也追不上。
因此鍾馗投入戰場初期主要用於對付速度較快採用一擊脫離的P-38,由於鍾馗在最大速度上、爬升速度、俯衝速度、火力上都不弱於P-38,而且在機動性上優於P-38,擊落了不少P-38,鍾馗很快就把P-38驅逐出了太平洋戰場。
鍾馗擊傷一架P-38
但是P-38被趕跑了,新的更強大的敵人出現了,隨著美國F6F、F4U、P-51等眾多性能優異戰鬥機參戰,鍾馗又無力對抗,只能退回本土執行攔截高空轟炸機的任務。
在戰爭末期由於鍾馗可以迅速爬升到B29的飛行高度,並能利用機載火力威脅到B-29,因此鍾馗主要用於攔截美國高空轟炸機B29,也是日本二戰後期少數對B-29的有威脅的戰鬥機。
鍾馗攻擊B-29要領
為了增強鍾馗的火力,日本還為鍾馗更新了40mm機炮,不過這種大口徑機關炮的彈道極為彎曲,只有少數經驗豐富的日本飛行員可以利用這種彎曲彈道像投籃的拋物線一樣,命中B-29。
總之作為一架高速截擊戰鬥機,反而在截殺同樣是高速戰鬥機的P-38時,才是鍾馗最得意的時光,鍾馗的出現給美軍帶來了較大的損失。同時由於其優越的爬升性能,鍾馗在二戰後期又扛起了截殺B-29的重任,但是面對高性能P-51野馬和F4U的護航,鍾馗根本無力反抗,即使用中國神仙命名也無力拯救走向滅亡的日本。
總結總的來說,鑽進牛角尖的日本軍方對戰機用途和定位的細分化、區別化,再加上中島設計師具有想像力的設計,才誕生了鍾馗這種以犧牲機動性增強速度、爬升性能的獨特戰鬥機。而重型截擊戰鬥機的定位又使鍾馗擁有兇猛的火力和相對日本戰鬥機來說最好的防護。
可以說作為高速截擊機的鐘馗在定型之初的1942年,按照歐美戰鬥機的性能指標,仍屬於世界一流重型戰鬥機,在於BF109的模擬空戰中鍾馗也可以輕鬆取勝,面對美國F2A、F4F野貓、P-38、P-40也能利用高速、高爬升、高俯衝和機動性來克制擅長採用一擊脫離戰術的美國戰鬥機。
再加上鍾馗的尺寸較小,使得鍾馗很難被瞄準,在進行短程防禦性任務時鐘馗還是能發揮優勢的。直到俯衝加速、火力更猛的地獄貓、海盜、野馬的出現,才使他結束了攔截美國戰鬥機的任務,回歸老本行攔截美國高空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