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Ki100/陸軍五式戰鬥機小傳

2021-02-15 戰史編譯

原作:川崎五郎

從液冷到空冷

 

從服役伊始,發動機(Ha40)的可靠性方面就不那麼令人放心的三式戰鬥機(Ki61),隨著戰爭的升級,在產量不斷提升的同時產品質量的管理標準開始逐漸放寬,發生故障的頻率亦隨之陡然上升。隨著1944年9月,搭載「Ha140」發動機的三式戰鬥機Ⅱ型開始投入量產,狀況發生了進一步惡化,大量機體即使裝配完成也沒有質量合格的發動機可供使用,生產陷入停滯,導致川崎航空機岐阜工廠內到處擠滿了沒有安裝發動機的三式戰鬥機的機體。

 

這些所謂的「無頭機」的積壓情況具體如下,9月—27架、10月—68架、11月—139架、12月達到了最高峰值—208架,為了完成預定的生產計劃,一直對換裝其他型號發動機一事不甚積極的軍需省與陸軍方面也改變了主意,於10月下達了三式戰Ⅱ型更換發動機的指示,同時決定將換發後的該機重新命名為Ki100。

 

雖然理想上,更換相同輸出功率的液冷發動機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但符合這一條件的液冷發動機在當時實際上只有海軍「彗星」艦載俯衝轟炸機上搭載的「熱田」32型可用。然而,同樣是由DB601發展而來的熱田32型此時也同Ha140也一樣,因生產質量的低劣而飽受故障的困擾,為此,海軍方面已經搶先一步決定用空冷的三菱「金星」61/62型發動機對其進行更換,無奈之下,這一方案只得放棄。由於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符合條件的液冷發動機,於是選擇空冷發動機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然而,即便如此可供選擇的範圍也並不寬廣,與Ha140功率不相上下,可靠性高,且生產數量上也能夠保證充足,能夠滿足上述條件的實際上只有百式司令部偵察機Ⅲ型所搭載的三菱「Ha112-Ⅱ」(起飛功率1500馬力)一種。而Ha112-Ⅱ與海軍的金星61/62型僅存在名稱上的區別,實際上是同一款發動機,冥冥之中,與海軍的彗星走向了相同的命運。

 

日本海軍研發的「熱田」系列液冷發動機同樣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

 

艱難的換裝工程

 

雖然為Ki61Ⅱ換裝Ha112-Ⅱ空冷發動機的方案獲得了批准,但接下來的工作更加困難。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三式戰鬥機為了最大限度的減小空氣阻力,搭配體積小巧的Ha40/Ha140液冷發動機,機身寬度最大值僅為84釐米,這樣狹窄的的機身與直徑達121.8釐米的Ha112-Ⅱ氣冷發動機進行結合,再算上覆蓋在外的發動機整流罩的寬度,機首部分與機身左右兩側的結合部會出現至少20釐米以上的間隙,如下圖①所示,這樣的大的間隙在飛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渦流增加空氣阻力,惡化飛機的操縱性能,甚至還有可能導致共振現象的發生。

 

於是,如上圖②所示,考慮參照九七式戰鬥機的設計在發動機整流罩後方設置一個劇烈的收縮段。通過簡單的模型進行風洞測試後,發現這種程度的處置手段並不能夠阻止渦流的產生,理論上,如上圖③所示,根據機首的尺寸為機身追加大型導流板讓機身的線條保持流暢是最佳選擇,可是,這樣做基本上就等同於要在現有的三式戰機體上再增加一層蒙皮,包括內部結構骨架的變化,也會增加相當的重量,三式戰鬥機通過縮減機體尺寸才好不容易獲得的視野上的優點也將失去。考慮到無論選擇哪種方案最終都要在發動機整流罩的後方設置風門,而風門在使用時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一點渦流,於是又拿出了介於圖②與圖③之間的折中方案,如上圖④所示,在發動機整流罩後方設置中等規模的導流板,嘗試用對機身外形進行局部調整的方法解決問題,最終這一方案獲得了採納。

雖然排氣管到底採用集合式還是推力單排氣式,以及排氣管開口位置的選擇都是非常令人頭疼的技術問題,但幸運的是有一架德國進口的福克伍爾夫Fw190A-5可供詳細參考,參考該機的設計,在發動機整流罩後方兩側機身上設置了凹槽,每側凹槽內布置6根推力式單排氣管。充分利用了發動機整流罩與機身之間的間隙,而且推力式排氣管排出的廢氣還具有吹除渦流的效果,是一石二鳥的解決方案。(具體結構參見下圖)

 

Ha112-Ⅱ型發動機的安裝,正如後來土井武夫技師長回憶中所說的那樣,是「老天保佑」,位於發動機後方的輔機類設備基本未作大的改動,直接將防火隔壁以前的原Ha140發動機支撐架切掉,再將Ha112-Ⅱ的鋼管式支撐架與構成機身框架的主縱通梁直接接駁即可。

 

後部機身基本上原封不動地沿用了三式戰Ⅱ型的設計,由於Ha112-Ⅱ的重量要比Ha140輕50千克以上,為了不改變飛機的重心,就Ha112-Ⅱ發動機的安裝位置進行了慎重的探討。幸運的是在將機身後部的冷卻器及相關配套設備以及配重鉛塊撤去以後,問題得到了順利的解決,機首反而比三式戰還短了23.15釐米,改善了前下方的視野。(具體結構參見下圖)

 

三式戰上已被整合進機腹下方主冷卻器內部的滑油冷卻器,在Ki100上回歸傳統,被重新布置在了機首下方,雖然為了儘可能的減少空氣阻力,採用了半埋設計,但暴露的部分體積依然偏大,超出了當初的預計,佔據了空氣阻力中的相當比例。雖然當時負責發動機舾裝設計的小口富夫技師在戰後回憶時提到過,關於潤滑油冷卻器的安裝位置和方法,曾經希望上邊再多給他一些時間進行考慮,但因戰局的緊迫,所以也沒有找到特別好的解決方法。至於三式戰原有的主冷卻器撤除以後機身下部出現的凹陷,通過在新滑油冷卻器的後方追加三塊蒙皮的方法進行了遮蔽。(參見下圖深色為追加部分)

 

以上設計工作,全部是在全體技術人員以廠為家,不眠不休,連續奮戰的條件下進行的,是名副其實的突擊作業。由土井武夫技師親自拍板,未等風洞試驗結果出來便直接從圖紙設計轉入了細部結構設計。由於一旦風洞試驗結果不好,全部設計就要推到重來,所以這個決定基本等同於一場賭博。

 

不過,也包含技術人員努力的因素在內,設計工作整體上而言波瀾不驚,並沒有出現太大的技術問題進展飛速,1944年12末完成全部設計工作,翌年1945年1月,試作1號原型機即告完成。在此期間最令人感到膽顫心驚的是12月發生的東海大地震,位於名古屋的三菱和愛知的工廠都受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幸運的是川崎岐阜工廠基本上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躲過了一劫,即將進行組裝的1號機也安然無恙。如果在此時原型機遭地震破壞,那麼很有可能直到戰爭結束該機都無法順利服役了。

 

於1945年2月10日完成首飛的Ki100試作1號原型機雖然因空氣阻力的增加,580千米/小時的最大平飛速相較三式戰鬥機Ⅱ型有所降低(降低約30千米/小時),不過與此同時機體自重也減輕了約330千克,因此飛機的早期爬升性能顯著提高,盤旋性能也有了不小的改善。這是廢除三式戰鬥機的尾部配重後(三式戰機首部分重量較大,為了保持重心平衡在機尾設置了配重用的鉛塊),全機重量分配更為均勻的結果。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三式戰鬥機飽受困擾的發動機故障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妥善率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說的誇張一點,只要有潤滑油和燃料補給隨時都可以飛行,恢復了其一線作戰飛機該有的本來面貌。而這對於以前的三式戰鬥機而言是無法想像的。

 

裝備服役

 

連川崎技術團隊自己都沒想到Ki100會取得這樣的成功,就更何況陸軍方面了。於是立即決定Ki100以陸軍五式戰鬥機的名義正式裝備,繼3架試作原型機之後,利用「無頭」三式戰舊機體改裝而來的五式戰鬥機於3月開始陸續出廠,與此同時生產全新五式戰鬥機的準備工作也開始全面鋪開。

 

英國博物館收藏的川崎Ki100-1/五式戰鬥機Ⅰ型乙實物  與甲的主要區別是駕駛艙風擋改為了水滴型設計

在明野教導飛行師團舉行的與一式戰鬥機Ⅲ型、三式戰鬥機Ⅱ型、以及四式戰鬥機的對抗模擬空戰結果證明,無論是在高位或是低位,在各種想定的空戰環境中五式戰鬥機都能佔據優勢地位,令軍方對該機的期待進一步高漲。

 

戰爭末期主要用於本土防禦的日本各型戰鬥機性能對比表,其中四式戰鬥機因發動機氣缸過熱等故障問題基本無法發揮出紙面的性能,在高空性能方面不是五式戰鬥機的對手

於是川崎航空機全力以赴開始對五式戰鬥機實施緊急量產,以月產200架為目標,2月生產1架、3月生產36架、4月生產89架、5月生產131架,產量不斷穩步提升,除岐阜工廠以外,在九州的都城市也開闢了生產線,5月開始陸續有全新的五式戰鬥機下線。

 

可是,6月22日、26日川崎岐阜工廠連續遭到兩次美軍B-29轟炸機的大規模轟炸,生產設施大半被毀,雖然加上之前生產的數量6月的產量依然達到了88架,但在隨後五式戰鬥機的產量銳減,7月出廠數量降至23架,到了8月僅有10架飛機下線,實質上已經陷入了停產的境地,嗚呼、萬事休矣。生產數量方面,源自三式戰的改造機275架,全新生產機103架合計378架,算上都城工廠生產的12架,總產量390架。

 

配備廢氣渦輪增壓機,加強了高空作戰性能的Ki100-Ⅱ即五式戰鬥機Ⅱ型只製造了3架試作原型機計劃即告終止。

 

五式戰鬥機作為日本陸軍最後的制式戰鬥機,是除最大平飛速度以外其餘各項性能都超出了預期的高性能機。正如飛行244戰隊戰隊長小林照彥大尉在手記中所記載的那樣「有了Ki100在手,即使處於低空亦可立於不敗之地,佔據高位則絕對必勝」,可見當時的飛行員對於該機的信賴程度是相當高的。

 隸屬飛行第五戰隊的五式戰鬥機Ⅰ型甲

可是,如果冷靜下來思索一番,就會從五式戰這架所謂日本陸軍最後的戰鬥機上,深切感受到日本航空技術發展水平的瓶頸。毋須多言,在該機正式服役的1945年初,最大平飛速度700-750千米/小時已經成為歐美單座戰鬥機的標配,包括各種裝備品在內的綜合性能更是令五式戰鬥機黯然失色。

 

特別是發動機輸出功率方面應該絕對佔優的四式戰鬥機,結果性能還不如五式戰鬥機就太不像話了。從這個角度來講,五式戰鬥機可稱得上是一款象徵著日本航空技術真實水平的悲劇性機體。

 

 

相關焦點

  • 川崎Ki-61/三式戰鬥機飛燕小傳(下)
    依照陸軍航空審查部的性能測試結果具體內容如下: 最大速度:一速 591千米/小時(高度6000米)二速 523千米/小時(高度10000米)爬升時間:至10000米需耗時17分14秒實用升限:11600米著陸速度:126千米/小時(著陸狀態)操縱性:良好安定性:良好
  • 中島Ki-84/四式戰鬥機疾風小傳
    而Ki63是基於昭和十五年度陸軍航空本部兵器研究方針,與川崎Ki60、Ki61、Ki64,中島Ki62,三菱Ki65等平行開發的重型單座戰鬥機,雖然依照最初的計劃,試作1號原型機應於昭和十七年三月完成,但直到昭和十六年時間過半,整個研製工作仍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 中島Ki-44/二式單座戰鬥機 鍾馗 小傳
    而向陸軍方面提出「想再設計一款與Ki43平行發展的重型機」這一建議的時間是昭和十三年春天,很快就獲得了陸軍方面的首肯,立即就被授予了Ki44的正式稱號。 這是因為即使是在陸軍航空方面重視空中格鬥的整體氛圍之中,依然有飛行員對高速性能(一擊脫離戰法)充滿期待,認為有必要對重型戰鬥機進行進一步研究的緣故。
  • 彩繪中的戰爭(71)- 日本陸軍應急決戰機:五式戰小傳
    以非制式的分類,キ100一型甲為與川崎三式戰鬥機「飛燕」(キ61)相同斜背式座艙罩的初期生產型,自1945年2月起開始生產;一型乙則為裝備氣泡式座艙罩的中後期生產型,自1945年6月起配發部隊。川崎キ100「五式戰鬥機」為日本陸軍實戰裝備的最後一款戰鬥機。
  • 中島陸軍Ki-43/一式戰鬥機隼小傳(上)
    日本陸軍對機動性能的強烈要求 採用單翼氣動布局(雖然是撐杆式單翼)的中島九一式戰鬥機才剛剛正式列裝部隊不久,昭和6年(1931年)10月,由川崎研發的採用雙翼氣動布局的九二式戰鬥機也被日本陸軍所認可,成為了日本陸軍的正式裝備。
  • 五式戰鬥機與本土防空戰
    角田政司(以下簡稱角田) 五式戰鬥機Ⅰ型甲在福生接受機種改裝培訓 記者:請問您是什麼時候開始在福生接受五式戰鬥機的改裝培訓的?雖然整備隊派了12、3個人過去學習,但三式戰鬥機搭載的是川崎的液冷發動機對吧。雖然機體是一樣的,但五式戰鬥機了換裝了氣冷發動機,就跟人換了腦袋一樣,肯定會有非常大的變化。而駕駛飛機呢,推一推手柄,拉一拉操縱杆,性能諸元的參數雖然有所變化,但跟以前相比操作並沒有太大差別。
  • 中島Ki-27/97式戰鬥機小傳(下)
    然而,在度過了6月11日~19日的小康狀態之後,從翌日即20日開始,在日趨激烈的空戰中,開始呈現出與初戰97式大獲全勝明顯相異的徵兆。,最終還是採用了與時代潮流明顯相悖的設計理念,結果被設計成了一款各方兼顧,卻又樣樣稀鬆的半成之作。
  • 以中國神仙命名也難以挽救敗局,日本二式ki-44「鍾馗」戰鬥機
    P-38閃電擊落山本五十六乘坐的一式陸攻一戰成名直到中島公司研製的高空攔截機ki-44出現,日本終於有了爬升性能優異俯衝速度快、平飛速度快、機動性好,足以克制P-38的戰機了,日本飛行員為他賦予了鍾馗的名字,希望Ki44能象鍾馗捉鬼一樣把美機殺個精光。那麼始終堅持機動性至上的日本為何會研製一款如此「與眾不同」的重型高速高俯衝戰鬥機呢?
  • 彩繪中的戰爭(51)- 坎門諾事變中的中島九七式戰鬥機
    」中隊及二式戰「鍾馗」二三事彩繪中的戰爭(46)-秋水三尺露を払う:三菱J8M1/キ200小傳一般歐洲模型廠商極少出品日本軍機模型,冷門機型就更加難覓蹤影了,而烏克蘭模型品牌ICM卻曾經出品過一款日本陸軍的早年款戰機--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キ27甲)。
  • 日本在整個二戰中唯一量產化液冷式活塞引擎戰機:Ki-61戰鬥機
    Ki-61「飛燕」式戰鬥機,盟軍代號「託尼」,由日本川崎重工株式會社研製生產。
  • 精心偽裝的禮物:美軍發現日軍遺棄的Ki-61「飛燕」戰鬥機
    這是一組非常珍貴的照片,草叢中被嚴密偽裝的是一架日本陸軍Ki-61「飛燕」戰鬥機。不過偽裝它的並非日軍,而是美軍士兵。
  • 輕靈魔翼 : 中島Ki-43隼式戰鬥機發展史
    儘管外形相似,儘管經常被盟軍飛行員錯誤地識別,儘管沒有取得零式戰鬥機那麼炫目的戰果,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在二戰中,隼式戰鬥機是日本陸航最重要的制空戰鬥機;相比幾乎被神化的零式,隼式戰鬥機更輕巧、更靈活、是中低空區域更危險的殺手。如果沒有隼式戰鬥機,戰爭初期日本陸軍還能展開那番摧枯拉朽的攻勢浪潮嗎?這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 川崎除了造摩託車 其實它真正的實力是造航母和戰鬥機
    於1896年正式改為株式會社,也是川崎重工的前身。爆發戰爭期間,軍事工業迅猛發展,川崎正藏將工業觸手伸向了蒸氣火車以及航空工業,日本二戰有名的三式戰鬥機(又稱'飛燕')、五式戰鬥機(又稱'五式戰')都出自於川崎之手,直到戰後,陸地的火車、空中的飛機與海上的船隻等製造技術都握在川崎手中,當然這還不能滿足這頭工業巨獸的野心,他們更將事業拓展至航太、鐵路、發動機與自動化機器人等頂級領域。
  • 折斷的飛矢,揭秘舊日本陸軍Ki-78高速試驗機
    由於在中國戰場上遭遇了以輕盈高速而著稱的蘇制I-16系列戰鬥機,己方戰鬥機在性能上的劣勢讓日本陸軍感受到了「切膚之痛」。同時作為當時世界上有名的「哈德派」,日本陸軍對德國人的發展一直保持關注,Me-209的試驗成功也刺激了他們要在這一領域有所建樹。
  • 旭日戰隼--日本陸軍一式戰鬥機簡史
    然而,作為一種生產數量僅次於零戰的陸軍戰鬥機,一式戰鬥機雖然在海外沒有零戰那般有名,卻在日本國內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從太平洋戰爭伊始,作為陸軍主力戰鬥機的一式戰,幾乎參與了日本陸軍所有的進攻作戰,從中國戰場到南太平洋戰線,哪裡有陸軍的飛行戰隊,哪裡就有一式戰的身影。
  • 舊日本帝國Ki-201「火龍」噴氣式戰鬥機小傳
    因此,在1944年初,日本便已經對試飛後的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噴氣式戰鬥機與Me-163火箭動力截擊機產生了興趣。不久,日本方面在柏林的代表請求德國向日本提供這兩種戰機的數據。在隨後的談判中,德國代表被告知只有日本帝國陸軍可以生產日本版的Me-262。由於中島在之前的噴氣技術上的發展,日本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橘花得以飛上天空,而中島也得以在當時的噴氣機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 中島二式戰鬥機Ki-44「鍾馗」的設計與發展
    前言    在前面的專欄中我們簡單介紹了日本陸軍航空隊的主力戰機:中島一式戰鬥機
  • 二戰中日本最好的戰鬥機---ki-84「疾風」
    KI-84,或者叫做四式戰鬥機,盟軍編號為「弗蘭克(frank)」是一架大小和重量與柯蒂斯P-40E大致相同的飛機,但發動機功率與P-47D的發動機功率差不多,大概2000馬力不到(量產型幾乎永遠也達不到這個推力)。這給了這架戰鬥機極其優秀的的功率重量比,是太平洋上日本戰鬥機中最好的存在。KI-84通常被認為是日本最好的服役戰鬥機。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一)
    幾經嘗試之後,中島知九平在1919年4月爭取到第一份大訂單:為日本陸軍設計並生產20架雙座偵察/教練機,定型為「中島式五型」。這筆生意為日後中島知九平和日本陸軍長達26年的緊密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家更名為「中島飛行機製作所」的新企業也從訂單中掘到第一桶金――到1921年,一共有118架中島式五型交付給軍方和其他民用企業,在航空工業尚且處在萌芽階段的日本,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績。
  • 當德意志之鷹塗上日之丸:二戰中在日本服役的德國戰鬥機
    1941年6月,抵達日本各務原陸軍機場的Bf 109E-7戰鬥機 此時的日本陸軍航空兵正在加速Ki-44,也就是後來被命名為「鍾馗」的二式單座戰鬥機的試飛。但是由於技術跟不上,開發進度遲緩,以及日本人很不喜歡雙發戰鬥機笨重、機動性能差的缺點,最終被三菱公司的零式戰鬥機搶去了風頭。不過,日本陸軍倒是還堅持繼續開發雙發重型戰鬥機,最後的成果:二式復座戰鬥機「屠龍」成為了戰爭末期日軍航空兵攔截美軍B-29轟炸機的主力機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