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島二式戰鬥機Ki-44「鍾馗」的設計與發展

2021-02-13 二戰軍事裝備史

前言

    在前面的專欄中我們簡單介紹了日本陸軍航空隊的主力戰機:中島一式戰鬥機Ki-43「隼」的設計與發展。今天,我們要介紹一款同樣出自中島設計師之手、風格截然相反的單發戰鬥機。這款戰機裝備數量較少、登場的戰役也不多,但是卻對日後的日本陸軍單發戰鬥機的設計思想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這就是中島二式單發戰鬥機Ki-44「鍾馗」,簡稱二式單戰。

    之所以強調「單發」,是因為當時日本陸航裝備序列中還有另一款「二式戰」,只不過它是雙座雙發的二式復戰Ki-45「屠龍」重型戰鬥機。這兩款戰鬥機均於1942年,也就是日本神武紀年2602年正式服役,故得名「二式戰」。Ki-44二式單戰在當時的日本陸航中獨樹一幟,擁有同時期一式戰難以匹敵的速度、火力和爬升性能,但其空戰能力也走向了一式戰的反面:高翼載荷且難以操縱。隨著能量空戰的普及,二式戰最終成為了日本陸航的「學費」和引路人。

    二式單戰各型號一共生產了1223架,雖然稱不上主力,但也曾面對過各類盟軍戰鬥機、轟炸機;在日本帝國生命的末端,二式單戰還挑起了國土防空的重任。如果說一式戰的發展史是日本陸航抱殘守缺而又亡羊補牢的歷史,那麼二式單戰就是陸航嘗試與革新的新道路。

背景與誕生

    在大戰前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制定的《陸軍航空兵器研究方針》中,日軍計劃裝備兩種類型的制空戰鬥機,一種是擅長纏鬥的輕型戰鬥機,負責與敵方主力戰機糾纏,通過其擅長的空中格鬥決勝負;另一種是高火力、高速度的重型戰鬥機,負責攔截、追擊敵方轟炸機。二式單戰正是後者所指導的產物。在侵華戰爭中,日軍見識過蘇制「斯勃」快速轟炸機,當時日軍的主力九七戰無論是速度還是火力都難以攔截這種轟炸機,因此日本陸航迫切需要一款足以攔截「斯勃」的截擊機。日軍發展Ki-44的另一契機,來源於德國Bf-109戰機的影響。Bf-109在西班牙戰場亮相,在不列顛空戰中一展風採。陸航中主張革新戰術、學習能量空戰的一派開始積極籌備適合能量空戰的新飛機。

    1940年,中島公司根據純截擊機的指標開始設計Ki-44。陸軍給出的指標如下:在4000m高度最大速度達到600km/h,爬升能力超越一式戰,即在5分鐘之內爬升至5000m高空。作為一款截擊機,其可以犧牲格鬥性能和操縱性以達到速度和火力的要求。中島公司再一次指派小山悌作為該項目負責人。

    Ki-44原型機於1940年8月首飛。第一架原型機使用中島Ha-41型14缸星形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原本作為轟炸機引擎,排量大,尺寸也大,其標稱功率可達1260馬力。為了達成速度指標,Ki-44的主翼相當短小,造成翼載荷很高。

Ki-44碩大的機首。為了達成高速而塞進大馬力發動機,結果造成了前向視野的惡化

    

    Ki-44的首飛還算成功,試飛員指出了Ki-44原型機的缺陷:過大的發動機艙使起飛視角太小,過高的翼載荷導致降落速度很高。儘管中島公司極大地犧牲了空戰性能,但原型機依然只能飛出580km/h的極速。隨著大戰迫在眉睫,陸航最終同意了Ki-44的入列。出於保守起見,陸航於1941年11月新成立一支獨立飛行第47中隊試用Ki-44戰鬥機,第一批次預生產9架,中隊由審查主任板川敏雄少佐負責指揮。

獨飛47中隊時期的預生產Ki-44

    

預生產型的Ki-44裝備兩門位於主翼內的12.7mm Ho-103航空機槍和兩門機鼻處的7.7mm八九式機槍。Ho-103機槍備彈共500發,八九式機槍備彈共1000發。和同期的一式戰一型乙相比,火力提高了一倍。在獨飛47中隊試用期間,Ki-44多次出現因著陸速度過大而損壞起落架的缺陷。經過不斷改進,Ki-44終於能正式列裝了。

為Ki-44裝彈的地勤

裝備與改進

    1942年中旬,首批批量生產的Ki-44戰鬥機交付一線使用,這些戰機基本沿用了經過47中隊改進驗收後的版本,在引擎、武備上均一脈相承。正式列裝版的Ki-44可以加掛可拋棄副油箱,部分批次改進了冷卻器的形狀。這些使用Ha-41引擎、使用望遠鏡瞄具、武器為Ho-103和八九式混合使用的Ki-44被命名為Ki-44-I,即二式單戰一型。二式單戰一型被部署到緬甸、越南、馬來亞等地,負責守衛機場、油田要地。東條英機親自將Ki-44命名為「鍾馗」,鍾馗可以降妖抓鬼,日本人認為「鍾馗」戰鬥機可以戰勝「米英鬼畜」。盟軍很快發現這種新型戰機速度快了一截,而且機體比一式戰結實了多。二式單戰的列裝,成了盟軍轟炸機的新威脅,一些訓練有素的戰隊還曾採用能量戰術,襲擊盟軍戰鬥機隊。盟軍飛行員們把二式單戰稱為「東條惡魔」。

    當杜立特率領的B-25轟炸機成功轟炸日本本土後,日本朝野震動,最早裝備二式單戰的獨飛47中隊迅速擴編為47飛行戰隊,並調回本土防守東京。彼時,二式單戰成為了陸航防空戰鬥機的主力,儼然陸軍的「局地戰」。二式單戰一型共生產了四十餘架。

駐紮本土的二式戰機群

    

1943年後,南太平洋的戰局進入白熱化,日本在東南亞的油田、機場遭到了盟軍的飽和攻擊。日軍因此決心升級二式單戰,以應對越來越神出鬼沒的盟軍突襲機群。新型的二式單戰換裝了Ha-109 14缸星形引擎,其最大功率達到了1440馬力,也是「吞龍」轟炸機的引擎。換發的二式單戰被稱為Ki-44-II Ko,即二式單戰二型甲,其最大速度達到了604km/h,總算達到了此前陸軍航空本部的期望。一共有355架二型甲被生產出來。

    1943年12月,三架臨時改裝的二式單戰二型飛抵了85戰隊的駐地廣東。這些改裝的「鍾馗」大幅強化了火力,日軍將其命名為二式戰二型乙,Ki-44-II Otsu。二型乙把機鼻的7.7mm機槍換成了12.7mm機槍,並把機翼內的12.7mm機槍改裝成40mm Ho-301機炮。Ho-301與其說是機炮,不如說是一種簡易的大口徑榴彈發射器。它由擲彈筒發展而來,可以發射40mm口徑的火藥氣體助推榴彈。日軍將其稱為「噴進炮」。這種「噴進炮」初速只有約260m/s,彈道極為彎曲,試飛員形容發射時「就像在打籃球」。由於「噴進炮」的彈道太差,三名試飛員認為這款新型'鍾馗「尚不能用於實戰。

同樣隸屬於47飛行戰隊的二式單戰二型乙。這種堪稱奇葩的武器在最後關頭也被拉上了戰場

    

隨著戰事吃緊,盟軍開始對日軍進行了大規模絞殺。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制空危機,日本陸航最終大批量生產二式單戰二型乙。雖然它的」噴進炮「極難使用,但卻擁有一擊便擊毀盟軍重型轟炸機的能力。二式單戰二型乙一共生產了394架。

    1943年底,陸軍新銳的四式戰「疾風」已經初具雛形,而當時的防空主力二式單戰依然在不斷改進。由於二型乙過於奇葩,陸軍又生產了一款標準版的二式單戰丙型, Ki-44-II Hei。二型丙終於換下了祖傳的八九式望遠鏡瞄具,用上了百式反射瞄準具;把機翼那兩門不太靠譜的「噴進炮」換成了Ho-103機槍。這款「標準版」二式單戰共生產了427架。

    進入1945年後,B-29轟炸機逐漸主宰了日本的天空。為了應對戰略轟炸的威脅,日軍一方面全力搜羅各種堪用的二式單戰,一方面著手改進二式單戰,以期獲得更強的高空作戰能力。這些升級系列被稱為二式戰三型,Ki-44-III。三型原型機裝備了最大功率2000馬力的18缸發動機,三型甲把四門Ho-103機槍的配置換成了機鼻兩門Ho-103和機翼兩門20mm Ho-5機炮的配置;三型乙又把Ho-5機炮換成了37mm Ho-203機炮。二式單戰三型生產數不明,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原型機無一例外失敗了。當時日本陸航已經大量裝備四式戰,也沒有必要再改進二式單戰了。

「震天制空隊」

    二式單戰雖然是陸航中數一數二的爬升怪物,但是面對B-29這樣的戰略轟炸機也力不從心了。為此,陸軍組建了獨特的對空特攻隊:震天制空隊,即飛行員駕機撞擊美軍轟炸機的特攻作戰。二式單戰因為出色的爬升擔當了震天制空隊的部分角色,二式單戰從最初的純正單發截擊機,變成了喪心病狂的撞擊特攻武器,足見日本帝國的困窘與瘋狂。

47戰隊的「鍾馗」攔截B29機群

用於對空撞擊作戰的「鍾馗」

結語

    無論如何,二式單戰都是一款特點非常鮮明的戰鬥機:擁有極佳的爬升性能,速度在日本戰機中也有明顯優勢,也可以不斷強化自身火力。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糟糕的機動性和操縱性,使得訓練有素的飛行員才能熟練掌控。德國飛行員在試飛「鍾馗」後就指出,「如果日本的飛行員們都能飛好Ki-44,那麼日本一定能建成最強大的航空部隊」。話外之意,就是其操縱性之低下,只有優秀的飛行員才能「馴服」。

    雖然日本陸航不看好二式單戰的空戰性能,但是其高速高火力的特點迅速贏得了陸軍的青睞。1942年下旬,陸航開始大量採用新的編隊空戰戰術,以適應能量空戰;被冠名「大東亞決戰機」的四式戰,也將擁有非常多的「鍾馗」的烙印。

附:

技術諸元:(以產量最高的二式單戰二型丙為例)

乘員:1人

全長:8.84m

翼展:9.45m

高度:3.25m

翼面積:15m²

空重:2106kg

最大起飛重量:2993kg

動力:中島Ha-109 14缸星形引擎,最大標稱功率1440馬力,最大起飛功率1520馬力

槳葉:三葉金屬定速變距螺旋槳

性能諸元:

最大速度:5200m處605km/h

巡航速度:4000m處400km/h

最大航程:1600km

爬升性能:0-5000m 4分17秒

翼載荷:184kg/m²

武器裝備:

航空機槍:4x12.7mm Ho-103機槍 

備彈:1000發

可掛炸彈:2x50/100kg

副油箱:可掛兩個130l可拋棄副油箱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以中國神仙命名也難以挽救敗局,日本二式ki-44「鍾馗」戰鬥機
    P-38閃電擊落山本五十六乘坐的一式陸攻一戰成名直到中島公司研製的高空攔截機ki-44出現,日本終於有了爬升性能優異俯衝速度快、平飛速度快、機動性好,足以克制P-38的戰機了,日本飛行員為他賦予了鍾馗的名字,希望Ki44能象鍾馗捉鬼一樣把美機殺個精光。那麼始終堅持機動性至上的日本為何會研製一款如此「與眾不同」的重型高速高俯衝戰鬥機呢?
  • 中島Ki-44/二式單座戰鬥機 鍾馗 小傳
    中島 Ki44 / 二式單座戰鬥機 鍾馗有了這樣的經歷,中島的設計團隊面對陸軍方面Ki27、Ki43等接踵而至的超輕戰設計要求產生逆反心理,決心重新自主研製一款新型重型戰鬥機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中島 ki44  二式單座戰鬥機 透視圖這也就是Ki44機首顯得頗為短粗渾圓的主要原因。
  • 中島Ki-84/四式戰鬥機疾風小傳
    Ki44 鍾馗(上)與Ki84 疾風(下)從外形上看具有相當的繼承性 雖然在搭載了新型的2000馬力級發動機後,預計Ki44的最大平飛速度將會提升至650—680千米/小時的水平,但後經反覆研究評估發現由於飛機重心位置的改變以及武器裝備配置的變化,這一看似簡單的改裝工作同樣伴隨著相當大的困難。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一)
    對公司而言,在商業利潤之外,更重要的是從該型飛機的生產中學習到現代化戰鬥機設計和製造的技術。取得真經的中島公司在二十年代末設計出自己的第一款單座單翼戰鬥機,並獲得日本陸軍的訂單,在1931年投產。由於當年為日本皇紀2591年,該型號定型為九一式戰鬥機。在該型號的開發中,一位叫做小山悌的年輕工程師開始嶄露頭角。未來的十餘年時間裡,小山悌將主導中島公司幾乎所有型號戰鬥機的設計和製造。
  • 中島陸軍Ki-43/一式戰鬥機隼小傳(上)
    眾所周知,這裡的輕戰即Ki43陸軍一式戰鬥機「隼」,而重戰就是稍後於昭和13年初得到軍方指示開始研發的Ki44陸軍二式戰鬥機「鍾馗」。 輕戰、重戰並立發展的策略,作為航空技術飛躍期的一項舉措,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問題。甚至可以被認為是陸軍航空本部具有相當發展眼光的證據之一。然而,在當時能夠使該策略成功實施下去的諸多條件卻並不完全具備。
  • 二戰中日本最好的戰鬥機---ki-84「疾風」
    KI-84,或者叫做四式戰鬥機,盟軍編號為「弗蘭克(frank)」是一架大小和重量與柯蒂斯P-40E大致相同的飛機,但發動機功率與P-47D的發動機功率差不多,大概2000馬力不到(量產型幾乎永遠也達不到這個推力)。這給了這架戰鬥機極其優秀的的功率重量比,是太平洋上日本戰鬥機中最好的存在。KI-84通常被認為是日本最好的服役戰鬥機。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二)
    1943年9月,在陸軍航空兵本部組織的測試中,Ki-84和師出同門的中島Ki-44戰鬥機進行了模擬對抗。它的對手還包括一架德國福克-沃爾夫公司的Fw-190A-5,該機是該年夏天通過潛艇運輸抵達日本的。
  • 彩繪中的戰爭(51)- 坎門諾事變中的中島九七式戰鬥機
    )- 日本陸軍「赤穗四七義士」中隊及二式戰「鍾馗」二三事彩繪中的戰爭(46)-秋水三尺露を払う:三菱J8M1/キ200小傳一般歐洲模型廠商極少出品日本軍機模型,冷門機型就更加難覓蹤影了,而烏克蘭模型品牌ICM卻曾經出品過一款日本陸軍的早年款戰機--中島九七式戰鬥機甲型(キ27甲)。
  • 生不逢時的「大東亞決戰機」--日本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的故事
    然而,作為同樣擁有大規模的航空兵部隊的日本陸軍,雖然其主力戰鬥機的名聲並不如零戰那麼響亮,但經過數年的設計和實戰經驗積累,日本陸軍航空兵的戰鬥機從九七式戰鬥機開始,經歷了一式戰「隼」、二式單戰「鍾馗」等各型戰鬥機的實際運用後,最終拿出了集合了當時日本軍用航空技術大成的先進戰鬥機,在日本接近戰敗投降之時被冠以「大東亞決戰機」的名號投入了戰場。
  • 輕靈魔翼 : 中島Ki-43隼式戰鬥機發展史
    1935年,為日後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進行準備,日本陸軍向各飛機製造廠商發出招標計劃,徵求一種新型戰鬥機。川崎公司和三菱公司分別拿出了Ki-28和Ki-33兩款原型機,中島公司的設計則是Ki-27――出自設計師小山悌之手的、採用懸臂式下單翼和固定起落架的全金屬單發戰鬥機。
  • 旭日戰隼--日本陸軍一式戰鬥機簡史
    意識到這種設計已經保守落後的日本陸軍航空本部,在九七式戰鬥機入役的同一時期,便指示中島公司以「キ43」(Ki-43)的代號進行新一代戰鬥機的試製工作,並要求在1939年底完成研製拿出樣機。小山課長原本對飛機設計並不感興趣,但他的叔父與中島公司的創始人中島知久平在海軍機關學校是同期的好友。
  • 末日之風――中島Ki-84「疾風」戰鬥機小史(四)
    在殘酷的事實面前,中島公司無奈地放棄了對Ha-45品質的追求,採取了一系列簡化生產工藝的措施以提高產量。例如,精心設計的散熱片製作流程被捨棄,恢復為傳統的鑄造生產,這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發動機的散熱性能。
  • 當德意志之鷹塗上日之丸:二戰中在日本服役的德國戰鬥機
    1941年6月,抵達日本各務原陸軍機場的Bf 109E-7戰鬥機 此時的日本陸軍航空兵正在加速Ki-44,也就是後來被命名為「鍾馗」的二式單座戰鬥機的試飛。Ki-44 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 1941年7月,日本陸軍航空兵部隊使用Bf-109和「鍾馗」展開了數次模擬空戰。
  • 旭日下的猙獰獵隼,日本陸軍一式戰鬥機發展始末
    然而在日本民眾心中,還有一款無論是從知名度還是生產總量都和「零式」相差不多的陸軍戰鬥機——「一式」陸攻。在這樣的不利局面下,中島公司首席設計師小山課長的新型戰機設計項目成為了日本陸軍的救命稻草,在軍方的支持下,寄託了陸軍殷切期望的「一式」陸攻橫空出世。從這時起到二戰末期被四式陸攻「疾風」逐漸取代,「一式」戰機幾乎參與了陸軍的所有戰役。
  • 「大東亞決戰機」美夢——日軍Ki-84「疾風」戰鬥機的真面目
    在二十年代,中島公司成功山寨出英國布里斯托公司的「土星」發動機,這才跟上航空工業的國際潮流,隨後成為日本主要的發動機及戰機研發和生產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日本陸航的三款主力單發戰鬥機均為中島公司生產:Ki-27、Ki-43和Ki-44,此時的中島已經儼然成為日本陸航的御用廠牌。
  • 三菱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與75毫米Ho-501航炮
    四式重爆「飛龍"的機體搭載大口徑航炮用來攔截盟軍重型轟炸機。3月20日,陸軍第一技術研究所完成設計圖紙,大阪兵工廠撤除原有的高射炮架和俯仰機構,為其安裝了重新製作的炮架,新炮架採用鉻鉬鋼,預計能承受5.31噸的後坐力。4月下旬,Ho-501航炮在大阪陸軍軍械庫和大津川靶場完成了射擊測試,沒有出現問題。5月2日,第一技術研究所提交了有關「 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航炮完成測試的報告。
  • 日本陸軍三菱九七式重轟炸機的型號發展與識別特徵
    其實也很簡單,型號發展了,所以外形也就變了。其中中島是キ19,三菱是キ21,川崎是キ22。川崎的型號在基礎設計審查階段就被否了,最後三菱和中島兩家繼續設計並建造了原型機。三菱キ21共建造了兩架原型機,兩社樣機試飛的結果各有優劣。日本陸軍最終決定兩者結合,採用三菱的基本設計和編號,但換裝中島發動機,並且在生產型上引入中島キ19的機頭和彈倉設計。
  • 黑暗中的獵殺者,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夜間戰鬥機
    Do 17轟炸機在不列顛戰役後即遭到淘汰,但憑藉高速性能被發展為夜間戰鬥機。Do 215是換裝液冷發動機的出口型號,但最終被德軍留用,圖為Do 215B夜間戰鬥機。Ju 88轟炸機被稱為德國空軍的萬能機,從Ju 88C系列中開始改裝夜戰機型,Ju 88R是進一步發展的專用夜間戰鬥機,Ju 88G則是機體專門重新設計的夜間戰鬥機型。圖為攻擊蘭開斯特的Ju 88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