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與75毫米Ho-501航炮

2021-02-19 SkyCaptain

三菱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

1943年11月,日本陸航嘗試使用四式重爆「飛龍"的機體搭載大口徑航炮用來攔截盟軍重型轟炸機。測試原型機命名為Ki-109甲與Ki-109乙。

甲型原計劃裝備2門Ho-204型37毫米斜射航炮,主要用來攔截盟軍重型轟炸機。

乙型定位為夜間搜索偵察型,裝備40釐米探照燈和無線電定位機,在用探照燈捕捉目標之後,呼喚甲型前來攻擊。

此後,根據酒本少佐的意見,三菱公司改為使用Ki-67 「飛龍」 轟炸機搭載一門陸軍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可以在盟軍重型轟炸機防禦炮火射程之外發起攻擊。

1944年1月,由小澤久之丞設計師負責開發,陸軍第一技術研究所的牧浦少佐負責協助,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項目開始研發。

Ho-501航炮的研發

1944年3月6日,大阪兵工廠開始將製造編號為3582、3583的兩門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改裝為航炮的工作。這項工作是一邊改裝一邊研發同時進行的。

陸軍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

陸軍第一技術研究所通過計算,為了達到720米每秒的炮口初速,需要用1.39公斤的發射藥。3月20日,陸軍第一技術研究所完成設計圖紙,大阪兵工廠撤除原有的高射炮架和俯仰機構,為其安裝了重新製作的炮架,新炮架採用鉻鉬鋼,預計能承受5.31噸的後坐力。

4月下旬,Ho-501航炮在大阪陸軍軍械庫和大津川靶場完成了射擊測試,沒有出現問題。

5月2日,第一技術研究所提交了有關「 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航炮完成測試的報告。

Ho-501航炮,口徑75毫米,全長3.3米,總質量740公斤(不含彈藥),加上備彈總重量876公斤,發射時後坐行程1.32米,後座力高達4.8噸。彈殼自動拋出,但需要手動再次裝填。

炮彈初速720米每秒,有效射程1000米,理論射速每分鐘20發,但是手動裝填全重8.7公斤的炮彈,實際很難達到這個理論射速。發射方式改為電擊發(也保留了原來的手動擊發方式)。

首架Ki-109原型機於1944年8月完成改裝。第1號原型機為了增加爬升速度,在機腹下安裝了特呂型過氧化氫火箭助推器。第2號原型機,安裝了廢氣渦輪增壓裝置以提升高空性能。

9月,陸軍航空審查部對Ki-109原型機展開測試,9月8日到10日,在福生射擊場進行地面射擊測試,在24發地面射擊測試中,炮彈發射裝藥逐漸從1.1公斤增加到1.46公斤,沒有出現問題。

9月11日到16日,開始在水戶射擊場進行空中射擊測試,炮彈發射裝藥逐漸從1.1公斤增加到1.46公斤,共進行39次試射沒有出現問題。

1944年10月,盟軍反攻菲律賓,日本陸航迫不及待的向三菱公司下了44架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的生產訂單。

主要性能

長17.95米,寬22.5米,高5.8米,主翼面積65.85平方米,總重量7424公斤。

乘員4人,裝備2臺1900馬力三菱Ha-104型發動機,使用直徑3.6米的4葉螺旋槳。

最大速度550公裡每小時,續航力2200公裡,飛行5.5小時。

主要武器為陸軍Ho-501型(陸軍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75毫米航炮一門,備彈15發。

尾部防衛用Ho-103型12.7毫米機槍一挺。

Ki-109的兩架試做原型機與量產型的主要區別在於,機體兩側有無突出於機體外側的氣泡型觀察窗。機體頂部有無半球型機槍塔。

Ki-109原型機模型,注意與兩側氣泡型觀察窗、背部半圓形的機槍塔是與量產機的主要區別

Ki-109量產型,兩側沒有氣泡型觀察窗,背部沒有半圓形的機槍塔


實戰表現

從1944年8月至1945年3月,Ki-109特殊防空戰鬥機總產量僅有22機,裝備陸航第107飛行戰隊

1944年底,Ki-109型在實戰中僅能飛抵8000~10000米高度,因飛行速度下降,無法有效攔截B-29轟炸機。

1945年6月,唯一裝備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第107飛行戰隊移駐朝鮮大邱,在朝鮮海峽上空釜山至關門海峽擔任運輸船的防空任務。

在即將到來的本土決戰中,日軍準備將Ki-109用於低空炮擊盟軍登陸艦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投降,Ki-109隨後被美軍俘獲。

~(完)~

大炮鳥系列:

蚊子扛大炮~「採採蠅」的莫林斯57毫米6磅炮

一擊必殺~維克斯40毫米S型航炮

14英寸大炮有沒有可能搬上飛機?德國人嘗試了~蒙克豪森男爵——代號設備104

鍾馗2型乙與40毫米Ho-301機炮

馬丁-貝克公司的大炮鳥~「坦克獵手」設計方案

這是一個海戰愛好者的港灣,喜歡請點擊收藏和關注~

相關焦點

  • 【舊文】三菱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與75毫米Ho-501航炮
    Ho-501航炮的研發1944年3月6日,大阪兵工廠開始將製造編號為3582、3583的兩門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改裝為航炮的工作。這項工作是一邊改裝一邊研發同時進行的。4月下旬,Ho-501航炮在大阪陸軍軍械庫和大津川靶場完成了射擊測試,沒有出現問題。5月2日,第一技術研究所提交了有關「 Ki-109 特殊防空戰鬥機」航炮完成測試的報告。
  • 以中國神仙命名也難以挽救敗局,日本二式ki-44「鍾馗」戰鬥機
    鑽進牛角尖的日本獨特設計思路,性能極致的高空攔截機,鍾馗的誕生1937年12月擁有超強水平機動能力的「九七式」戰鬥機被確定為日本陸軍制式戰鬥機後,考慮到歐洲相繼推出的新型戰機「Bf109」與「噴火」均為重型高速戰鬥機,日本陸軍便在後續機型的研製時提出研製3種不同用途的戰鬥機,分別是雙發多座多用途戰鬥機、單發單座輕型格鬥戰鬥機、單發單座重型高空截擊機。
  • 一擊必殺~維克斯40毫米S型航炮
    1936年,英國皇家空軍想要找到一種可以對敵機「一擊必殺」的防空武器,他們進行實驗,發現40毫米或者更大口徑的炮彈可以造成足夠的傷害。
  • 中國用23毫米,美俄是30毫米,武直-10需要換裝30毫米航炮嗎?
    扛著23毫米炮的武直-10不過我們今天不討論中美俄三國武裝直升機整體參數的對比,而是對中美俄三國武裝直升機上的一個子部件——航炮,進行討論。目前美國的武裝直升機航炮口徑是30毫米(AH-1和武直10不是同等級產品,20毫米小水管就不在這討論了),俄羅斯也同樣選擇了30毫米,作為自己武裝直升機的航炮口徑,而中國比較特殊,使用的是23毫米的航炮。
  • 鍾馗2型乙與40毫米Ho-301機炮
    介紹這門航炮首先要從它使用的特殊彈藥說起,它發射特殊的40毫米火箭彈,其結構類似於八九式擲彈筒使用的八九式榴彈(50毫米口徑)的縮小版本。日軍八九式擲彈筒以及配用的八九式榴彈(右側)Ho-301航炮以及其配用40毫米無殼火箭彈Ho-301航炮航炮總質量132公斤,因為射擊這種無殼彈藥不需要拋殼系統,因此這門航炮設計很緊湊,炮管復進機構模仿厄利空20毫米高射炮
  • 德國二戰航炮只有58千克,命中一炮就能打爆戰鬥機
    結構非常緊湊,一架ME-262型戰鬥機的機鼻裡面能夠安裝2門30毫米的MK-108型航炮。不僅如此,還能裝上兩門MK103型航炮和兩門MG151型航炮。擊落一架B-17大小的轟炸機,MK-108型航炮僅需要4發炮彈,而 MG 151/20型航炮,擊落一架B-17轟炸機需要25發炮彈。在用於攻擊戰鬥機時,MK-108航炮一發炮彈就能將其秒掉。
  • 心中的經典(六)——三菱A6M零式戰鬥機
    三菱A6M 「 零 」是一種由三菱重工設計,並由三菱重工和中島飛機公司共同生產的一種遠程戰鬥機,總共生產了10449架(也有記載為10939架)。A5M(三菱96式艦載戰鬥機)根據A5M(三菱96式艦載戰鬥機)1937年初開始在中國作戰的經驗,日本帝國海軍在10月份發出新型戰鬥機的要求,要求在4,000米高度達到500km/h的速度,爬升到3,000
  • 中島Ki-84/四式戰鬥機疾風小傳
    僅有Ki44鍾馗Ⅲ和Ki84疾風兩款戰鬥機選擇了Ha45,餘下的重型戰鬥機Ki63與高速中型轟炸機Ki82雖然在研製當初也曾有搭載H45發動機的計劃,但研製工作均在圖紙階段即告終止。在這其中除Ki82(三菱重工)外其餘三款飛機均為中島負責的機體。
  • 倫敦上空的鷹,二戰英國經典戰鬥機,噴火式戰鬥機
    二戰中英國曾經以著名的"不列顛空戰"首次在戰略上挫敗德國的進攻,而支撐英國本土防空,並能夠最終擊敗德國空軍的,是英國空軍的"噴火"式戰鬥機。
  • 二戰中日本最好的戰鬥機---ki-84「疾風」
    KI-84,或者叫做四式戰鬥機,盟軍編號為「弗蘭克(frank)」是一架大小和重量與柯蒂斯P-40E大致相同的飛機,但發動機功率與P-47D的發動機功率差不多,大概2000馬力不到(量產型幾乎永遠也達不到這個推力)。這給了這架戰鬥機極其優秀的的功率重量比,是太平洋上日本戰鬥機中最好的存在。KI-84通常被認為是日本最好的服役戰鬥機。
  • 曇花一現的東方綠魔:日本零式戰鬥機,天才設計師的驚豔之作!
    其中,作為老牌重型機械製造集團的三菱公司從1920年開始,就在英國的指導下研製飛機及發動機和飛機,是日本海軍作戰飛機的主要供應商。1935年6月,三菱公司研製出96式艦載戰鬥機和96式雙發陸上攻擊機。96式艦載戰鬥機在3200米高空時速達到480千米,成為當時速度最快的艦載戰鬥機,甚至在陸基戰鬥機方面也是名列前茅。
  • 帝國之鷹——Bf.109傳奇
    當時德國空軍投入第2、第4航空隊及其它直屬部隊共1939架飛機參加一線作戰,其中包括約200架Bf.109。相比之下,波蘭空軍要弱小得多,只有745架飛機,其中戰鬥機277架,多用途飛機203架。戰鬥機主力是老式的PZL P.11C單翼戰鬥機,根本不是Bf.109的對手。
  • 三菱零式艦上戰鬥機開發簡史(中)
    其中僅有1架轟炸機在作戰中損失,這唯一的損失還是被敵軍的防空火力擊落的。 而在這數十次空襲中,僅僅遭遇到了中國空軍10架戰鬥機的攔截。並且即使偶爾遭遇到敵機,敵方的戰鬥機也無法對我方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形成任何實質性的威脅。 這些事實充分證明了零戰在中國戰線所具有的威力。
  • 中島Ki-44/二式單座戰鬥機 鍾馗 小傳
    外形酷似波音P-26的中島 試作戰鬥機 Ki11在加上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三菱也剛剛從法國引進了德瓦蒂納D510戰鬥機,中島自然不會甘於他人之後,因此才如此賣力的引進技術。 於是,當時在拉貝、帕約兩位法國工程師的指導下,以森重信技師為主要設計負責人,迅速的開始了Ki12的研製工作。
  • 川崎Ki-61/三式戰鬥機飛燕小傳(下)
    然後,緊接著在片岡、金原兩位試飛員的操縱下,同樣也是在各務原機場進行的發動機一速的社內測試中,1號機飛出了當時來說令人驚訝的590千米/小時的高速度,很快就顯示出了該機性能優越的一面。 在3架試作機全部完成之後,川崎又生產了9架增加試作機,這些飛機在結束了川崎社內的測試項目之後,又被送到了陸軍航空審查部,接受陸軍的測試飛行。
  • 零式戰鬥機
    因為輕,翼面載荷小,完全彌補了發動機動力的不足,保證了極大的續航力,轉場航程高達2278千米,幾乎可以從日本本土直接飛到中國的西部腹地,同時代的德國Me-109和英國的「噴火」等先進戰鬥機,均沒有零式這樣的大續航力,Me-109和「噴火」的轉場航程分別只有663千米和1060千米。
  • 三菱雷電局地戰鬥機開發簡史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為了攔截接踵而至的敵重型轟炸機的空襲,傾盡全力開發研製新型的戰鬥機,並且率先提出了局地戰鬥機(interceptor,局地防禦用陸上戰鬥機即區域截擊機)的概念,進入20世紀30年代,歐美各航空強國也相繼花大力氣開始了局地戰鬥機的研製。
  • 加致積木 0301 生存戰爭 mini螺旋槳戰鬥機套裝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Bf-109戰鬥機(又稱:Me-109),是德國單座單發單翼全金屬活塞式戰鬥機,是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之一,也是二戰期間綜合性能最優秀的輕型戰鬥機之一 。Bf-109戰鬥機機翼位於機身下方、具有全罩式座艙、可縮回起落架、以及全金屬製造的機身與機翼等多項特點,屬於新一代的戰鬥機,其性能遠在零式戰鬥機之上,是軸心國空軍使用最廣泛的軍用機  。
  • 二戰德國空軍戰鬥機的代名詞,Bf 109全系列型譜
    在整個二戰時期,Bf 109戰鬥機始終是德國空軍戰鬥機部隊的中堅力量,從戰爭爆發的第一天起奮戰始終,直到戰爭結束的最後一刻。 早期型號:Bf 109 A/B/C/D 很多資料認為Bf 109A 是最初計劃生產的版本,僅在引擎罩上方裝有2 挺MG17 型7.92 毫米機槍,相比同期英國「颶風」、「噴火」戰鬥機裝備的8 挺7.7 毫米機槍,火力相當貧弱,因此沒有投產,直接被Bf 109B 系列所取代。
  • 航炮系列(一)——F-35戰機航炮介紹
    是的,前面說的東西與下文關係不是很大,這文章主要介紹F-35與航炮的故事。  F-35戰機是美國研發的第二款五代(新標準)戰機,主要用於前線支援、目標轟炸、防空截擊等多種作戰任務,並發展出3種主要的衍生版本,包括採用傳統跑道起降的F-35A(①),短距離起降/垂直起降的F-35B(②),與作為航母艦載機的F-35C(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