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航空兵的主力裝備:零式戰鬥機算是戰時日本最為出名的軍用航空器了。然而,作為同樣擁有大規模的航空兵部隊的日本陸軍,雖然其主力戰鬥機的名聲並不如零戰那麼響亮,但經過數年的設計和實戰經驗積累,日本陸軍航空兵的戰鬥機從九七式戰鬥機開始,經歷了一式戰「隼」、二式單戰「鍾馗」等各型戰鬥機的實際運用後,最終拿出了集合了當時日本軍用航空技術大成的先進戰鬥機,在日本接近戰敗投降之時被冠以「大東亞決戰機」的名號投入了戰場。這就是本文的主角:四式戰鬥機「疾風」(Ki-84)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陸軍的一式戰鬥機「隼」(Ki-43)靠著較遠的航程和不錯的空戰格鬥能力,逐漸成為了陸航的主力戰鬥機。然而,其存在的先天性的缺陷:火力弱雞一直沒有得到改進,計劃安裝20毫米機炮的一式戰三型乙一直沒有投入量產。同時,一式戰在飛行速度上依然沒能完全滿足陸軍的需求。隨著日軍在南太平洋上戰線越拉越長,日軍航空兵往往需要進行遠程甚至是超遠程的作戰,原本的續航裡程也逐漸不夠用了。陸軍航空兵對新式戰鬥機的要求越來越強烈。
陸軍一式戰鬥機「隼」(Ki-43)
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作為一式戰和二式單戰「鍾馗」(Ki-44)戰鬥機的主生產商的中島公司,在戰鬥機生產方面具有相當的權威。然而,後來居上的川崎公司,依靠陸軍從德國引進的DB 601A液冷發動機專利,生產出的三式戰鬥機「飛燕」,成為了陸軍新一代戰鬥機的生產商。
當時忙於擴大一式戰和二式單戰生產的中島公司拿出的Ki-63雖然落敗,但陸軍並不會輕視中島公司在戰鬥機領域取得的技術進步。陸軍高層認識到,為了準備未來和美英戰鬥機的交手,必須儘早裝備更為先進的戰鬥機。根據陸軍的規劃,擁有大航程的一式戰將充當主力的前線戰鬥機,與美軍爭奪制空權,而二式單戰則是負責充當截擊機,攔截美軍轟炸機。
二式單戰「鍾馗」(Ki-44)
陸軍希望新一代戰鬥機將同時擁有強大的火力、高速的飛行性能、優秀的格鬥性能。同時,著眼於廣闊的太平洋戰線,大航程也是必不可少的。總而言之,陸軍就是想要一種萬能的通用戰鬥機。
陸軍的具體設計指標大略如下:
最高飛行速度為680km/h
武器裝備為20毫米機炮2門+12.7毫米機槍2挺,可額外攜帶250公斤炸彈
從海平面爬升到5000米高空的時間要在4分半以內
續航能力要和「隼」相當(約3000公裡)
這個設計指標可謂相當苛刻,要知道當時零戰的最大平飛速度也才530km/h左右,同時還要滿足重火力的指標,那上千公裡續航又怎麼搞?不過對甲方胡來的要求已經在一式戰項目上體驗過的中島公司,依然硬著頭皮接下了這個項目,他們讓一式戰的主設計師、同時也是戰鬥機設計方面的王牌:小山悌課長成為了新一代陸軍戰鬥機的總師。
中島公司的戰鬥機設計王牌,四式戰項目總設計師小山悌
小山課長依然沿用了九七式戰和一式戰的全金屬單翼布局,同時也重視對飛機和飛行員的保護,採用了防火自封油箱和座艙裝甲設計。在具體設計指標方面,小山和陸軍方面達成了妥協,把速度指標降到了640km/h。(最終也只達到624km/h的水準)
為了儘可能地接近設計指標,實現火力、防禦、機動性和航程的綜合平衡,小山選擇了增加全機的重量,飛機的翼載也大幅上升。這樣雖然犧牲了一部分水平機動性,但在高速性能和垂直機動性上有了長足的提升。但要支撐起這些性能上的期待,還是得依靠一款性能足夠強大可靠的航空發動機。小山課長很幸運,因為此時中島公司成功研製出了一款1900馬力的發動機:Ha-45。在發動機領域一向羸弱的日本,對這款大馬力發動機十分期待,經過長時間的測試,Ha-45終於達到了能進入服役的水平。
戰後美軍拆解的Ha-45-21型發動機,根據日方使用經驗反饋和美軍的評估,Ha-45發動機整體技術還是不錯的,然而在零部件的可靠性方面並不理想,導致戰爭中量產的Ha-45的故障率偏高
從1942年5月到1942年11月,小山的團隊用了半年時間就完成了Ki-84項目的總體設計工作。在設計階段,小山課長得到了陸軍的一個重要的指示:飛機必須具有足夠的易生產性。當時德國的Bf 109戰鬥機每生產一架僅需6000工時,而同時期生產一架一式戰就需要25000工時,這也反映出日本在航空工業領域與歐美發達國家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為了使新戰鬥機快速實現量產,設計團隊竭力削減機體內部鉚釘的數量,同時還開創性地運用了名為「基孔制」的生產方式:在生產飛機零部件時,工人能依靠一系列的鑽孔平板工具進行重複性的測量和定位工作。這種設計生產標準化的做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小山還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利用已有的一式戰生產線的規劃,這使得後期四式戰在進入大規模量產時,僅需要對原有的一式戰生產線進行少許的修改,就能快速投產四式戰。在多重努力下,量產型疾風每架只需4000工時(同期海軍的紫電改為6800工時)
日本戰敗投降後,美軍在中島公司廠房內發現的組裝完畢的疾風,其易生產性給美國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43年3月底,第一架四式戰從中島公司太田製作所的廠房中下線,在經過中島公司的試飛員以及陸軍的航空審查部的飛行測試後,陸軍飛行員對四式戰給出了一片好評。審查部主任巖橋讓三中佐在明野陸軍飛行學校的一眾長官和年輕學員面前,駕駛著四式戰升空表演了一系列複雜的空戰動作,其優良的飛行品質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驚嘆」。在進一步的測試中,陸軍給出的評價是:「就算是只有200小時飛行時間的年輕飛行員,也能很快掌握新型機的飛行要領。」(但在實際運用中,依然有日本飛行員抱怨疾風是「一匹難以馴服的烈馬」)
從中島公司太田製作所的廠房中下線的「疾風"試製2號機
按照日本陸航戰前形成的傳統,陸軍通過國內各大報紙,向民眾募集四式戰的暱稱。在經過了數論的投票後,「疾風」之名得到了最高的票數,並得到了陸軍省的最終認可。四式戰鬥機就此被命名為「疾風」,各大報紙很快大肆報導「疾風」這一陸軍最新銳戰鬥機服役的消息,同時還將其稱為「大東亞決戰機」,來鼓舞日本國民繼續支持帝國進行戰爭的決心。
此時,日本陸海軍航空兵正在所羅門方面與盟軍航空兵展開著慘烈的消耗戰,陸軍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讓疾風上前線作戰了。因此,陸軍打破常規,採用先採購125架飛機投入前線的方式,在實戰中進行飛行測試,積累經驗後再繼續進行改進完善的工作。
1944年3月,第一支裝備疾風的部隊:陸軍飛行第22戰隊成立,在一個月後,中島公司開始了疾風的正式量產工作,量產型和之前的預生產型統一被稱為四式戰一型甲(Ki-84a),到日本戰敗為止一共生產了3000架。後期還有專門針對盟軍轟炸機而生產的截擊機型:四式戰一型乙,裝備4門20毫米航炮,僅生產500架。
「疾風」戰記
1944年8月,飛行第22戰隊的30架疾風來到了中國大陸的漢口機場,在到達數天後,22戰隊的疾風與美國陸航第23戰鬥機大隊的P-40N進行了首次空戰,疾風以一架P-40的戰果宣告了首次空戰的勝利。當年9月,駐紮在廣東和湖南的飛行第85戰隊也開始換裝疾風。日軍希望儘快地位前線部隊換裝四式戰,以挽救越來越嚴峻的戰局。在當年9月21日飛行第22戰隊對西安機場的對地攻擊任務中,疾風的測試飛行員,22戰隊長巖橋讓三中佐被高射炮擊中,就此喪命,另有2架疾風被美軍P-47戰鬥機擊落。
中國戰場的作戰不過是小試牛刀,疾風真正接受考驗的地方,是在太平洋戰場上。
隨著1944年6月馬裡亞納海戰日本一方的徹底敗北,日本陸海軍高層都明白盟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菲律賓。為此,日軍集中了大量兵力,妄圖死守菲律賓。從1944年4月到10月,飛行第1、51和52戰隊相繼換裝疾風,前往菲律賓駐紮,當年11月還把新成立的疾風部隊:飛行第71、72和73戰隊也送往菲律賓前線。
1944年10月15日,駐紮在菲律賓的疾風戰隊與美軍第38特混艦隊的F6F戰鬥機展開了第一次的交鋒,第51和52戰隊以15架的宣稱戰果和7架疾風的損失宣告了空戰的勝利。然而,這些駐紮在菲律賓的疾風部隊們,在接下來的臺灣海峽航空戰中,遭受了難以承受的損失。
1944年10月20日,隨著美軍登陸部隊在萊特島登陸,萊特島海戰就此爆發。日本海軍在準備實施「捷一號作戰」的同時,也請求陸軍航空兵進行支援。駐紮在菲律賓的第四航空軍派出了所屬的第2航空師團,疾風和裝備一式戰的友軍一起投入了爭奪雷伊泰灣上空制空權的激烈戰鬥。
駐紮在菲律賓的飛行第52戰隊的疾風甲,他們翼下掛載了副油箱以增加巡航時間
但他們面對的是壓倒性的戰力差距,美軍每次空襲菲律賓,往往都是300-500架艦載機的大規模出擊,當地的日軍航空部隊根本無力抵擋。隨著美軍戰鬥機不停攻擊日軍在呂宋島、萊特島和內格羅斯島上的機場,第二航空師團損失極為慘重,到10月底僅剩下140架飛機能夠作戰,其中疾風僅存不到50架。在激烈的空戰中,來自飛行第200戰隊的吉良勝秋準尉與美軍10架P-38遭遇,經過激戰後,吉良以擊落2架P-38的戰果全身而退,創造了一個小奇蹟。而在1945年1月7日,由福田瑞則軍曹駕駛的一架疾風在空戰中擊落了美國陸航2號王牌飛行員,國會榮譽勳章獲得者託馬斯·麥克蓋爾,這應該也是疾風在短暫的服役歷程中取得的最大的戰果了。
隨著日軍飛行員損失急劇增加、駐紮在菲律賓的疾風部隊已是強弩之末,在美軍於1月9日登陸林加延灣後,第四航空軍流幹了最後的鮮血,被迫撤回日本本土,準備最終的決戰。
在疾風服役歷程的最後,除了對特攻部隊的飛機提供空中掩護之外,連疾風自身也投入了特攻機的行列,日本陸航先後成立了數個以疾風為特攻機主力的部隊,冠以「振武特別攻擊隊」的名號,對衝繩附近的美軍艦隊發起自殺式攻擊。而在本土防空戰中,裝備疾風的部隊無法靠常規方法靠近和擊落在高空飛行的B-29,於是採用了獨特的「空對空特攻」戰術,專門撞擊B-29的尾翼後跳傘,意外取得了多個戰果。
陸軍特別攻擊隊」第57振武隊「的唐澤鐵次郎少尉帶著武士刀登上他的疾風甲,準備對衝繩海域的美軍艦隊發起自殺攻擊,機身上是他親手寫下的「必殺」二字,表明其特攻的「決意」
攔截B-29機群的疾風甲
隨著日本戰敗投降,所有的疾風部隊也停止了作戰任務,陸軍飛行員們按照美軍的指示,把自己飛機上的日之丸畫去,畫上美軍機徽,等待美軍的接收。美軍將一批繳獲的疾風送回美國本土進行性能測試,對其機動性和高速飛行性能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將疾風稱為「The best Japanese fighter」,日本最優秀的戰鬥機。這生不逢時的「大東亞決戰機」終究來的太晚,如今只能成為博物館中的展品,見證著那段血與火的殘酷歷史。
戰後在美國進行飛行測試的疾風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