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棺傳說:二戰日本陸軍五式炮戰車ホリ(Ho-Ri)小考證

2021-02-07 尼伯龍根工廠

題圖:大西將美先生的畫作,五式炮戰車ホリ II 型。


作者:瑞鶴

責任編輯:鍋爐房老王、謝裡登大道

緣起:

1942年9月,日本陸軍在總結太平洋戰場的戰局時得出結論,現有的日軍戰車完全不能有效對抗美軍新近服役的M4謝爾曼坦克。有鑑於此,日本陸軍軍部命令研發三種不同重量的新型戰車,分別是裝備47毫米炮的輕型戰車,裝備57毫米炮的中型戰車以及裝備75毫米炮的重型戰車。這一系列的新型戰車設計理念隨著戰局的變化而不斷地修正。後來,輕型戰車和中型戰車的項目被合併在了一起,最終演變成了四式中戰車チト(Chi-To),而設想中的重戰車最終演變成了五式中戰車 チリ(Chi-Ri)。


五式中戰車到戰爭結束也就只有這麼一輛原型車被製造出來,後來被美軍繳獲,已經不知所終——一說是在裝船運往阿伯丁試驗場的途中遭遇颱風,被丟進了海裡,另一說法是在韓戰時候被拆掉煉鋼了。


作為一種中型戰車,五式中戰車的塊頭實在是大得嚇人……


不過,在1943年7月,當日本軍方仔細分析來自蘇德戰場的坦克戰情報時,他們發現自己以往的戰車設計「完全搞錯了應用場景」。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會戰期間,蘇德雙方為了擊敗對方的裝甲集群,都在戰場上投入了大量的裝甲部隊——換句話講,到了這個時候,坦克才是坦克最主要的敵人。然而,日本過去的戰車設計只強調伴隨步兵作戰能力,忽視了主炮穿甲能力,不能適應將來戰爭需求。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美軍的裝甲力量會不斷增強,而日本陸軍的新一代戰車最起碼要具備擊毀謝爾曼的能力,現有的中型戰車和重型戰車設計理念都已經不能滿足這個要求,所以日本陸軍決定在已有的戰車發展規劃之外,組織力量開發大威力的自行反坦克炮。

日本軍方選用五式中戰車為基礎,開發新一代的自行反坦克炮,這對於當時的日本陸軍是一個自然的選擇。五式中戰車的設計融合了許多當時日本最先進的戰車設計理念和技術,如焊接結構的裝甲殼體。同時延續了很多業已成熟的設計和加工工藝,例如結構相對簡單的螺旋彈簧懸掛。於是,五式中戰車底盤設計定型之後不久,自行反坦克炮的研發就展開了,在自行反坦克炮項目中,五式中戰車的底盤設計沒有太大變化,真正需要花心思的是上層戰鬥室結構和位置,以及選用的主炮。

五式中戰車的螺旋彈簧懸掛,彈簧基本呈水平布置,帶有平衡連動結構。


「試製十糎對戰車砲」

為了配合預研中的新型自行反坦克炮,日本陸軍決定開發一種大口徑高初速的反坦克炮。1943年6月22日,大阪兵工廠開始研發口徑105毫米的反坦克炮,當時被稱為「試製十糎對戰車砲」(在日語裡,「糎」是釐米的意思,所以「十糎」,相當於100毫米,出於保密需要,凡是口徑超過100毫米的炮,日軍習慣於將口徑換作整數定名,所以105毫米炮對外宣稱就是「十糎炮」了)。設計工作收尾之後,十糎炮的樣炮安裝了一個將要用於新型自行反坦克炮的防盾。按照日軍的設計,這種新型反坦克炮在裝車之後,左右各有10度的射界,仰角20度,俯角15度,重4.7噸,身管長度5.759米(L/55)。1944年2月,樣炮被製造出來,並接受測試。

試製十糎對戰車砲的側面,可見身管後部裝設的防盾,似乎為鑄造結構。該炮被固定在一個海岸炮炮座上進行測試,實際裝車時,耳軸應固定在戰鬥室前裝甲背面。其搖架與九九式八糎高射砲(仿製克虜伯8.8cm SK/C 30海軍炮)類似。在射擊時,需要炮手踏動腳下的開火踏板來完成擊發動作。


試製十糎對戰車砲的樣炮前向照片。


另一種防盾樣式,稜角分明,似乎為焊接結構。


日本軍方在1941年12月時曾得到過有關於蘇軍KV-1重型坦克的情報,後來又得到了美國M6重型坦克的情報,因此陸軍軍需審議會幹事會議要求這種新型反坦克炮的炮口初速度達到1000m/s,並能在1000米之外穿透2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確保可以在遠距離上擊毀任何型號的盟軍戰車,或是將謝爾曼的炮塔從前到後打個對穿。但這個要求顯然有些過於樂觀了。實際測試中,陸軍兵器行政本部的新美中佐和太田少佐發現,這門炮發射穿甲彈時的炮口初速只能達到916m/s,而高爆彈的炮口初速是900m/s,在1000米開外發射的穿甲彈最多只能穿透150毫米的靶板,離日本軍方的要求還差得遠。

在1944年12月,技術人員換裝了更長的炮管(6.79米,也就是64.7倍徑)之後,才讓這門「試製十糎對戰車砲」滿足了日本軍方的要求。在測試時,加長炮管的105毫米炮炮口初速達到了1005m/s,並在1000米外貫穿了200毫米厚的均勻軋制鋼板。不過,改進之後的炮管實在太長,已經很難作為車載武器使用,最終日軍還是接受了原始的設計,並將其命名為「五式十糎對戰車砲」。而裝備這門炮的自行反坦克炮,也被命名為「試製新炮戰車(甲)」(日語:試製新砲戦車(甲) ),並根據日本的戰車命名法則,被賦予ホリ車的代號(關於日本戰車命名規則請點擊《小專題:「奇哈」(Chi-Ha)是什麼意思?——淺談舊日本軍的坦克命名》)。現在網絡上的習慣稱呼「試製五式炮戰車」或「五式炮戰車」其實都是非正式的叫法,只是簡單地把五式中戰車的「五式」沿用過來。不過為了便於大家記憶,我們還是繼續使用「五式炮戰車」這個約定俗成的稱呼。

1944年12月,加長炮管的105毫米炮在接受測試。


「五式十糎對戰車砲」的炮尾裝設了一個自動裝彈機。不過,嚴格來說,這個「自動裝彈機」只是一個用來節省乘員體力的半自動輔助裝填裝置,原本是為三式十二糎高射炮設計的——日本人的身材較為矮小瘦弱(戰車兵更是如此),很難連續手動裝填123mm長,30kg重的定裝彈藥。裝填時,需要先把炮彈置入供彈盤。在發射完上一發炮彈之後,炮閂會向左滑動,從炮尾右側拋出彈殼。在炮身復進動作的作用下,炮尾左側的供彈盤向右側旋轉,由推桿將炮彈推入炮膛。在這種裝置的協助下,「五式十糎對戰車砲」的理論射速有望達到每分鐘10發的水平。這種「自動裝彈機」毛病不少,曾經返工過許多次,等到改進成熟之時,已經是1945年5月了。


「試製十糎對戰車砲」炮尾特寫,可見炮尾左側的裝彈機,一發炮彈已被置於供彈盤上。

供彈盤轉至裝填位置的狀態,這張照片中的裝彈機和炮尾都已經改進過了。

試製十糎對戰車砲的炮閂部分特寫,該炮採用橫閂設計,可以做到半自動射擊。


據日文資料記載,「試製十糎對戰車砲」共有三個彈種:


·穿甲彈,九二式十糎加農砲相同彈種的改型,帶有彈底裝藥和三式彈底引信,彈帶進行了修改。


·榴彈:十四年式十糎加農砲九一式榴彈的改型,裝藥量2kg,使用了更寬的彈帶。


·訓練彈:十四年式十糎加農砲十四年式代用彈的改型,外殼增厚,彈帶加寬。


穿甲彈和榴彈戰鬥部重量都在16kg上下,推進藥筒重量14kg(含推進藥6.5kg),所以每一枚炮彈的重量大約為30kg。


「五式十糎對戰車砲」的彈藥,105毫米的炮彈採用定裝結構,對於當時的日軍官兵而言,搬動這樣的炮彈是非常沉重的體力活。


五式炮戰車的設計

起初,五式炮戰車還打算沿用五式中戰車的設計,繼續在上層結構正面裝設一門37毫米炮(一式三十七粍戦車砲,曾被用於特二式內火艇主炮)。這主要是考慮到作為主炮的105毫米反坦克炮射界有限,且非常沉重。而37mm炮裝填和射擊都較為迅速,可以在近距離有效對付步兵和其他小型車輛。考慮到這個目的,37毫米炮裝了穿甲高爆彈(APHE,也就是彈頭內部有裝藥的穿甲彈)和煙霧彈。這門37毫米炮的仰角是20度,俯角15度,左右射界各10度。除了近戰防禦之外,日軍還想用這門37毫米炮充當主炮射擊前的測距工具。不過,37毫米炮和105毫米炮的彈道特徵相差巨大,這個設想並不現實。除了一大一小兩門火炮之外,五式炮戰車還裝備了一挺7.7mm 九七式車載機槍。


在車體前部裝設37毫米炮的五式炮戰車ホリI型側面線圖。


五式炮戰車的設計分為兩個版本。一種是戰鬥室後置,動力系統中置的ホリI型(外觀上看類似德軍的費迪南德),另一種是戰鬥室中置,動力系統後置的ホリII型(外觀上看類似德軍的獵虎)。在動力系統的選擇方面,五式炮戰車沒有沿襲日本戰車常見的柴油機動力,採用了Ha-9II乙型航空發動機(其實是德國寶馬公司技術轉讓給川崎重工生產的BMW VI,原廠的該型發動機曾用於He-51和Do-17E/F,而日本生產的型號裝在九六陸攻原型機上面)。這是因為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的軍工生產以航空為最高優先級,到了戰爭末期,相比於柴油機,航空發動機在日本國內反而相對容易獲得。Ha-9II乙型航空發動機作為航空發動機時,最大功率為800馬力,陸用型轉速1500rpm時功率為550馬力。這種發動機作為航發已經顯得落後,但對於戰鬥全重約40噸的五式炮戰車而言還算夠用。

ホリII型五式炮戰車可以在後部引擎蓋板上方安置一個20毫米防空機槍座,使用起來非常不便,也不安全,在量產階段是否會保留,還需要打個問號。另外,戰鬥室中置的ホリII型五式炮戰車可以搭載60枚炮彈,作為對比,戰鬥室後置的ホリI型只能夠搭載40枚炮彈。

在現存的ホリII型五式炮戰車線圖和復原圖上可以看到戰鬥室頂部裝著一臺測距儀,有資料說這是「日本光學株式會社」,也就是尼康的產品(當時日本的瞄準鏡測距儀絕大多數都是尼康的產品,這個猜測也不算離譜)。這臺測距儀的具體性能參數如今已不得而知,很大程度上只能靠後人的推測了。

兩種類型的五式炮戰車乘員都是6人,分別為駕駛員,無線電操作手,炮手,兩名裝填手和車長。考慮到105毫米定裝炮彈的重量,安排兩名裝填手還是必要的。

戰鬥室中置的ホリII型五式炮戰車線圖,可以看到其後部引擎蓋板上方的防空機槍座。


由於沿用了五式中戰車的底盤,所以五式炮戰車底盤的車首裝甲厚度為75毫米,側後25毫米,戰鬥室正面裝甲厚度達到100毫米,側後50-20毫米,頂部20-12毫米。這樣的設計在戰爭末期已經顯得落後。當時的日本已經輸掉了太平洋戰爭,翻盤無望。在設想中的的本土決戰階段,75毫米的正面裝甲在美軍強大的裝甲部隊面前會顯得不堪一擊,然而日本陸軍又對其強大的反裝甲能力難以割捨,於是下令讓三菱重工基於ホリI型的設計製造原型車。

日方記錄顯示,1944年2月,基於ホリI型的五式炮戰車設計完成,12月時製造出了原型車,據說在試驗中跑出了4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存疑),這令日本陸軍很滿意,並下達了五輛車的首批量產訂單。盟軍的戰略轟炸導致日本戰車製造業崩潰,直到日本投降前,也並沒有新的五式炮戰車得以完成。可能只有一輛原型車完工,且這輛原型車也沒有照片存世了(另一個來自AJ Press的說法是這五輛車已經被製造出來,但為了防止美軍知道這樣的決戰機密,在投降前都被推到了湖裡)。於是,五式炮戰車作為日本帝國的「幻之決戰兵器」,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這本「昭和20年防衛整備計劃」中明確提出,在1945年要將五式炮戰車的量產作為重點來抓。


不過,對於五式炮戰車而言,幻想架空的故事還在繼續。在日本戰敗投降之前,有一個ホリI型的木製模型被送往陸軍軍需審議進行評審,這個木製模型的前裝甲是傾斜構型,取消了37毫米炮,於是這給了一些後人想像的空間。在他們的想像中,ホリI型的設計會按照這個木製模型進行改進,取消前面的37毫米炮,前車體改用120毫米的傾斜裝甲。這樣的設計被冠以ホリIII型的稱呼流傳開來。當時日本的戰車裝甲加工技術還無法加工太厚的均質軋制鋼裝甲,連生產四式中戰車的55毫米側面裝甲都需要採用鑄造工藝,像這樣的120度傾斜裝甲更是難以製造。考慮到五式炮戰車的重量比五式中戰車還要高出不少,所以它能不能真的跑到4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是非常值得懷疑的。

有意思的是,在《坦克世界-閃擊戰》這款手機遊戲中,五式炮戰車作為日系的十級坦克殲擊車,其頂級主炮卻是一門在現實中存在,並且曾經用於實戰的炮——那就是口徑149毫米的九六式十五糎加農砲。在戰時曾經作為要塞炮使用。在終戰之前不久,部署在佔守島的九六式十五糎加農砲還和對面堪察加半島的蘇軍榴彈炮對轟過。這樣一來,在主炮升級之後,基本停留在圖紙階段的五式炮戰車也多少有了一些「寫實」的東西,雖然看上去就更不協調了些。

ホリI型五式炮戰車的木製模型,注意其簡化的傾斜前裝甲。


這張圖片的原始圖注寫的是ホリI型,但注意其傾斜的前裝甲,所以這其實是一輛ホリIII型的構想線圖。而且圖中,整個戰鬥室形狀和大小又和ホリI型不同。


在《坦克世界閃擊戰》中五式炮戰車頂配的火炮,九六式十五糎加農砲。


《坦克世界-閃擊戰》中出現的五式炮戰車,Wargaming給它起的名字是ホリIII型,但由於37毫米炮的存在,它其實更接近ホリI型,當然主炮已經換成了149毫米口徑的「九六式十五糎加農砲」。當然為了協調,主炮倍徑相比於原本的九六式有一定的縮減。注意這輛車出現的背景是基於大和號戰列艦的地圖「落日軍港」,非常的昭和末日了。


相關模型產品:

模型廠商 Amusing Hobby根據現存的日方資料進行考證,已經先後推出了1/35比例的五式炮戰車ホリI型和ホリII型模型。底盤,戰鬥室均為一體開出,還做出了表面的軋制紋路,套件配有內置彈簧的可動懸掛,拼接活動履帶,以及必要的蝕刻片。在炮口等部位使用了滑塊開模技術,兩種不同的炮盾,以及ホリII型的後置高射機槍等特徵亦有表現,這兩款產品在各大模型店均有銷售。

Amusing Hobby 35A022 五式炮戰車ホリI型盒繪。


Amusing Hobby 35A031 五式炮戰車ホリII型盒繪。


(完)


原創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各位軍事愛好者關注考證與戰史專業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Niwerke)。

本公號目前對外提供的資料目前僅限如下幾項:

1.「尼伯龍根工廠」公眾號日常推送圖文。

2.公眾號作者或管理組成員主講的講座相關內容。

3.公眾號作者或管理組成員錄製的多媒體文件。

4.公眾號參與或主辦的特定活動中提供的紀念品或獎品。

5.其他公眾號或媒體在獲得本公眾號授權後轉載的本公眾號內容。

除此之外,其他內容的實體或電子資料一律不對外提供,請勿發信索取。



另:文中與頁底廣告為騰訊系統隨機分配,本公眾平臺不對其負有任何形式的連帶責任。


最近讚賞機制正在調整,如需打賞,請儘量使用如下二維碼,謝謝。



相關焦點

  • 小專題:「奇哈」(Chi-Ha)是什麼意思?——淺談舊日本軍的坦克命名
    日本的「多炮塔神教」,九五式重戰車(其實僅有26噸)。國情和實戰需求制約了日本對更重型坦克的進一步研發。只不過最終陸軍選擇了防護更好的チハ,チニ也就被放棄了,只留下了一個「試製中戰車チニ」的名字和一輛原型車;而チホ戰車則是另一種試驗方案,是吸收了チハ和チニ優點的一款輕量化中型坦克,通常被稱為「試製九八式中戰車」。這就體現了2文字命名法在坦克車型考證中的一個作用,通過對一些「被跳過」的代號的查找,可以了解到一些未定型列裝的坦克方案。
  • 《軍人志》從伊呂波歌到神武紀元,日本戰車命名的門道還真多!
    受到西方「多炮塔神教」的影響,日本技術人員搞出一型雙炮塔重型坦克,於1935年(皇紀2595年)正式定型為「九五式重戰車」。但是,這款重型坦克在中國東北的測試表明,相當笨重,造價又不便宜,在對付反坦克能力薄弱的中國軍隊時顯得太過浪費,於是日本陸軍的重戰車科技線就暫時偃旗息鼓了。
  • 東瀛重坦夢——二戰日本陸軍的唯一「虎」式坦克
    而除了德軍和匈牙利陸軍之外,還有一輛「虎」式是日本陸軍的財產,只是它從未到達過日本本土……作為一個島嶼國家,日本軍工業在二戰中的重心放在海軍和航空工業上。日本陸軍儘管規模龐大,但其裝備水平根本無法與同期的歐美列強陸軍相提並論。
  • 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武器裝備
    有些人,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喜歡吹二戰日本陸軍裝備多好多好?我並不這樣覺得,我認為二戰日本陸軍的裝備最高水準無非是歐美國家二戰前期的水平。
  • 英國軍迷葬禮:裝甲車運棺,全程黑衣紳士抬棺
    本文轉自跟著虹攝看世界隨著非洲黑人抬棺視頻的火爆,英國人也不甘落後,曝光了自己地區特色的抬棺服務——裝甲車運棺!這是一位住在英國的軍事迷尼克的作品。他將一輛英軍制式的FV432履帶式裝甲運兵改裝成靈車,讓有需要的軍事迷可以享受獨一無二的「最後旅程」。
  • 神與劍的傳說——雷律技能名考證
    神道教認為世間萬物均有神靈庇佑,大到山川湖泊,小到雜草碎石,所以號稱八百萬神(やおよろずのかみ)傳說父神伊邪納岐從黃泉國返回後,為了除掉汙穢而在水邊進行祓禊儀式,清洗右眼的時候就誕生了月讀神,後來受父親的命令治理夜之食國。
  • 中國繳獲日本M2重機槍?二戰日本山寨了多少盟軍輕武器?|輕武專欄
    ▲日本12.7毫米一式機關炮二戰雖然日本雖然在東亞逞兇一時,但從本質上來說,其軍事工業與英德美蘇相差甚遠,雖然看起來什麼都能造,但很多高技術含量的裝備還是不能設計生產,因此很多裝備只能靠山寨山寨M2機槍--一式機關炮 日本陸軍航空兵的戰鬥機與日本海軍航空兵的零式戰鬥機不同,日本陸軍在二戰中一直缺乏一種可靠的大口徑機槍,連戰鬥機上的航空機槍也只能用7.7毫米口徑,面對盟軍戰鬥機12.7大管子屢屢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後來日本繳獲美軍M2重機槍後如獲至寶,趕忙山寨,造出了「ホ103」(Ho-103)機槍,也就是日本人口中的「一式 12.7 毫米機關炮
  • 球形閃電自行高炮小考證一則(瑞鶴)
    這個時候德國陸軍(Heer)痛苦地意識到,指望德國空軍(Luftwaffe)保護他們的安全是愈發不現實。此時德國軍隊喪失制空權的情況是愈發嚴重,於是旋風和東風的量產計劃很快就被批准(位於西裡西亞地區的Ostbau-Sagan工廠在這個過程中出力頗多,這個過程,包括旋風和東風的考證,筆者以後的考證話題會有詳述)。
  • 彩繪中的戰爭(71)- 日本陸軍應急決戰機:五式戰小傳
    2001年和2013年,日本模型廠商青島社及Finemolds分別出品了一款垂尾編號為39的日軍戰機:陸軍川崎キ100-I乙,即「五式戰鬥機」一型乙。」為日本陸軍實戰裝備的最後一款戰鬥機。キ100從未為日本陸軍制式採用。因此所謂「五式戰鬥機」的名稱僅依循往例,接續於四式戰鬥機「疾風」(キ84)之後以便於稱呼,並非制式命名,也未有暱稱。但自1945年2月至日本戰敗為止,キ100已生產近400架,並裝備陸軍第五、第一七、第一八、第五九、第二四四等飛行戰隊以及1945年7月明野、常陸教導飛行師團廢止後改制的飛行第一一一、第一一二戰隊進行實戰。
  • 小專題:突擊虎戰車小考證
    與此同時,步兵的反坦克武器性能在二戰時得到了質的提升,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的裝甲被認為在巷戰中生存力堪憂,所以當虎式坦克投入現役之後,利用這種裝甲更厚重的重型坦克底盤開發「巷戰用突擊戰車」的想法就成了一個自然的選擇。
  • 大象大象鼻子長——二戰德國象式坦克殲擊車
    象式坦克殲擊車(Jagdpanzer TIGER/P)的前身「斐迪南」式重型坦克殲擊車從1942年11月份開始生產,由阿爾凱特公司組裝
  • 幻之超重戰車:二戰日本陸軍的150噸超重型坦克計劃
    居安思危!對對手的歷史與現狀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將會使我們在對抗中更加理性並遊刃有餘。2016年6月15日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推送過一篇名為《東瀛重坦夢:二戰日本陸軍的唯一「虎」式坦克》的文章,當中提到過二戰中日本研發過100噸和120噸兩種重型坦克,很多讀者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特此推出專文敘述。
  • 日系手遊一周一報:人獸神三界交戰
    除了《巨神戰爭》、《三國大戰Smash!》、《神聖地下城》這幾款有品質保障的大作之外,小編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明日島嶼》這款畫風有點「粗線條」的樸實親切的3D冒險遊戲。在遊戲中,玩家將來到無人島冒險,除了釣魚、狩獵、製作各種道具等有趣的玩法之外,遊戲支持5人聯機和島上的野獸作戰。《巨神戰爭》講述的是人與神之間的戰役,而《明日島嶼》則是講述了人與獸,與大自然之間的對抗。
  • 二戰日本 97式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二戰時期裝備數量較多,且作為陸軍坦克部隊王牌主力坦克,其特點是結構簡單,有較多改進型號,日本陸軍本部對其評價是「97式中型坦克
  • 回首918:昭和小粉紅,坦克車,舊日本在民族主義狂潮中走向滅亡
    >在二戰期間,日本舊陸軍的總體水平和美國以及歐洲國家相差非常大。這種觀念上的陳舊迂腐,成為後來舊日本陸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面對美軍迅速潰敗的直接原因。三:舊日本陸軍坦克只能運用在技術水平低下的二戰東亞戰場基於運用思路差異,使得舊日系坦克的噸位都非常小,裝甲非常薄弱,而且直到1940年之前,只有初速非常低下的短管炮。
  • 《軍人志》幻之超重戰車:二戰日本陸軍的150噸超重型坦克計劃
    居安思危!對對手的歷史與現狀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將會使我們在對抗中更加理性並遊刃有餘。2016年6月15日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中推送過一篇名為《東瀛重坦夢:二戰日本陸軍的唯一「虎」式坦克》的文章,當中提到過二戰中日本研發過100噸和120噸兩種重型坦克,很多讀者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特此推出專文敘述。
  • 二戰之諾門坎戰役——日本陸軍第一次慘敗!
    二戰之諾門坎戰役——日本陸軍第一次慘敗!1939年5月4日爆發的、歷時135天的那個震驚世界的諾門坎戰爭。
  • 二戰日本海軍炮術(五)初彈觀測,二段打方
    【環境因素】地球曲率,海洋不是一個平面不同緯度的重力加速度不同【聽天由命因素】小TIPS:    二戰期間大部分巡洋艦可以跑出30節以上的速度,即1分鐘可以前進926米的距離,我們以日本海軍二號二十釐炮(50倍徑)發射91式通常彈,初速835米每秒,發射仰角20度為例,炮彈擊中20公裡外的敵艦需要在空中飛行
  • 二戰日本海軍入門知識
    日本海軍的軍銜系統和日本陸軍有很大的不同,分為士官(既軍官)和非士官兩大類。士官軍銜分為三等九級,分別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元帥並不是一級軍銜,而是一種榮譽稱號,授予軍功顯著的大將。
  • 二戰日本陸軍之「貨車山炮」
    二戰日本陸軍之「貨車山炮」日本陸軍在二戰主要參戰國中,機械化程度非常低,也就比沒有工業體系的中華民國強,雖然沒有像樣的裝備,但是前線部隊還是想方設法在現有基礎上提高機械化裝備水平,在大量的戰場改裝中,「貨車山炮」算得上是一種較好的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