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雜誌《航空ファン》1977年12月號,僅為學習交流使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原文觀點。
受訪人:原日本陸軍飛行第244戰隊 第1中隊長 陸軍大尉 生野文介
(1)在B-29攔截戰中彰顯威力
記者:飛行第244戰隊以調布(位於東京都多摩地區東部)為基地,在關東地區的防空作戰中表現十分活躍,生野大尉擔任過第244戰隊第1中隊最後一任的中隊長,請問您是什麼時候調到第244戰隊的呢?
生野:昭和19年(1944年)11月28日。我是和小林(照彥)戰隊長兩個人一起去的。當時我們倆個都在明野(陸軍飛行學校)當教官,我是在九州的都城分校,小林戰隊長是在四國的高松分校的教官,我先由都城前往高松向小林戰隊長報到後,再和他一起在明野乘坐一種名叫「AT」的雙發運輸機前往部隊到任的。
記者:當時戰隊裝備的是三式戰鬥機(飛燕)。三式戰好像打下來不少B-29的樣子。
生野:我認為三式戰在攔截B-29的時候表現是十分出色的。雖然當時B-29的飛行高度普遍在9000米左右,但「飛燕」也是出乎意料的能飛。可以達到與B-29相同或者稍高一些的高度,還配備了德國產的20mm機關炮。這種毛瑟炮,裝填是電動式的,故障也比較少,在對抗B-29的時候發揮出了良好的性能。在這些條件下,244戰隊才取得了如此的戰果。三式戰是一種很適合用於攔截轟炸機的戰鬥機。
記者:問題是發動機?
生野:倒也不是,我認為發動機問題主要跟各部隊所處的戰場環境有關。那些地處紐幾內亞附近,與日本的補給基地相隔遙遠的部隊,由於零部件供給不夠充足,問題就會比較嚴重。無法充分的發揮飛機的性能。而我們戰隊一直駐紮在東京擔任東京的防空任務,整備員(機務)對於三式戰的維護已經比較熟悉,再加上零部件的補給也比較順暢。因此飛機的狀態可以維持在一個非常良好的狀態。無論是飛行員、整備員、還是作為整個戰隊來講都達到了最高的水準,因此才可以將三式戰鬥機「飛燕」所具備的性能,以十二分的水平發揮出來。才能獲得如此的戰果。而談到飛行第244戰隊,是從來沒有被派去外地打過仗的,一直以來戰鬥力也沒有受到特別大的折損,因為這是作為東京防空戰鬥隊而被保留下來的,唯一的一個飛行戰隊。
記者:三式戰鬥機分為搭載Ha40發動機的Ⅰ型機與換裝Ha140發動機的Ⅱ型機,由於這兩型發動機表現的都不夠完美,於是又迅速為其更換了氣冷型的Ha112發動機,並由此誕生出了五式戰鬥機。關於三式戰,Ⅰ型和Ⅱ型您都分別駕駛過嗎?
生野:沒,我開過的全部都是Ⅰ型機。換裝Ⅱ型機的戰隊本來就沒有幾個嘛。
(2)不必擔心遭到反擊的夜間攔截
記者:在攔截B-29轟炸機的時候,夜間出動的情況好像也是比較的多。夜間接敵應該很困難吧……。
生野:與晝間有很大的不同。由於燈火管制一片漆黑,飛機姿態的維持都很困難,再加上缺乏參照物,地點標定也非常難,經常不知道自己到底飛到哪了。如果是現如今的話,有無線電導航之類的系統,直接按照導航系統的指令返航就可以了,而在當時即使有類似的設備,性能也達不到那麼高的水平。
不過,儘管存在上述的種種困難,但就攻擊本身而言,還是夜間比較簡單。夜間敵方轟炸機不但飛的比較低,而且也沒有開火自衛的意思,基本上都不會反擊。我們一邊望著由探照燈照射出的敵機的蹤影,一邊從後方悄悄接近,在基本上保持同速的狀態下,揚起機首進行攻擊。
記者:採用的是後下方攻擊?
生野:是後下方。射擊一次之後,再將機首改平觀察戰果。如果敵機開始起火那就不管它了,如果沒起火,那麼就再進行一次攻擊。編隊訓練採用的也是相同的流程。由於高度比較低,
我方的速度也可以充分的發揮出來。
記者:談到敵方不進行反擊,是因為周圍太黑暗能見度太差導致無法視認目標嗎?還是說我方進入了死角敵方沒有防備?
生野: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當時我們對此也產生了疑問,是為了儘可能多的搭載炸彈而沒有攜帶射手?還是說認為在在夜間行動不會有敵機起飛攔截?具體是怎麼回事我們也不太了解。
所以說,夜間攔截本身還是非常容易的,我們的戰果有一半左右都是在夜間取得的。而在晝間敵機的自衛火力十分兇猛。以至於會讓我們產生畏懼心理,經常心中暗想「不要被炮火命中啊」的那種的程度。
記者:那麼晝間採取什麼樣方法進行攻擊?
生野:前方攻擊法。我們竭盡所能對敵轟炸機的防衛火力布置進行了調查,尋找敵方火力射擊的死角,結果發現只有B-29的前方區域可以利用。剩下的區域無論從哪個角度進入都會遭到猛烈的射擊。本來從正上方攻擊也是可行的,但是由於在晝間敵機會在高高度飛行,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高度差,也就是說無法飛到敵機的上方,所以只能採用前方攻擊的方法。
攻擊時,我方通常採用4機編隊。由我駕駛的1號機在先頭帶隊,下達攻擊命令後率先向敵機發起突擊。在我自己進行突擊的時候,由於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瞄準目標上,因此幾乎注意不到敵人的炮火。結束攻擊之後要脫離對吧。我一邊脫離一邊觀察2號機和3號機的攻擊情況,此時敵機的反擊已經十分猛烈了。
雖然在此之前晝間B-29幾乎都採用高高度來襲,但是在硫磺島陷落以後,由於有了P-51戰鬥機的掩護,飛行高度就降到5000米了。這樣一來就必須先排除P-51的幹擾才能對B-29進行攻擊,這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美國陸軍航空隊P-51「野馬」式戰鬥機
(3)始終難以適應的戰鬥機空戰
記者:飛行第244戰隊在此之前,於12月19日左右,轉移到了濱松基地?
生野:因為濱松正好處於東京和名古屋的正中間。無論是敵機攻擊名古屋,還是對東京進行空襲,都可以從這裡起飛攔截,所以戰隊長以下的主力都去了。
記者:當時,部隊積極的對B-29實施了果斷的衝撞攻擊,衝撞之後生還的記錄也屢見不鮮。我認為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當時採取的衝撞攻擊也是從正面嗎?
生野:是的,也是從正面。我認為無論從前面撞擊,還是從後面撞擊,想獲得生還都是非常困難的。能活下來,那運氣一定是非常的好了。如果說是正面結結實實的撞在一起,那雙方誰也活不了。不過,雖說是撞擊,可是敵人也會進行規避,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對吧。我想不經過嚴格的訓練,也不是那麼簡單說撞就能撞上去的。這和軍艦之間的衝撞攻擊是一樣的道理。
在244戰隊內部的幾個生還例子中,四宮中尉機翼被撞掉,僅依靠一側機翼還是順利返航了。在此之後,中野伍長從後方接敵,由於這是他初次嘗試撞擊敵機因此與敵機擦肩而過。於是又拉起機頭進行了一次嘗試,成功的騎在了B-29的背上。靜靜的騎了上去,給與敵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他本人則依靠降落傘成功的生還了下來。
記者:三式戰是在2月16日敵艦載機大舉進犯時,與敵小型機,也就是敵戰鬥機首次交鋒的嗎?
生野:是的,當時敵機動部隊進犯銚子衝海域,攻擊目標是位於太田的飛機場。為了攔截敵機我們起飛之後,沿利根川經筑波向館林方向前進。來襲的美機是大編隊,「復仇者」魚雷機、「地獄俯衝者」轟炸機等等成群結隊。在館林上空我們與為該編隊提供掩護的F-4U「海盜」戰鬥機展開了空戰。
記者:三式戰鬥機在與「海盜」的空戰中表現如何?
生野:我覺得還可以,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只是「海盜」裝備有6挺機槍,火力強大,射擊起來炮火來像成束的火球一樣猛烈。從性能上講基本上是五五開。我方由於是在自己的本土上空作戰所以也佔有一些優勢。
由於在此之前我們的交戰對象一直是像B-29那樣的大型轟炸機,所以對於小型戰鬥機的攔截,就比較難以適應。總而言之就是一直各自升空,各打各的,從沒有過把部隊集中起來實施大編隊作戰的經驗。最多就是4機編隊,誰準備好了就直接升空作戰去了。由於敵艦載機來襲突然,所以我們確實表現的比較驚慌失措。還沒有做好與敵艦載機進行對抗的準備。我所在的第1中隊,在這一時期也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戰果。
由三菱重工重新復原的三式戰鬥機「飛燕」
(4)換裝五式戰鬥機
記者:於是第二天,戰隊就禁止出擊了。
生野:之後戰隊就退避至了西那須野的飛機場。雖然具體的理由不甚清楚,不過應該還是為了接下來的作戰所作的考慮吧。
記者:5月,戰隊開始裝五式戰鬥機,那麼您最初乘上五式戰鬥機的感受是怎麼樣的呢?
生野:第一次駕駛五式戰鬥機的感受我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不過總的來說五式戰的特點就是具有高可靠性的發動機。無論怎麼樣粗暴的對待都可以令人放心地駕駛。這是該機最令人感到滿意的地方。還有就是盤旋性也非常好。而三式戰鬥機由於在機翼上配備了2門20mm機炮,因此在進入盤旋戰鬥的時候,有失速的傾向。所以三式戰並不是很擅長格鬥戰,是更適合採用打了就跑,即所謂的「一擊脫離」戰法的戰鬥機。那種咬尾繞圈的戰鬥,三式戰並不適合。
而五式戰鬥機呢,20mm機炮是裝在機體上的。因此盤旋性能非常良好。我想按照當年的標準來看,是無愧於「傑作機」這個稱號的。我的那些飛行員戰友們換裝之後也都士氣昂揚,認為只要有了五式戰鬥機就能挽回當前的局勢。
記者:不過在速度方面比三式戰鬥機要慢一些。
生野:我覺得速度的差距並沒有大到能讓人感覺出來的程度。反而在爬升率方面五式戰表現更為良好。對於飛機駕駛員而言,和少許的性能提升相比,還是發動機的高可靠性更讓人心裡有底。因為在空戰時,好不容易才搶佔到對自己有利的戰位,眼看就要取得勝利的時候,由於發動機故障,而眼睜睜地看著敵機逃脫的情況並不是沒有啊……。
記者:五式戰的話,有為了減輕重量提升飛行性能,而將主翼的機槍拆除進行空戰的情況嗎?
生野:或許曾經有人這麼幹過,但在我部基本上是沒有。倒是三式戰,由於盤旋性能不好,為了與敵戰鬥機進行格鬥,有將主翼的20mm機關炮卸下來參加空戰的情況發生過……。
記者:換裝五式戰鬥機的時候,有進行過專門的培訓嗎?
生野:由於是在戰時狀態,所以沒有經歷過什么正規的培訓。拿過諸元表,看一看最大速度是多少,發動機1速的速度是多少,離地角度多少度可以起飛之類的,再領一份使用說明書就完事了。基本上沒有什麼棘手的難點。整個換裝工作比較簡單,剩下的一邊戰鬥一邊逐漸掌握。
由於三式戰鬥機配備的Ha40液冷活塞發動機可靠性不佳,且產能不足導致大量三式機體無發動機可用,於是作為補救措施陸軍迅速決定啟用Ha112星型氣冷活塞發動機替換Ha40,並將這種」換頭「機命名為五式戰鬥機。
(5)8對1的空戰
記者:換裝五式戰鬥機後,第一次參加空戰是……?
生野:具體是在幾號我已經有些記不清楚了,應該是在五月初左右吧。美軍的B-29和P-51聯合編隊對東京進行了轟炸。當天,我駕駛五式戰鬥機攔截B-29返航時,正巧在厚木上空發現由8架P-51組成的編隊正向南飛行。由於當天我已經數次駕機升空攔截,所以當時只有我一架飛機。而美軍的8架飛機正在向南飛行應該也是正在返航途中。在高度方面是我佔據著優勢,於是我就打算在返航前再幹一票,開始下降高度默默地加速追趕上去,正當我即將進入攻擊態勢的時候,先頭的4架美機「啪」的一下就把副油箱給扔了。我就想這是被敵機發現了啊。沒容我開火射擊,敵機就開始做大角度盤旋進行規避。我見狀也立刻盤旋開始進行追擊,結果一個點射下去,炮彈就打光了。
之後,就轉入了8對1的格鬥戰。由於我本人知道五式戰鬥機的性能非常優秀,所以對于格鬥戰還是具有相當的自信。可是,奈何沒有炮彈。所以仗打的非常艱苦。後來,由於美機也已經是在返航途中,燃料不足,所以也不敢戀戰,在格鬥中突然脫離向南方飛去。而我由於沒有炮彈,追上去也沒什麼辦法,也就只好返航了。
記者:只要有了五式戰,就不必擔心被P-51擊落了?
生野:是的。已經具有了絕對的自信。當時降落下來後一數,我的戰機上有24個彈孔。這在當時來說是最多的。而在攔截B-29的時候通常我們只會被命中2-3發的樣子,被命中24發是創紀錄了。
記者:在那以後,裝備五式戰鬥機的第244戰隊被調往九州方向。這是為了掩護前往衝繩的特攻部隊嗎?
生野:主要目的就是掩護特攻隊,如果敵機來空襲九州的話也會對其進行攔截。當時恰逢衝繩戰役正處於最高潮的階段,敵軍正拼盡全力對衝繩實施總攻擊。所以在九州上空會敵的機會幾乎沒有。而且南九州當時正在進入梅雨季節,每天都由於陰雨連綿導致無法出擊。等梅雨季節結束,天氣轉好,美軍已經在衝繩登陸,戰局也已經無法扭轉了。所以說,梅雨對於我方作戰帶來的幹擾是非常大的。由於只能等到天晴才能為特攻隊提供掩護,所以始終未能取得預想中那樣的戰果。
博物館中的五式戰鬥機
記者:對特攻機是採取的全程掩護嗎?
生野:五式戰鬥機由於航程的問題,只能掩護到位於衝繩北部的衝永良部島附近。再往南飛就無法進行掩護了。於是特攻機被紛紛擊毀。上面認為這樣下去不行,打算為五式戰鬥機緊急加裝機腹副油箱。就是說在原有標配的兩個翼下副油箱外,還要在機腹再裝一個可投棄的副油箱。於是在知覽進行了各種測試,儘管已經開始裝機試驗,但在到達投入使用的狀態之前,衝繩就已經陷落了。
記者:五式戰是局戰(局地戰鬥機即截擊機),所以腿(續航距離)短也沒有辦法。
生野:是這樣。從這點來看,P-51是從硫磺島飛過來的,所以它的腿很長。五式戰和其比較起來,戰鬥性能還是可以的,航程方面就不行了。另外我們的戰鬥機在防彈能力上面也比較弱。無論是P-51也好,還是格魯曼(F6F)也好,從後面追上去「砰砰砰」的打,明明命中了很多發炮彈,卻一點反應都沒有,很難起火。而日本飛機在這種情況下一打就著。雙方防護的差距就有這麼大。
(6)最後的空戰
記者:據說在知覽上空,五式戰擊落了很多F4U「海盜」式戰鬥機?
生野:那應該不是我們中隊的戰果。我沒什麼印象了。由於當時沒有雷達為我們引導,再加上敵機又來的比較突然。諸如現在敵機出現在鹿兒島上空、出現在枕崎上空之類的,下面會給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情報,可等我們到了地方一看,敵機已經不見了,所以在當時能與敵機遭遇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244戰隊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前的一個月左右,在九州也就是現在的八日市這個地方表現的十分出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本人在轉移至八日市不久就受了傷,住進了醫院。
記者:那是因為在7月16日的空戰當中你負了傷,有關當時的詳細情況您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生野:這個我記得很清楚。衝繩作戰結束以後,我們雖然已經返回了八日市,但是當時部隊已經開始施行保存實力的策略,飛機一律禁止出動,全部保存在機庫或者掩體裡面。因此16日出擊禁令解除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當時在伊勢神宮偏南的地方有一個叫「波切」的雷達站,根據這個雷達站的情報我們獲悉,敵人的大編隊正在北上。於是,各部以中隊為單位依次起飛前去攔截,我的中隊最初也起飛了8架飛機。
可是,由於部隊才剛從衝繩作戰中撤下來,飛機的維護保養工作做的不好,故障很多,飛機一架、兩架不斷地掉隊。編隊由伊勢神宮向波切的方向前進,結果飛到四日市附近的時候,就只剩下2架飛機了。是我和中井曹長的2架的飛機。這時候,美軍的P-51編隊出現了。最初看到的只有2架左右。由於無論是在東京的防空戰中也好,還是在衝繩的作戰中也好,我都對五式戰鬥機充滿了絕對的自信,所以就義無反顧地衝了上去,開始了空中格鬥戰。
之後,就在2v2的情況下擊落了2架P-51,而且是在從一開始中井曹長就被擊落的狀態下,由我獨自一人擊落的。儘管如此,在隨後的空戰中我還是被敵機擊落,而不得不跳傘逃生。跳傘後一邊下落我一邊往周圍觀察,敵機豈止12架之多。周圍到處都是大量的P-51。當時在混亂中升空,接敵的只有我的中隊。如果其他的中隊也能過來協助的話,或許還能獲得更多一些的戰果。雖然我也一直在反省,由於對五式戰鬥機的性能比較自信,在加之15日以前部隊一直保存實力沒有出動,就有些衝動,意氣用事最終導致了事與願違的結果……。
當時來講,作為一名戰鬥機的駕駛員,在地面上坐看敵人的飛機在自己本方的飛機場上空橫行,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有自信,所以不管敵機來多少,就算我們只有1架、2架飛機,也要升空去跟他們幹。
記者:部隊裝備的五式戰鬥機的駕駛艙採用的是水滴型風擋嗎?
生野:不是,感覺跟三式戰鬥機的風擋差不多。關於換成水滴型風擋這件事,我沒什麼印象。因為五式戰鬥機從裝備部隊到戰爭結束,只有很短暫的一段時間,以戰隊為單位,長的也就使用了4個月左右,短的只有1、2個月。因此未能充分發揮出其真正的性能就匆匆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不過,對於飛行第244戰隊而言,攔截B-29的時候三式戰鬥機表現非常出色。而當敵人的戰鬥機開始為B-29提供護航掩護的時候,戰隊亦開始換裝五式戰鬥機,由於該機既可以攔截B29也可以對抗敵戰鬥機,所以戰隊才得以繼續提高戰果。
三式戰鬥機與五式戰鬥機線圖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