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式戰到五式戰 原日本陸軍飛行244戰隊中隊長訪談錄

2021-02-15 戰史編譯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雜誌《航空ファン》1977年12月號,僅為學習交流使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原文觀點。

 

受訪人:原日本陸軍飛行第244戰隊 第1中隊長  陸軍大尉  生野文介

 

(1)在B-29攔截戰中彰顯威力

 

記者:飛行第244戰隊以調布(位於東京都多摩地區東部)為基地,在關東地區的防空作戰中表現十分活躍,生野大尉擔任過第244戰隊第1中隊最後一任的中隊長,請問您是什麼時候調到第244戰隊的呢?

 

生野:昭和19年(1944年)11月28日。我是和小林(照彥)戰隊長兩個人一起去的。當時我們倆個都在明野(陸軍飛行學校)當教官,我是在九州的都城分校,小林戰隊長是在四國的高松分校的教官,我先由都城前往高松向小林戰隊長報到後,再和他一起在明野乘坐一種名叫「AT」的雙發運輸機前往部隊到任的。

 



記者:當時戰隊裝備的是三式戰鬥機(飛燕)。三式戰好像打下來不少B-29的樣子。

 

生野:我認為三式戰在攔截B-29的時候表現是十分出色的。雖然當時B-29的飛行高度普遍在9000米左右,但「飛燕」也是出乎意料的能飛。可以達到與B-29相同或者稍高一些的高度,還配備了德國產的20mm機關炮。這種毛瑟炮,裝填是電動式的,故障也比較少,在對抗B-29的時候發揮出了良好的性能。在這些條件下,244戰隊才取得了如此的戰果。三式戰是一種很適合用於攔截轟炸機的戰鬥機。

 

記者:問題是發動機?

 

生野:倒也不是,我認為發動機問題主要跟各部隊所處的戰場環境有關。那些地處紐幾內亞附近,與日本的補給基地相隔遙遠的部隊,由於零部件供給不夠充足,問題就會比較嚴重。無法充分的發揮飛機的性能。而我們戰隊一直駐紮在東京擔任東京的防空任務,整備員(機務)對於三式戰的維護已經比較熟悉,再加上零部件的補給也比較順暢。因此飛機的狀態可以維持在一個非常良好的狀態。無論是飛行員、整備員、還是作為整個戰隊來講都達到了最高的水準,因此才可以將三式戰鬥機「飛燕」所具備的性能,以十二分的水平發揮出來。才能獲得如此的戰果。而談到飛行第244戰隊,是從來沒有被派去外地打過仗的,一直以來戰鬥力也沒有受到特別大的折損,因為這是作為東京防空戰鬥隊而被保留下來的,唯一的一個飛行戰隊。

記者:三式戰鬥機分為搭載Ha40發動機的Ⅰ型機與換裝Ha140發動機的Ⅱ型機,由於這兩型發動機表現的都不夠完美,於是又迅速為其更換了氣冷型的Ha112發動機,並由此誕生出了五式戰鬥機。關於三式戰,Ⅰ型和Ⅱ型您都分別駕駛過嗎?

 

生野:沒,我開過的全部都是Ⅰ型機。換裝Ⅱ型機的戰隊本來就沒有幾個嘛。

 

(2)不必擔心遭到反擊的夜間攔截

 

記者:在攔截B-29轟炸機的時候,夜間出動的情況好像也是比較的多。夜間接敵應該很困難吧……。

 

生野:與晝間有很大的不同。由於燈火管制一片漆黑,飛機姿態的維持都很困難,再加上缺乏參照物,地點標定也非常難,經常不知道自己到底飛到哪了。如果是現如今的話,有無線電導航之類的系統,直接按照導航系統的指令返航就可以了,而在當時即使有類似的設備,性能也達不到那麼高的水平。

  不過,儘管存在上述的種種困難,但就攻擊本身而言,還是夜間比較簡單。夜間敵方轟炸機不但飛的比較低,而且也沒有開火自衛的意思,基本上都不會反擊。我們一邊望著由探照燈照射出的敵機的蹤影,一邊從後方悄悄接近,在基本上保持同速的狀態下,揚起機首進行攻擊。

 

記者:採用的是後下方攻擊?

 

生野:是後下方。射擊一次之後,再將機首改平觀察戰果。如果敵機開始起火那就不管它了,如果沒起火,那麼就再進行一次攻擊。編隊訓練採用的也是相同的流程。由於高度比較低,

我方的速度也可以充分的發揮出來。

 

記者:談到敵方不進行反擊,是因為周圍太黑暗能見度太差導致無法視認目標嗎?還是說我方進入了死角敵方沒有防備?

 

生野: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當時我們對此也產生了疑問,是為了儘可能多的搭載炸彈而沒有攜帶射手?還是說認為在在夜間行動不會有敵機起飛攔截?具體是怎麼回事我們也不太了解。

 

所以說,夜間攔截本身還是非常容易的,我們的戰果有一半左右都是在夜間取得的。而在晝間敵機的自衛火力十分兇猛。以至於會讓我們產生畏懼心理,經常心中暗想「不要被炮火命中啊」的那種的程度。

 

記者:那麼晝間採取什麼樣方法進行攻擊?

 

生野:前方攻擊法。我們竭盡所能對敵轟炸機的防衛火力布置進行了調查,尋找敵方火力射擊的死角,結果發現只有B-29的前方區域可以利用。剩下的區域無論從哪個角度進入都會遭到猛烈的射擊。本來從正上方攻擊也是可行的,但是由於在晝間敵機會在高高度飛行,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高度差,也就是說無法飛到敵機的上方,所以只能採用前方攻擊的方法。

 

攻擊時,我方通常採用4機編隊。由我駕駛的1號機在先頭帶隊,下達攻擊命令後率先向敵機發起突擊。在我自己進行突擊的時候,由於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瞄準目標上,因此幾乎注意不到敵人的炮火。結束攻擊之後要脫離對吧。我一邊脫離一邊觀察2號機和3號機的攻擊情況,此時敵機的反擊已經十分猛烈了。

 

雖然在此之前晝間B-29幾乎都採用高高度來襲,但是在硫磺島陷落以後,由於有了P-51戰鬥機的掩護,飛行高度就降到5000米了。這樣一來就必須先排除P-51的幹擾才能對B-29進行攻擊,這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美國陸軍航空隊P-51「野馬」式戰鬥機

(3)始終難以適應的戰鬥機空戰

 

記者:飛行第244戰隊在此之前,於12月19日左右,轉移到了濱松基地?

 

生野:因為濱松正好處於東京和名古屋的正中間。無論是敵機攻擊名古屋,還是對東京進行空襲,都可以從這裡起飛攔截,所以戰隊長以下的主力都去了。

 

記者:當時,部隊積極的對B-29實施了果斷的衝撞攻擊,衝撞之後生還的記錄也屢見不鮮。我認為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當時採取的衝撞攻擊也是從正面嗎?

 

生野:是的,也是從正面。我認為無論從前面撞擊,還是從後面撞擊,想獲得生還都是非常困難的。能活下來,那運氣一定是非常的好了。如果說是正面結結實實的撞在一起,那雙方誰也活不了。不過,雖說是撞擊,可是敵人也會進行規避,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對吧。我想不經過嚴格的訓練,也不是那麼簡單說撞就能撞上去的。這和軍艦之間的衝撞攻擊是一樣的道理。

 

在244戰隊內部的幾個生還例子中,四宮中尉機翼被撞掉,僅依靠一側機翼還是順利返航了。在此之後,中野伍長從後方接敵,由於這是他初次嘗試撞擊敵機因此與敵機擦肩而過。於是又拉起機頭進行了一次嘗試,成功的騎在了B-29的背上。靜靜的騎了上去,給與敵機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他本人則依靠降落傘成功的生還了下來。

 

記者:三式戰是在2月16日敵艦載機大舉進犯時,與敵小型機,也就是敵戰鬥機首次交鋒的嗎?

 

生野:是的,當時敵機動部隊進犯銚子衝海域,攻擊目標是位於太田的飛機場。為了攔截敵機我們起飛之後,沿利根川經筑波向館林方向前進。來襲的美機是大編隊,「復仇者」魚雷機、「地獄俯衝者」轟炸機等等成群結隊。在館林上空我們與為該編隊提供掩護的F-4U「海盜」戰鬥機展開了空戰。

 

記者:三式戰鬥機在與「海盜」的空戰中表現如何?

 

生野:我覺得還可以,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只是「海盜」裝備有6挺機槍,火力強大,射擊起來炮火來像成束的火球一樣猛烈。從性能上講基本上是五五開。我方由於是在自己的本土上空作戰所以也佔有一些優勢。

 

由於在此之前我們的交戰對象一直是像B-29那樣的大型轟炸機,所以對於小型戰鬥機的攔截,就比較難以適應。總而言之就是一直各自升空,各打各的,從沒有過把部隊集中起來實施大編隊作戰的經驗。最多就是4機編隊,誰準備好了就直接升空作戰去了。由於敵艦載機來襲突然,所以我們確實表現的比較驚慌失措。還沒有做好與敵艦載機進行對抗的準備。我所在的第1中隊,在這一時期也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戰果。

 

由三菱重工重新復原的三式戰鬥機「飛燕」

(4)換裝五式戰鬥機

 

記者:於是第二天,戰隊就禁止出擊了。

 

生野:之後戰隊就退避至了西那須野的飛機場。雖然具體的理由不甚清楚,不過應該還是為了接下來的作戰所作的考慮吧。

 

記者:5月,戰隊開始裝五式戰鬥機,那麼您最初乘上五式戰鬥機的感受是怎麼樣的呢?

 

生野:第一次駕駛五式戰鬥機的感受我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不過總的來說五式戰的特點就是具有高可靠性的發動機。無論怎麼樣粗暴的對待都可以令人放心地駕駛。這是該機最令人感到滿意的地方。還有就是盤旋性也非常好。而三式戰鬥機由於在機翼上配備了2門20mm機炮,因此在進入盤旋戰鬥的時候,有失速的傾向。所以三式戰並不是很擅長格鬥戰,是更適合採用打了就跑,即所謂的「一擊脫離」戰法的戰鬥機。那種咬尾繞圈的戰鬥,三式戰並不適合。

 

而五式戰鬥機呢,20mm機炮是裝在機體上的。因此盤旋性能非常良好。我想按照當年的標準來看,是無愧於「傑作機」這個稱號的。我的那些飛行員戰友們換裝之後也都士氣昂揚,認為只要有了五式戰鬥機就能挽回當前的局勢。

 

記者:不過在速度方面比三式戰鬥機要慢一些。

 

生野:我覺得速度的差距並沒有大到能讓人感覺出來的程度。反而在爬升率方面五式戰表現更為良好。對於飛機駕駛員而言,和少許的性能提升相比,還是發動機的高可靠性更讓人心裡有底。因為在空戰時,好不容易才搶佔到對自己有利的戰位,眼看就要取得勝利的時候,由於發動機故障,而眼睜睜地看著敵機逃脫的情況並不是沒有啊……。

 

記者:五式戰的話,有為了減輕重量提升飛行性能,而將主翼的機槍拆除進行空戰的情況嗎?

 

生野:或許曾經有人這麼幹過,但在我部基本上是沒有。倒是三式戰,由於盤旋性能不好,為了與敵戰鬥機進行格鬥,有將主翼的20mm機關炮卸下來參加空戰的情況發生過……。

 

記者:換裝五式戰鬥機的時候,有進行過專門的培訓嗎?

 

生野:由於是在戰時狀態,所以沒有經歷過什么正規的培訓。拿過諸元表,看一看最大速度是多少,發動機1速的速度是多少,離地角度多少度可以起飛之類的,再領一份使用說明書就完事了。基本上沒有什麼棘手的難點。整個換裝工作比較簡單,剩下的一邊戰鬥一邊逐漸掌握。

由於三式戰鬥機配備的Ha40液冷活塞發動機可靠性不佳,且產能不足導致大量三式機體無發動機可用,於是作為補救措施陸軍迅速決定啟用Ha112星型氣冷活塞發動機替換Ha40,並將這種」換頭「機命名為五式戰鬥機。

(5)8對1的空戰

 

記者:換裝五式戰鬥機後,第一次參加空戰是……?

 

生野:具體是在幾號我已經有些記不清楚了,應該是在五月初左右吧。美軍的B-29和P-51聯合編隊對東京進行了轟炸。當天,我駕駛五式戰鬥機攔截B-29返航時,正巧在厚木上空發現由8架P-51組成的編隊正向南飛行。由於當天我已經數次駕機升空攔截,所以當時只有我一架飛機。而美軍的8架飛機正在向南飛行應該也是正在返航途中。在高度方面是我佔據著優勢,於是我就打算在返航前再幹一票,開始下降高度默默地加速追趕上去,正當我即將進入攻擊態勢的時候,先頭的4架美機「啪」的一下就把副油箱給扔了。我就想這是被敵機發現了啊。沒容我開火射擊,敵機就開始做大角度盤旋進行規避。我見狀也立刻盤旋開始進行追擊,結果一個點射下去,炮彈就打光了。

 

之後,就轉入了8對1的格鬥戰。由於我本人知道五式戰鬥機的性能非常優秀,所以對于格鬥戰還是具有相當的自信。可是,奈何沒有炮彈。所以仗打的非常艱苦。後來,由於美機也已經是在返航途中,燃料不足,所以也不敢戀戰,在格鬥中突然脫離向南方飛去。而我由於沒有炮彈,追上去也沒什麼辦法,也就只好返航了。

 

記者:只要有了五式戰,就不必擔心被P-51擊落了?

 

生野:是的。已經具有了絕對的自信。當時降落下來後一數,我的戰機上有24個彈孔。這在當時來說是最多的。而在攔截B-29的時候通常我們只會被命中2-3發的樣子,被命中24發是創紀錄了。

 

記者:在那以後,裝備五式戰鬥機的第244戰隊被調往九州方向。這是為了掩護前往衝繩的特攻部隊嗎?

 

生野:主要目的就是掩護特攻隊,如果敵機來空襲九州的話也會對其進行攔截。當時恰逢衝繩戰役正處於最高潮的階段,敵軍正拼盡全力對衝繩實施總攻擊。所以在九州上空會敵的機會幾乎沒有。而且南九州當時正在進入梅雨季節,每天都由於陰雨連綿導致無法出擊。等梅雨季節結束,天氣轉好,美軍已經在衝繩登陸,戰局也已經無法扭轉了。所以說,梅雨對於我方作戰帶來的幹擾是非常大的。由於只能等到天晴才能為特攻隊提供掩護,所以始終未能取得預想中那樣的戰果。

 

博物館中的五式戰鬥機

記者:對特攻機是採取的全程掩護嗎?

 

生野:五式戰鬥機由於航程的問題,只能掩護到位於衝繩北部的衝永良部島附近。再往南飛就無法進行掩護了。於是特攻機被紛紛擊毀。上面認為這樣下去不行,打算為五式戰鬥機緊急加裝機腹副油箱。就是說在原有標配的兩個翼下副油箱外,還要在機腹再裝一個可投棄的副油箱。於是在知覽進行了各種測試,儘管已經開始裝機試驗,但在到達投入使用的狀態之前,衝繩就已經陷落了。

 

記者:五式戰是局戰(局地戰鬥機即截擊機),所以腿(續航距離)短也沒有辦法。

 

生野:是這樣。從這點來看,P-51是從硫磺島飛過來的,所以它的腿很長。五式戰和其比較起來,戰鬥性能還是可以的,航程方面就不行了。另外我們的戰鬥機在防彈能力上面也比較弱。無論是P-51也好,還是格魯曼(F6F)也好,從後面追上去「砰砰砰」的打,明明命中了很多發炮彈,卻一點反應都沒有,很難起火。而日本飛機在這種情況下一打就著。雙方防護的差距就有這麼大。

 

(6)最後的空戰

 

記者:據說在知覽上空,五式戰擊落了很多F4U「海盜」式戰鬥機?

 

生野:那應該不是我們中隊的戰果。我沒什麼印象了。由於當時沒有雷達為我們引導,再加上敵機又來的比較突然。諸如現在敵機出現在鹿兒島上空、出現在枕崎上空之類的,下面會給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情報,可等我們到了地方一看,敵機已經不見了,所以在當時能與敵機遭遇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244戰隊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前的一個月左右,在九州也就是現在的八日市這個地方表現的十分出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本人在轉移至八日市不久就受了傷,住進了醫院。

 

記者:那是因為在7月16日的空戰當中你負了傷,有關當時的詳細情況您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生野:這個我記得很清楚。衝繩作戰結束以後,我們雖然已經返回了八日市,但是當時部隊已經開始施行保存實力的策略,飛機一律禁止出動,全部保存在機庫或者掩體裡面。因此16日出擊禁令解除的時候,大家都很高興。當時在伊勢神宮偏南的地方有一個叫「波切」的雷達站,根據這個雷達站的情報我們獲悉,敵人的大編隊正在北上。於是,各部以中隊為單位依次起飛前去攔截,我的中隊最初也起飛了8架飛機。

 

可是,由於部隊才剛從衝繩作戰中撤下來,飛機的維護保養工作做的不好,故障很多,飛機一架、兩架不斷地掉隊。編隊由伊勢神宮向波切的方向前進,結果飛到四日市附近的時候,就只剩下2架飛機了。是我和中井曹長的2架的飛機。這時候,美軍的P-51編隊出現了。最初看到的只有2架左右。由於無論是在東京的防空戰中也好,還是在衝繩的作戰中也好,我都對五式戰鬥機充滿了絕對的自信,所以就義無反顧地衝了上去,開始了空中格鬥戰。

 

之後,就在2v2的情況下擊落了2架P-51,而且是在從一開始中井曹長就被擊落的狀態下,由我獨自一人擊落的。儘管如此,在隨後的空戰中我還是被敵機擊落,而不得不跳傘逃生。跳傘後一邊下落我一邊往周圍觀察,敵機豈止12架之多。周圍到處都是大量的P-51。當時在混亂中升空,接敵的只有我的中隊。如果其他的中隊也能過來協助的話,或許還能獲得更多一些的戰果。雖然我也一直在反省,由於對五式戰鬥機的性能比較自信,在加之15日以前部隊一直保存實力沒有出動,就有些衝動,意氣用事最終導致了事與願違的結果……。

 

當時來講,作為一名戰鬥機的駕駛員,在地面上坐看敵人的飛機在自己本方的飛機場上空橫行,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因為大家都有自信,所以不管敵機來多少,就算我們只有1架、2架飛機,也要升空去跟他們幹。

 

記者:部隊裝備的五式戰鬥機的駕駛艙採用的是水滴型風擋嗎?

 

生野:不是,感覺跟三式戰鬥機的風擋差不多。關於換成水滴型風擋這件事,我沒什麼印象。因為五式戰鬥機從裝備部隊到戰爭結束,只有很短暫的一段時間,以戰隊為單位,長的也就使用了4個月左右,短的只有1、2個月。因此未能充分發揮出其真正的性能就匆匆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不過,對於飛行第244戰隊而言,攔截B-29的時候三式戰鬥機表現非常出色。而當敵人的戰鬥機開始為B-29提供護航掩護的時候,戰隊亦開始換裝五式戰鬥機,由於該機既可以攔截B29也可以對抗敵戰鬥機,所以戰隊才得以繼續提高戰果。

三式戰鬥機與五式戰鬥機線圖對比

 

 

 

 

 

 

 

 

 

 

 

 

 

 

 

 

 

 

 

 

 

 

 

 

 

 

 

 

 

 

 

 

 

 

 

 

 

 

相關焦點

  • 彩繪中的戰爭(71)- 日本陸軍應急決戰機:五式戰小傳
    キ100從未為日本陸軍制式採用。因此所謂「五式戰鬥機」的名稱僅依循往例,接續於四式戰鬥機「疾風」(キ84)之後以便於稱呼,並非制式命名,也未有暱稱。但自1945年2月至日本戰敗為止,キ100已生產近400架,並裝備陸軍第五、第一七、第一八、第五九、第二四四等飛行戰隊以及1945年7月明野、常陸教導飛行師團廢止後改制的飛行第一一一、第一一二戰隊進行實戰。
  • 川崎Ki100/陸軍五式戰鬥機小傳
    這些所謂的「無頭機」的積壓情況具體如下,9月—27架、10月—68架、11月—139架、12月達到了最高峰值—208架,為了完成預定的生產計劃,一直對換裝其他型號發動機一事不甚積極的軍需省與陸軍方面也改變了主意,於10月下達了三式戰Ⅱ型更換發動機的指示,同時決定將換發後的該機重新命名為Ki100。
  • 旭日戰隼--日本陸軍一式戰鬥機簡史
    然而,作為一種生產數量僅次於零戰的陸軍戰鬥機,一式戰鬥機雖然在海外沒有零戰那般有名,卻在日本國內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從太平洋戰爭伊始,作為陸軍主力戰鬥機的一式戰,幾乎參與了日本陸軍所有的進攻作戰,從中國戰場到南太平洋戰線,哪裡有陸軍的飛行戰隊,哪裡就有一式戰的身影。
  • 第1飛行戰隊
    九七戰,第一戰隊,第1中隊中隊長井上大尉機日本陸軍最早的戰鬥機部隊。前身是大正4年10月在所澤編成的航空大隊。1939年,與第11飛行戰隊一起參加諾門罕戰役,誕生了日本第一批王牌飛行員。8月30日,第1飛行戰隊下屬30架戰鬥機移動至日本西部軍區,駐紮福岡縣雁之巢機場,迎擊從中國大陸飛來日本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10月8日,為捷號作戰進行集結,戰隊下屬一共38架疾風,23機由福岡雁之巢機場起飛,後續10機於10月24日抵達菲律賓克拉克機場。
  • 五式戰鬥機與本土防空戰
    所以,駕駛過五式戰的戰友大家都一致認為五式戰鬥機的性能更好。因為三式戰是所謂的「殺人機」嘛。不管是九七戰、一式戰(隼)、還是五式戰,發動機要發生故障的時候,都會多多少少有一些「先兆」。這裡那裡的會出現一些反常的現象,然後發動機才會停車。而三式戰即使飛行狀態良好也會突然空中停車,真是無可奈何。採用液體冷卻的發動機,它的傳動軸都比較長,我想這可能是導致故障頻發的一個主要的弱點。
  • 生不逢時的「大東亞決戰機」--日本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的故事
    然而,作為同樣擁有大規模的航空兵部隊的日本陸軍,雖然其主力戰鬥機的名聲並不如零戰那麼響亮,但經過數年的設計和實戰經驗積累,日本陸軍航空兵的戰鬥機從九七式戰鬥機開始,經歷了一式戰「隼」、二式單戰「鍾馗」等各型戰鬥機的實際運用後,最終拿出了集合了當時日本軍用航空技術大成的先進戰鬥機,在日本接近戰敗投降之時被冠以「大東亞決戰機」的名號投入了戰場。
  • 加藤隼戰隊~第64飛行戰隊~(2)初露鋒芒
    一式戰隼1型丙,第64戰隊2中隊,中隊長高山忠雄中尉機海軍拒絕派出珍貴的戰鬥機掩護馬來部隊運輸船,要日本陸航自己掩護,陸航這邊老舊的九七式戰鬥機航程只有400英裡,新銳的一式戰鬥機僅裝備了5個中隊,用於護航運輸船也是捉襟見肘,為了掩護登陸運輸船前往G點展開攻勢,第64戰隊被第三飛行集團選中執行派出遠程戰鬥機掩護運輸船的任務。
  • 五式重戰隕落後的這臺「直射火炮」!快樂到你根本想像不到!
    四式重戰和五式重戰其實都是WG捏造的坦克,從設想到圖紙再到實車完全是子虛烏有。不過這「120噸」的幾臺坦克,倒也還有可取之處,那個5級120噸試驗型更是連實車都有(日本人自己的的說法),不過現在只剩下一塊履帶板放在神社裡供著了。
  • 附錄2​:日本陸航飛行戰隊系列索引連結​
    第108飛行戰隊,第109飛行戰隊Ki-45 二式復戰「屠龍」第4、5、13、16、21、27、45、53、65、67、70戰隊Ki-100 五式戰鬥機第5、17、18、59戰隊、第111、112、244戰隊Ki-84 四式戰鬥機「疾風」
  • 彩繪中的戰爭(68)- 披著菊水紋的「疾風」戰隊
    未經允許,謝絕轉載2005年日本模型廠商長谷川出品了一款1/32比例日本陸軍中島四式戰鬥機「疾風」,其垂尾上的菊水紋頗具特色根據廠家給出的塗裝設定,這架「疾風」一型甲 (キ84-I甲)/キ84增加試作機,為日本陸軍飛行第二二戰隊第一中隊舟橋四郎中尉座機,出廠序號932,1944
  • 海鷲的衰亡之日美瓜島航空絞殺戰——前戲
    日本海軍的二式飛行大艇,這是一種航程恐怖遠的四發重型水上飛機,多用於偵察和反潛日本海軍將航空兵力分為艦載航空兵和岸基航空兵兩大類,艦載航空兵以陸續建成的幾艘母艦為載具進行航空母艦戰術研究,岸基航空兵則以開發長距離魚雷反艦飛機為重點,兼顧對地支援。基於上述側重點,艦載航空兵最終拿出了艦戰、艦攻、艦爆、艦偵、水偵等幾類飛機,岸基航空兵則拿出了局戰、陸攻、陸爆、大艇和陸偵等幾類飛機。
  • 川崎Ki-61/三式戰鬥機飛燕小傳(下)
    然後,緊接著在片岡、金原兩位試飛員的操縱下,同樣也是在各務原機場進行的發動機一速的社內測試中,1號機飛出了當時來說令人驚訝的590千米/小時的高速度,很快就顯示出了該機性能優越的一面。 在3架試作機全部完成之後,川崎又生產了9架增加試作機,這些飛機在結束了川崎社內的測試項目之後,又被送到了陸軍航空審查部,接受陸軍的測試飛行。
  • 彩繪中的戰爭(51)- 坎門諾事變中的中島九七式戰鬥機
    :三零F1M2零式水上觀測機彩繪中的戰爭(36)- 替罪羔羊:中途島海戰中利根號四號水偵機的故事彩繪中的戰爭(41)- 奪命紙鶴:美軍二戰第二號空戰王牌的隕落彩繪中的戰爭(44)- 日本陸軍「赤穗四七義士」中隊及二式戰「鍾馗」二三事彩繪中的戰爭(46)-秋水三尺露を払う:三菱J8M1/キ200小傳一般歐洲模型廠商極少出品日本軍機模型
  • 第26飛行戰隊
    戰鬥.輕爆]使用機種:九七輕爆,九九式襲擊機,九七式戰鬥機,一式戰鬥機隼,三式戰鬥機飛燕10月,進駐蘇門答臘島巨港油田,執行防空任務,當時中隊長是塚越朝紀中尉,指揮8架一式戰隼2型。1944年2月19日,進駐越南河內,迎擊中國大陸飛來的P40戰鬥機,沒有取得戰果。3月,進駐印度洋方面安達曼群島,掩護運輸船。
  • 第29飛行戰隊
    3月5日,移駐偽滿洲杏樹。7月,轉屬第8飛行師團,進駐臺灣臺中,擔任防空任務,配備二式戰鬥機鍾馗38機。8月26日,轉用於中國大陸方面,約20機進駐武昌,參加8~10月豫湘桂作戰。因為前任戰隊長川田武雄少佐患了登革熱病倒,由飛行隊長土橋正次少佐率領20機進駐克拉克基地。
  • 日本陸軍航空隊,最強戰機為何以中國神仙命名?47飛行戰隊始末
    在日本,因為傳統上軍部勢力分為陸軍、海軍,所以空軍沒有在軍部佔得獨立的一席之地,而是被劃為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第47飛行戰隊的前身是獨立47飛行中隊。此中隊成立的目的並不是陸軍航空兵作戰之用,僅是為了測試陸軍新式戰鬥機ki44(後來的「鍾馗」)的性能而臨時成立。中隊成立之初,就配備了日本王牌飛行員黑江保彥、坂川敏雄等。
  • 二式單戰VS格魯曼F6F(下)
    要給戰隊長報仇!」。 「明白,現在馬上就去」。我放下電話,立刻換上飛行服,急匆匆地朝著指揮所的方向跑去。雖然此時渾身上下依然疼痛,但事到如今也顧不上那麼許多。等我急匆匆地趕到指揮所,正趕上兩架二單已經離地升空了。 「壞了,要趕不上了」。我不禁暗暗叫苦。
  • 中島Ki-27/97式戰鬥機小傳(下)
    寫在前面的話:本文原刊載於日本文林堂「世界の傑作機」NO.29,全文略有刪節,僅為學習交流使用,不代表譯者認同原文觀點。
  • 日本陸軍三菱九七式重轟炸機的型號發展與識別特徵
    今天突然有讀者質疑這圖片上的飛機到底是不是九七式重爆。就是這張圖這張照片比較有名,引用的文章也很多,日本陸軍飛行第14戰隊的九七式重爆二型乙(キ21-II乙,英文寫作Ki21-IIb),這是確定無疑的。那麼為何讀者會有此一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