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謀:我們被社會控制得究竟是越來越嚴,還是越來越鬆了呢?|讀書

2021-12-24 不好為師而人師者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劉永謀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保留一切智慧財產權。

據說,貝尼格的《控制革命》(1986)是傳播學的經典著作。但是,從內容上看,這本書基本上是一本歷史著作——準確地說,屬於經濟-技術史著作——當然,其中也涉及傳播技術興起的歷史過程。

很明顯,《控制革命》受到錢德勒巨製《看得見的手》(1977)影響巨大。大致來說,兩本書都是研究1840年至20世紀20年代(《看得見的手》)、30年代(《控制革命》)美國的經濟-技術發展的歷史。兩本書的目標和視角不同,因而從同一段歷史中得出不同的結論。錢德勒討論管理革命,認為美國從市場資本主義演進到經理式資本主義;而貝尼格討論控制革命,認為美國從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而二戰之後的計算機社會不過是信息社會發展的新階段。

說實話,和《看得見的手》相比,《控制革命》相形見絀。起碼從歷史學的視角看,錢德勒的書資料極其翔實,書要厚一倍。並且,如果要說思想,貝尼格的想法並沒有多麼深刻,應該見功力的是運用歷史材料來論證自己思想。他說,控制革命理論能夠綜合當時各種社會轉型思想,比如貝爾的後工業社會理論、布熱津斯基的電子技術時代理論、埃呂爾的技術社會以及古德納新階級理論等,這些觀點都是控制革命的某個方面的表徵。應該說,這種說法太過自信了,因為30年後看,控制革命理論並沒有比上述列舉的思想更流行。

總的來說,貝尼格的思想不複雜。如《控制革命》的副標題「信息社會的技術和經濟起源」所示,他的目標是要回答信息社會(臺灣譯本翻譯為「資訊社會」)興起的過程,主要包括原因和過程。在他看來,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導致的19世紀中葉的控制危機,控制危機又激發19世紀末的控制革命,控制革命在20世紀30年代基本解決了工業革命觸發的控制危機,最重要的結果便是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

何為控制危機?貝尼格將社會視為一個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處理器。那麼,社會處理器運轉不暢,便會出現危機。在他看來,工業革命之前,農業社會需要處理的物質和能量是很少的,而工業化加速社會物質和能量處理系統的發展,而工業社會的信息傳播和處理能力跟不上製造業和運輸業中的革新,所謂的控制危機因而在19世紀中葉爆發。換言之,雖然不能說失控,社會對技術-經濟發展的控制減弱。實際上,貝尼格主要討論的是19世紀中葉以來美國製造業和運輸業中的控制危機。

何為控制革命?「即技術結構和經濟結構中各種迅速變化的合成,資訊籍此得到手機、貯存、處理和傳播,正式的或計劃中的決策可以透過它實現社會的控制。控制革命自十九世紀最後幾十年發韌起,一直持久不衰,近來又隨著微處理機技術的發展加快了步伐。」很清楚,貝尼格討論的主要是技術-經濟問題,而不是「控制」一詞容易讓人想到的政治-權力問題。他所講的技術變革,既包括自然技術變革,也包括社會技術變革,前者比如攝影、電影、輪轉印刷、打字機、電纜、電話、電報、磁帶、收音機和電視機等傳播技術的推廣,後者比如科層制、泰勒制和流水線等組織技術的發展。在貝尼格看來,這些技術革新被用於經濟生活3個不同領域,即「生產、分配、商品的消費及服務」,遏制了控制危機,完成控制革命。

控制革命在19世紀末發端,到20世紀30年代已經解決工業革命導致控制危機,但為什麼控制革命還在不斷發展,今天導致信息技術大規模興起呢?貝尼格認為,有3個原因:1)物質-能量處理與信息處理「正螺旋」發展,即社會的物質-能量處理能力增加,促進信息處理能力發展,而社會的信息處理能力增加,促進物質-能量處理能力發展;2)控制增強意味著信息處理技術能大幅度提高經濟利潤,因而社會會不斷提高信息處理能力;3)信息處理能力增強是對物質處理能力提高的危機反應,本身也要得到進一步的控制。因此,在貝尼格看來,控制危機會不斷出現,刺激控制革命不斷出現,在此過程中信息處理能力和信息技術便不斷地前進。

貝尼格沒有解釋為什麼上述3條理由在前工業社會不適用。換言之,我們能不能說,控制危機與控制革命是不是在人類社會中一直都存在?人類社會一直在控制與失控中前進呢?

再仔細想一下,貝尼格的論證存在同義反覆的味道。為什麼?按照他的邏輯,控制革命意味著技術領域和經濟領域的某些變革,然後他用史料證明的確有這些變革,所以控制革命在20世紀之交已經發生了。但是,問題的關鍵是控制有無發展,如何發展。對不對?按照他的理解,控制「即對於一個預定目標的有目的的影響」,那麼我們要回答人類社會是否更多制定目標,又更能實現預定目標了?遺憾的是,《控制革命》對相關問題討論得還很不夠。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控制危機、控制革命如何與信息聯繫起來?控制革命如何催生的不是控制社會而是信息社會?這與貝尼格對控制的理解有關。他認為控制有2個要點:1)控制不等於「強力控制」(force control),強力控制只是控制的一小部分,控制力量可以是輕微的。這解釋了他的控制革命為什麼沒有重要研究政治、權力、法律、暴力等問題,而是討論技術-經濟問題。2)控制離不開2個活動:信息處理與交互傳播,因此一個社會的控制能力與信息處理能力是成正比的。於是,貝尼格就從控制問題過渡到信息社會。顯然,這個邏輯是有漏洞的:控制離不開信息,但控制不能等於信息,否則「控制革命」一詞完全可以用「信息革命」取代。

因此,我認為,貝尼格偷換了概念,簡化了問題,迴避了與控制相關的難問題。從技術治理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操作」把反對控制的焦點引向了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讓很多人對信息治理-智能治理的批判完成變成技術批判。信息技術發展等於控制發展嗎?信息越多,社會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強嗎?類似成見經不起推敲:網絡信息的便捷流通,在很多時候衝破了控制的羅網,而不是相反。另外,貝尼格的技術決定論思想很明顯——「由於技術規定了一個社會所能做的限度,因此技術的革新可以被認為在控制革命與革命狀態相一致的早期社會變革中推動社會變化的一個主要動力」——又認為技術發展意味著控制需求增加(他甚至給出一個理由:技術需要推廣傳播,因此需要發展傳播技術),因此技術社會在他看來就等於控制社會了。如此一來,我們只有取締技術,才能擺脫控制嗎?我認為,無論如何,決不能把信息社會等同於控制社會,兩者之前的聯繫至今並沒有得到認真的研究,有的都是未經審查的陳詞濫調。

換言之,貝尼格認定的信息社會等於控制社會即控制更嚴格的社會?對此,貝尼格並沒有明確地回答,他只是說,控制革命意味著控制的恢復:「儘管大眾媒介和遠程通訊方面的變化如此迅速,但是控制革命也代表了——雖然是由於日益增強的集中化——一種向經濟和政治控制的回覆,工業革命期間,在更多的地方層級就喪失了這種控制。」他的意思是,工業革命導致控制危機,現在控制恢復了。究竟恢復到什麼水平,還是超過以前的水平,貝尼格沒有討論。

就控制問題而言,貝尼格的研究遠遠比不上斯金納的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和有機體是控制物,包括對自身的控制和對環境的控制。作為有機體,人無時不刻不再尋求控制——這就是所謂「人是意義的動物」命題的要義——意義因為著目標,「目標」加上「影響」便得到「控制」。因此,斯金納很正確地指出,在人類社會中消除控制是不可能的。我認為,人不可能擺脫控制和被控制,否則就成為非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控制是人的本性——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人性」的話。因此,自由問題的關鍵不是擺脫控制,而是設計好控制,控制好控制,即我所謂的「治理與操控的界限」問題。這裡我們要遇到關於控制的第一個問題:控制到底好不好的問題。在《技術治理》第四編中,我將專門討論這個問題。

現在的問題是:今天社會控制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嚴厲,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呢?這個問題首先就是嚴厲與否的標準問題,還涉及統計學數據。不同的標準結論不同,而且嚴厲性有主觀性,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現代主義者是否定的,認為現代性是解放人類的,讓我們免於前現代的暴力恐懼。而後現代主義者對肯定的,認為現代性尤其是技術現代性現在日益束縛人類,比如福柯、阿甘本等人搞的生命政治理論。如前所述,貝尼格沒有直接回答。但我覺得,他總的來說是肯定的,因為他主要討論的是技術-經濟的發展。這個問題在《技術治理》第四編中,我也會專門討論。

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反感與「誰在控制」有關。講起控制,多數人想到的是強者尤其是國家和政府對弱者的「強力控制」,即某種不對稱的影響。所以,我的意思,對控制問題的討論主要應該集中於不對稱性上,而不能泛化「影響」二字。我以為,這就是福柯權力研究的最大問題。

打賞隨意,點個在看,謝謝啦~~

相關焦點

  • 麻州槍枝管理嚴不嚴?
    不過即使總統採取如此行動,還是受到很多嚴厲的社會輿論批判。在美國,各州有自己的權利制定槍枝管理法律條例。而一些偏向於共和黨的州則利用此權利放鬆了槍枝限制,比如德州,現在允許人們公開攜帶武器。不過,越來越多的州都逐漸被社會壓力推向制定新的槍枝管理條例。
  • 魔獸世界地圖越來越大 世界卻變小
    摘要:關於地圖變大世界變小的故事同樣還在繼續著,就此說來,你究竟喜歡自由的奔跑,還是盡情的飛翔?
  • 為什麼現在農村養牛的越來越少呢?老農說出了原因!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為什麼現在農村養牛的越來越少呢?老農說出了原因!牛,自古以來就是祥瑞的名稱,在農耕社會,誰家有一頭牛或者幾頭牛,那個是了不起的事情。因為有了耕牛,就不愁耕田,因此在以前的農村,就會有「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說法。不過在以前的農村人養牛,多半是為了役力,用耕牛替代人力幹活,做事效率能提高不少。那麼如此說來,以前的農村人養牛並不是為了致富,而是維持正常的農耕生活了。
  • 《全軍出擊》越來越像《刺激戰場》,那《刺激戰場》呢......
    版本更新後的《全軍出擊》越來越像《刺激戰場》?在最初上線的版本中,《全軍出擊》為人詬病的是那過於鮮豔的畫面色調、近乎直線的射擊彈道以及各種玩家認為是理所當然但卻偏偏沒有的東西:1.角色捏臉系統;2.槍械機瞄;3.完善的障礙物翻越功能;4.角色貼牆自動收起武器;5.自定義操作界面布局;...
  • 眉目越來越清晰了
    他們無論說的還是發的,都盡顯大國風範、大國擔當,都擲地有聲、直奔主題、砍瓜切菜、乾脆利落。而且最主要的,讓人覺得這回所說所發似與以往不同,好像多了一些什麼東西,又好像少了一些什麼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我也說不清楚,反正就是覺得牛牛的、槓槓的,還有那麼一點嚼勁。
  • ThoughtWorks讀書雷達(2016)
    2016/由來在2013年4月份,ThoughtWorks中國的員工張逸和劉龍軍根據自己在ThoughtWorks的工作和學習經驗,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以及參考諸多其他同事的建議,製作了第一期讀書雷達(為什麼是雷達,請參考ThoughtWorks的技術雷達,以及如何打造你自己的技術雷達)。
  • 彈簧墊圈究竟能不能防松?
    在各類機械連接件中,螺栓的防松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 軍改開啟,轉業越來越難了.
    前期,《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網絡問卷對「年度看好和不看好的職業」進行調查,軍人的看好度遠遠排在醫生、教師、電商、公務員等職業之後,僅僅名列第11位。如果能夠成為一名國家公務員或事業單位人員,那將是從11名到前4名的轉變,從人民心中的一個「差班生」變成「優等生」,這是身份的象徵,成績的認可,無上的光榮。同樣是職業化鼻祖的美國。
  • 轉業名額越來越少,敢問路在何方?
    12章經已經解讀了一個月了,聽到一個說法,就是轉業名額越來越少了,去年是3.9萬,已經恢復到軍改前2015年的水平。雖然轉業在未來仍是軍官退役安置的兜底選擇,但我們必須要清醒的認識到,名額少了。所以,不是今後轉業條件越來越高了,也不是那4類軍官可以優先選擇轉業,而是今後轉業名額真的變少了,具體少多少,目前不得而知,但已經有消息顯示,會在去年的基礎上再減少一半左右。
  • 可開採的時間為什麼越來越長?
    可開採的時間為什麼越來越長?以及石油是怎麼產生的呢?如果是有不可再生那麼是不是有一天我們會將石油用盡?最常見的關於石油的來源是:石油是由古生物屍體沉積再加上地質運動產生地熱等原因產生出了石油;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因為地殼內的碳形成了石油,跟古生物的屍體沒有任何的關係,所以石油並不是不可再生的,那麼我們到底是應該相信哪一種觀點呢?
  • 越來越少人DIY裝電腦主機,大概就是因為這些原因
    很輕鬆,又有什麼難呢?對於首次裝機的小白而言,電源風口向上還是向下成了它們的抉擇交叉點。但電源裝對了和裝反了,效果卻大相逕庭。常規而言,一般現時主流的機箱,大部分是電源風口向下,特別結構的機箱就另當別論啦。讓人討厭裝機的原因五:裝CPU散熱器
  • UFO美國ufo事件越來越囂張:竟公開飛過自由女神像
    甚至還有一部分完全是屬於謊報的惡作劇,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當全球各地的人們都開始關注UFO事件後,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目擊報告,是目前科學家們無法解釋的,甚至有的事件只能以UFO來解釋。儘管目前來說,全球的目擊事件層出不窮,現在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網友們開始對此事報以關注或質疑,但是很遺憾的事情是,根據我們分析大量UFO目擊事件顯示,幾乎所有的UFO現身時,都是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或者冷清的街道上面,最多的一次UFO事件,也僅僅只有數百人共同目擊。就UFO事件記錄的檔案中,目前全球的UFO事件還沒有一次目擊人數超過千人。
  • 千元機功能越來越強大,但為什麼很多人還是選擇旗艦機
    如今智慧型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最明顯的變化,莫過於以往屬於頂級旗艦機的配置、現在也逐漸地應用到千元機了。
  • 為什麼不再聽說「石油要枯竭」了,石油會越來越多?今天算明白了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一個社會,為什麼每一個國家都想要去開發新能源而不使用已經探測出來的石油資源呢?
  • 中國越來越強大,原因何在
    為什麼中國變得強大了呢?呃那是因為他們一直都很強大。他們只是需要花時間提醒那些遺忘了這一點的人。 Lucas BrockOriginally Answered: Why do China have so much power?
  • 達賴「後院起火」:越來越多在印度藏人想回中國
    但是,由於當初是非法出境沒有護照,現在「回家還是有些難度」。美國之音記者發現,他在白拉庫佩遇到的幾位喇嘛都表示了將來回到家鄉去的希望。一位在超市裡收銀的、來自西藏拉薩的喇嘛對他說,自己還在讀書,畢業後就會回拉薩去。據中國國僑辦數據顯示,目前定居印度的藏人約有近11萬人。
  • 越來越常見的過敏是什麼引起的?精油從根源抗過敏
    芳療師如何處理過敏的問題呢?首先就是要緩和患者防禦系統的過度反應的狀態,選用具有安撫、鎮靜功能的精油,如洋甘菊、薰衣草和香蜂草等,這些都是常見的治療過敏的精油。 近年來患過敏症的人數日益上升,這是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而我們的食物、空氣、水及周圍的環境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化學汙染物。
  • 從iQOO Z1看vivo越來越強大的5G勢能
    5G網絡方面,搭載天機1000Plus晶片的Z1支持NSA/SA雙模5G技術,在5G網絡環境下,無論是移動、聯通還是電信用戶,均可以暢快體驗5G高速網絡。更支持5G+5G雙卡雙待,手機可同時接收不同運營商的5G信號,能夠實現全天候無縫隙5G待機。
  • 飛機發動機尾巴上的花瓣為什麼越來越平?
    確實,我們經常會在一些軍事報導中看到飛機發動機尾噴口內部會有一圈圈鐵板狀的結構,而一些有經驗的軍迷朋友甚至於能夠根據這些結構的布置形式,再配合尾噴口的形狀來判斷這到底是什麼發動機。那麼,這些鐵板狀的結構就是發動機加力燃燒室中的火焰穩定器,是用來在加力燃燒室中穩定火焰燃燒用的。
  • 太空垃圾越來越多了怎麼辦?科學家嘗試讓飛行器「掛牌上路」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商業項目開始向太空發射被稱為「立方體衛星」的小型衛星後,近地軌道必將越來越「人滿為患」。為了管理太空垃圾,科學家嘗試模仿脈衝星,用「特定頻率」的雷射閃爍信號標記衛星大衛·帕爾默(David Palmer)是一位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天體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