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評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印度「就像小刀切黃油一樣」

2021-02-07 鳳凰網歷史


對印反擊戰瓦弄大捷歷時21天,共殲滅入侵瓦弄地區印軍庫馬盎第六營、廓爾喀第三營、道格拉第四營全部、錫克營大部和第十一旅直屬分隊等1256人,其中擊斃道格拉第四營中校營長以下754人,俘庫馬盎第六營及廓爾喀第三營中校營長以下502人。擊落、繳獲印軍飛機各一架,繳獲51口徑以上火炮62門,各種槍809支(挺),炮彈1萬餘發,槍彈100萬餘發。


我們今天發表的是,指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東段)的54軍軍長丁盛,於1963年12月6日在南京高等軍事學院之報告講話:


【丁盛報告摘錄】


部隊打得怎樣呢?部隊是不是打得不勇敢呢?不是的,部隊打得非常英勇。大家看了沙盤,有些例子我可以在這裡講一講。部隊是英勇頑強的,按照我們部隊的傳統來講呢?是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哭。這次我們很多輕傷沒有報告。問他為什麼不報告呢?他們說:「當時報告也沒用呀,報告你們嘛,你們首長又擔心,所以我們反正能作戰,我們就往前打就是了。」後來有的戰士從前面抬下來,傷都化膿了,就不行了呀,輕傷不報告這不是個別的。重傷不哭、不叫喊,做到了不僅是不哭,而且還堅守陣地,這不容易。



32高地那個陳代富,他是很英勇的。這個同志現在國防部下了命令啦,授予全國戰鬥英雄的稱號。這個班剛才給你們介紹過了,他們班有一挺機關槍嘛,班裡有的負傷、有的犧牲了,這時只剩下班長和他兩個了。當時他要求上呀,班長同意了,他在運動過程中甩了一個手榴彈,敵人也甩來一個手榴彈,陳代富負傷三處,屁股一處、腿上一處、手上一處,我看了一下,怕報假的,當時他繼續前進,拿個爆破筒和敵人打。我們不了解敵人,敵人也不了解我們,不摸底,雙方不摸底。



印度人做事不行,他們不會做工事,他們的工事做這樣寬,射孔也做這麼大,那個是沒有道理的呀,他們在裡面可以睡覺,也可以打槍。頂上呢?他們又不捆好,因為那裡樹有的是,馬馬虎虎。有的工事就這麼幾根樹條子放上就行了,所以他們對我們的攻堅戰,他們不摸底。


第二,我們使的武器他們不知道,我們使用的爆破筒,敵人沒有使用過這個東西。我們的戰士拿著爆破筒很勇敢、很靈活,前面去不行,繞到後面去、跳上去。因為他們的射孔是向下的和半山腰的,後面沒有。陳代富跳到地堡上,找到一個地方可以插下去,他當時受了傷,印度軍隊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看到個東西這麼粗往下插,印度兵就往上頂,他在上面壓,壓下去一拉,轟隆一聲響,他就滾了下來。假如印度軍隊打1槍就行了嘛,但他們也糊塗了,陳代富往下頂,他們打1槍就行了嘛。爆破筒能塞下來,你子彈還打不上去呀?結果炸掉了,這是不容易得,這是一個。


左一解放軍的不屑表情


還有一個就是周承華,看到他們班裡攻到這個地方攻不上去,怎麼辦呢?因為地形山梁很陡、很窄,只有幾公尺,上不去了,這個戰士就對指導員講:「指導員,你用機關槍掩護我,我從這邊上去,你們從右邊上去,我打手榴彈、打槍,使敵人注意我,你們衝上去。」指導員說這樣不行,等40火箭筒上來打了以後再上去,如果指導員同意他的意見,這個戰士就會犧牲的。


他想以自己的犧牲來取得戰鬥的勝利。另外一個戰士很靈活。剛才我講的那個07高地戰鬥,一個營長帶著四、五十人下去,下去到了格裡牙比河瀼口。我們一個副連長帶著一個排搜索,碰到了一股敵人。因為草很深,不大好看,敵人發現了我們,我們有一個戰士發現了敵人架機關槍。他一看說:「副連長隱蔽」,就一槍把那個架機關槍射手打死了。如果那個戰士晚那麼幾秒鐘,副連長就犧牲了,戰士也得犧牲。這戰士往前一跳,又發現有敵人,他啪的又一槍。


我們現在的裝備很好,全部自動化、半自動化的。我們部隊已經沒有那種拉槍栓的步槍,拉槍栓的就不行了,因為都在跟前,幾公尺、十幾公尺,只要快打就行了嘛。我們的部隊通通是改了裝的,三個師都改了裝。連隊時自動槍、半自動槍、班用輕機槍,所以打得敵人是非常害怕的。一打敵人就害怕,就叫喚說:「不得了,中國軍隊的裝備太強,頂不住。」他發電報回去。我們戰士非常靈活,那幾個人全部被消滅,營長被我們抓住了。敵人就笨,他機械執行命令,我們俘虜敵人了嘛,他們才笨呢。


他這是地堡,這是一個地堡,這也是個地堡,我們打這個地堡,按道理講他們要支援才對啊。他不支援,他也不走,也不打。我問他為什麼不打呢?他說上面沒有交代,也沒有人叫我打,我說你們不打也得跑啊,他說也不行,因為上面沒有人叫我們跑。所以我們的政治思想工作時非常要緊的,敵人和我們對比起來,根本不行。我們的戰士靈活,這個戰士立了功,抓住了營長嘛,當然不僅他一個人啦,可是他的作用很大。


另外一個戰士攻打07高地時,真是感動。攻擊開始呢,他負了重傷,因為在山地救急,是困難的。在山地作戰從長遠來看,東南亞地區作戰,深山密林、寒帶熱帶,山上搶救工作任務很重。我們這次有些人是可以不犧牲的,沒有辦法,抬不下來,救急包沒有,一個人一個,衛生隊上不去,所以有些就犧牲了。以後這個人的腸子被手榴彈彈片打出來了,打出來了他就往裡塞,他知道自己不行了,他就一手拿手榴彈,向敵人衝去,最後他犧牲了,我們的戰士就是這樣英勇。


戰前雙方巡邏相遇時,劍拔弩張


另外還有一個排長,80高地一個排長,這個排長組織指揮比較好。整個瓦弄地區作戰,幹部在戰場上勇敢。但我們組織戰鬥不行。所以我們在帶兵過程中,強調細緻組織戰鬥,怎麼打怎樣組織,打一個地方組織一個地方,打一點組織一點,攻擊必須是這樣。我們這次從軍、師、團、營和連都不行,都很差。


像06高地的指導員,我們這次指揮很勇敢,往前打就是了。388團1連長勇敢,帶著一個班往前衝。戰士們說:看到我們連長勇敢,我們渾身是膽,我們也不怕了。新兵勇敢的很,可是呢,他組織火力攻擊不行。那麼這個排長在指揮上就比較好,他組織攻擊,攻擊過程中他負了傷,戰士說排長你負傷了,我們給你包紮一下。他說:你們不要管我,繼續往前進,第二次又負傷了,還是往前進,到最後還有一個地堡到頂了,負了重傷,犧牲了。這個排長在戰鬥過程中,做了很多思想工作,快要犧牲前,他講了幾句話:「這仗打得好呀,同志們很勇敢呀,很光榮呀,我也很光榮呀!」講完就犧牲了。對戰士們鼓舞很大。


左一是丁盛在中印開戰前聽取敵情通報


還有一個戰士腿打斷了,是個機槍射手,別人都走了嘛,指導員看他。我們那個班到哪裡了?他不問別的,專問這個。然後他壓彈夾,說:「指導員給你。」這個戰士犧牲了。所以在山上負重傷的人都犧牲了,假如條件好一些呢,我們可以少犧牲一些人。這次戰士很英勇,人自為戰。


另外,我們認為「三三制」是非常正確的。森林地區的卻有時候有些困難,你聽到打槍,但看不見人。剛才我們講那個6連2排,他離團離得不遠,可就是看不到他在哪裡。所以,我們這次打瓦弄扎公的388團1連,主要是在於他們「三三制」小組搞得好。在32高地、06高地、80高地,這些部隊的班以下戰鬥動作都是比較好的。這些問題在我們部隊一直是很好的,堅持了的,沒有停過。


解放軍和印度俘虜們在友好交流


這些戰士很英勇。所以一些西方報紙評論我們部隊,當然中印邊境作戰的反映不光是瓦弄啦,主要是達旺的方向,也有瓦弄的一點。我現在念一些反映: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他反映這樣一個問題:「五天時間就穿過了一般認為挑夫需要幾天才能走過的荒涼山脊」。

西德《世界報》說:「中國人在過去數星期所做到的空前的軍事成就,他們派軍隊翻越了以前登山隊也很難爬上去的高山。」

香港《南華早報》:「林彪元帥證明世界上最大的堡壘只不過是小小的障礙,一下子就可以推開。」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就像小刀切黃油一樣」(指中國打印度)。

西德《世界報》:「簡直像風卷殘葉那樣擊敗印軍。」

香港《明報》在評論我部隊主動停火後撤和移交武器時說:「史無前例,瀟灑之極,漂亮之極。」

法國報紙也評論說:「中國軍隊和印度軍隊打,只是教訓它而已,教訓它一下。印度軍隊根本不是中國軍隊的對手。」


這是西方報紙的評論。外國輿論就是這樣評論的。我在瀋陽講、在廣州也講,說:我們五十四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講,我們是三等部隊,我們戰鬥力比人家差。如果叫你們瀋陽部隊或者廣州部隊、或者其他軍區的野戰軍去打更容易。我們三等部隊就打得他落花流水,要是你們一等部隊去更不在話下了。所以部隊的戰士們打的是很英勇的,部隊的事例就講完了。



丁盛和葉帥在一起


相關焦點

  • 讀帖記:說說1962年中印戰爭的隱秘
    民國從來就沒有真正意義上對西藏實際管控過,沒有派駐一支軍隊進駐西藏,更別說在雪域高原上有一兵一卒守衛國土了。解放軍進藏才真正將西藏納入中央政府控制下,一步一步的鞏固領土範圍。但是,印度自1950年開始蠶食西藏,在這之前西藏一直在噶廈政府手裡。他們步步推進麥克馬洪線,十幾年間從未受阻,那一年剛好是1962年,印軍要跨過麥克馬洪線了,於是引起主席的生氣和反感,決定阻止尼赫魯的前進政策。
  • 中印邊境之戰:1888到1962
    1962年10月14日,麻麻至勒村的路上,後勤部隊依靠人力運輸炮彈。攝影丨藍志貴  供圖丨黃建鵬畫廊1962年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同時發起反擊。印度政府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軍事援助下,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組織戰時內閣,發行戰爭公債,向中印邊境增派軍隊,決意要與中國再作軍事較量。中印戰爭期間,印度發出全民戰爭動員令,青少年也要參加軍事訓練。
  • 1962年挨打後,印度後來還在邊境和中國打過兩次 | 軍武正片
    在這一期軍武正片《中印戰爭1962》中,我們會詳細講解到底什麼是「麥克馬洪線」,1962年中印戰爭的起因與過程,看解放軍如何用
  • 美國情報視野中的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
    1962年11月21日,中方主動宣布停火、撤軍,結束中印邊界戰爭。中國政府的這一決策是美國政府及情報部門始料未及的,各類情報甚至沒有對此做出過任何預判。在戰爭爆發和初期階段,情報部門的精力更多放在古巴飛彈危機上,在危機結束後才騰出更多精力轉向對中印關係和南亞局勢的關注。在對戰爭爆發和結束的具體分析和預判上,情報部門反應滯後,缺乏有效和準確的判斷。
  • 橡樹 | 中印1962年邊境戰事:和談,或者戰爭
    最新:中印1962年邊境戰事:詳解克節朗河谷之戰克節朗河谷之戰為1962年中印戰爭第一階段的標誌性戰役。於是,急欲和談的中國一方當即將充分取證的克節朗河谷之戰的資料撒向媒體,那些亞非拉黑漆漆眾兄弟們親眼目睹諸如印軍第7旅等部隊主動深入中印習慣線,攻擊中國邊防軍,繼而激起戰事等等的大量照片,攝像等等,自然就有自己的想法。在中印戰爭第一階段戰事和第二階段戰事之間的短暫的空檔期,中國不停地向發布克節朗河谷之戰第一手資料。然而,印度卻沒有中國取證戰場的一手資料。
  • 公開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秘密報告後的一段訪談
    馬克斯韋爾:報告裡有我過去50年裡一直希望世人了解的真相。印度大眾一直以來有一個錯覺,即「中國無端發動了對印度的侵略戰爭」、「印度是1962年戰爭的受害者」。而歷史真相是,印度政府犯了錯誤,尤其當時的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是他將戰爭強加給了中國人。
  • 重演1962年中印戰爭?
    雖然中印邊境的高原山地即將進入大雪封山的階段,但是在那裡部署的近8萬印度軍隊根本沒有撤兵的跡象。另一方面,印度正進一步密切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下周將舉行的美印「2+2會議」被印度媒體稱為是「印美兩國軍事關係標誌性的跨越」,因為兩軍將實現重要的情報共享。而且,印度還在大批從美國購買極寒條件下士兵的服裝。
  • 放心,中印打不起來,因為1962年中印戰爭有一個最大秘密
    寫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我們為什麼不能打一場類似於1962年的戰爭,當時怎麼就成功了?  這裡,我要告訴大家1962年中印戰爭的一個最大秘密。  我先賣個關子:這一點,很多歷史書上都不寫。或者說,沒有把全球發生的重大事件,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讓國人有個印象,好像當年的中印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就是我們忍無可忍,把印度打得大敗,狠狠教訓了印度。
  • 揭秘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服印度的全過程!
    前言: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 如果中印開戰,中國如何打贏這場戰爭?
    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陸軍被打敗,印度不少學者認為,這並不是因為印度陸軍是一支戰鬥力糟糕的部隊,而是因為印度的決策者們並沒有給予陸軍必要的能力,來防範中國的突然襲擊。55年後的今天,雖然印度正穩步地拉近在戰略軍事能力上與中國的差距,但在戰術能力上的差距仍需要新德裡重視並加以調整。與中國相比,如今印度所面臨的戰術態勢處於劣勢地位。在1962年,中國與巴基斯坦還沒有正式的軍事關係。如今中國已經與巴基斯坦建立了多方面、密切的軍事關係。1962年,中國在印度周邊並沒有相關的軍事存在。
  • 新中國的對外戰爭:1962年中印戰爭全景解讀
    聽聞藏軍主力在昌都戰役中被消滅後,達賴即準備逃往印度(已經到了中印邊界的亞東),後被勸阻返回拉薩。實用主義:在解放軍打敗藏軍、實質控制西藏後,尤其是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籤訂和平解放西藏的17條後,印度轉而採取實用主義政策,開始同中國友好。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中印共同討論形成的。
  • 「神仙仗」始末——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一)
    新中國建國後,印度依然覬覦著中國西藏領土。1951年至1958年,印度在中印邊境小動作不斷。至1959年,中印邊境爭端地區除了西段阿克賽欽地區大部分是中國實際控制之外,其餘都是印度在實際控制了。但是印度就不一樣了,對於中印邊境區域,印度稀罕,真的稀罕,因為印度地緣政治有兩個大bug:一是首都新德裡距離中印邊境太近,二是青藏高原對於新德裡完全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壓迫。
  • 1962年中印戰爭:困擾毛主席十天十夜,沒想通印度為何打中國
    圖|1962年戰爭期間的印軍米-4直升機不禁在心裡有了疑問:當時以尼赫魯為首的印方高層,到底是擁有什麼底氣去挑釁中國,自以為能把中國駐邊部隊,從中國的領土上徹底趕回去?1911年,中國爆發了辛亥革命,一時間國內動蕩不安,當然地處西南的西藏地帶不免被波及到。在印度的英國殖民者瞄準了這一機會,在中印邊界東線,趁機把中印邊界向喜馬拉雅山脈更北推進,進一步企圖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幸運的是當時中方政府並沒有在協議上簽字。
  • 被遺忘的戰爭:印度人高呼1967年勝利,各國網友開懟了! | 老外看中國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僅僅就在1962年中印戰爭之後的僅僅5年,中印之間又爆發過一次規模中等,卻幾乎快要被世界遺忘,卻被印度時刻強調勝利的邊境戰爭....這場戰爭由兩場戰役組成,分別發生那都拉和秋拉,兩地都位於東部地區。與1962年不同,中國沒有在北部地區(拉達克/阿克賽欽)開闢戰線。這主要是因為在1962年的戰爭中,解放軍沒有像在東部戰區那樣在北方取得任何重大進展。
  • 決戰1962:揭秘中印邊境戰爭決策內幕
    彈指一揮間,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距離2012年)已經過去了整整50年。 由於中國方面長期爭取同印度恢復和維持友好關係,對那一仗採取低調處理;在公開媒體上很少談及,社會上許多人不大了解此事,且對一些決策很不理解。
  • 【第一軍情】「龍象」爭鋒55年:您知道從1962年到現在中印實力的真實對比嗎?
    1962年中印之戰之後,美國駐印大使在向華盛頓的報告說:新德裡出現了極度的驚慌,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個民族士氣的瓦解。
  • 中印何以成功避免重演1962
    」——印度媒體認為在印度堅持寸土不讓的原則立場下,中國的圖謀最終未能得逞。 儘管如此,這次撤軍至少意味著中印雙方有充分的機制讓邊境衝突的強度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雙方領導人沒有辦法一勞永逸地解決中印邊界糾紛,但至少可以像歷史上多次出現的那樣,讓衝突不至於徹底讓中印再度爆發一次1962年那種規模的邊境戰爭。 那麼,為什麼這場曠日持久的邊境對峙甚至不時出現的流血衝突最終沒有引發戰爭?
  • 印度人是不是認為2017年中國還和1962年中國一樣
    印度朋友們是不是認為2017年的中國還跟1962年的中國一樣?是的,我們知道2017年的中國和1962年不同。這在1967年錫金戰爭和1970年代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爭中都能很明顯的看出來。你願意怎麼說都行,但讓我非常清楚地告訴你們,1962年是誤判和誤解導致的結局。傷害我們的並不是戰敗這個事實,而是我們覺得受到了背叛。這感覺就像是我們尊敬和愛戴的兄弟姐妹對我們的攻擊。我個人把這場戰爭歸咎於毛和尼赫魯無法互相體諒,以及個人觀點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