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海軍》︱民國時期海軍的艱難起航

2021-02-13 中國文史出版社


民國海軍是一支由原國民政府建立、統率的海軍部隊,成立於1911年,歷史一百多年了。民國海軍基本上完整繼承了清帝國的現代海軍體系,擁有包括戰列巡洋艦在內的不錯家底。但民國海軍結局較為悲壯,尤其是歷經篳路藍縷,踏著艱辛足跡一步步積攢而出的那些艦艇,大多在抗日戰爭初期,在佔有絕大多數的日本海軍的攻擊下壯烈殉國了。 


總體來說,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海軍發展最艱難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海軍在風雨中飄搖,在風雨中蹣跚前行,並且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刻積極投入戰鬥,無疑為世人所稱道。同時,民國海軍作為中國海軍建設的先行者,為後來中國海軍的建設提供了可貴的借鑑經驗。


今日推送選文,為讀者講述民國海軍初期的籌備建設情況,一起通過文章來了解民國海軍背後的故事。




△ 民國時期海軍部舊址素描

1911年12月29日,已經反清獨立的十七省代表在公定的首都南京召開會議,選舉臨時政府大總統,剛從美國返回的同盟會領袖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抵達南京宣誓就任,同日發布《通告海陸軍將士文》,讚揚海陸軍對革命所做貢獻,希望「共勵初心,守之勿失。弗嬰心小忿而釀鬩牆之譏,弗藉口共和而昧服從之義,弗怠弛而遺遠寇,弗驕矜以誤事機,擁樹民國,立於泰山磐石之安」。1月3日,孫中山提名由在九江起義中立有殊功的「海籌」艦長黃鐘瑛、薩鎮冰副官湯薌銘分任海軍部總長、次長的方案經代表會議通過,於5日正式任命,統一的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海軍由此誕生。臨時海軍司令部設在上海高昌廟。海軍部下設軍政、教務、船政、經理、司法、艦政六司及軍機處、上海要港司令部。將海軍部列於臨時政府九部(南京臨時政府共設陸軍、海軍、司法、財政、外交、內務、教育、實業、交通九部)之中,反映了海軍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孫中山確定了海軍軍旗,「以紅旗右角鑲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為海軍旗。」 1912年5月,參議院又制定了海軍軍旗樣式。辛亥革命中,曾一度以同盟會的青天白日會旗充當海軍軍旗,新制定的軍旗則是以五色國旗圖案為底,改將青天白日旗圖案縮小置於旗面的左上角。後因青天白日配合五色旗的圖案色彩過於雜亂,「彩色紛綸,配置未當,形式參錯,瞻視易淆」,仍定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

 

海軍的另外一項關乎觀瞻的制度是軍隊的軍徽、軍服,1913年初,民國北京政府正式頒布《海軍服制》。海軍軍徽與清末海軍以龍、海軍錨、嘉禾組成的軍徽類似,主要改變是將代表皇權的龍用三足寶鼎圖案取代。軍服裝飾上的改變則與此相同,都是將清代的龍圖案以寶鼎形式來代替。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下詔退位,在詔書上簽名的有總理大臣袁世凱等11人,其中海軍大臣薩鎮冰未到,由副大臣譚學衡代籤。清王朝宣布退位,封建王朝宣告結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目的得以實現。至此,清朝海軍隨著清政府的垮臺而結束了短暫的歷史,然後降下龍旗,升起青天白日旗,以民國海軍的新角色活躍在中國軍事舞臺上。

△ 黃鐘瑛、薩鎮冰

 

此前南北議和時約定,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辭去職務,臨時參議院改選原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4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袁世凱繼位。因袁世凱的一意堅持,不願意南下南京就職,臨時參議院對此做出遷就,而將首都改為北京,史稱民國北京政府。民國臨時政府遷往北京,民國海軍部也從南京遷到北京石駙馬大街辦公。黃鐘瑛隨孫中山之後辭去海軍部總長職務,沒有北上。黃鐘瑛因在辛亥革命中戎馬徵戰,積勞成疾,不幸於1912年12月4日去世。孫中山為悼念他,寫下了這樣一副輓聯,「盡力民國最多,締造艱難,回首思南都儔侶;屈指將才有幾,老成凋謝,傷心問東亞海權。」

 

袁世凱就職後,對原南京臨時政府內閣的組成人選進行了重要調整,大量任用自己的親信。原海軍總長黃鐘瑛被免職,改任海軍總司令,設海軍總司令處於上海。黃鐘瑛病故後,改由李鼎新接任,而由袁世凱的親信、原清末北洋海軍舊將劉冠雄出任總長,湯薌銘則仍為次長。另在海軍總司令之下設海軍左右艦隊司令,分由原清末海軍將領藍建樞、吳應科擔任(當年5月吳應科辭職,遺缺由徐振鵬擔任)。

△ 袁世凱時期海軍總長劉冠雄

 

劉冠雄,字敦誠,號子英,又號資穎。其實,出身寒素的劉冠雄在海軍中資格相當老,他1875年春就投考到船政學堂學習,成為船政第四屆駕駛班的畢業生,也是1886年海軍派送歐洲學習的第三批留學生之一。劉冠雄和袁世凱「訂交」,始於一次意外的海難。1904年,劉冠雄一度出任主力巡洋艦一「海天」艦的管帶,那年4月,劉冠雄奉命率領「海天」艦從山東出發往江陰接運軍械,走到吳淞口,不巧遇上個大霧天兒,「燈塔浮標一無所見」。據知情人揭露,當時,劉冠雄之妻住在上海,偏偏那天正好過生日。劉冠雄為趕到上海參加妻子的壽宴,不聽大副杜錫珪的建言,「手轉號針,連催速進」。結果,這艘4300噸的巡洋艦,一頭撞到了吳淞口洋面的鼎星島上。「海天」沉沒,劉冠雄照例應處死刑。時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極力為劉冠雄開脫,劉冠雄得以不死,因此對袁世凱極為感激。袁世凱救了劉冠雄的命,此後,劉冠雄就寄身袁門。袁劉二人,年紀相若,但劉卻視袁為「恩公」,亦步亦趨,緊緊追隨,成為袁家班子中的親信。袁世凱篡國後,劉冠雄也水漲船高,從大清國海軍部軍學司的小小署理科長,一躍成為「袁家班」的海軍總長。

 

北京政府海軍部成立後,對當時幾近荒廢的海軍教育和艦船裝備購造、保障工作重新整理。清末時期設立、具有悠久歷史的福建船政學堂被拆分為三,前學堂改為福州海軍製造學校,後學堂改為福州海軍學校,培訓船廠技術工人的藝圃改為福州海軍藝術學校。清末設在廣州黃埔的黃埔水師學堂也收歸海軍部管理,更名黃埔海軍學校。設於煙臺的煙臺海軍學堂以及設於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也都改為海軍部直轄,更名煙臺海軍學校和南京海軍軍官學校。這些學校之中,尤以福州海軍學校和煙臺海軍學校對民國海軍的影響至為深遠。

△ 民國時期的海軍艦艇

艦船建造和保障方面,北京政府海軍部將清末時期的海軍江南船塢、大沽船塢以及福建船政三家重要的艦船製造和維護修理企業全部收歸海軍部直轄,分別更名海軍江南造船所、海軍大沽造船所、福州船政局,形成了北中南各有一家重要的船廠為海軍提供艦船裝備保障的格局。清末宣統大力建設海軍期間,曾向歐美、日本以及中國國內船廠集中訂造過一批軍艦,清王朝覆滅時,這些軍艦大都尚未竣工,有的後來沒有交貨,交貨的成為新生的北京政府海軍部所獲得的最初的新艦船裝備。

一艘老舊的戰船,在經歷無數屈辱和曲折後,終於歪歪扭扭地起航了。未來的航程註定不會風平浪靜!

△本文節選自《民國海軍》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民國海軍》

作者:  胡耀忠

出版社: 中國文史出版社

定價:45.00元

本書以民國海軍的誕生、發展到最終告別歷史舞臺為主線,以其歷史功能的變遷為輔線,把這支軍隊置於20世紀前期中國大變亂、大變革的歷史大背景下,從軍事現代化和軍隊國家化的角度,全面介紹了民國海軍的前世今生,講述了它的輝煌與罪惡,同時為讀者展現了那個時代恢弘的歷史畫卷。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本書✬

相關焦點

  • 【+原創】甲午初夏探訪民國「海軍部」
    這裡曾經是洋務運動中開辦的「江南水師學堂」、民國開年的「海軍軍官學校」、再後來民國政府的「海軍部」,解放後的海軍預科學校、724研究所…...。2014年,那是一個甲午年。當那場中日海戰120周年之際的那個初夏,我走進了這片百年建築.這篇圖文是2014年6月25日在我的公眾號上發布的。
  • 北洋水師亞洲第一,民國海軍為啥約等於0?民國:軍閥太多了
    甲午海戰是我們永遠的痛,但是從另一層面看,甲午海戰是一場近代海軍的激烈戰爭。如果我們沒有裝備精良的北洋水師,哪裡能鬧出這麼大動靜?
  • 民國東北海軍有一艘「航母」
    在那個落後挨打,造船等軍工產業嚴重落後於世界的民國年間,中國還曾有過航母?沒錯,這就是奉系軍閥張作霖手裡的一樣「大殺器」:「鎮海號」戰艦。但這艘「鎮海號航母」的誕生過程,卻是讓人哭笑不得:1923年時,奉系軍閥從煙臺政記輪船公司,買來一艘2700噸的「德國造」運輸船。
  • 朱英||民國時期工商界人士的「民國」印象(三)
    在此期間,眾多企業破產消息和工商業者的一片哀嘆之聲,連篇累牘充斥各類報刊,使得工商業者對民國剛剛建立起來的一點良好印象很快就蕩然無存。1935年之後經濟發展雖逐漸恢復,但隨即又爆發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中國再次陷入戰亂,經濟發展也再受重創,廣大工商業者只能感慨自己生不逢時,在沒有任何選擇餘地的情況下,置身於艱難無比的夾縫中求生存,根本談不上對民國留下什麼好印象。
  • 民國海軍第一位一級上將 陳紹寬
    從事海軍事業40餘年,是民國海軍第一位一級上將,為近代中國海軍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投身海軍 年少成名1905年,陳紹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第六期航海科,由於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名列全班第一。畢業後,他被派到「通濟」艦見習,授海軍少尉,後任二副兼教官、大副等職。
  • 民國履跡【8】海軍司令部舊址:你不曾了解的抗戰往事
    民國海軍司令部舊址1930年11月出版的《海軍期刊》第二卷刊有時任海軍部政務次長陳紹寬《一年來海軍工作之實記及訓政時期之計劃》一文,較詳細地介紹了海軍部機構分布情況——汪偽時期,1937年11月,海軍部機關從南京西遷武漢,原址被汪偽國民政府海軍部佔用。汪精衛曾一度兼任海軍部長。
  • 他是清朝的海軍統領、民國的海軍總長、一直活到建國後
    前言:這位老人歷經清末、民國、共和國三個時期,見證了近代中華民族一步步從屈辱中強大起來,從1894年起就同日本人結下不共戴天之仇,他一直在一步步探索中華民族的復興
  • 談談民國時期軍服的變遷發展史
    民國時期是從1911年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算起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的軍裝變動較大
  • 最後的龍旗艦隊和民國海軍的重建(1909-1937)
    民國時期的「肇和」號巡洋艦這9艘交付艦中,噸位最大的當屬向英國定製的兩艘巡洋艦「肇和」和「應瑞」,其建造商可謂是大清海軍的老朋友——英國阿姆斯特朗造船廠(「致遠」、「海圻」、「海天」的建造商)。「肇和」艦的排水量為2600噸,主要武器為2門150毫米口徑阿姆斯特朗式主炮,4門100毫米口徑阿式炮,6門3磅(47毫米)阿式炮,2挺馬克沁機關槍和2具魚雷發射管。
  • 海軍文庫 | 民國自造最大的軍艦是哪一艘?
    1930年4月10日,一艘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輕巡洋艦在海軍江南造船所開工。
  • 尚勢出新的民國時期書法
    民國時期(1911—1949)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社會大動蕩的時期,軍閥割據,戰爭頻繁,特別是日本的侵華戰爭使生產遭受到極大破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民國軍事》海軍要造20艘航母:「這錢省不得」
  • 民國時期盤錦頻出高官
    ,但民國時期卻頻出高官,他們左右過中國的命運,影響過中國的近代史。民國時期曾任陸軍27師師長、東三省巡閱使、北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當時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張學良(1901~2001),張作霖之子。國民黨一級陸軍上將,長城抗戰時為陸海空副總司令,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發動了「西安事變」;著名國民黨愛國將領王鐵漢(1902~1995),盤山縣羊圈子後才屯村人。「九一八」當夜,身為東北軍620團團長的王鐵漢,在突圍反擊戰中率部打響了抗戰第一槍。
  • 林建章——中華民國時期海軍將領
    中華民國時期海軍將領。
  • 王耀武讓軍銜事件,看看民國時期軍銜制的尷尬虛銜歷史
    當然,這是民國時期的事。有意思的是,這兩位是還是老對手。解放戰爭時期,王耀武屢次敗在粟裕的手下,這些事我們不去說了,但不能否認的是,王耀武在抗戰時期對我們民族是有功的,是那場我們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帶領他的手下為我們民族浴血奮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死後骨灰能進八寶山就證明了黨和國家對他一生的充分肯定。
  • 甲午海戰後的中國戰艦,被民國海軍自沉江陰,鍋爐撈起後用到08年
    長江江陰附近的江段,是民國海軍在抗日戰爭中的墳場,一個中國的「鐵底灣」。但是在這一江段之中活動的中國海軍艦艇也成為日本航空兵的獵物,在激烈的海空戰之中,民國海軍著名的四大艦即寧海、平海、應瑞、逸仙均被擊沉於這一段長江之中。
  • 【隴南文史】民國時期的兵役制度及隴南地方武裝
    到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竟相擴充常備軍,開始實行徵兵制,延續到秦、漢之際。從西魏開始實行府兵制,府兵因由軍府統領,不列於郡縣戶籍,故名。到隋、唐時期得以發展完善。府兵平時在駐地從事農業,農閒時進行訓練,戰時出徵打仗。宋代盛行募兵制,以僱傭招收的辦法從全國各地招募兵員,俗稱當兵為「吃糧」,應募者多為窮途末路的貧苦農民。到元、明、清時期,主要實行世襲之衛所屯田兵役制,一郡者設衛,連郡者設所。
  • 沒有航母的民國悲劇: 抗日戰爭江陰海戰一役, 中國海軍全軍覆沒
    江陰海戰是江陰保衛戰中的海軍戰役,是抗日戰爭中罕見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也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中國海軍最重大的損失。由於日軍擁有強大的海空力量,戰爭中中國海軍力量很快損失殆盡,但中國海軍仍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勇氣。幾乎每一艘艦艇都在與敵血戰後壯烈殉國,海軍將士死傷枕藉,連當時的海軍部次長陳季良中將都血灑戰艦。
  • 人物 民國第一位海軍上將劉冠雄
    在中國近代海軍史上,劉冠雄是一位無法忽略的人物。此公文武兼備,能謀善斷,長於權變,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的近代中國軍政舞臺上,從清季一路闖到民國,直至執掌中國海軍經年,是北京政府時期6位海軍總長中的一位,也是中華民國第一位海軍上將。其人其事,頗有些傳奇色彩。
  • 民國時期的北洋軍,戰鬥力為什麼是「日漸衰落」?
    然而,作為袁世凱打天下的主力軍——北洋軍,在民國時期,戰鬥力卻是「日漸衰落」。舉一個例子便可以看出,剿滅只有幾千人的白朗起義軍,居然耗費了北洋軍兩年的時間,調用的兵力佔到總兵力的2/3,且裝備齊全,懸賞也超出了常規。其實,從紀律到專業程度,白朗起義軍都不如北洋軍。但是,白朗起義軍為何能在北洋軍的「槍林彈雨」中來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