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海軍是一支由原國民政府建立、統率的海軍部隊,成立於1911年,歷史一百多年了。民國海軍基本上完整繼承了清帝國的現代海軍體系,擁有包括戰列巡洋艦在內的不錯家底。但民國海軍結局較為悲壯,尤其是歷經篳路藍縷,踏著艱辛足跡一步步積攢而出的那些艦艇,大多在抗日戰爭初期,在佔有絕大多數的日本海軍的攻擊下壯烈殉國了。
總體來說,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海軍發展最艱難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海軍在風雨中飄搖,在風雨中蹣跚前行,並且在國家最危難的時刻積極投入戰鬥,無疑為世人所稱道。同時,民國海軍作為中國海軍建設的先行者,為後來中國海軍的建設提供了可貴的借鑑經驗。
今日推送選文,為讀者講述民國海軍初期的籌備建設情況,一起通過文章來了解民國海軍背後的故事。
△ 民國時期海軍部舊址素描
1911年12月29日,已經反清獨立的十七省代表在公定的首都南京召開會議,選舉臨時政府大總統,剛從美國返回的同盟會領袖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抵達南京宣誓就任,同日發布《通告海陸軍將士文》,讚揚海陸軍對革命所做貢獻,希望「共勵初心,守之勿失。弗嬰心小忿而釀鬩牆之譏,弗藉口共和而昧服從之義,弗怠弛而遺遠寇,弗驕矜以誤事機,擁樹民國,立於泰山磐石之安」。1月3日,孫中山提名由在九江起義中立有殊功的「海籌」艦長黃鐘瑛、薩鎮冰副官湯薌銘分任海軍部總長、次長的方案經代表會議通過,於5日正式任命,統一的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海軍由此誕生。臨時海軍司令部設在上海高昌廟。海軍部下設軍政、教務、船政、經理、司法、艦政六司及軍機處、上海要港司令部。將海軍部列於臨時政府九部(南京臨時政府共設陸軍、海軍、司法、財政、外交、內務、教育、實業、交通九部)之中,反映了海軍在當時的重要地位。
孫中山確定了海軍軍旗,「以紅旗右角鑲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為海軍旗。」 1912年5月,參議院又制定了海軍軍旗樣式。辛亥革命中,曾一度以同盟會的青天白日會旗充當海軍軍旗,新制定的軍旗則是以五色國旗圖案為底,改將青天白日旗圖案縮小置於旗面的左上角。後因青天白日配合五色旗的圖案色彩過於雜亂,「彩色紛綸,配置未當,形式參錯,瞻視易淆」,仍定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
海軍的另外一項關乎觀瞻的制度是軍隊的軍徽、軍服,1913年初,民國北京政府正式頒布《海軍服制》。海軍軍徽與清末海軍以龍、海軍錨、嘉禾組成的軍徽類似,主要改變是將代表皇權的龍用三足寶鼎圖案取代。軍服裝飾上的改變則與此相同,都是將清代的龍圖案以寶鼎形式來代替。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下詔退位,在詔書上簽名的有總理大臣袁世凱等11人,其中海軍大臣薩鎮冰未到,由副大臣譚學衡代籤。清王朝宣布退位,封建王朝宣告結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目的得以實現。至此,清朝海軍隨著清政府的垮臺而結束了短暫的歷史,然後降下龍旗,升起青天白日旗,以民國海軍的新角色活躍在中國軍事舞臺上。
△ 黃鐘瑛、薩鎮冰
此前南北議和時約定,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辭去職務,臨時參議院改選原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4月,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袁世凱繼位。因袁世凱的一意堅持,不願意南下南京就職,臨時參議院對此做出遷就,而將首都改為北京,史稱民國北京政府。民國臨時政府遷往北京,民國海軍部也從南京遷到北京石駙馬大街辦公。黃鐘瑛隨孫中山之後辭去海軍部總長職務,沒有北上。黃鐘瑛因在辛亥革命中戎馬徵戰,積勞成疾,不幸於1912年12月4日去世。孫中山為悼念他,寫下了這樣一副輓聯,「盡力民國最多,締造艱難,回首思南都儔侶;屈指將才有幾,老成凋謝,傷心問東亞海權。」
袁世凱就職後,對原南京臨時政府內閣的組成人選進行了重要調整,大量任用自己的親信。原海軍總長黃鐘瑛被免職,改任海軍總司令,設海軍總司令處於上海。黃鐘瑛病故後,改由李鼎新接任,而由袁世凱的親信、原清末北洋海軍舊將劉冠雄出任總長,湯薌銘則仍為次長。另在海軍總司令之下設海軍左右艦隊司令,分由原清末海軍將領藍建樞、吳應科擔任(當年5月吳應科辭職,遺缺由徐振鵬擔任)。
△ 袁世凱時期海軍總長劉冠雄
劉冠雄,字敦誠,號子英,又號資穎。其實,出身寒素的劉冠雄在海軍中資格相當老,他1875年春就投考到船政學堂學習,成為船政第四屆駕駛班的畢業生,也是1886年海軍派送歐洲學習的第三批留學生之一。劉冠雄和袁世凱「訂交」,始於一次意外的海難。1904年,劉冠雄一度出任主力巡洋艦一「海天」艦的管帶,那年4月,劉冠雄奉命率領「海天」艦從山東出發往江陰接運軍械,走到吳淞口,不巧遇上個大霧天兒,「燈塔浮標一無所見」。據知情人揭露,當時,劉冠雄之妻住在上海,偏偏那天正好過生日。劉冠雄為趕到上海參加妻子的壽宴,不聽大副杜錫珪的建言,「手轉號針,連催速進」。結果,這艘4300噸的巡洋艦,一頭撞到了吳淞口洋面的鼎星島上。「海天」沉沒,劉冠雄照例應處死刑。時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極力為劉冠雄開脫,劉冠雄得以不死,因此對袁世凱極為感激。袁世凱救了劉冠雄的命,此後,劉冠雄就寄身袁門。袁劉二人,年紀相若,但劉卻視袁為「恩公」,亦步亦趨,緊緊追隨,成為袁家班子中的親信。袁世凱篡國後,劉冠雄也水漲船高,從大清國海軍部軍學司的小小署理科長,一躍成為「袁家班」的海軍總長。
北京政府海軍部成立後,對當時幾近荒廢的海軍教育和艦船裝備購造、保障工作重新整理。清末時期設立、具有悠久歷史的福建船政學堂被拆分為三,前學堂改為福州海軍製造學校,後學堂改為福州海軍學校,培訓船廠技術工人的藝圃改為福州海軍藝術學校。清末設在廣州黃埔的黃埔水師學堂也收歸海軍部管理,更名黃埔海軍學校。設於煙臺的煙臺海軍學堂以及設於南京的江南水師學堂,也都改為海軍部直轄,更名煙臺海軍學校和南京海軍軍官學校。這些學校之中,尤以福州海軍學校和煙臺海軍學校對民國海軍的影響至為深遠。
△ 民國時期的海軍艦艇
艦船建造和保障方面,北京政府海軍部將清末時期的海軍江南船塢、大沽船塢以及福建船政三家重要的艦船製造和維護修理企業全部收歸海軍部直轄,分別更名海軍江南造船所、海軍大沽造船所、福州船政局,形成了北中南各有一家重要的船廠為海軍提供艦船裝備保障的格局。清末宣統大力建設海軍期間,曾向歐美、日本以及中國國內船廠集中訂造過一批軍艦,清王朝覆滅時,這些軍艦大都尚未竣工,有的後來沒有交貨,交貨的成為新生的北京政府海軍部所獲得的最初的新艦船裝備。
一艘老舊的戰船,在經歷無數屈辱和曲折後,終於歪歪扭扭地起航了。未來的航程註定不會風平浪靜!
△本文節選自《民國海軍》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民國海軍》
作者: 胡耀忠
出版社: 中國文史出版社
定價:45.00元
本書以民國海軍的誕生、發展到最終告別歷史舞臺為主線,以其歷史功能的變遷為輔線,把這支軍隊置於20世紀前期中國大變亂、大變革的歷史大背景下,從軍事現代化和軍隊國家化的角度,全面介紹了民國海軍的前世今生,講述了它的輝煌與罪惡,同時為讀者展現了那個時代恢弘的歷史畫卷。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