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與武士道

2022-01-21 娜娜美文

武士是封建日本一個強大的軍事種姓的成員,在12世紀日本第一個軍事獨裁政權(即幕府)開始掌權之前,武士最初是省級武士。作為大名或大領主的僕人,武士們支持幕府的權威,並賦予他統治天皇的權力。武士統治著日本政府和社會,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導致封建制度的廢除。儘管被剝奪了他們的傳統特權,許多武士將進入精英階層的政治和工業在現代日本。更重要的是,被稱為武士道(武士道)的傳統武士榮譽、紀律和道德準則得到了復興,成為日本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早期武士

在平安時期(794-1185),武士是富有地主的武裝支持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被強大的藤原部族排斥在權力之外後離開朝廷尋求自己的財富。「武士」一詞大致翻譯為「那些服務。」(另一個更一般的戰士詞是「武士道」,武士道由此而來;這個詞缺乏為主人服務的含義。)

你知道嗎?在封建日本,武士的財富是用四庫來衡量的。

從12世紀中期開始,日本真正的政治權力逐漸從京都的天皇及其貴族轉移到在日本擁有大片土地的氏族首領手中。劍北戰爭(1180-1185)使兩個大部族——佔統治地位的太郎在爭奪日本國家控制權的鬥爭中相互對立。戰爭結束時,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武士英雄之一,枝野幸男率領他的部族在丹野村附近戰勝了太郎。

武士與鎌倉時代的興起

得勝的領導人驅逐流亡武士的同父異母兄弟——在鎌倉建立了政府中心。鎌倉幕府的建立,一個世襲的軍事獨裁政權,把日本所有真正的政治權力轉移給了武士。權威取決於他們的實力,他不遺餘力地建立和界定武士的特權地位;沒有允許,任何人都不能自稱武士。

禪宗佛教,大約在這個時候從中國傳入日本,對許多武士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樸素而簡單的儀式,以及拯救來自內心的信念,為武士自己的行為準則提供了理想的哲學背景。同樣在鎌倉時期,劍在武士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據說一個人的榮譽在於他的劍,而劍的工藝——包括精心錘鍊的刀刃、金銀鑲嵌物和鯊魚皮手柄——本身就成為了一門藝術。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混亂中的日本:阿什卡加幕府

13世紀末,戰勝兩次蒙古人入侵的壓力削弱了鎌倉幕府,並導致了由阿什卡加·高久治領導的叛亂。以京都為中心的幕府始建於1336年左右,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日本各領土宗族之間的紛爭幾乎持續不斷。1467-1777年的奧尼戰爭特別分裂後,阿什卡加幕府不再有效,封建日本缺乏強大的中央權威;地方領主和他們的武士在更大程度上介入維護法律和秩序。

儘管日本政局動蕩,但這一時期(以京都的室町區命名)見證了日本經濟的大幅擴張。這也是日本藝術的黃金時代,因為武士文化受到禪宗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室町時期,除了茶道、巖石花園和插花等日本著名的藝術形式外,戲劇和繪畫也蓬勃發展。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德川幕府下的武士

1615年,日本在德川家康的統治下統一,日本戰爭時期終於結束。在這一時期,日本迎來了長達250年的和平與繁榮,武士們第一次承擔起通過民事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進行統治的責任。並頒布了「軍宅條例」,根據該條例,武士們被要求按照儒家的原則平等地訓練武器和「禮貌」學習。這種相對保守的信仰,強調忠誠和責任,在德川幕府時期取代佛教成為武士的主導宗教。正是在這一時期,武士道原則成為日本人民的普遍行為準則。雖然武士道在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有所不同,但武士道的武士精神卻始終如一,包括強調軍事技能和面對敵人的無畏。武士道還強調節儉、善良、誠實和關心家人,特別是長輩。

在一個和平的日本,許多武士被迫成為官僚或從事某種類型的貿易,即使他們保留了自己作為戰士的觀念。1588年,攜帶劍的權利僅限於武士,這就造成了武士與農民階級之間更大的分離。這一時期的武士成了「雙劍人」,身披短劍和長劍都是他特權的標誌。然而,在德川幕府統治期間,許多武士的物質幸福感實際上下降了。武士傳統上靠地主的固定津貼謀生;隨著這些津貼的減少,許多低級別的武士因為無法改善他們的處境而感到沮喪。

明治維新與封建主義的終結

19世紀中葉,德川政權的穩定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因饑荒和貧困導致的農民動亂。西方列強入侵日本,尤其是1853年美國海軍的佩裡被證明是最後一根稻草,他的使命是讓日本向國際貿易敞開大門。1858年,日本與美國籤訂了商業條約,隨後又與俄羅斯、英國、法國和荷蘭籤訂了類似的條約。日本開放給西方商業和投資的爭議性決定,助長了日本保守勢力對幕府統治的抵抗,其中包括許多武士,他們開始呼籲恢復天皇的權力。

1868年初,周蜀和薩摩兩個強大的宗族聯合起來推翻了德川幕府,宣布了以明治天皇命名的「帝國復闢」;五年後,除國家武裝部隊成員外,任何人都不得佩劍,所有武士津貼都被轉換成政府債券,往往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新的日本國民軍在19世紀70年代鎮壓了幾次武士起義,一些心懷不滿的武士加入了秘密的、極端民族主義的社團,其中就有臭名昭著的黑龍會,其目的是在中國挑起事端,使日軍有藉口侵略和維護秩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考慮到他們特權地位的喪失,明治維新實際上是由武士階級自己策劃的。新日本的三位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井上薰、伊藤博文和山形阿里託莫曾與著名的武士吉田守仁一起學習,吉田守仁在1859年殺害德川幕府官員未遂後被處死。正是前武士讓日本走上了自己的道路,許多人將成為現代日本社會各個領域的領袖。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現代日本武士道

明治維新後,神道教被定為日本的國教(與儒家、佛教和基督教不同,它完全是日本的),武士道被定為其統治道德準則。到了1912年,日本已經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實力——1902年與英國籤署了同盟關係,兩年後在滿洲打敗了俄國人——以及經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凡爾賽和平會議上,該國被公認為與英、美、法、意並列的「五大」強國之一。

20世紀20年代,自由、國際化的時代讓位於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事傳統的復興,直接導致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那場戰爭中,日本士兵把古老的武士刀帶到戰場上,按照武士道的先死後恥或先敗的原則,進行自殺式的「半載」攻擊。戰爭結束時,日本再次利用其強烈的榮譽感、紀律感和對共同事業的奉獻精神——不是過去的大名或幕府,而是天皇和國家——重建自己,並在20世紀後期重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和工業強國之一。

相關焦點

  • 日本循跡(五)武士道——武士之忍
    12世紀末,隨著源賴朝建立第一個幕府(鎌倉幕府)開始,日本進入武士時代(亦稱為封建時代),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成為迅速崛起的近現代化國家。        如果去掉明治維新以來的100多年時間,那麼,日本的「武士道」就是在6、700年的時間裡萌芽並成長壯大的。先有武士而後有「武士道」。        武士社會的產生是一個自發的過程。
  • 談談武士道——近代日本武士精神異變之因
    既然武士早已消失,且是被政府親自消滅的,那麼為什麼後來又有這麼多「武士」出現了呢?這就必須深入談到下一部分,即「何為武士道」。二.何為武士道依然需要讀者來思考三個問題:二戰時期高呼「天皇萬歲」然後猛烈衝鋒的日本士兵是武士嗎?戰敗後以軍刀切腹自盡的軍民是武士嗎?他們信奉的是武士道嗎?三者都是否定的。
  • 武士道是什麼,武士自己說了不算 | 短史記
    不顧一切的盡心侍奉,無論什麼事情都首先考慮主君就可以了。」《葉隱》是對「士道」的一種對抗。「士道」很自然地得到了幕府當局的支持;《葉隱》也仍有它的現實需要,故雖被幕府列入禁書,仍流傳頗廣。其實,無論是「士道」裡的武士道,還是《葉隱》裡的武士道,在江戶時代之前的歷史中,都不曾完整地存在過,均是出於現實需要而做的一種理想化「提純」。
  • 麥克萊恩 | 武士道和武士倫理
    最終,宮本武藏的書闡明了一個更普遍的觀念,即武士之道是取勝之道,任何人都必須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以便實現為自己設定的任何目標。對宮本武藏來說,那是「武士道」的核心—一個人不能擁抱死亡,相反,作為完成人生任務的一個途徑,應該努力現時現世地實現徵服,獲取榮耀。這個目標反過來要求武士總要做好準備,了解敵人,明白自己,時機一現便果斷行動。
  • 日本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麼?
    當前的形勢是,日本人自傲於經濟強國的身份,正在努力把一切成功根源歸因於日本的傳統。而日本的傳統,最強盛的就是武士道。所以,了解日本,從武士道入手是一條捷徑。 興起1200年左右,日本出了一個名滿天下的法師。他的一生是奔波勞碌的一生,因為他是說藝人,而且也是一名武士,他生活全部就是刀和文學。
  • 方略觀察:日本武士道的起源
    日本傳統文化中有崇尚兇猛、神秘的一面,這在武士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日本有句諺語「花數櫻花,人數武士」,表明了武士在日本社會受到的普遍尊崇。武士精神對日本國民性的影響至深至遠。日本走上侵略擴張道路,與其民族文化中濃厚的武士道精神密不可分,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極端頑強,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全面解析
    武士對上司盡力效忠,主人則賜於下屬恩惠。通過主僕關係,武士終於超過了貴族,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武士最關心的是保家,所以,對主人的效忠也只不過是一種手段。他們這樣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發展壯大本家族。由於這種心態的存在,導致了日本人特別善於競爭的特點。 一種文化的興起必然有其的精神支柱。那武士道的精神支柱是什麼呢?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怎麼起源的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提倡者,正是日本陽明學的開創者中江藤樹(1608
  • 日本武士道之切腹
    而在盛行於江戶武士間,集中論述日本武士道思想,同時也對日本傳統文化有深遠影響的著作《葉隱》曾這樣說道:「所謂武士道,即決意一死,當汝處歧路之時,應選擇死路。······好生惡死,雖生尤為懦夫,未達目的而死,雖為徒死,絕不為恥。」切腹,是最具日本特色的自殺方式。
  • 日本武士道精神究竟是什麼?——10分鐘帶你速覽《武士道》
    享譽全球的電影大師黑澤明,被稱為「電影武士」,他的影片作品中貫穿著濃烈的武士道精神,《羅生門》、《七武士》為他贏得世界性認可的同時,也將武士道文化呈現於世人面前。「搏鬥要公平!」是日本武士道最原始的精神,在這種略顯野蠻、天真的原始意識中孕育著豐富的道德理想。孕育武士道的社會制度已經消失,但是武士道精神對日本社會、民眾的影響並未因此減弱。武士道的精神究竟是什麼?
  • 什麼是真正的武士道?德川幕府時代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發展
    德川幕府執政初期編撰的《甲陽軍鑑》一書中,首先使用了「武士道」一詞,這個詞的含義到後來越來越廣,而且滲透在武士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勤學」被視為武士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此,連武士在和平時期因附庸風雅而學習音樂、茶道等,也帶上了武士道的烙印。所以,對於什麼才算真正的武士道,各門各派也是眾說紛紜。也難怪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在其研究日本的名著《菊與刀》中認為「武士道這個名稱是近代才有的……它是評論家出於靈感的創作」。
  • 死狂: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底色
    溯古追風世界歷史網 www.xhistory.net投稿、合作、版權爭議,歡迎勾搭微客服:thexrock (1150728290)死狂:日本武士道的精神底色武士在日本明治時代,是社會轉型的中堅力量;武士道在日本社會近代化和現代民主化的過程,承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
  •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精髓含義,以及對日本近現代的影響
    對於日本人來說,武士道不是自然博物館之中,保藏在標本箱之中的乾枯的古老美德。在我們之間,那是至今仍具有力量和美的活著的存在。雖然武士道沒有任何的實體性的形態,但是它卻散發著道德的馨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這片土地的魅力所在。由於1192年鎌倉幕府的成立,武士成為了政權的中心。"武士道"這個詞在日本最早記載的書籍是《甲陽軍鑑》。
  • 日本武士頭盔
    日本武士是出現於10世紀到19世紀在日本國內的一個社會階級。作為日本武士的盔甲,其設計與日本武士的工作、社會地位具有密切的關係。日本武士盔甲設計的如此威嚴(恐怖)主要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日本武士崇尚武力,且戰鬥的情況較多,在戰鬥過程中威嚴(恐怖)的盔甲可以震懾敵人。在日本的古代武士地位較高。
  • 趣聞雜談-日本軍國主義並非來自武士道
    這與那種以己父為愚頑,而離家出走,認鄰家翁為父,有什麼不同?於是,他斬釘截鐵的說:「孔、孟失此義,無須再辯!」吉田松陰比先師還狂,他的思想,分兩支走出了儒學的圍城,一支跟素行,進入日本中心主義的神道天下觀,一支跟常朝,趨於非理性的死狂。松陰敢于堅持非理性,可他並不缺乏理性。他手不釋卷,有書必讀,讀了大聲疾呼:「興起拿破崙,倡導自由」,他的思想與狂氣,對近代日本武士道,影響深遠。
  • 日本武士道是如何發展壯大的?
    近期日本爆出對李幼斌老師主演的國產電視劇《亮劍》的批評,原因就是劇中李雲龍說了「老子打的就是武士道」。日本人認為這是對他們國家精神的侮辱。拋開日本人的無知和狹隘不管,可見日本人對武士道的確十分看重。武士道就是武家的道,是人們理想化的武士品格,真正產生於江戶時期。
  • 【022】什麼是武士道?武士道文化背後的秘密
    說起武士道,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武士道精神號稱是大和民族魂,是日本文化的象徵——2003年,大明星湯姆·克魯斯還主演一部電影《最後的武士》,來描述日本的這種武士道文化——正好,阿政前段時間看了一部名為《劍豪生死鬥》的作品,那裡面就把古代日本的武士道文化給剖析得入木三分,今天阿政就結合它來好好聊聊。
  • 勿忘國恥——宜知不宜文的日本武士紋身!
    在日語當中,武士的意思是侍者,貼身隨從,他們效忠於自己的主人,日本武士也有獨特的武士道精神,便是忠誠、勇敢、忘我、榮譽與尊嚴。時至今日,日本武士也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紋身素材,這樣的一種紋身素材也受到很多紋身愛好者的喜愛,尤其是男性紋身愛好者。
  • 最強隨從——日本武士
    到了十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藉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日本鎌倉幕府是日本武士道的發源地,不過並沒有成型,而是後來經江戶時代吸收儒家思想才最終成型。
  • 日本刀和武士道都是吹出來的?
    武士道 上世紀初的產物 武士道,這種提法最早是一個日本人 新渡戶稻造 在明治32(1899年)年在美國以英文出版的書《武士道》說的,這本書主要的目的是忽悠美國人從好的方面認識日本人(日本鎖國的大門正是被美國人踢開的),當時僅流傳於美國知識分子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