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是封建日本一個強大的軍事種姓的成員,在12世紀日本第一個軍事獨裁政權(即幕府)開始掌權之前,武士最初是省級武士。作為大名或大領主的僕人,武士們支持幕府的權威,並賦予他統治天皇的權力。武士統治著日本政府和社會,直到1868年明治維新導致封建制度的廢除。儘管被剝奪了他們的傳統特權,許多武士將進入精英階層的政治和工業在現代日本。更重要的是,被稱為武士道(武士道)的傳統武士榮譽、紀律和道德準則得到了復興,成為日本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早期武士
在平安時期(794-1185),武士是富有地主的武裝支持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被強大的藤原部族排斥在權力之外後離開朝廷尋求自己的財富。「武士」一詞大致翻譯為「那些服務。」(另一個更一般的戰士詞是「武士道」,武士道由此而來;這個詞缺乏為主人服務的含義。)
你知道嗎?在封建日本,武士的財富是用四庫來衡量的。
從12世紀中期開始,日本真正的政治權力逐漸從京都的天皇及其貴族轉移到在日本擁有大片土地的氏族首領手中。劍北戰爭(1180-1185)使兩個大部族——佔統治地位的太郎在爭奪日本國家控制權的鬥爭中相互對立。戰爭結束時,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武士英雄之一,枝野幸男率領他的部族在丹野村附近戰勝了太郎。
武士與鎌倉時代的興起
得勝的領導人驅逐流亡武士的同父異母兄弟——在鎌倉建立了政府中心。鎌倉幕府的建立,一個世襲的軍事獨裁政權,把日本所有真正的政治權力轉移給了武士。權威取決於他們的實力,他不遺餘力地建立和界定武士的特權地位;沒有允許,任何人都不能自稱武士。
禪宗佛教,大約在這個時候從中國傳入日本,對許多武士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樸素而簡單的儀式,以及拯救來自內心的信念,為武士自己的行為準則提供了理想的哲學背景。同樣在鎌倉時期,劍在武士文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據說一個人的榮譽在於他的劍,而劍的工藝——包括精心錘鍊的刀刃、金銀鑲嵌物和鯊魚皮手柄——本身就成為了一門藝術。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混亂中的日本:阿什卡加幕府
13世紀末,戰勝兩次蒙古人入侵的壓力削弱了鎌倉幕府,並導致了由阿什卡加·高久治領導的叛亂。以京都為中心的幕府始建於1336年左右,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裡,日本各領土宗族之間的紛爭幾乎持續不斷。1467-1777年的奧尼戰爭特別分裂後,阿什卡加幕府不再有效,封建日本缺乏強大的中央權威;地方領主和他們的武士在更大程度上介入維護法律和秩序。
儘管日本政局動蕩,但這一時期(以京都的室町區命名)見證了日本經濟的大幅擴張。這也是日本藝術的黃金時代,因為武士文化受到禪宗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室町時期,除了茶道、巖石花園和插花等日本著名的藝術形式外,戲劇和繪畫也蓬勃發展。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德川幕府下的武士
1615年,日本在德川家康的統治下統一,日本戰爭時期終於結束。在這一時期,日本迎來了長達250年的和平與繁榮,武士們第一次承擔起通過民事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進行統治的責任。並頒布了「軍宅條例」,根據該條例,武士們被要求按照儒家的原則平等地訓練武器和「禮貌」學習。這種相對保守的信仰,強調忠誠和責任,在德川幕府時期取代佛教成為武士的主導宗教。正是在這一時期,武士道原則成為日本人民的普遍行為準則。雖然武士道在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有所不同,但武士道的武士精神卻始終如一,包括強調軍事技能和面對敵人的無畏。武士道還強調節儉、善良、誠實和關心家人,特別是長輩。
在一個和平的日本,許多武士被迫成為官僚或從事某種類型的貿易,即使他們保留了自己作為戰士的觀念。1588年,攜帶劍的權利僅限於武士,這就造成了武士與農民階級之間更大的分離。這一時期的武士成了「雙劍人」,身披短劍和長劍都是他特權的標誌。然而,在德川幕府統治期間,許多武士的物質幸福感實際上下降了。武士傳統上靠地主的固定津貼謀生;隨著這些津貼的減少,許多低級別的武士因為無法改善他們的處境而感到沮喪。
明治維新與封建主義的終結
19世紀中葉,德川政權的穩定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因饑荒和貧困導致的農民動亂。西方列強入侵日本,尤其是1853年美國海軍的佩裡被證明是最後一根稻草,他的使命是讓日本向國際貿易敞開大門。1858年,日本與美國籤訂了商業條約,隨後又與俄羅斯、英國、法國和荷蘭籤訂了類似的條約。日本開放給西方商業和投資的爭議性決定,助長了日本保守勢力對幕府統治的抵抗,其中包括許多武士,他們開始呼籲恢復天皇的權力。
1868年初,周蜀和薩摩兩個強大的宗族聯合起來推翻了德川幕府,宣布了以明治天皇命名的「帝國復闢」;五年後,除國家武裝部隊成員外,任何人都不得佩劍,所有武士津貼都被轉換成政府債券,往往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新的日本國民軍在19世紀70年代鎮壓了幾次武士起義,一些心懷不滿的武士加入了秘密的、極端民族主義的社團,其中就有臭名昭著的黑龍會,其目的是在中國挑起事端,使日軍有藉口侵略和維護秩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考慮到他們特權地位的喪失,明治維新實際上是由武士階級自己策劃的。新日本的三位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井上薰、伊藤博文和山形阿里託莫曾與著名的武士吉田守仁一起學習,吉田守仁在1859年殺害德川幕府官員未遂後被處死。正是前武士讓日本走上了自己的道路,許多人將成為現代日本社會各個領域的領袖。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現代日本武士道
明治維新後,神道教被定為日本的國教(與儒家、佛教和基督教不同,它完全是日本的),武士道被定為其統治道德準則。到了1912年,日本已經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實力——1902年與英國籤署了同盟關係,兩年後在滿洲打敗了俄國人——以及經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凡爾賽和平會議上,該國被公認為與英、美、法、意並列的「五大」強國之一。
20世紀20年代,自由、國際化的時代讓位於20世紀30年代日本軍事傳統的復興,直接導致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日本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那場戰爭中,日本士兵把古老的武士刀帶到戰場上,按照武士道的先死後恥或先敗的原則,進行自殺式的「半載」攻擊。戰爭結束時,日本再次利用其強烈的榮譽感、紀律感和對共同事業的奉獻精神——不是過去的大名或幕府,而是天皇和國家——重建自己,並在20世紀後期重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和工業強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