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在線9月13日發表文章稱,中國正在建設包括反衛星飛彈、雷射武器、GPS幹擾機和殺手衛星在內的高科技太空戰武器體系,這將使中國在未來軍事衝突中擁有優勢。
美國智庫國家公共政策研究所剛提交了一份名為《外國太空能力》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軍隊已有能力攻擊、摧毀或幹擾1900公裡至35000公裡太空軌道上的500枚美國衛星,字裡行間透露出對中國太空實力「深深的憂慮」。
▲中國的太空實力讓美國感到「深深的憂慮」。(美國CNBC電視臺)
對於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世人早已屢見不鮮。作為太空軍事化的先行者,美國此次「吹大」中國太空戰能力的目的,也不外乎是想在太空中塑造一個假想敵,為自身的太空軍事發展爭取更多的撥款以及合理性。而此事也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近些年來中國的太空戰能力確實有了不小的進步。
中國對於空天一體化作戰的研究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開始,當時的空軍司令部研究員董文先提出了「高空立體領空控制」概念。
進入本世紀,一些研究人員認識到,在海軍橫向拓展其藍水活動範圍時,空軍必須垂直拓展外太空。該課題催生了兩部專著:2004年出版的《空天戰場與中國空軍》和2006年的《空天一體作戰學》。
▲空天一體作戰示意圖(中國軍網)
2003年,一位中國學者在論文中這樣定義空天一體化作戰:空中力量、結構、作戰行動,以及空天、防空和太空防禦一體化。在作戰裝備上包括飛機、巡航飛彈、衛星、軌道空間站和太空梭,同時還包括空空飛彈、地空飛彈、空地飛彈、以及高功率雷射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等新概念武器。在作戰範圍上空天一體化作戰將空天戰場看做一個「無縫整體」,不再明顯區別外層空間和大氣層內空域。
在上述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目前已經展現出一定的太空戰能力。在反衛/反導領域,中國於2007年使用上升式動能反衛飛彈成功擊毀了位於863公裡高度的已經失效的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在隨後的幾年期間,中國又接連進行了多次反衛星飛彈實驗和中段反導實驗。
除了反衛與反導系統以外,中國也在積極探索高超聲速空天飛行器技術,一旦國防需要,該技術可轉化為空天打擊力量。據外媒報導,中國於2014年1月9日首次測試了一種高超音速滑翔載具。華盛頓自由燈塔報稱,這一成功測試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擁有高超音速飛行器技術的國家。有關報導稱,在隨後的近3年時間裡,中國已對該高超聲速滑翔載具進行了7次測試,其中6次被認為成功。
▲高超聲速空天飛行器渲染圖(美聯社)
2016年,中國成立了一個新軍種——戰略支援部隊,該部隊的主要使命為:支援戰場作戰,使解放軍在太空、網絡和電磁空間戰場能取得局部優勢,保證作戰行動的順利進行。
具體來說,戰略支援部隊的任務包括:建立和保持太空保障基礎設施,完成對目標的天基偵察與監視,戰場的天基測繪與導航保障等任務;承擔電磁空間和網絡空間的防禦任務;維護國家太空和網絡空間的安全與穩定。該部隊的成立,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對於未來太空戰的重視。
▲戰略支援部隊臂章(解放軍報)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號立場)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陸海天空,五星閃耀!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