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社論:蘇貞昌的政治道德危機

2021-02-15 海峽新幹線

「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將近兩年,政治職務多以4年為期,現在應是期中考的適當時機;特別是蔡英文已第二任期,民進黨內有能力競選「大位」者不乏其人,需要更多歷練,但蘇貞昌展現出捨我其誰的架式,壓抑黨內中生代更上一層樓的機會,當然應對其行事風格、行政績效與政治未來性做一番檢視。蘇貞昌是政壇老手,從臺灣省議員一路經過縣長、黨主席、兩任「行政院長」,並對「大位」展現十足企圖心。他幹練的行政能力、鮮明的敵我意識、便給的口才,可能是一流的「行政首長」,但幹好臺灣地區領導人職務所需的人格和施政特質,和「行政首長」完全不同。他是否適任,還得仔細斟酌。


首先,做事認真固然是好事,但臺灣公務員普遍素質高、認真勤奮,然而待遇和付出不成比例;蘇貞昌卻只從自己角度思考,不尊重專業,不體恤部屬辛勞,不利於團隊合作。他在防範非洲豬瘟時到機場視察,厲聲要求更嚴格的檢疫;視察榮總屏東分院工程進度時,對分院長不知停車位數目當場斥責;為強化治安連續拔除風評良好的高雄和臺南的警察局長,在在展現了為求效能不留部屬顏面或懲處過當的苛刻態度,短期間或能樹立官威、取得績效,長期將使公務員不敢負責,凡事聽命,年輕人視公部門為畏途,並非好事。

其次,有功則爭、遇過則閃,道德感低。蘇貞昌大權在握,卻讓女兒不避嫌爭取行政當局高額標案,直到被媒體爆料,才聲明未來不再競標,未能以高標準自我期許,政治道德遠不及多位前任「閣揆」。另外,「九合一」選舉期間,有媒體爆料,他在新北市長任內,於臺北市自宅失竊新臺幣180萬元現金和旅行證件,卻謊稱是在板橋縣長官邸失竊,並隱匿現金部分,後來竊賊因他案被捕,自供在蘇市長自宅盜得180萬現金。他不但涉嫌觸犯「刑法」「使公務員登載不實」公訴罪,隱匿高額失竊現金更是動機可議,是政治道德的嚴重問題。

他總是把功勞攬下歸諸己家,被同黨臺北市議員王世堅譴責而受外界矚目的,就是為全臺中小學裝設冷氣一事。這原是蔡英文的競選政見,蘇貞昌卻說是經常在家聽到女兒建議而做出決定,忘了身為蔡英文政見執行者之本分。眾人皆知蘇巧慧身為民代須有所表現,硬將蔡英文關注、社會呼籲之事轉化為「女兒之功」,難怪被譏為「家天下」。眾多因疫情滯留大陸無法回臺的「小明」,依蘇巧慧所言,是因她向父親反映陸配心聲,才得以回臺重溫天倫之樂。即使真有此事,蘇貞昌不顧社會輿論和行政倫理,卻以自家女兒所言作出決策,難道不是一種政治危機?輿論經常批評蘇貞昌廣扎派系卻識人不明,案例罄竹難書,第一金控董座廖燦昌7月底遭起訴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廖燦昌被視為蘇貞昌愛將,因慶富詐貸案由合庫董座下臺,蘇貞昌不避清議,堅持起用為第一金控董座,不久後就因遠航超貸案遭起訴而下臺,蘇貞昌不願為用人不察而造成失誤道歉,反推卸超貸發生在「前朝」,爭功諉過事實極為明顯。

再者,在缺乏政治道德與政策擔當方面,最嚴重的是去年3月,蘇貞昌不尊重「通傳會(NCC)」為獨立行使職權的獨立機構,公然抨擊「NCC」「誰都管它不到,但它也什麼都不管」,迫使「主委」詹婷怡掛冠求去,媒體直指是「被請辭」,之後「NCC」開始接二連三針對性地嚴苛解釋、甚至曲解法規,來處分政治傾向不同、不聽話、曾在2018年重挫民進黨籍候選人的中天電視臺,「NCC」儼然成為「蘇內閣」的宣傳部。


更可議的是,他將「社會秩序維護法」濫用成「民進黨政權維護法」,對任何可能損及「執政黨聲譽」的信息,不成比例地皆以「社維法」送辦;連(國民黨籍)臺南市議員對假振興券流傳的提醒,也以「假訊息」送「南部打擊犯罪中心」偵辦,還認為「移送法辦剛好而已」,讓諸多民眾疑慮「戒嚴時代」的「白色恐怖」已然再現。20年來,臺灣的歷任「閣揆」,沒有一位像蘇貞昌一樣,行事風格如此遭人非議,並將藍綠對立推向另一個新高,臺灣的「自由民主價值」受到嚴重侵蝕,中天風暴連阿扁都看不下去,黨內也不乏「新聞自由不容侵犯」的呼聲,蘇貞昌卻充耳不聞。他的期中考當然不及格。

相關焦點

  • 恭喜蘇貞昌! 榮登臺灣民眾「最討厭的政治人物」
    從防疫大小事到開放瘦肉精美豬進口,從爭議不斷的紓困政策到流感疫苗的分配,從兩岸軍事危機到媒體換照爭議,臺當局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幾乎無所不在。臺灣民意基金會27日公布最新民調,在臺灣人最討厭的政治人物,蘇貞昌以15.2%位居第一。
  • 道德危機
    道德危機的最大悲哀不是社會道德水平的下滑並不是缺少了道德模範而是那些失去道德底線的人
  • 《中國時報》社論:拜登時代「臺灣牌」的價值
    蔡英文連續在某些活動中致詞,但制式的政治語言難以引發共鳴與認同,更無法化解臺灣面臨的內外危機;對大陸採取更為強硬、敵視的態度,只是反映民進黨仍然一廂情願以為認為美國是其保護傘,但現實世界與民進黨當局的主觀期望卻是背道而馳。
  • 美國深陷「道德權威」危機
    為強化全球領導地位,美國炮製了一套以「自由、民主、人權」為核心的理論和道德說辭。尤其是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美國政府高舉人權外交的大旗,將自身塑造成世界人權的「衛道士」,站上了以西方文明為根基的「道德高地」。冷戰結束後,美國進一步強化這種「道德優越感」,增強自身文化軟實力,更加以所謂「燈塔國」自居。
  • 雲林初選為蘇貞昌蔡英文競逐2016「大選」開第一槍
    中國臺灣網8月29日消息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民進黨雲林縣長初選,蘇治芬在擴張版圖的戰略思維下,有意讓劉建國續留山線,自己交棒後則親徵海線「立委」,爭取縣長、「立委」全拿勝局。只是,蘇貞昌為拓增派系版圖,屬意由劉建國取代親蔡的蘇治芬成為「雲林新少主」,因而打亂整套布局。
  • 蔡當局施壓,《中國時報》也要變「綠」?
    一位供職於《中國時報》、立場上親綠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在前年臺灣地區縣市長換屆(也稱「九合一」)選舉結束,當時《中國時報》報系就開始出現轉向苗頭。而這個苗頭的標誌,是《中國時報》報系明確策劃了整個報系報紙電視等媒體的「無色覺醒」主題。
  • 宋楠:地緣政治下的薩德危機和北京現代
    部分南朝鮮媒體把中國民間對部署「薩德」防空飛彈系統的抵制、抗議情緒,歸結於中國政府的報復。3月4日南朝鮮親美報紙《東亞日報》發表社論,妄稱如屈服於中國報復,韓國國家臉面將不存。此前圍繞著北朝鮮試射飛彈並對核武器進行測試展開的一系列危機,再次引發美國、中國、俄國、日本以及南朝鮮等國家(地區)就東北亞安全格局重組的博弈。
  • 羅興亞人現狀震動世界 翁山蘇姬因難民危機被推上「道德審判臺」
    【環球時報】9月9日報導,已造成近30萬羅興亞人流離失所的緬甸若開邦動蕩局勢10日出現一絲緩和曙光。
  • 蘇貞昌是在哈囉?
    蔡當局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蘇貞昌在立法機構被問到是否會跟進新加坡做法時,竟回答:「公務員很努力,不會減薪」,但贊成一線人員給予獎勵。蘇貞昌的回應,是在哈囉嗎?人家新加坡的做法,是政府高層政務官自己削減薪水,同時幫前線醫護人員加薪一個月作為特別獎金。但蘇貞昌的答覆,不知道是顧左右而言他,或搞不清楚「政務官」和「公務員」的區別,竟說「公務員很努力,不會減薪」。
  • 外交部:美國無法在道德層面與中國相提並論
    來源: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微博@共青團中央、網友評論據報導,近日,美國駐德國大使格雷內爾發表聲明稱,中美無法在道德上相提並論
  • 外媒社論:「實驗室起源論」是美國彌天大謊
    世界社會主義網站5月29日發表社論指出,「實驗室陰謀論」是美國資本主義的
  • 《中國時報》:蔡「政府」要向川普致意嗎
    2014年3月24日的晚上,支持民進黨的群眾攻入臺行政機構的時候,當時的民進黨高層,包括蔡英文、蘇貞昌、遊錫堃等10多人,卻陸續進入現場聲援及保護群眾,選擇站在執法者及公家正義的對面。我很想知道,蔡英文、蘇貞昌等民進黨當權者,如果想致電美國,對國會山莊被攻擊事件表達關心時,究竟是要向支持群眾的川普致意,或者向負責並要求嚴辦群眾的美國國會致敬?
  • 《中國時報》:老馬真心話
    蔡英文說,如果臺灣受到攻擊,中國(大陸)要付出很大代價,臺灣承受「第一波攻擊」後,希望世界各國可以支持臺灣。馬英九憂心兩岸若開打必生靈塗炭,因而呼籲蔡英文,當臺灣地區領導人要告訴民眾「不讓戰爭發生」,而不是「可以撐幾天」。馬英九的「終戰說」有無道理,涉及解放軍若「攻臺」,臺軍能抵抗多久?
  • 新聞專業危機與「元新聞」信息倫理抗爭:對美國大選社交媒體圖景的觀察
    本文將探討社交媒體時代選舉中的信息危機的內涵、技術原因、新聞專業衝擊與政治後果,並以美國2020年總統選舉為例,揭示其背後信息與權力的複雜關係,討論社交媒體在元新聞領域引發的信息道德恐慌,尋求應對信息危機的政策與行動路徑。
  • 蔡英文徵召 蘇貞昌拼戰新北市長
    圖/民進黨中央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4月1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確定代表民進黨參選新北市長。蘇貞昌昨天與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會面,蔡英文表示,蘇貞昌是民進黨最強的參選人,希望能不計個人榮辱,為新北市、民進黨及臺灣扛起責任,蘇貞昌說,基於對新北市民的感情和責任,他接受蔡主席的徵召,全力以赴。
  • 蘇貞昌說,「真的很對不起」
    面對臺灣民眾黨籍民代張其祿質問臺行政團隊小編製圖攻擊「在野黨」一事,蘇貞昌身段放軟,終於道歉了。臺行政機構近來接連出包,繼團隊小編被踢爆在上班時間做「梗圖」提供給網軍攻擊「在野黨」後,臺行政機構發言人丁怡銘又因誣衊臺北牛肉麵業者長期使用含瘦肉精的美國牛肉而下臺。
  • 《中國時報》社論:和平統一也是臺灣前途選項
    如果兩岸都在政治上享有主體性,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幸福,傳統一方臣服式的統一形態就更難以成形。因此,當我們選擇「和平統一」時,首先就必須了解,這是比「武力統一」更為困難且更需要智能與耐心的路徑。「武力統一」快速,但果實苦澀;「和平統一」不易,但其果實甜美,值得努力。堅持要走「和平統一」的道路,必須開拓思維,用情感與知識為兩岸找到可依循的路徑。
  • 社會排斥與融入:一個文獻回顧(上)社論前沿
    (這是社論前沿第S294次推送 微信號:shelunqianyan)摘要:20世紀70年代中期,社會排斥/融入概念(The concept of social exclusion /inclusion)在法國的政策話語中佔據突出地位。20世紀80年代後期,這一概念被歐盟採用從而成為社會政策的關鍵概念,並在許多事例中取代了貧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