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美國戰術核彈入列

2022-01-12 白露謐月

美國各種準備都是為維護霸權,最後只剩下戰爭手段了。

低當量核彈交付軍隊,就是震懾手段,這是未來核戰的因緣。

並且美國如今已經在為相應國家進行兵棋推演了,這就是戰爭的最後套路。

其實也是閒著的軍隊無事生非行動。另外是分錢要軍費的手段!

美國已完成W76-2低當量核彈頭生產計劃 

2020-12-31 16:25

[據美國thedrive.com網站2020年12月29日報導]2020年12月28日,美國能源部國家核軍工管理局公布了新版《庫存管理計劃》,該報告提供了有關W76-2核彈頭項目的新細節。

該報告稱,國家核軍工管理局已完成了為美國海軍「三叉戟」Ⅱ D5潛射彈道飛彈生產W76-2低當量核彈頭的計劃,並將所有核彈頭交付給海軍。該報告未說明W76-2核彈頭的生產數量,也未說明有多少核彈頭部署在「俄亥俄」級潛艇搭載的「三叉戟」Ⅱ D5潛射彈道飛彈上。一些專家表示,這種武器增加了美國政府在衝突中使用核武器的機會。

(核信息院 王興春 張莉)

根據美國2018版《核態勢評估》報告顯示,W76-2型核彈頭是美國正在研製的兩種低當量核彈頭中的一種,將用於美國海軍戰略核潛艇所搭載的「三叉戟-2」D5型潛射彈道飛彈。W76-2型核彈頭是W76-1核彈頭的改進版,兩者都衍生自W76型核彈。W76核彈的爆炸威力是10萬噸TNT當量,而W76-2型核彈頭的威力要小得多,預計在4000~10000噸TNT當量之間。核彈頭的發展似乎又回到了起點,低當量核彈成為了核武器中的「新寵」。

W76-2型核彈頭的誕生確實增加了美國的核威懾力,因為這種低當量核彈比大當量核彈更有可能投入使用。但是美國似乎忽視了一點,W76-2型核彈頭的載體「三叉戟-2」D5型飛彈仍然是一種洲際彈道飛彈,沒有人知道它搭載的是哪一種核彈頭,一旦發射的話很可能就意味著核戰爭的開啟。這個後果顯然是美國無法承受的,所以即便是搭載低當量的W76-2型核彈頭,「三叉戟」彈道飛彈也不能輕易發射。

美新型戰術核武器入列引關注

■蘭順正

美國科學家聯合會上月底發表文章稱,美軍已開始為「三叉戟」潛射飛彈配備低當量核彈頭,未來將用於威懾或戰術核打擊任務。另有消息稱,配備「三叉戟」飛彈的美軍「田納西」號戰略核潛艇已於去年底從喬治亞州國王灣彈道飛彈核潛艇基地出發巡邏。據悉,「田納西」號戰略核潛艇上至少有1至2枚飛彈配備W76-2低當量核彈頭(以下稱W76-2),其他飛彈攜帶的是爆炸當量為90千噸和455千噸的彈頭(每枚飛彈最多可攜帶8枚彈頭)。

爆炸當量降低,毀傷效果更強

根據美方公布資料顯示,W76-2是一種供「三叉戟」-Ⅱ D5 潛射彈道飛彈使用的彈頭,在美軍現役戰略核彈頭W76-1的基礎上研發。與W76-1相比,W76-2的主要改動之處是拆除 W76-1二級部件,保留一級部件,並通過調整一級部件中的助爆氣體量來調節爆炸當量。W76-2爆炸威力為6500 噸TNT當量,遠低於W76-1的10萬噸TNT當量。

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專家指出,W76-2爆炸當量降低,毀傷效果卻是W76-1的3倍,原因是新彈頭的打擊精度大大提高。資料顯示,W76-2加裝先進導航系統和新式引信,可精確控制彈頭在目標正上方或足夠近的距離內爆炸,確保對對方造成毀滅性殺傷。這意味著該彈頭不僅能夠打擊地面軍事基地等軟防護目標,還具備摧毀地下飛彈發射井等硬防護目標的能力。

降低美軍核武器使用「門檻」危害大

分析認為,W76-2的正式入列,意味著美軍可動用核武器的門檻正不斷降低。

自核武器誕生以來,由於其巨大的毀滅性,美國國內圍繞核武器用途一直存在爭論。一些學者認為,爆發全面核戰對美國並沒有好處,核武器最重要的作用在於威懾,其存在目的是「防止戰爭」而非「打贏戰爭」。另一些學者認為核武器應當用於實戰。一方面,美國要應對傳統對手使用核武器的威脅,例如美國認為俄羅斯未來有可能在戰場上使用低當量核武器,以削弱美國在傳統武器方面的優勢,迫使美國在核還擊和讓步之間做選擇。另一方面,恐怖分子等通過發展和運用「非對稱」手段,如網絡攻擊、生化襲擊等,也會對美國構成威脅,因此,美國需要擁有包括核打擊在內更加靈活多樣的應對方案。

川普上臺以後,為保持美國的軍事優勢,美國政府對於「核武器實戰論」愈加注重,但核武器的「過度殺傷」一直是制約該類武器實用的瓶頸問題。隨著W76-2形成戰鬥力,這一瓶頸正被突破。此外,目前美軍投放戰術核武器的手段單一,如低當量的B61炸彈僅能由B-2轟炸機和一些戰鬥機投放,攜帶W80-1核彈頭的巡航飛彈則僅能由B-52轟炸機發射。W76-2由潛艇搭載發射,它的出現將增加發射平臺的多樣性,並提升低當量核武器的射程,進而提高生存能力。

理論上,W76-2 的精確「點殺」能力不但會對陸基洲際飛彈構成威脅,也會對地下重要設施帶來威脅。此前川普對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先斬後奏」讓全世界始料未及,誰也不能保證今後美國政府不會用低當量核武再次作出「任性」之舉,因此對此次W76-2上艦,各方均十分關注。

美國和俄羅斯有多少核武器?

作者:haidescs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145763/answer/155424572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這個文章叫做《United States nuclear forces, 2020》,應該叫做《美國核力量,2020》,這篇文章很長很長,而且除了上面的表格,還有什麼戰略,計劃,核試驗什麼的,還有對陸海空基核武器的分別敘述。

比如說,這裡講 一個道理雖然路人皆知但是卻有點反直覺的事情,那就是分導技術雖然看起來非常牛逼非常高端非常炫酷,但是對於美俄這種規模的核武庫來說其實沒啥用(當然,限核談判中是很有用的),因為美俄顯然不缺飛彈(也就是平臺),那麼飛彈不愁&彈頭一定的情況下顯然是被「分導」的彈頭越少越好。舉個極端的例子:「保證摧毀」需要300個核彈頭,民兵III可以最多載3個分飛彈頭,那麼A方案是用300個民兵III每個扛上1個彈頭,B方案是用100個民兵III每個扛上3個分導,你選哪個?誠然,B方案可能稍具成本優勢(其實考慮周邊因素也未必),但是A方案在可靠性,靈活性,安全性,可擴展性等等方面都具備壓倒性的優勢。

2,這裡有3個總體性的數字,第一個是5,800,這個數字等於3,800+2000;第二個是3800是(stockpile)的,也就是服役中的,2000是(Retired, awaiting dismantlement)也就是處於非服役狀態的,包括退役的,以及等著被銷毀的,所以只有3800這個數字是有效的;第三個是1750,也就是在現役的3800裡面處於「部署」狀態的,剩下的2050則處於相對「安靜」的庫存狀態。

3,然後我們解釋一下3800這個數字,其實這個數字分了三個層次,分別是第一層平臺,第二層載具,第三層才是彈頭本身。而380這個數字是按照平臺的最高載荷來的。

路基戰略核力量的路基洲際彈道飛彈ICBM,而ICBM只有一種民兵III(LGM-30G)是平臺,管再入的那個部分(比如MK-12、MK-21)是載具,管爆炸的那個部分(比如335千噸的W78、300千噸的W87)是彈頭;

海基戰略核力量的潛射洲際彈道飛彈SLBM,而SLBM只有一種三叉戟II(UGM-133A)是平臺,管再入的那個部分(比如MK-4、MK-5)是載具,管爆炸的那個部分(低當量的W76、455千噸的W88)是彈頭;

空基戰略核力量的戰略轟炸機就有點意思了,這裡B-52和B-2這樣的戰略轟炸機是平臺,也就是說B-2是跟三叉戟II和民兵III並列的,而不是跟俄亥俄戰略核潛艇並列的。但是平臺下面沒有載具,也就是說不認為裝了核彈頭的炸彈甚至是ALCM是載具,而把他們直接算到了核彈頭這個範疇。小編覺得有一天空射巡航飛彈掛分導了(這個技術上其實沒啥難度,關鍵看需求),那麼ALCM就會算是載具了。

4,有了上面三點的鋪墊,這裡就有個問題了,3800這個「最高載荷」的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呢?3800就是800+1920+850。那麼這些數字都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先拿最簡單的ICBM來舉例子,400枚民兵III都立在發射井裡面,一枚民兵III可以搭「最多三個」MK-12或者「有且只有一枚」MK-21,有200枚民兵III帶MK12載具,所以就是200*3=600彈頭,剩下還有200枚民兵III帶的是MK21載具,所以就是200*1=200彈頭,最後600+200=800彈頭,這是最高載荷。

SLBM的情況比較複雜,因為俄亥俄顯然是平臺的平臺。大家知道有14艘俄亥俄擔負戰略任務,但是平均來看保守的計劃是會有2艘處於維護和加載燃料的中,所以deploy的俄亥俄只有12艘。每個俄亥俄24個發射管,但是4個發射管都被用作其他用途了(顯然不是特種作戰,把上百個核彈頭開到索馬利亞岸邊就為送三五個007上岸,這不是吃飽了撐的嗎),所以每艘只有20個,一共應該最多有12*20=240個三叉戟II的平臺。而這些三叉戟的上限都是8個分導載具,所以240*8=1920,這是最高載荷。

空射的情況最簡單,其中44架B52是按照每架12個ALCM巡航飛彈算的,這樣44*12=528。而16架B2稍微複雜一點,原因是唯一的百萬噸級的「對城寶具」B83數量問題,但是這是表面現象,如果看官老爺稍微細心一點,把整篇文章通讀一遍就知道B2的作用在於「第一次」和「報復」之後的「補漏」,所以為B2所配備的彈頭要高於他的一次性運載能力,也就是說美帝的空軍是希望B2可以在「第一次」或者「報復」打出所有的ICBM和SLBM之後「重複利用」的。所以有了850這個看似有些冗餘的最高載荷。

5,對3800這個數字的解釋似乎是「能力」。剛剛也說了,就是說3800是美帝現役這麼多有戰略核能力的「平臺」的最高載荷。與此同時,所以常備(就是現役,也就是部署+庫存)的核彈頭也是按照這種能力一比一來的。也就是說「現役」的核彈頭「剛剛好」使得所有的平臺能夠滿載載具。3800誠然比剛剛好稍微多一點,而這個稍多一點是因為上述B2的重複使用的問題。

6,說說1,750這個數字,對這個數字的解釋是deployed,也就是說是目前為止「直接裝在」ICBM和SLBM上面的,或是「近身存放」在B52和B2旁邊的。這個數字就沒有那麼精確了。Hans M.Kristensen & MattKorda給出的解釋是:

ICBM,400個民兵III都是單彈頭(參考小編第一點),200個MK-12以及200個MK-21

SLBM,大概900個。所以這裡deploy的240枚三叉戟II,每個裝4個MK-4或者MK-5,具體比例不詳。

轟炸機,懷特曼空軍基地的509大隊(就是二戰往廣島扔原子彈的那個大隊),裝備B2,有100個左右的B61炸彈,大概平均每架B2有6-8個B61;米諾空軍基地的5大隊,裝備B52,有200個左右的ALCM,平均每架B52有4-6個ALCM。

7,關於B2和B52的數量是最令人迷惑的地方,大佬猜測B2有16架和B52有44架是「具備核能力」,但是執行核戰鬥值班的恐怕遠遠少於這個數字。其中B2不詳,而大佬猜測B52的數量「less than 40 are normally deployed」。

8,關於平臺的數量,除了deploy了的1,750核彈頭,處於值班狀態的以外平臺:1)路基冗餘大概50%,2)海基冗餘大概100%,3)空基的冗餘就更多了。這些不裝核彈頭的平臺主要用於測試和實驗。比如說民兵III,除了deploy的400枚,還有不超過200枚;比如說三叉戟II,大佬說除了deploy的240枚,還有至少200枚;而空射的不裝核彈頭的訓練彈就更多了。

編輯於 2020-11-02

相關焦點

  • 美國F-35投擲戰術核彈,中俄:我們也有,誰怕誰
    【美軍此舉目的必然是威懾,目標大概率會是中俄】中俄都是核大國,尤其是俄羅斯,核武器數量,以及核武使用政策都和美國接近或者類似,一旦美軍使用戰術核彈,俄羅斯必然也會使用。【戰術核彈思路,並不新奇,冷戰時期美軍為了應對前蘇聯坦克集群威脅,就在歐洲部署很多戰術核彈,前蘇聯也研發列裝了很多】中國核武器數量自然不及美國,但如果美國敢對中國使用戰術核彈,尤其是在未來的統一戰爭中,美國如果敢使用戰術核彈阻止中國的軍事行動
  • 核武,美國敢給臺灣敢要嗎?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川普政府的「重新部署戰術核武器」討論預計會成為對中國強力施壓的王牌;美國向中國發出警告:中國應該採取對朝鮮石油禁運等嚴厲施壓措施,否則就要做好朝鮮半島重新部署戰術核武器,甚至「東北亞核骨牌效應」的心理準備。另外,美國中情局前朝鮮分析官特瑞又稱,「臺灣的核武器也是一張可以考慮的牌。」
  • 冷戰核武配五代機?美軍計劃延壽B-61核彈,F-35變身「最強轟炸機」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The drive」網站戰區頻道11月23日報導,近日,美軍實驗室公布了一段視頻,據視頻片段顯示,美F-35A戰鬥機向指定目標投放了一枚B-61戰術核彈
  • 2016年,美軍50枚戰術核彈差點被搶!
    鬧劇之三,事件平息後,土方就立即指責整個事件都是美國策劃。是美國情報部門想用流亡美國的居倫代替當時的土總統。美國也許確實支持過這個居倫,但是估計此人還沒這麼大的能量,在土內部鼓動起上千軍人搞政B。畢竟要政B也要先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可這個居倫在此事之前,除了美國情報機關,外界誰聽說過有這個人?估計土內部政B劇目已經完活。居倫和白頭鷹還都是一頭霧水。我居倫也就是有這麼個想法而已,而你們都已經搞完了。
  • 整合戰術核彈, F-35戰機將成終極核轟炸機
    美國空軍計劃在今年將B61 Mod 12核武器整合到F-35戰鬥機中,這是一項長期計劃的一部分。將F-35裝備成擁有核武器和常規武器雙重能力的戰機,能夠為美軍提供更廣泛的精確核攻擊選項。空軍預計,在今年,F-35A戰機將首次同B61-12戰術核鑽地彈整合。B61戰術核子彈是一種於冷戰時期研發的美軍戰機用戰術核武。
  • F-35投擲戰術核彈測試,有朝一日用於實戰將有多可怕!
    近日,美國能源部下屬的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美軍主要核武器設計機構)在其網站上公布了一段視頻。在視頻中,一架美軍F-35A型隱身戰鬥機打開彈倉門,投擲了一枚最新型的B61-Mod12型精確制導戰術核彈頭,並成功命中目標。
  • 美國公布自己的核彈總數, 俄羅斯的態度仍然霸氣強硬
    對美國而言,雖然如前所述,其現有核武庫中大量冷戰後期製造的核彈經過維護後依舊可以投入戰備,但顯然巨額的配套花費也是十分可觀的,而且巨大當量的核彈反而很少有實戰機會,畢竟美國認為使用戰略核武會讓自己招來同等報復。所以美國將一定數量的高當量戰略核彈儲備起來,一面生產新的小型核彈。
  • 日本一個晚上就可以成為核武大國?你以為核彈那麼容易造?中國的可是熱核彈!
    世界上最早在實戰中採用的核武器是美國於二戰末期製造的原子彈「小男孩」採用「槍」式起爆,這種構形特點是結構簡單但起爆所需核裝藥多,因反應率低下、嚴重浪費核材料早已退出各核武器擁有國現役;另一枚原子彈「胖子」為內爆式起爆,是目前原子彈的主流構型。「槍」式原子彈的生產技術早已公開,日本如果選擇用「槍」式構型生產原子彈也能夠勉強組織起一支核武裝力量。
  • 核彈威力巨大,為何要造5萬多枚?當前世界核武數量
    按照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的《全球核武報告》推測世界各國核力量統計,截止2017年初,全球共有9國擁有核武器,分別是美國約6800
  • 舒先祥:蔣介石執著核武 始於美國敗於美國
    1956年2月18日,國民黨陸軍中將艾靉等人,曾向蔣介石當面報告「原子武器之戰術運用」,指出:自民國34年,美軍在日本廣島、長崎使用原子彈以來,由於戰術上發種展,原子彈之種類及數量均已增多,可供戰術上之各種運用,俄寇亦已擁有原子彈,將來無論利用中國戰場作試驗,或以原子彈支持中共,我軍反攻大陸過程中,均有遭遇俄寇、中共使用原子彈之可能。
  • 首度證實 美國解密文件稱臺灣曾發展核武
    臺灣曾請以色列人指導發展核武器1960年代受到中國大陸研發核彈的刺激,為了維持兩岸的軍力平衡,蔣介石不斷積極尋求發展核武,陸續進行新竹和桃園計劃,甚至請以色列「核武之父」博格曼(Ernst David Bergmann)前來指導,不料在美國全力反對下,核武計劃最後無疾而終。
  • 美解密阻臺發展核武始末 臺回應:不發展核武立場不變
    美解密阻臺發展核武始末 臺回應:不發展核武立場不變 2016-02-22 09:34:36來源:環球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朱念 美國至少兩度堅決阻止臺灣取得先進核技術,不讓臺灣發展核武。對於這段最新披露的歷史,臺灣「國防部」21日回應稱,「國軍遵循國際公約及政府政策,不生產、不發展、不取得、不儲存、不使用核生化武器,這個立場不會改變」。  臺灣《聯合報》21日援引日本《外交學者》網站的報導稱,大陸在1964年核試爆成功,使得臺灣對獲取核能力興趣大增。
  • 美國逼中國公開核彈數量,中國霸氣回復3個字
    據相關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美國擁有6500枚左右核彈頭,俄羅斯更甚,擁有各類核彈頭約7000枚左右。如此龐大的核彈數量,每年僅保養和維修就會花掉美俄不小的軍費開支。不過美俄會把自己的常規武器,高價出售給其他軍事實力弱的國家,以此賺取高額利潤。美和俄核彈頭眾多,對於彼此都是極大的威脅,誰都不妥協,誰都不率先銷毀核武。於是籤訂了核武器銷毀協議,因此,其實每年的核武數量都在逐漸減少的。
  • 當年美國策動臺「核武專家」張憲義叛逃,是想搞垮郝柏村?
    張憲義(右)接受陳儀深專訪1988年1月,臺灣「中科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上校,在美國中情局安排下叛逃美國,臺灣核武研究計劃由此曝光。張憲義前不久接受臺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陳儀深訪問,發表《核彈!間諜?CIA》一書。張憲義說,美國人安排他赴美,可能是為搞垮時任「參謀總長」郝柏村。張憲義表示,中情局找上他,並非如外界想像,早在赴美留學時代,是1982年開始。至於1988年初的出走,時間點是美國人安排,他事先不知情,事後才曉得,籌劃時間在半年以上。
  • 放棄核武並非絕路:這國自力更生造7枚核彈,6年後又主動銷毀
    但是,我們今天要講述的這一國家,不僅在內外交困下成功研發出核彈頭和運載火箭,最終還順應時勢潮流,主動解除了已經完備的核武能力,它的做法值得當今反思和借鑑。南非核武計劃中的核彈頭部件兩大列強禁運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繼承了蘇軍核彈頭的獨立國協國家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主動放棄本國的核武能力,退出了核武俱樂部。
  • 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彈,究竟是怎樣一顆核彈讓科學家都害怕不已?
    說到核彈大家能想到的就是最有標誌性的兩個核彈:世界第一顆實戰過的核彈;世界最大的核彈。
  • 臺灣核武「終結者」張憲義:不願看到兩岸自相殘殺
    來源:參考消息網英媒稱,1988年,臺灣正積極發展首枚核彈,軍事科學家張憲義叛逃至美國
  • 《臺灣新聞臉》張憲義:臺灣核武「終結者」
    29年前,臺灣核武專家張憲義叛逃到美國,美國隨即派人拆除了臺灣研發核武的設施,臺灣核武計劃功敗垂成。
  • 年度報告:全球有5個國家核武數量增加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14日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儘管2020年全球核彈數量總體減少,但部署於作戰部隊的核彈數量較前一年增加。
  • 叛逃專家揭臺灣核武發展內幕
    1988年1月,張憲義被CIA策反,棄職潛逃美國,使得臺軍私下推動多年的核武計劃毀於一旦。張憲義到美國後,繼續從事核能研究。張憲義的叛逃是美國中情局(CIA)一手策劃的,之後美方派人拆除臺灣核子研究設施。張憲義說,他大學畢業後1967年到1988年參與臺灣核武研發工作,這是他的幸運。也許大家覺得很奇怪,為何CIA看上他?他認為是因為兩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