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對華兩面手法

2021-02-18 華語智庫

今年正值《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安倍晉三政府在錯綜複雜的世界大局勢下,終於順應中日兩國人民的呼聲和歷史潮流,轉變政策,與中國政府相向而行,中日關係出現了由冷趨常的勢頭。以李克強總理訪問日本為契機,兩國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聯繫逐漸熱絡起來。不過,雖然包括安倍在內的日本高層領導人不斷表達改善與中國關係的願望,但是在軍事上,日本防範和針對中國的動作不斷,日本向軍事大國邁進的步伐有提速小步快跑之勢。

中國發展太快不得不低頭

上世紀60-80年代,日本曾經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標兵,經過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日本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並一度有趕超美國之勢,讓整個世界都豔羨不已。深感威脅的美國迅速強硬出手,逼迫日本籤訂了廣場協議,此後日本步入所謂「失去的二十年」,如今日本雖然仍是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經濟、高科技和文化以及生態環境發展依然是世界各國楷模,但是在中國持續幾十年的高速發展面前,日本不得不承認曾經向他們學習的中國走到了世界前面。

自從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兩國的差距越拉越大。2017年日本GDP為4.87萬億 美元,中國達到12.24萬億美元。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日本2倍以上的當下,日方認為中國不再將日本視為實力不分伯仲的競爭對手,日本外務省消息人士稱「難以與中國對抗」。

為切身感受中國發展的勢頭,7月27日日本安排了16名高中生與中國同時代的年輕人舉行了交流活動。日本高中生紛紛驚嘆中國「先進技術超出想像地貼近生活」,發表感想稱意識到了互相交流的重要性。德島市高中1年級的松崎真奈(15歲)表示:「知道音樂和動漫等日本文化深入滲透到中國,但反過來在日本接觸中國文化的機會很少,所以希望能了解更多。」札幌市高中1年級的高橋望海(15歲)表示對中國利用智慧型手機的電子結算和共享單車的普及程度感到吃驚,發表感想稱「雖然以前聽說是大城市,但實際上簡直是未來都市」。

正是在此形勢下,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日時,安倍明確表示「日中已進入了協調時代」。安倍還陪同李總理赴北海道考察,給人留下了以往的對華牽制路線發生轉變的印象。首相官邸消息人士認為「比起在領土和歷史(問題)上較勁,與中國攜手獲取實利的益處更大」,這種判斷無疑起到了作用。

首先,日本希望推動實現兩國首腦互訪。關係改善的最好標誌無疑是兩國首腦互訪。作為首相,安倍希望在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的同時,實現今年10月訪華和習近平主席明年6月訪日,為此日本先後派出眾議院議長大島理森等高官來華磋商。河野太郎外相和中國外長王毅8月2日利用出席東協會議的時機也舉行了會談。

其次,日本力圖通過在經濟領域嘗試新的日中合作,凸顯推進兩國關係改善的姿態。日本政府設想讓中國參加其主導的西非開發計劃--「成長之環」:在西非通過日中合作修建多條總長達約4千公裡的道路。該計劃南北連結象牙海岸等幾內亞灣沿岸3個國家與內陸國家布吉納法索,東西貫通奈及利亞至象牙海岸的海岸沿線。日本就相關項目正在實施逾35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1億元)的借款及無償資金援助,今年1月已制定整體修建計劃。圍繞針對第三國的日中合作,安倍與李克強總理今年5月舉行會談時就設立官民合作機制達成了一致。有關非洲的經濟援助,日中兩國此前一直偏向競爭關係。此舉或是瞄準了明年6月習近平主席上任以來的首次訪日。關於日美與澳大利亞對印度太平洋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援,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8月1日在記者會上強調:「此舉沒有與『一帶一路』對抗的意圖。」

軍事對抗中國步伐逐漸加快

在冷對抗轉向協調關係的過程中,日本政府一刻也沒有放鬆軍事上針對中國和對抗中國的準備。特別是進入2018年以來,日本加強軍備的步伐呈現小步快跑之勢,動作頻頻,其主要特點是:

一.重點突出所謂「西南防禦」。日本把對我釣魚島的控制作為其自衛隊建設的重中之重。一是3月份在衝繩長崎縣佐世保市組建了日本版的海軍陸戰隊—-水陸機動團,該團兵力達到2100餘人,按照計劃未來將擴大到3000人規模。成立後不斷與美海軍陸戰隊一起訓練,準備用於奪島作戰。二是針對中國軍艦穿過衝繩本島與宮古島之間的海峽,日本擬在衝繩本島上部署其一向引以自豪的12式反艦飛彈。並擬於2019年度以後在奄美大島和石垣島上部署陸上自衛隊。三是加強陸上自衛隊建設。年初成立了陸上自衛隊總隊,對各地的陸上自衛隊實施一元化指揮;為強化「離島防禦」,擬為陸上自衛隊配備魚鷹運輸機和運輸艦等,擺脫對海上自衛隊的依賴。四是收購馬毛島作為對抗中國的新據點。日本防衛省7月中旬確定,收購鹿兒島縣的馬毛島作為駐日美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及空中自衛隊飛機的訓練場,在「有事」時可以作為重要的軍事據點對抗中國。四是不惜巨資購入並建設陸基宙斯盾系統。日本決定從美國引進兩套陸基宙斯盾飛彈防禦系統,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7月30日對媒體表示,每套新型陸基宙斯盾飛彈防禦系統的採購費用在1340億日元(約合82.3億元人民幣)左右,比當初預計的費用猛增500多億日元。小野寺五典說,日本將選用美國政府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推薦的LMSSR雷達系統。引進兩套陸基宙斯盾飛彈防禦系統加之人員培訓等費用,最終將超過4000億日元以上。「若購買(配套使用的)飛彈,這一費用還會上漲。」LMSSR雷達系統的探測距離更長,超過1000公裡,針對中國的意味濃厚。

二.不斷突破專守防衛原則,強調進攻性。一是日本已經從美國引進了F-35A型機和F-35B型機,這使日本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最先進隱形戰鬥機的國家,並且引進的數量將不斷增加。日本已確定將出雲號護衛艦改造成航空母艦並搭載F-35B型機,這將極大加強日本海上作戰能力,特別是對敵方基地的偷襲和打擊能力。二是日本第7艘宙斯盾艦近期下水,該艦首次具備了協同作戰系統(CEC),將來能夠與裝備了同樣系統的美軍軍艦和本國作戰武器等協同作戰,大大提升作戰性能。三是日本瞄準中國的殲-20將研製自己的新一代戰鬥機,替代2030年開始退役的現役F-2戰鬥機,防衛省的基本設想是充分集成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性能和各種前沿科技能力,打造一款世界最先進戰鬥機。目前已經向本國企業和美國、英國等防務公司提出了設計要求。四是加強與美軍合作,不斷演練提升戰力。在今年的環太平洋演習中,日本派出了陸上自衛隊參演並與美軍一起演練了12式反艦飛彈擊沉把艦。日本航空自衛隊6架F-15戰鬥機7月27日與2架可搭載核武器的美國空軍B-52戰略轟炸機在日本海上空進行了聯合訓練。這是日本空中自衛隊首次與美軍B-52戰略轟炸機聯合訓練,尤其值得關注。

三. 不斷拓展新的作戰空間。一是日本政府2017年12月中旬決定,在防衛省自衛隊內新設統管太空及網絡空間、電子戰的司令部。並且為強化應對網絡攻擊能力,2018年1月又決定,從2021年度起,在控制自衛隊網絡防禦部隊信息通信網絡的系統中引入人工智慧。計劃用兩年時間開展調查研究,2019年度起著手開發相關軟體,2021年度正式投入使用。二是設立無人機部隊。日本定於2021年從美國引進全球鷹無人機,為此,將創建一支150人的陸海空聯合部隊,專門操縱該型機對中國和朝鮮等國進行偵察。三是「天軍」呼之欲出。繼做出成立太空司令部決定之後,日本議會還通過了《宇宙基本法》,該法減少了對日本太空活動的限制。根據《宇宙基本法》,日本的衛星可以名正言順地為自衛隊服務,太空和飛彈問題專家蘭斯·加特林稱:「這些政策會使日本迅速研製預警、偵察和軍事通信衛星。一個可能會採取的額外措施是設法加強與美國的合作,包括與美國軍方的合作、與日本航空和航天局的合作。」可見,在日本政策允許、政府大力支持發展的情況下,一支完整的日本「天軍」將呼之欲出。另據美聯社5月17日消息稱,日本航空局下屬太空監控部門正和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碎片調查委員會等機構通力合作,建設針對太空碎片的監控體系。這種監控體系一旦成熟,戰時可對其他國家衛星進行攻擊,值得警惕!

令人關注的是,日本這些舉動幾乎無一不是以所謂「應對中國或朝鮮威脅」的名義進行的,日本政府以這種莫須有的藉口矇騙國內大眾,欺騙國際輿論,而且久而久之,似乎還自以為真,所以表演起來總是顯得堂而皇之振振有詞,毫無愧疚之感。

心魔難除太會算計

日本利用韓戰之機,大發戰爭財,迅速從二戰失敗的廢墟中實現復興;經過貿易立國和科技立國戰略發展成為世界大國,並長期穩坐亞洲和東亞頭號大國寶座。如今,日本被中國超過,日本人特別是右翼政客雖然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卻難以做到真正適應和認可,甚至總是不甘心。他們對於中國取得的任何進步總是不能做到坦然接受並為之欣喜,總是習慣性地認為會對日本構成威脅。特別是對於中國軍事上的任何進步,更是大肆炒作,似乎中國的每一個新研發的武器都是懸在日本頭上的利劍。日本將自己緊緊綁在美國的戰車上,與美國一起起舞,積極響應和配合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其目的就是挾美抗中,似乎不如此難以保全自己,根本無視中國從未侵佔任何一國領土的歷史事實和永不稱霸的莊嚴承諾。

日本在「對華協調」的同時也在不斷算計中國。即便是在全球反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潮流中,在最需要中日合作的時候,日本也沒忘記背後捅中國一刀。8月2日日本共同社報導稱,鑑於美國宣布上調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稅率,日本政府內部出現期待情緒,希望川普政府優先構築對華包圍網,從而在對日外交上軟化態度。日本的真實想法是希望在8月9日開始的兩國談判中避免締結美國所希望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日政府內部有意見認為美中對立升級或將成為把美國的視線從日本身上挪開的「利好因素」。這種「禍水西引」的心理凸顯了日本精緻利己主義的本性。川普政府十分警惕中國高科技領域的崛起。日本政府相關人士也跟著指出中國使用「非正當手段進而從發達國家轉移獲取尖端技術」,並表明危機感稱:「如果放任不管的話,半導體甚至是電動汽車遲早會成為目標。」

安倍政府還緊跟美國在南海的步伐,同樣動作頻繁,妄圖分一杯羹。今年以來,日本加強了與越南和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的交往聯繫,舉行聯合演習,贈送武器裝備等,甚至拉攏法國、英國等域外國家前來南海攪局,破壞南海穩定。

我們歡迎中日關係的好轉,更歡迎日本任何有利於中日兩國關係健康發展的措施。但是,我們必須要睜大眼睛,警惕日本兩面手法,及時採取正當且有力的措施,使中日關係的發展保持在正常和健康的軌道上。

- END -

華語智庫專欄作者  |   艾華

更 多 專 家 解 讀 可 按 國 家 查 看 文 章

長 按 下 方 二 維 碼 , 關 注 本 公 眾 號

專家  |  深度  |  權威  |  原創

相關焦點

  • 蔡英文的小聰明和兩面手法
    ▋ 兩面手法能解決兩岸議題嗎?妄想!如果只是無能處理複雜的兩岸關係,或政黨意識型態包袱太重,大家還可諒解,但從過去一年半的表現來看,蔡政府與執政黨,其實是以操作兩面手法來面對兩岸議題,這正是讓人最為憂心之處。第一個兩面手法,在於對「九二共識」的處理上。
  • 吳釗燮稱不尋求臺美全面「外交關係」,自踩剎車or兩面手法?
    澳門《新華澳報》對此發表評論說,實質上,吳釗燮是在玩弄兩面手法,尤其是在民進黨策劃由蔡英文直接出席本年度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之際,作為具體操作者的吳釗燮,在對外擺出一幅「不鬧事」的樣子,意圖麻痺中國大陸,而且也是在乞求「APEC」各會員體,「放其一馬」。
  • 警惕日本對臺的「準外交化」
    日本政府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於3月25日短暫訪問臺灣,參加在臺北市舉辦的「多彩日本」活動開幕式。《朝日新聞》等多家日本媒體26日均強調,這是自1972年日本和臺灣「斷交」後,日本政府高級官員首次以公務方式訪問臺灣。赤間二郎身兼總務副大臣及內閣副大臣兩個職務,足以說明他在安倍心中的位置。安倍派這樣一個人到臺灣,說明此行不是赤間二郎個人的意願,肯定是安倍對他有所授意。
  • 陳中華:面對美國公開發出的核威脅,我們中國應該保持高度警惕
    陳中華:面對美國公開發出的核威脅,我們中國應該保持高度警惕
  • QC七大手法
    介紹品管新七大手法,也叫品管新七大工具,其作用主要是用較便捷的手法來解決一些管理上的問題,與原來的"舊"品管七大手法相比,它主要應用在中高層管理上
  • 美軍這項「威懾計劃」,中國有必要高度警惕
    這本是美國政客的一貫手法,但隨著美軍「威懾中國」新計劃的出籠,我們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有觀點認為,這項所謂的「威懾計劃」可能是近年來美國有關亞洲最重要的一項立法,表明美國戰略重心真正開始轉向。    首先,一些美國政客的「霸權焦慮」暴露無遺。客觀而言,近年來中國經濟和國防建設均取得了長足進步。
  • 日本對華諜戰,超出國人想像!
    日本外務省前條約局局長東鄉和彥早前表示,中日圍繞釣魚島最終難免一戰。
  • 【式神攻略】SSR兩面佛全解
    即,兩面佛可以快速跑條,多次行動) 控制手段:被動——群體軟控,當兩面佛中的雷神攻擊敵人時,100%基礎概率降低敵人10%的防禦;當風神攻擊敵人時,100%基礎概率降低敵人10%的攻擊,滿級後,降低防禦和降低攻擊為16%。
  • 張望:安倍對華外交的政治玄機
    高村訪問北京是兩個月前的事情。身為靠近安倍的自民黨要員之一,為何又在現在這個時候釋出日方的讓步信號呢?解讀這一新動向,必須挖掘安倍過去和中國交往的歷史規律。國內民望:對華外交風向標2006年9月,安倍首次當選日本首相。這名自民黨內貨真價實的鷹派上任伊始,引起海內外輿論警惕。
  • 【日本研究】吳懷中:日本對華安全戰略與「內部制衡」
    日本推動對華內部制衡,總體思路和基本方策分為如下兩檔。首先,從當前考慮,保持對華戰略威懾和總體均勢仍然要依靠美國。這樣,即便中日發生衝突,中國也無法動用戰略打擊工具。在這一前提下,日本要儘量增強常規軍力及攻擊能力,以「成本強加」方式實現對華威懾和嚇阻。其次,逐步為未來提前做好準備:面臨中期內中美形成戰略均勢或同盟發生變故的可能情況,日本自己應具有很大的能力獨立應對中國「安全威脅」。
  • 安倍:對華友好與否,「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其實,對華友好與否,在安倍看來,「都是手段,而非目的」。競選之前,為了爭取保守勢力的支持,他可以說出「甲級戰犯不是罪犯」的話。當選之後,為了爭取更多的中間民眾,鞏固政權,他又可以痛陳日本「給許多亞洲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
  • 日本氣象廳稱今後一周必須對地震保持警惕
    在日本,2月13日23時7分發生了以福島縣近海為震源的芮氏7.3級地震。這次地震沒有引發海嘯。福島縣近海這之後也不斷發生了地震,日本氣象廳指出,今後一周左右有可能發生伴有最大震度為6強左右晃動的地震,並呼籲人們對此保持警惕。氣象廳官員於14日凌晨1時過後舉行記者會,地震情報企畫官鐮谷紀子呼籲人們對今後的動向保持警惕。
  • 日本好戰的特性從何而來?
    1887年,日本正式制定《徵討清國策》將矛頭直指中國。1894年的甲午戰爭,成為日本軍國主義野心的一次賭博式嘗試。日本急速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更與侵略戰爭緊緊聯在一起。日本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本質,使近代日本的發展,進入從戰爭走向更大戰爭的惡性循環之中。
  • 參考快評 | 美軍這項「威懾計劃」,中國有必要高度警惕——
    這本是美國政客的一貫手法,但隨著美軍「威懾中國」新計劃的出籠,我們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有觀點認為,這項所謂的「威懾計劃」可能是近年來美國有關亞洲最重要的一項立法,表明美國戰略重心真正開始轉向。    首先,一些美國政客的「霸權焦慮」暴露無遺。客觀而言,近年來中國經濟和國防建設均取得了長足進步。
  • 日本研究|王廣濤:從權力轉移到範式轉移—— 「中國崛起」背景下的日本對華認知演變
    自冷戰結束以來,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日本的相對衰落,日本對華認知趨於消極。「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中國衝擊論」是日本對華消極認知的代表性論調。本文基於權力轉移的視角探討在中日國力逆轉的背景下,上述對華認知對正確處理中日關係產生的複雜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日本對華認知範式轉移的可能性。
  • 新QC七大手法之PDPC法
    新QC七大手法(工具),都是由日本總結出來的。日本人在提出舊七種工具推行並獲得成功之後,1979年又提出QC七大手法。
  • 英法先後對華「宣戰」 — 究竟圖個啥?
    2021年以來,中美正在洽談重歸合作,英法兩國在對華問題則更加變本加厲。第二個,法國公開宣布將在今年晚些時候與美日兩國在日本離島舉行兩棲登陸作戰演習,去年年底法國的「紅寶石」級核潛艇和美軍在關島地區剛剛舉行了一場聯合軍演。第三個,法國繼本月初派遣核潛艇前往南海海域之後,決定再派出一艘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雷電」號和一艘拉法耶特級護衛艦「絮庫夫」號進入南海,這兩艘軍艦已於當地時間18時離開母港前往亞太,任務周期預計為三個月。
  • 柯文哲批蔡當局兩岸手法:不只卡我 韓國瑜在高雄比我更慘
    柯文哲說,她一定會陷入長考,反正他們兩面手法也習慣了,「一邊跟你說合作,一邊打你,我也習慣了。」被柯文哲影射為草包,高雄市長韓國瑜昨拱手作揖,並臉帶笑容的面對提問媒體說,「真的嗎?真的嗎?」隨即轉身離開。柯文哲連日炮打蔡當局,媒體昨天詢問,雙子星案被駁回是否就是「卡柯」?
  • 日本為什麼如此好戰嗜戰?這個根子必須挖出來
    1887年,日本正式制定《徵討清國策》將矛頭直指中國。1894年的甲午戰爭,成為日本軍國主義野心的一次賭博式嘗試。日本急速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更與侵略戰爭緊緊聯在一起。日本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本質,使近代日本的發展,進入從戰爭走向更大戰爭的惡性循環之中。
  •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課題組:大變局下日本對國際秩序變革的應對
    其中,國家是「點」,日本對美、對華等雙邊關係是「線」,而「面」則超越國家和雙邊關係,是對國際秩序變動軌跡與趨勢的「巨視」和戰略把握。從「點」與「線」來看,國際秩序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來自中國與美國,兩者中一個是日本最大鄰國,一個是唯一籤約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