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德國 冷戰時期的柏林圍牆

2021-02-10 秦風老照片館
德國戰敗後,由蘇軍佔領的區域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美英法軍隊佔領區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首都柏林遭到一分為二,分為東西柏林,冷戰期間蘇聯集團與美英集團對立,人民之間的往來也逐漸受到限制,許多東柏林的百姓前往西柏林區之後,就不再返回原居住地,1961年8月,東德政府開始興建柏林圍牆,圍繞著西柏林的邊界,全長167.8公裡,把西柏林包圍住。柏林圍牆成了德國分裂以及東西方冷戰的重要象徵,柏林百姓遭到強制分離,造成親友之間無法自由往來,雙方的進出需要透過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管制十分嚴格,此後近30年,約有接近五千人左右試圖翻越柏林圍牆前往西邊,東德邊防軍被允許開槍,估計有數百人遭到槍殺。進入1990年代前夕,東德發生一連串群眾騷亂事件,群眾越過柏林圍牆並且用各種工具拆毀牆壁,成為舉世矚目的畫面。1990年中,東德政府決定拆除柏林圍牆,半年後兩德統一。此後30年,柏林圍牆逐步拆除,保留的牆面成為藝術塗鴉者的創作天堂,也有有心的商人將牆面切成小塊,當成旅遊紀念商品,至於象徵東西柏林分隔的布蘭登堡門以及查理檢查哨,以及旁邊的柏林圍牆紀念館,均成為今天熱門的旅遊點。

1961年,東德政府在柏林築牆,將柏林分為東西兩邊,這道牆成了德國分裂以及東西冷戰的象徵。

柏林圍牆興建初期,西柏林的市民向牆另一邊的親友揮手。

一個父親舉起女兒高過牆面,探視東柏林的親友們。

東德坦克集結在東西柏林邊線,作武力展示。

查理檢查哨對面的東德軍人,後方設置了更多層的障礙。東西方冷戰期間,雙方陣營有時會在這裡換俘。

1961年8月15日,柏林圍牆開始修建的第三天,東德士兵Conrad Schumann躍過了鐵刺網逃往西柏林,由攝影師彼得‧萊賓捕捉到這經典的一幕,而Conrad Schumann也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東德逃亡者之一。

1961年8月14日,位於柏林威丁區、東西柏林邊界上的行人隧道Gleimtunnel被東德邊防警察和工人封鎖,並於邊界上安裝帶刺的鐵絲網和圍牆,引起市民圍觀。照片中的前景為西柏林,遠景地帶則為東柏林。

一名朝聖中的黎巴嫩商人,正試圖帶著一座木製十字架穿越布蘭登堡門至東柏林,遭到兩名東德的人民警察阻擋。

正在修築圍牆的工人與監工中的東德警察。

東德的國家人民軍正巡視著在東、西柏林之間架起的鐵刺網。

布蘭登堡門和部分城牆周圍的廢墟,一名邊防軍正以望遠鏡監看著城門。

位於西柏林的兩名婦女,透過圍牆探頭查看布蘭登堡門後的景象,一旁的標語寫著「注意!你將離開西柏林」。

柏林布蘭登堡門,於東西德分裂時期成為東西柏林的分界點之一。

1967年的聖誕節,柏林布蘭登堡門的邊界警戒區,照片中可依稀看見東柏林在城門另外一邊所擺設的聖誕樹。

一名東德國家人民軍站著在東西柏林之間的鐵刺網旁,看守著邊界。

波茨坦廣場上,東德的士兵與工人開始築起反坦克防禦工事。二戰前,波茨坦廣場曾是歐洲最繁忙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

1945年,於二戰中被美軍轟炸後的柏林,滿目瘡痍,已成一片廢墟。

東德國家人民軍與工人階級戰鬥隊駐足於東西德邊界。工人階級戰鬥隊為是東德的一個準軍事部隊,於東西德分裂時期負責1961年柏林圍牆的修建,其中共計約有8000人參與了修建工作。

短短三天之內,東德政府便於東西德邊界上設置了鐵刺網以封鎖邊界。傷心的西柏林人們,在圍牆沿著的貝爾瑙爾大街上,站在梯子上,試圖看見東柏林的親朋。

1961年5月1日,實行社會主義的東德政府於五一勞動節,以軍事遊行和武力展示於宮廷廣場(於東西德分裂期間,被東德政府更名為馬克思-恩格斯廣場Marx-Engels-Platz)進行慶祝活動。

1961年5月1日,近70萬的西柏林市民聚集於邊界附近的共和廣場前,以「全世界的自由與和平」為標語,進行一場和平示威活動。在重建中的德國國會大廈前,聯邦德國(西德)總理Willy Brandt、聯邦參議院議長Franz Meyers正在臺上與臺下觀眾進行演說。

於1953年至1957年間,超過1萬名逃離東德的家庭孩童,在非營利組織Hilfswerk和德國紅十字會的幫助下,從西柏林的滕珀爾霍夫機場出發,由美國空軍協助載往西德、美國的寄宿家庭或是青年營隊,享受一段難得的假期。

東西柏林分裂後,除了東德國家人民軍與人民警察,在領導人烏布利希的命令底下,所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國有企業員工均需組織準軍事單位—工人階級戰鬥隊,並部署於東柏林各地。他們每人皆須配戴步槍與機槍,並受到相關的武器訓練。

此份地圖顯示了當時的西柏林被蘇聯控制區域(東德)包圍孤立的處境。以英美為首的西方陣營因此展開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運輸行動,史稱「柏林空運」,於冷戰時期為西柏林運送了超過200多萬噸的物資。

西柏林一景,照片中為柏林市區內的勝利紀念柱。

於指揮家Herbert von Karajan帶領下的柏林愛樂樂團。二戰時,柏林愛樂原有的音樂廳被炸毀,直到1963年,柏林市議會希望在東、西柏林之間建立文化性的溝通管道,最終決定於西柏林的圍牆附近,重建新的柏林愛樂廳。

1962年6月17日,人們聚集在Seestrasse街上的墓園,吊念著9年前的今天,在東德示威活動中遭蘇聯坦克以及人民警察殺害的百姓。他們將花圈置放於受害者的墓上表達敬意。

今日布蘭登堡門附近商店販賣的柏林圍牆紀念石。上面有蘇聯和英美法各自的佔領區地圖。

今日柏林販賣柏林圍牆黑白老照片明信片,右上方含有一小塊柏林圍牆石頭,很受遊客歡迎。

今日柏林販賣柏林圍牆彩色老照片明信片,右上方含有一小塊柏林圍牆石頭。

今天德國政府保留了一段的柏林圍牆,作為冷戰的歷史遺址,也成為柏林的觀光景點之一。

當年作為東西柏林著名通關口的查理檢查哨,今天亦獲得保留,旁邊設立了柏林圍牆紀念館,展示了大量相關的歷史文物。

2016年秋,秦風在柏林查理檢查哨留下了觀光紀念照,旁邊的美軍是打工仔假扮的,拍一張合照要3歐元。

曾經,查理檢查哨上駐守的美軍士兵嚴正以待,雙方對峙氣氛緊張。

中文撰文:秦風、李佳樺



往期精彩:

一帶一路:德國

一帶一路:德國 俾斯麥首相與德意志祖國河山

一帶一路:德國 1919短暫的蘇維埃革命

一帶一路:德國 1920年代柏林全景圖

一帶一路:德國 日耳曼人物肖像與自然風光

一帶一路:德國 希特勒與納粹帝國的崛起

一帶一路:德國 V-2飛彈與同盟國的勝利

一帶一路:中國北京

一帶一路:北京 北洋時期東交民巷使館區

一帶一路:北京 民國初年的城市改造

一帶一路:北京 最早北海和頤和園的開放

一帶一路:匈牙利

一帶一路:匈牙利 光彩豔麗的布達佩斯全景圖

一帶一路:匈牙利 浪漫多情的藍色多瑙河

一帶一路:俄羅斯

一帶一路:俄羅斯 莫斯科輝煌的克裡姆林宮

一帶一路:俄羅斯 聖彼得堡的豐富歷史

一帶一路:俄羅斯 十九世紀的海參崴全景

一帶一路:俄羅斯與周邊國家 俄羅斯的歐洲文化

一帶一路:俄羅斯 古典人物肖像

一帶一路:俄羅斯 前蘇聯時期生活影像

一帶一路:土耳其

一帶一路:土耳其 令人驚嘆的伊斯坦堡全景之一

一帶一路:土耳其 令人驚嘆的伊斯坦堡全景之二

一帶一路:土耳其 攝影大師的時代光影

一帶一路:土耳其 土地、人民、歲月

一帶一路:土耳其 豐富多彩的手繪歷史畫

一帶一路:日本

一帶一路:日本 明治時代的新舊交替

一帶一路:日本 傳統種稻、種茶和養蠶

一帶一路:日本 藝伎

一帶一路:塔吉克斯坦

一帶一路:塔吉克斯坦 自然風光

一帶一路:塔吉克斯坦 遊牧生活

一帶一路:塔吉克斯坦 冬暖夏涼的氈房

一帶一路:塔吉克斯坦 駝隊與市集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鼓浪嶼 古地圖之華美
    撰文:徐家寧往期精彩:一帶一路:中國北京一帶一路:北京 北洋時期東交民巷使館區一帶一路:北京 民國初年的城市改造一帶一路:北京 最早北海和頤和園的開放一帶一路:北京 西洋版畫「乾隆帝國史畫」一帶一路:北京   外銷畫與清宮盛世一帶一路:北京 英法聯軍之役一帶一路:北京 倫敦新聞畫報的中國紀事一帶一路:北京 甲午戰爭一帶一路:北京 庚子事變一帶一路:日俄關係一帶一路:日俄關係 聖彼得堡的徵歌
  • 穿越「柏林圍牆」
    隨著馬歇爾計劃正式開始實施,西方佔領當局於1948年6月18日宣布,將於三天後開始在西佔區德國實行幣制改革,回收流通中的帝國馬克,推行新德國馬克,此後又於6月23日宣布將新德國馬克引入柏林。此舉意味著將在西佔區德國重建起新一套的貨幣經濟體系,這自然激怒了蘇聯佔領當局,而他們手中也並不缺乏反制措施。因為柏林地處德國東北部,也就是說,它整個處於蘇聯佔領區以內,同西方佔領區並沒有任何的領土接壤。
  • 德國分裂後,為什麼非要修建柏林圍牆?
    而那些地理位置特殊的國家便成為冷戰的最前沿,被冷戰的意識控制,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尤其是戰敗後的德國,在其首都柏林修建的柏林圍牆,就是冷戰最大的典型象徵。就算是因為意識形態的激烈對立,也沒有必要做的那麼決絕、那麼幼稚,同樣是冷戰的前線,情況極為類似的朝鮮半島,短兵相接的大戰都打過了,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有警戒線、鐵絲網或者是軍事堡壘。一個小小的柏林,因何會發展到如此堅決對立的地步呢?這要從德國戰敗時的佔領說起了。
  • 一帶一路:日俄關係 日本崛起與俄國內亂
    >一帶一路:俄羅斯一帶一路:俄羅斯 莫斯科輝煌的克裡姆林宮一帶一路:俄羅斯 聖彼得堡的豐富歷史一帶一路:俄羅斯 十九世紀的海參崴全景一帶一路:俄羅斯與周邊國家 俄羅斯的歐洲文化一帶一路:俄羅斯 古典人物肖像
  • 《軍人志》冷戰前沿第一哨:西柏林查理檢查站史話
    當晨光初現,他們愕然發現一道由鐵絲網、磚塊和水泥構成的封鎖線已經將西柏林包圍起來,大批工人在東德軍警人員的監視下正沿著邊界修築圍牆——在蘇聯的支持下,東德政府終於採取措施解決公民外逃問題,方法相當簡單粗暴——於是,最著名的冷戰象徵——柏林圍牆就此豎立起來。
  • 一帶一路:日俄關係 慘烈的大海戰
    :俄羅斯 聖彼得堡的豐富歷史一帶一路:俄羅斯 十九世紀的海參崴全景一帶一路:俄羅斯與周邊國家 俄羅斯的歐洲文化一帶一路:俄羅斯 古典人物肖像一帶一路:俄羅斯 前蘇聯時期生活影像一帶一路:日本一帶一路:日本 明治時代的新舊交替
  • 川普的世紀大賭局②:一帶一路與世界島的旁觀者
    但是,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實踐,通過2017年和2019年的「一帶一路」全球高峰論壇,向世界傳達了善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獲得了多數國家的一致認同!與歷史上不同,這一鞭,是朋友,不是敵人!金燦榮教授2017年5月31日在伏羲堂的講座,建議延伸閱讀《伏羲堂2017:成吉思汗西徵與一帶一路破局島鏈》,傾聽金教授的娓娓道來。在20多分鐘的演講中,金教授還講述了我們在國際戰略上的大智慧,比如與美帝的周旋,以及各種創新,極為精彩。我們知道,二戰結束後,鐵幕徐徐落下,美蘇兩大陣營爆發了影響全球幾十年的冷戰。
  • 【冷戰研究】張盛發:蘇聯與1948年柏林危機
    我國史學界在柏林危機問題上,接受了蘇聯史學家的觀點,即把危機的起因歸咎於美國和西方國家。今天,當「冷戰」終於結束以後,再回首昔日硝煙瀰漫的「冷戰」戰場,以曾經存在的國際政治兩重格局為背景,以客觀存在的史實為依據,重新分析當年「冷戰」中的這個重要問題,當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  在柏林危機爆發前,蘇聯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已嚴重惡化。
  • 【一帶一路】鄭永年:B3W計劃|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威脅還是機遇?
    七國集團和歐盟新動議的產生不是中國的失敗,而是中國「一帶一路」的勝利,是西方對中國「一帶一路」的回應。這些新動議表明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有可能把中美之間潛在的軍事競賽轉移到經濟競賽。這些新動議表面上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成競爭,但在事實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中美、中國和相關國家的合作。
  • 【薛力】 「印太戰略」對「一帶一路」影響幾何?
    就美國而言,冷戰時期是蘇聯;1990年代是若干非西方文明;911事件後是恐怖主義與失敗國家;川普時期則是所謂的修正主義國家(中國與俄羅斯)與所謂的流氓國家(如伊朗與朝鮮)。而中國的快速崛起不但打破了地區力量平衡,且正在形成對美國價值觀與利益的挑戰。歐巴馬時期的應對是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川普政府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印太戰略」算是個比較合適的標籤。
  • 冷戰期間,西柏林有什麼作用?
    戰後德國被分區佔領,柏林也被分區佔領。冷戰形成後,西柏林成了西方在東德的一塊飛地。
  • 聖加侖的牆
    Stadtarchiv der Ortsbürgergemeinde St.Gallen牆經常被當成是解決政治矛盾的手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冷戰時期柏林的「反法西斯防衛牆」。然而在宗教改革時期,瑞士的小城聖加侖為了把天主教和新教分割開來,也修建過一堵牆。1567-1807年間,一道牆分開了信仰新教的城市和天主教的修道院,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遲到的正義:對柏林圍牆東德士兵槍殺翻牆者的審判
    (優美的音樂為民主德國國歌)(在修築柏林圍牆的時候,大多人過著和以前一樣的來往自由的生活。
  • 牆倒了, 吻還在
    而我的另一位德國朋友雅絲敏說,有些人拼死逃到西德,發現西德沒有想像中的美好。罕為人知的是,每年也有數千人從西徳移居東德。據西徳政府調查,其動機大多很平凡:跟在西徳的家人失和,原本住在東德的思念故鄉……西德未必是天堂,東德也不見得是地獄。東德一度擁有東歐最高的工業產值和生活水準,曾位列世界十大發達工業國家之列。假使沒有柏林圍牆,或許就沒有那麼多人想翻牆。
  • 戴著口罩橫穿美國|冷戰爆發於密蘇裡(8)
    一路觀山覽水,也記錄著疫情期間美國各地的生活百態。「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裡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後面,座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 冷戰極盛時期的鐵幕示意圖。
  • 「一帶一路」建設對中國與世界的意義
    「一帶一路」是一個站在全球高度、盤活區域內各種資源、推進我國全面改革開放、促進我國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的戰略安排,到底應該如何把握「一帶一路」這樣一個發展戰略,理解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意義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一)「一帶一路」有利於形成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建設一個包容性很強的互利互惠平臺。
  • 只知道柏林是首都?今天就說說德國首都「們」的那些事兒!
    現如今翻開世界地圖,德國的首都無疑是柏林。但是歷史上,德國首都並非一直是柏林,也經歷過變遷。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德國的那些首都們都有誰。
  • CNN《冷戰風雲錄》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對抗雙方都盡力避免導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世界大戰)爆 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美國的盟友是西歐、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而蘇聯的盟友是東歐國家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中蘇分裂) 、越南、蒙古人民共和國等。
  • 冷戰的慘痛代價,很多人不知道
    這些西柏林兒童口中的「糖果轟炸機」,將土地上數以百萬計德國民眾所需的食物、藥品、煤炭空投下來,撒向這片完全位於蘇聯控制之東德境內的飛地。從18世紀初就擁有首都身份的柏林,二戰結束後由美英法和蘇聯劃分為東、西兩塊接管。1945年2月籤訂的《雅爾達協定》,對德國疆界進行了重新劃分,德國實際陷入被同盟國軍事瓜分的狀態。
  •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圖,一帶一路包括哪些國家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