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鷹眼」電子戰支援集成

2021-02-26 國際電子戰

E-2「鷹眼」是美國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研發的一型全天候、艦載戰術預警與控制飛機,其主要任務是探測遠距離的飛機、艦船和車輛,引導戰鬥機和攻擊機實施打擊,從而實現對空戰戰場的指揮控制。

E-2飛機也具有監視功能(含對地面目標),還經常履行類似於空中交通管制的指揮控制、作戰管理(C2BM)職能。

目前仍在生產的E-2D「先進鷹眼」是E-2的最新改型,它安裝了可以說是有史以來功能最強大的機載傳感器系統,也是航母戰鬥群執行防空任務的核心。

可以這樣理解E-2的傳統角色:從航母上起飛打擊組合後,E-2與航母戰鬥群所屬巡洋艦和驅逐艦合作,提供空海情圖像,引導戰鬥機發現敵機,並協助對敵機進行戰鬥識別,從而選擇合適的武器配對目標。

E-2飛機的主要探測系統是位於機身上方旋轉盤內的APS-145雷達,最新型號是APY-9雷達。

隨著E-2的能力提升,特別是安裝AN/ALQ-217電子支援系統後,E-2的電子戰將發揮重要作用。集成ALQ-217無源傳感器讓航母戰鬥群中可以充分發揮潛能,使美國海軍具備更強的能力和生存力。

電磁頻譜與空中作戰

自越南戰爭以來,空中力量的優勢地位是美軍過去40年裡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敵方擊落的美國飛機屈指可數。不過美軍都是在沒有敵方幹擾威脅的情況下飛行。敵軍在面對美國空軍時,主要依靠戰鬥機或者地面系統進行反擊。前者自越南戰爭以來從未被證明成功過,後者(也稱綜合防空)採用地空飛彈和防空高炮,通過雷達和其他傳感器網絡獲取目標信息。

上一代的綜合防空系統(IADS)通常採用遠程預警雷達和目標跟蹤雷達,並配備地空飛彈,以隨時迎擊來襲的敵方飛機。儘管目前綜合防空系統技術已相當成熟,但作戰方式幾乎沒有改變。美軍的戰術是對預警雷達進行阻塞幹擾,迫使敵方綜合防空系統無法掌握空情。但隨著敵方雷達日益先進,綜合防空系統的集成程度更高,不管是為了掌握敵方雷達和無源傳感器的情況,還是為有效執行對敵防空壓制任務,制電磁權對於美軍而言都愈發重要。實時掌握敵方哪些雷達和傳感器處於活動狀態、負責傳遞信息到綜合防空系統的其他部分,已成為美軍作戰的重心。

美國電子戰支援(ES)系統的能力已經成熟。幾乎每架飛機和無人機系統都配有監控電磁頻譜的傳感器。根據它們的部署和性能差異,部分系統在形成電子戰圖像方面表現更佳。下圖展現了空戰空間的複雜性,從中可以看出軍方面臨的挑戰是將所有傳感器採集的信息集成到一張有關敵方綜合防空系統的精確電子戰圖像中。

電子戰圖像不再是由RC-135「鉚釘」或EP-3飛機的機組人員拼接而成。美軍設計了共享這些信息的鏈路,就像在所有參與者之間共享關於空中威脅的空情態勢一樣。但挑戰在於如何在如此複雜的電磁環境中生成一個完整而準確的圖像。對於F-35的飛行員而言,可能對直接威脅或即將成為直接威脅的雷達最感興趣,其餘的都只是噪聲而已。

融合、過濾、創建電磁頻譜通用作戰圖像

那麼,如何整合各類傳感器收集的信息,然後在友軍之間共享呢?空中作戰中的大多數信息都是通過Link 16數據鏈共享的。該數據鏈允許作戰飛機、艦隻和地面部隊近乎實時地交換其戰術圖像。Link 16還支持文本信息、圖像數據的交換,並且還提供了兩個數字語音信息通道。文本信息被編碼為「J系列」報文(該報文為按功能區進行分組的二進位數據字),並分配給網絡參與組(NPG)(虛擬網絡),具體如下:

●PPLI(精確定位與識別)(NPG-5和NPG-6)

●監視(NPG-7)

●指揮(任務管理/武器協同)(NPG-8)

●(飛機)控制(NPG-9)

●電子戰協同(NPG-10)

提及空情圖像時,可以想像如何構建通用作戰圖像——E-2機載雷達、飛彈巡洋艦或驅逐艦上的「宙斯盾」系統採集的信息以及F/A-18戰鬥機機載雷達目標跟蹤情況全都融合在一起,反映了友方、中立方(如客機)和潛在的敵人空中資產的現實情況。下圖展示各種信息融合到同一張圖像中時,戰鬥機飛行員可能會看到的畫面。

但電子戰圖像呢?如何辨別正在發射信號的是敵方預警雷達還是S-400(也稱SA-21)的跟蹤雷達?E-2的ALQ-217系統能夠提供電子戰圖像的輸入端信息,衛星、EP-3或RC-135,以及EA-18G「咆哮者」所搭載的系統亦然。問題是如何將所有這些輸入信息集成為一個融合的電子戰通用作戰圖像。為此,美軍計劃將ALQ-217系統集成到網絡參與組10(NPG-10,即Link 16的電子戰網絡參與組)中。

未來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日益擁塞的頻譜中分辨出哪些電磁頻譜活動是有價值的,然後過濾、正確識別和定位該活動,並在整個戰場範圍內進行信息共享——從在威脅區內飛行的戰鬥機近實時的威脅警告一直到情報資源的分類和持續收集,以完善敵方電磁頻譜活動庫。

各平臺不再是單一任務平臺,戰場中所有參與者都將成為傳感器端,所採集的數據必須進行共享,以產生可靠的可執行信息,從而使軍隊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條件下具備更強的遂行任務能力和生存能力。

你用或者不用,頻譜都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戰或者不戰,交鋒都在這裡,不覺不知。

歡迎點在看」點「贊「,讓更多人看 !

相關焦點

  • E-2——美軍艦隊之眼
    10個E-2C中隊在陸地上空飛行,提供關鍵的空中戰鬥管理和空域管理,以支持對敵方地面目標的攻擊、近距空中支援協調以及戰鬥搜索救援控制。它們還充當了地面部隊和海軍部隊的數據通信中繼。2003年8月,VAW-123中隊成為第一個執行遠徵任務的艦載海軍中隊,以支援在阿富汗北部行動的特種作戰部隊。
  • 法國確定購買3架E-2D「先進鷹眼」預警機
    據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1月6日報導,法國計劃購買3架E-2D「先進鷹眼」,升級其E-2C「鷹眼」機隊,為建設能力更強的航母艦載航空兵鋪平道路,並使其與美海軍的互操作性更強。美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本周宣布,法國成為E-2D的第二個外國客戶。
  • 「鷹眼」E-2D預警機最全介紹!
    該計劃的成果就是PB-1W預警機,仍然安裝AN/APS-20A雷達,但載機改用陸基型四發B-17轟炸機,機上增設了戰情板、繪圖桌、時鐘、無線電等執行戰情中心任務所需的裝備。PB-1W雖然不能飛離陸上基地太遠,但大幅升級了海軍跟蹤敵機的能力,機上的戰情官(CIC officer)可利用無線電直接引導戰鬥機鎖定目標,成為名符其實的空中戰鬥指揮中心。
  • E-2C 鷹眼預警機
    E-2C是E-2系列的第三種改型(前兩種分別是E-2A和E-2B),主要任務是艦隊防空預警和空中導引指揮,也可以作為岸基預警機使用(臺灣地區就有購買E-2預警機)。E-2綽號「鷹眼」,於1956年開始設計,1960年10月21日首次試飛,1964年1月正式交付美國海軍使用。E-2的布局十分獨特,其尾部有四個垂直安定面,機翼和垂直安定面前緣都有充氣式防冰罩。為了方便艦上停放,其機翼可以摺疊。
  • 飛機手冊 | 美國 E-2C 「鷹眼」,「瞎了」?
    【導讀】近日,據媒體報導E-2C「鷹眼」航母艦載預警機數次出現重大事故。
  • 航母四分衛,來自格魯曼E-2「鷹眼」雷達操作官的報告(上)
    它可能不是很迷人,在很大程度上遭到誤解的格魯曼E-2「鷹眼」可以說是美國超級航空母艦上最重要的艦載機,該機充當了航母打擊機群的高飛耳目,為艦載機聯隊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空中交通管制和和作戰管理、通信中繼和其他服務。
  • 鷹眼」進化論—E-2D預警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該計劃的成果就是PB-1W預警機,仍然安裝AN/APS-20A雷達,但載機改用陸基型四發B-17轟炸機,機上增設了戰情板、繪圖桌、時鐘、無線電等執行戰情中心任務所需的裝備。PB-1W雖然不能飛離陸上基地太遠,但大幅升級了海軍跟蹤敵機的能力,機上的戰情官(CIC officer)可利用無線電直接引導戰鬥機鎖定目標,成為名符其實的空中戰鬥指揮中心。
  • 起底灣灣的空中預警體系E-2T「鷹眼」及「鷹眼」2000
    2月10日在臺島東南部海域組織實施海空兵力聯合演練,主要進行了空地突擊、火力支援等實戰化課目訓練,進一步錘鍊檢驗戰區多軍種聯合作戰能力。連續幾日的繞道巡航使得灣灣方面繃緊了神經,2月10日灣灣方面還派出了F-16靶機對我軍機進行了監視伴飛。那麼灣灣除了地面防空預警外,其空中預警又有哪些手段呢?今天我們一起聊聊灣灣的空中預警機,E-2T鷹眼以及鷹眼2000。之前作者在問身邊人關於灣灣的預警機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什麼,灣灣也有預警機?
  • 「鷹眼」進化論——E-2D預警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該計劃的成果就是PB-1W預警機,仍然安裝AN/APS-20A雷達,但載機改用陸基型四發B-17轟炸機,機上增設了戰情板、繪圖桌、時鐘、無線電等執行戰情中心任務所需的裝備。PB-1W雖然不能飛離陸上基地太遠,但大幅升級了海軍跟蹤敵機的能力,機上的戰情官(CIC officer)可利用無線電直接引導戰鬥機鎖定目標,成為名符其實的空中戰鬥指揮中心。
  • 一架非常令人不舒服的飛機,來自E-2「鷹眼」雷達操作官的報告
    在強大雷達和機組人員的注視下,飛行在8200米高度的E-2「鷹眼」會立即發現在240公裡開外冒出的「強盜」,「小牛」的「雄貓」將會獲得實時戰場圖像支援,伴隨著數據連結更新和熟悉的語音引導。  還會有第二架「強盜」突然冒出嗎?絕不可能了。  所以「美洲獅」也不會被嚇得失去控制,能夠保留翼章繼續開戰鬥機。
  • 集成真空電子學
    集成真空電子學包括真空微/納電子學、太赫茲真空電子學、微真空電子學等,研究內容包括利用先進的納米工藝和材料製作大電流密度陰極、高性能輸能窗片和真空陶瓷;利用平面微加工技術製作場發射陰極;利用三維深刻微細加工技術製作電磁慢波結構和輸能結構,微型電子光學系統,真空微封裝技術,集成固態/真空器件片上微組裝技術,微型器件高真空獲得和維持技術,高密度熱控制技術,以及新型平面慢波結構的理論、設計、模擬優化和注波互作用理論等
  • 中國電子戰飛機猶如「外星來客」,帥呆了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電子戰在當代戰爭中處於的重要地位。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就研製出了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戰飛機──EB-66飛機。此後,美軍在在越南戰爭、第五次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中,都較成功地使用了電子戰飛機。奪取電磁權成為了美軍打贏這些戰爭關鍵要素之一。
  • 2020年世界電子戰裝備發展研究
    (一)「電子戰」更名「電磁戰」,變革電磁頻譜條令體系2020年5月22日,美國國防部發布了《JP 3-85:聯合電磁頻譜作戰》條令。該戰略旨在調整美國防部的電磁頻譜資源、能力和活動,支持美國國家安全核心目標,同時持續關注美國經濟繁榮的重要性。此外,戰略為強大的電磁頻譜企業奠定基礎,培養電磁頻譜專業人才利用新技術,並注重加強聯盟,以實現美國防部在電磁頻譜中行動自由的願景。
  • 2020年世界電子戰裝備發展綜述
    土耳其敘利亞戰爭中電子戰力量激烈較量,納卡衝突中反輻射力量首次摧毀電子幹擾裝備。電子戰已經成為各國武器裝備中不可或缺的致勝法寶,電子戰勝則戰爭勝的理念開始逐步生根發芽。這份文件旨在替代、取消《JP 3-13.1:電子戰》(2012年2月版)、《JP 6-01:聯合電磁頻譜管理行動》(2012年3月版)、《JDN 3-16:聯合電磁頻譜作戰》(2016年10月版)。
  • 美海軍「E-2D先進鷹眼」預警機的作戰網絡
    監視範圍E-2D預警機的核心是新型機載AN/APY-9雷達,一種UHF波段的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該雷達系統專門設計用於提供顯著增強的監視、探測和跟蹤能力,對付陸地、沿海和開放海洋環境中的高威脅飛機和巡航飛彈系統。在公海巡航時也可以持續進行海上監視。
  • 俄羅斯電子戰能力之空基電子戰系統發展
    在地面部隊中,在所有四個軍區都形成了四營組成的單獨的電子戰旅。電子戰旅的武器系統包括「裡爾-2」和由「海雕-10」(Orlan-10)構成的「裡爾-3」,它們允許進行偵察和對戰術無線電和蜂窩通信的抑制。電子戰部隊也是「北部」聯合戰略司令部成員獨立摩託化步兵北極旅的一部分。在每個改革化的摩託化步兵師和裝甲旅,及眾多空降兵(VDV)的師及旅中都設立了獨立電子戰中隊。
  • 頻譜管控:電子戰工具的發展為美國空軍提供信號優勢
    只有一種方法可以應對這些挑戰:使用全套的電子戰技術。「空中優勢始於頻譜優勢,」雷聲電子戰系統副總裁Stefan Baur說,「你需要電子攻擊(EA)和電子支持(ES)來飛行、戰鬥和獲勝。因此,從現在開始,電子戰系統,如高級幹擾機和雷達警告接收機,應與其他所有系統一起工作。」
  • 集成桅杆:國外海軍艦船關鍵技術一覽
    本文轉載自微信平臺:雷達通信電子戰海軍艦船越來越多地依靠電磁頻譜來執行監視、通信、情報、電子戰、戰鬥識別、火控以及導航等任務
  • 美空軍啟動物聯網電子戰研究
    根據合同要求,該校將在2026年10月7日前完成網絡電子戰能力的定義、發展和部署,從而對網絡電子戰效應的研究、開發、評估、測試和訓練提供支持。該合同的實質是為美國國防部建設一個更真實、更龐大、更複雜的靶場,試驗進攻性網絡戰和電子戰武器,驗證多域作戰概念。美國「老烏鴉」電子戰協會對電子戰、網絡空間攻擊行動、網絡攻擊情監偵、網絡空間防禦等的區分和定義。
  • 模玩圖鑑(漫威*鷹眼-克林特·巴頓)
    2011年電影《雷神》2012年電影《復仇者聯盟》2015年電影《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2016年電影《美國隊長3:內戰》2018年電影《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2019年電影《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