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平臺:雷達通信電子戰
海軍艦船越來越多地依靠電磁頻譜來執行監視、通信、情報、電子戰、戰鬥識別、火控以及導航等任務。
許多國家的海軍都希望能得到包含雷達、光電 / 紅外(EO/IR)傳感器、敵我識別(IFF)、通信和電子戰系統在內的集成桅杆解決方案。下面簡單介紹下泰雷茲荷蘭公司研製的「集成桅杆」(I-MAST)系統IM-400和IM-500 。
IM-400 系統S波段Sea Master-400 警戒雷達;
X波段Sea Watcher-100有源相控陣雷達;
雷達/通信ESM;
非旋轉敵我識別系統;
ICAS 集成通信系統;
SHF/UHF 衛星通信天線;
Gatekeeper 光電監視和告警系統。
IM-500系統X波段有源相控陣多功能雷達;
S波段立體搜索雷達;
綜合通信天線系統(ICAS);
「守門員」光電偵察警戒系統;
SHF 波段衛通天線;
2 部UHF波段衛通天線;
Vigile-400 雷達電子支援措施和電子信號情報系統;
用於敵我識別和Link-16數據鏈的L波段非轉動式單脈衝圓形天線陣列系統;
技術特點集成桅杆是艦船設計、電子、電磁兼容、結構、材料等各學科交叉的系統工程項目,其關鍵技術主要有 :天線集成、綜合射頻、新材料、結構設計和電磁兼容等技術。
集成桅杆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國外海軍艦船上已得到一定應用,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天線集成技術將各自獨立的天線集成為綜合的多功能天線,並與上層建築融為一體的現代艦船設計技術,可有效解決越來越多的天線的布置問題和由此引起的電磁兼容問題。
與艦船共外形的陣面式天線和平板式天線取代了機械旋轉天線,把眾多奇形怪狀的天線利用主流有源相控陣技術或複合天線技術實現陣面化(至少實現平板化)並與艦的上層建築(含桅杆)共形,使艦船隱身性得以提高,雷達散射截面積(RCS)可減少 50% ~ 80%,降低了艦船被敵精確制導武器命中的概率。
綜合射頻技術用較少的多功能孔徑代替現有的多個天線孔徑,用開放式的模塊化結構實現各射頻傳感器體系的重構,從而用較少的射頻模塊搭建出一個具有通信、導航、警戒、探測、識別和跟蹤等多種功能的綜合射頻。
綜合射頻所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超寬帶技術、重構性技術、數字波束合成技術等。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機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