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桅杆:國外海軍艦船關鍵技術一覽

2021-02-19 學術plus


本文轉載自微信平臺:雷達通信電子戰

海軍艦船越來越多地依靠電磁頻譜來執行監視、通信、情報、電子戰、戰鬥識別、火控以及導航等任務。

許多國家的海軍都希望能得到包含雷達、光電 / 紅外(EO/IR)傳感器、敵我識別(IFF)、通信和電子戰系統在內的集成桅杆解決方案。下面簡單介紹下泰雷茲荷蘭公司研製的「集成桅杆」(I-MAST)系統IM-400和IM-500 。

IM-400 系統

S波段Sea Master-400 警戒雷達;

X波段Sea Watcher-100有源相控陣雷達;

雷達/通信ESM;

非旋轉敵我識別系統;

ICAS 集成通信系統;

SHF/UHF 衛星通信天線;

Gatekeeper 光電監視和告警系統。

IM-500系統

X波段有源相控陣多功能雷達;

S波段立體搜索雷達;

綜合通信天線系統(ICAS);

「守門員」光電偵察警戒系統;

SHF 波段衛通天線;

2 部UHF波段衛通天線;

Vigile-400 雷達電子支援措施和電子信號情報系統;

用於敵我識別和Link-16數據鏈的L波段非轉動式單脈衝圓形天線陣列系統;

技術特點

集成桅杆是艦船設計、電子、電磁兼容、結構、材料等各學科交叉的系統工程項目,其關鍵技術主要有 :天線集成、綜合射頻、新材料、結構設計和電磁兼容等技術。

集成桅杆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國外海軍艦船上已得到一定應用,並取得較好的效果。

天線集成技術

將各自獨立的天線集成為綜合的多功能天線,並與上層建築融為一體的現代艦船設計技術,可有效解決越來越多的天線的布置問題和由此引起的電磁兼容問題。

與艦船共外形的陣面式天線和平板式天線取代了機械旋轉天線,把眾多奇形怪狀的天線利用主流有源相控陣技術或複合天線技術實現陣面化(至少實現平板化)並與艦的上層建築(含桅杆)共形,使艦船隱身性得以提高,雷達散射截面積(RCS)可減少 50% ~ 80%,降低了艦船被敵精確制導武器命中的概率。

綜合射頻技術

用較少的多功能孔徑代替現有的多個天線孔徑,用開放式的模塊化結構實現各射頻傳感器體系的重構,從而用較少的射頻模塊搭建出一個具有通信、導航、警戒、探測、識別和跟蹤等多種功能的綜合射頻。

綜合射頻所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超寬帶技術、重構性技術、數字波束合成技術等。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相關焦點

  • 美國集成桅杆的發展概述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美國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NR)進行了集成桅杆(InTop)項目的研究,旨在通過自適應寬帶孔徑和信號處理提供電磁頻譜管控,最大限度地提高作戰能力。由美國海軍研發的資源分配管理(RAM)控制軟體,是多功能演示的關鍵推動者,其可以基於任務優先級,對6~18 GHz頻率範圍內的射頻信號進行精確到毫秒的控制。
  • 史上最強桅杆,055型驅逐艦核心爆點即將登場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傳統的海軍艦船採用大量獨立的射頻傳感器及電子對抗設備,並將其分布在整個艦船的前後桅杆, 雷達、電子戰及通信系統分別完成各自的功能,這些設備的信息融合度不高,且部分裝備重量重、體積大、雷達反射截面積寬,不能適應未來戰爭發展的要求。
  • 艦船裝備材料體系發展與需求分析
    2、國外其他艦船材料發展現狀艦船總體系統對關鍵材料技術的需求不僅限於高強度、易焊接的高性能結構材料,因此在發展船體結構鋼材料的同時,國外也在大力推進其他高性能艦船材料的研發。鈦及鈦合金鈦及鈦合金具有良好的斷裂韌性、耐蝕性,高比強度和低磁性等特點,是優秀的海洋合金。
  • 國外無人水下航行器裝備與技術現狀及展望
    歐洲針對 UUV的研究一直在展開,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究更優先於美國。2010年,歐洲防務局(European defence agency,EDA)發布了《海上無人系統方法與協調路線圖》,提出協調歐洲各國力量,共同促進UUV等系統的發展。圖1列舉了國外一些典型UUV的發展歷程[4-5]。
  • 【軍事安全知識】怒海爭鋒——澳大利亞海軍換裝計劃一覽
    「海洋1448計劃」的其他改進項目還包括:用封閉式桅杆替換早期的桁架式桅杆,將9LVMk3指控系統升級到Mk3E標準以及裝備先進的第三代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等。其中後者由法國薩吉姆公司提供,是在現有的「旺皮爾」艦載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而成,也被稱做「新一代旺皮爾」系統。
  • 【動態】美國海軍陸戰隊接收首部採用GaN技術的AN/TPS-80雷達
    這套系統是整個小批量生產階段的第7套,此前6套系統均未採用氮化鎵天線技術,而是砷化鎵(GaAs)技術。諾·格公司地面與航空電子C4ISR部門副總裁表示,這是美海軍陸戰隊首次裝備採用先進GaN技術的地面多任務有源相控陣雷達。
  • 【排行榜】碧藍航線驅逐艦船哪個最厲害 驅逐實力排行榜一覽
    碧藍航線驅逐艦船哪個最厲害呢?驅逐戰艦雖然說艦船種類繁多,但是其實戰力水平是參差不齊的,那麼碧藍航線驅逐艦船哪個最厲害呢?
  • 中國大型驅逐艦技術首次超越美國:055艦領先西方一代
    中國從052型驅逐艦首艦下水的1991年算起,用26年的時間從技術落後的世界造艦第三梯隊一躍成為第一梯隊裡的佼佼者,其中的不易與辛酸可想而知。現在,我們終於有了建造萬噸級驅逐艦的能力與實力。從艦艇技術的集成化難度來講,某種程度上驅逐艦的建造難度比航空母艦更大。目前能夠完全依靠自身工業體系獨立建造大型萬噸級相控陣雷達驅逐艦的國家僅有中國和美國。
  • 【專題】海軍利器—地平線級飛彈驅逐艦
    ,簡直是橫掃歐洲,要不是莫斯科那一場大雪,估計拿破崙蕩平俄羅斯也不是問題,所以在法國的軍隊中,陸軍地位一直是最高的。法國和義大利共同研發的地平線級飛彈驅逐艦的作戰性能簡直是頂呱呱!最初法國海軍希望第二批2艘福爾班級(第三、第四號艦)能在2010與2012年服役,但由於由於前兩艦的總成本就高達27億歐元 (法/意兩國四艘CNGF的平均成本為每艘13億歐元),法國政府被迫在2005年9月放棄地平線驅逐艦的第三與第四號艦,改以FREMM歐洲多任務護衛艦為基礎另發展防空版,作為兩艘卡沙級的後繼者。(來源:武耀華夏軍魂不死)[1] 杜曉佳,崔玫.
  • 【獨家】亞太地區艦船自防禦系統及水下作戰系統
    全球主要的艦船設備及系統供應商為適應該需求,不斷開發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並成功應用於各型艦船或平臺上。搭載先進的設備及系統使艦船的作戰性能不斷增強及完善,能夠適應更加複雜的現代戰爭環境。在亞太地區,澳大利亞、印尼、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以及泰國等主要的海上力量正在加速本國海軍的現代化進程。
  • 2020年俄羅斯海軍新服役軍艦一覽,潛艇當主力,水面戰艦衰弱
    畢竟,再怎麼說,俄羅斯海軍放在當今的世界上,也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現代化海軍。那麼,我們接下來就看看俄羅斯海軍在2020年收到了什麼新玩具。這服役數量確實難看了點在2019年,俄羅斯海軍曾雄心壯志,僅潛艇部隊方面,就宣布自己要在2020年服役4艘核潛艇和2艘常規動力潛艇。但到2020年結束時,證明俄羅斯海軍確實是吹了牛批,2019年說過的話基本上都沒實現。
  • 【碧藍航線】110級艦船成長值一覽
    碧藍航線在開放新等級上限後很多玩家都突破100級了嗎,但是相信大家還不了解110級的艦船成長值,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碧藍航線110級艦船成長值一覽,包括110級艦娘屬性說明,快來了解下吧。
  • 2020年國外航空裝備與技術發展綜述
    12月,美海軍授予L3-哈裡斯技術公司4.96億美元工程與製造發展(EMD)合同,將設計與製造下一代幹擾機低頻段8個作戰原型吊艙和4個試驗吊艙,並進行試飛。下一代幹擾機低頻段是一型外掛幹擾吊艙,將集成到EA-18G「咆哮者」飛機,增強其空中電子攻擊能力。
  • 【動態】美海軍也下餃子,第13艘「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運輸艦鋪設龍骨
    》,研究報告,2017年,220頁《國外海軍無人系統》,研究報告,2014年,341頁——點擊即可獲取目錄[5]《美國海軍水下探測系統研究》,研究報告,2018年,101頁—》,研究報告,2017年,283頁[13]《美海軍DDG1000級驅逐艦的機電控制系統(ECS)研究》,研究報告,2017年,46頁[14]《國外艦船能量管理系統發展研究
  • 【防務動態】國外一周防務要聞
    該型艇是針對東南亞和南美等市場的出口型潛艇,水下排水量2180噸,長71.1米,寬6.5 米,採用單殼體,配裝鋰離子電池、光電桅杆、拖曳陣聲納;可能採用KSS-3型潛艇的設備製造商和本土技術;已於2019年1月完成初步設計,最終設計方案可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調整。
  • 打破國外技術壁壘,我國真空蒸鍍機取得關鍵突破!
    但我國在OLED生產設備真空蒸鍍機技術發展上一直較為落後,不得不受制於日韓。值得欣慰的是我國一直在關鍵裝備國產化的道路上不斷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國最近在真空蒸鍍機關鍵技術上已取得重大突破,擺脫國外技術依賴指日可待!真空蒸鍍機,OLED面板製程的「心臟」。對於我們來說,真空鍍膜機可能比較陌生,甚至比光刻機還要陌生,但目前我們所使用的行動裝置的屏幕,幾乎都是由它製造出來的。
  • 英國海軍的2050無畏艦概念設計
    皇家海軍和國防部資助了一個船舶發展智囊團和設計團隊,名叫Startpoint,該小組匯集了來自政府、軍隊和工業界的海軍防禦專家,他們一起設計未來戰列艦
  • 【動態】美海軍「奧馬哈」號近海戰鬥艦服役
    「自由」級近海戰鬥艦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負責建造(奇數編號艦船,如LCS 1),「獨立」級近海戰鬥艦由奧斯塔美國公司負責建造(偶數編號艦船,如LCS 2)。迄今為止已有29艘近海戰鬥艦被授予合同:其中11艘已交付海軍,15艘在不同的建造階段,3艘在預生產狀態。
  • 毫米波天線集成技術研究進展
    摘 要: 作為5G大規模多輸入/多輸出( MIMO) 的技術支持,毫米波天線集成技術是實現高分辨數據流、移動分布式計算等應用場景的關鍵技術
  • 「卡脖子」的35項關鍵技術
    射頻器件的另一個關鍵元件——濾波器,國內外差距更大。手機使用的高端濾波器,幾十億美元的市場,完全歸屬Qorvo等國外射頻器件巨頭。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手機生產國,但造不了高端的手機射頻器件。這需要材料、工藝和設計經驗的踏實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