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和弩是古代冷兵器戰場上最常見的兩種遠程投射武器,在大多數時候,弓弩往往並稱。
同時,也一直有人很好奇,為什麼古代軍隊還要同時裝備兩種武器呢?不是說弩比弓先進嗎?為什麼沒有取代弓?
從結構上來看,東亞地區的弩就是在縱向的弩臂上安一張橫放的弓,弓弦拉開後搭在弩機(類似於後世槍械扳機)上,需要發射時扣動弩機,儲存的機械能瞬間釋放,弩箭發射出去。
按《事物紀原》記載,說:「楚琴氏以弓矢之勢不足以威天下,乃橫弓著臂旋機而廓,加之以力,即弩之始。」
弩的結構
先來說說弩的優點,首先張弩待發時可以不用像弓那樣用力拉著,而且弩身上有種叫望山的輔助瞄準設備,射擊精度能夠得到基本保障(用弓射擊也有很多瞄準方法,但方法繁多且不易掌握,不如望山直觀),因此十分適合伏擊戰,尤其是大規模伏擊。
弩的部件分解
弩張開後不必費力保持,可以託在手中從容瞄準,因此能夠做到很多張弩聽從號令一起發射。
弓無法長期儲存機械能,在戰場上一般射速很快,基本上是即拉即射,用來伏擊也不是不可以,但張弓待發時間不能過長,如果張弓太久導致手臂疲勞,射擊精度也會受到影響。
馬陵之戰
在實戰中,萬弩齊射的威力奇大,可以瞬間令敵軍蒙受十分慘重的傷亡。「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史記·孫臏傳》)「(李)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漢書·李陵傳》)「王有神弩,一發殺越軍萬人,趙佗乃與之和。」(《舊唐書·志·第二十一》 )「寨中發萬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塞路」(《資治通鑑》)
李陵軍漠北之戰
因為卡住弩弦不必費力拉持,弩的拉力可以做的很大,甚至大到遠遠超過弓的地步。最常見的弩一般用手臂就能拉開,威力與弓相當,區別就是弓上下豎立,而弩則是左右橫放,並且多了弩機和望山,即所謂臂張弩。
臂張弩之上是蹶張弩和腰張弩,蹶張弩在拉弦的時候藉助蹬力,腰張弩則多了腰鉤的設計,整個人坐在地上,用腰力和雙腳蹬力上弦,威力自然要比前者要大得多。
蹶張弩
腰張弩
歷史上出現過的單兵弩除了上述的幾種之外,還有歐洲中世紀的槓桿弩、絞盤弩等。槓桿弩以槓桿拉動弩弦,再掛到弩機上。這種弩射程較短,但上箭速度快,熟練弩手上一剪只需幾秒鐘,可用於速射。
絞盤弩射速則要慢得多,這種弩的很多弩臂甚至是鋼製,靠臂力根本無法直接拉開,因此弩臂後部裝了個絞盤,裝填的時候轉動絞盤上弩。作為對超慢射速的補償。
槓槓弩
絞盤弩
弩本質上是一種精密的機械裝置,除了往威力大射程遠方面發展外,還可以往射速快方面發展,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諸葛弩。「(諸葛亮)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漢末馬均又對其進行改進,可一次發射五十支弩箭,「言作之可令加五倍」,重量也大大減輕,不過這種一次性發射全部弩箭的弩後來失傳了。
今人復原的「諸葛弩」
到了,明朝還有種可以連續發射的連弩,兩種弩功能和結構完全不同,但在《武備志》中被附會成了「諸葛連弩」,後來清人又將其改進為「彈弩」(民間稱為「匣箭」)。
當代有人將這種弩復原了出來。這種弩有個裝滿弩箭的木匣,用一根木桿連續推動木匣,就可以連續上弦連續發射弩箭了,不過威力實在拿不出手,射程還不到十米,若論有效殺傷距離,恐怕只有面對面才能將人射死。
神臂弓
如果把弩和槍械做比較(在軍事發展史上,早期火槍在功能和戰術特點上與弩很像,可以視作弩的升級替代品),手持連弩相當於微型衝鋒鎗、槓桿弩相當於溫徹斯特槓桿步槍的話,那北宋的神臂弓(弩)就是巴雷特重狙。
神臂弓堪稱宋軍頭號利器,就連敵人也讚譽有加:「吾昔南徵,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完顏宗弼《遺行府四帥書》)
床子弩
神臂弓「蓋弩類也。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宋史·兵志》
這種弩威力巨大,單憑臂力肯定拉不開,上弦方法類似於腰張弩。比神臂弓威力更大的就是床子弩了。床子弩是將三張硬弓固定在木架上,上弦時用絞軸慢慢拉動(槓桿原理),因為弩機太沉,擊發時須用鐵錘猛敲,足見其威力。宋軍正是用這種弩狙殺了遼國大將蕭達凜,改變了歷史進程。
古羅馬扭力弩炮
無獨有偶,古代西方也有類似床子弩的重型弩炮,而且也取得過狙殺敵將的戰果:「匈尼特人王子想在波斯王沙普爾面前邀功,他壯著膽子帶兵攻向阿米達城,一名羅馬射手則一直在瞄準他,他剛進入弩炮射程,就被弩箭正中胸口,盔甲胸膛一併貫穿,當場斃命。」
不過其工作原理,是使用扭力而不是弓臂的彈力:「把一支大箭放入木樑的箭槽中……轉動旋杆將弩炮的弦拉滿……弩炮的全部力量來源於扭力。」(馬賽裡努斯《歷史》)
英格蘭長弓手
除了可以無限往上加拉力外,與弓相比,弩操作簡單上手快。把一個新兵訓練成能上戰場的合格弩手,只需個把星期就夠了,如果訓練幾個月,就可以成為精銳射手。
而合格的弓手則需要長年累月的練習,據記載一個優秀的英格蘭長弓手需要十年以上的練習,甚至練到脊椎變形。
熱那亞弩手
從愛德華一世開始,弓術被列為義務教育。每個肢體健全的英國壯年男子,在周日做完彌撒後都要集中到教堂附近的校場練習弓術,否則會被課以罰款,正是全民習射保證了英格蘭隨時擁有一大批精銳的長弓手。同樣的道理,東方遊牧民族「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
其他國家就算擁有和英國一樣多的長弓,也培養不出相同數量的長弓手。為了彌補這個差距,他們只能使用所需訓練時間相對短得多的弩。
在中國,最晚到宋朝,弩手弓手就分開了,甚至出現了弩手不會用弓射箭的情況,這也說明了弓比弩上手難得多。
古人練習射箭
既然弩有這麼多優點,那麼為什麼不僅沒有取代弓,甚至在裝備數量上一直處於下風呢?
最關鍵的原因是弩射速慢,而且和弓相比慢的不是一點半點。一名合格的長弓手每分鐘可以進行十二次精準射擊,亂箭齊發時可以高達十五次,而一隻輕弩每分鐘只能發射四次,絞盤鋼弩只能發射一次。
東方的弩射速也許要快一些,但在任何情況下,相同級別的弩射速都比弓差著一大截。
戰鬥中的英格蘭長弓手
而且為了追求近距離的破甲能力,弩箭往往比弓箭要粗壯,遠程射擊不如弓箭穩定。(當然,不絕對,比如秦弩箭就很長)其本身又受到製造成本所限 ,不可能像弓那麼普及。
弩手「三段擊」
第三個因素就是戰場上弓可以拋射,數排弓手可以站成密集隊形齊射,箭支從前面隊友頭上飛過,絲毫不必擔心會傷到自己人。
弩的拋射性能就差很多,雖然,宋代也有「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把強弩布置在弓箭後排的疊陣法,但弩這種武器所追求的以及戰術意義還是以直射破甲為主。
克雷西戰役
綜合比較而言,弩和早期火器特點很像:近距離射擊威力大,方便瞄準,訓練時間短,但射速太慢,製造成本高,因為拋射效果不佳,戰鬥隊形受到嚴格限制。
所以弓在戰爭中一直唱主角。儘管如此,弩的作用弓也一直無法取代。不差錢又想快速成軍的,一般會選擇弩;技術落後卻人人善射的,多半會選擇弓。
在實戰中兩種武器也各有特點、相互補充,不存在誰優誰劣,是否發揮最大效果取決於指揮官的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