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8264、簡單生活 EzLife、網際網路
發生山中緊急露宿乃在非原計劃中的露宿行為,究其原因很多,有可能是人員發生意外所致,或是人為操作裝備之不當,或是天災所引起,不管如何;當發生了需要緊急露宿的行為時,你曾想過該怎麼辦嗎?身為一個經常悠走於山林的登山者,不管你經驗多豐富、裝備多完善、行動隊伍多堅強,當一件突發的意外發生了!使你必須多人或單獨一人面臨無山屋、無帳蓬的露宿行為數天,你曾想過你能撐到解除危境嗎?讓我們來認識它吧!
一、夜晚山林的可怕
夜晚山林最令人擔心就是--低溫及野生動物的侵襲,前者更是尤需注意,根據人的生理現象判斷;數天不吃不喝,可能還不至於致人於死,可是一旦身體中心的恆定體溫短時間下降至32度以下,那可就危險了!也就是我們常聽人說的失溫現象,更讓人棘手的是當一個人失溫時,多半不太容易察覺,往往失去寶貴回溫的時間,而且錯誤的回溫動作將使情況更加惡化!這次我也將以事前的預防為著眼點,如想更進一部了解『失溫』的信息,可參考臺灣山嶽第9期『高山失溫』一文。至於野生動物的侵襲預防,雖也有發生之可能性,但終究是極少之例子,待有研究者再行補充。
二、可能發生需山林露宿的原因
脫隊迷途:自行單獨行動,脫離團體隊伍的掌控。亦有可能墜入山崖、無人發現可救援,或是因體力不支而落單,無法趕上隊伍而迷途。
團體的帳蓬因使用不慎而損毀無法使用。
事前的帳蓬檢查工作未落實,導致到目地的時帳蓬無法搭起使用。
就以上來說;以第一項最需注意且容易發生危險,因為只有一人發生事故時,較易作出錯誤的判斷而引發不幸事故,故以此為探討重點。
三、單人落單之應變程序
※冷靜的判斷
保持冷靜:發現自己迷途落單時,首先鎮定住心情,回想來時路,看有無辦法回到熟悉的路徑,不要離開隨身的背包,如為求機動,也請以有把握回至背包處之距離為原則,或是以背包為中心以同心圓方式尋正確路徑。拿出地圖對方位,判斷自己可能應在的位置,對照附近地形、地物,以了解所在的位置,請不要自行亂闖開路,並取出身上的救援器具,如哨子、或大聲呼喊同伴看有無響應。
如果無法找到正確路徑或無法聯絡上同伴,就要有獨自過夜的最壞打算:
在附近明顯處留下記號以利搜尋人員發現並找一個避風避雨的地方準備過夜,如果是冬季上山,保溫將是最重要的,保溫的基本原則:
(1)保持身體乾爽
(2)利用保暖物保溫
(3)補充食物熱源
(4)避免無謂的耗損體力。
※尋找安全遮避處
尋找露宿營地時要充份的利用天然地形、地物:
(1) 冒密的箭竹林裡:平常很討厭鑽的地方可能是你保命之地,冒密的箭竹林裡有若干擋風的功效,比在空曠處更避風,不要忘了風寒效應的可怕。
(2)利用天然石洞或樹洞:有天然的樹洞或石洞是最好的掩避物,但也請判斷是否為野獸的巢穴,以免徒增危險。如天然掩避物較偏遠或不易到達也請於空曠處留下能找到你的記號,如疊石或人工物品。
(3)樹林:可以有足夠的枯枝可燃燒禦寒,但請小心用火安全,而且樹林中天然凹洞或倒下的巨木旁都可利用防風。
利用現有的裝備:平常應養成攜帶緊急對象的習慣
(1)火源:防水火柴、蠟燭、火種。
(2)堅軔的大塑膠袋:可充當背包內部防水袋,在緊急時可罩於全身防風、保暖。
(3)刀具:瑞士刀或一般水果刀,利用dao具可搭設簡易遮避處,也可削下粗木上細木枝,幫助生火取暖。
(4)緊急糧:高熱量的食物正是身體保持體溫的來源。
(5)露宿帳:能帶的話就帶吧!配合睡袋、地布就不怕了。
(6)瓦斯爐頭:如果自身有隨身攜帶輕便瓦斯爐頭及瓦斯,心中將安穩許多。
※保溫
增加體內熱源:安全露宿營地確定後,如有火源可烹煮熱食以增加熱能,攜帶的保溫瓶也可趁此先裝好,寒夜時可飲用取暖。
避免體溫流失:一般身體熱能會因傳導、對流、輻射而散失,針對這三項來準備預防之方法。
(1)傳導:換穿乾爽的衣物,避免身體直接接觸冰冷物體,利用睡墊隔開地面,或於地面鋪上幹的枯枝或箭竹,幹的枯枝也可刺激自己不要熟睡。
(2)對流:避風是最大的考量,高山上的寒風常是致命的因子,所以過夜地點的選擇很重要。還有山上夜晚常會吹起強勁的谷風,這是由山谷往山坡上吹,這也是要特別注意的。
(3) 幅射:儘量把身體包裹起來,其實我們一般登山人很不屑的達新牌雨衣在此時可是比透氣的GORE-TEX好用,因為它的不透氣特性,讓更多的熱能保存於體內。忘了在哪一份資料看過有一種叫蒸氣隔絕層穿衣法;其方法為把不透氣雨衣穿於保暖層衣物裡(當然最外層最好加穿擋風衣)再利用其不透氣性隔絕大部份體溫的留失,效果很好。但是如果使用於非艱難情況,會很悶熱、很不舒服。
利用外部熱源:雖然在山上不鼓勵生火取暖,可是一旦面臨失溫的危險,升營火還是有其必要性。最好學一學簡單的生火技術並利用已乾枯掉落的樹枝生火。生的及潮溼的木頭很難生火,但會產生大量的濃煙可以作為求救訊號,松樹的樹枝因含有松脂較易燃燒。在夜間生火過夜有溫暖、鎮定心情、預防野生動物侵擾的效果,唯應注意用火的安全。
缺乏裝備情況下之保溫範例:
(1) 利用一個大塑膠袋套住全身並留通風口,蹲坐於鋪有隔絕物之地面,再利用蠟燭一隻點燃保持胸口處附近的體溫,因為塑膠袋內的半密閉空間可保留大部份蠟燭的熱能,請保持頭腦清醒以應付臨時狀況,切不可熟睡,否則極容易造成失溫現象而不自覺。其使用要領為1.一個夠大的塑膠袋(也可兼當背包內層防水袋)2.保持通風並控制蠟燭的熱量。
(2) 空的大背包亦可利用,在緊急情況下套住腿部,或是底層拉煉拉開套住身體都可當作臨時的保溫物品。
(3)溼的衣物不管再多件,過夜時一定要換下,穿再多件溼衣,不如一件幹的衣物,切記!穿溼衣還不如不穿。
(4)如果在野外你只有一件內衣和外套,可撿拾幹的樹葉充填於內衣和外套之間作臨時性的保暖層,切記!一定要幹的樹葉。
(5)兩人以上受困野外,可先尋找可避雨的地點,再利用彼此的體溫取暖。
(6)隨身攜帶一張長3M,寬2M的堅軔塑料布、數條夠結實的細繩及簡易刀具一隻。有這三樣東西,利用地形地物搭造一個臨時遮雨點,將大大提高存活率,全身溼透是很難熬過高山夜晚的低溫環境。保持身體乾燥比什麼都重要!
※求救
經過千辛萬苦撐過一個高山夜晚的低溫露宿,想必你決不會再想多待幾晚,趕緊求救,脫離苦難的生活!
有手機或無線電當然是趕緊利用白天確認自己的大概位置後,向外求援,這時也是考驗你的定位本事的時候,先進的儀器GPS + 附臺灣標示坐標的地圖讓你更方便!如果沒有,平常上山就該多練習指北針定位方法,有備無患,多多用功吧!
利用哨子:低音哨傳的遠,高音哨較可穿透風聲、雨聲,可以的話,兩種都帶齊吧!
利用鏡子:天氣好時效果較佳,當然啦!不一定要用鏡子,凡舉鍋子、刀面、鋼杯,皆可試試!
利用煙:升起營火後,加入溼的薪材可製造煙霧效果、想要一次大量的冒出,拿溼衣物稍加覆蓋再拿起。
有空中救援時得找一空曠處,拿出醒目的人工物品並排列出適當範圍,較易被發現
如果有體能有信心可找回原路,別忘了於附近留下求救及前往方向的記號,也方便搜救人員能搜尋。
切記!切記!與其盲無目地的亂闖找路,還不如控制糧食飲水,保體力,發出適當求救訊息後,原地待援。
※自製求生盒
依自己的登山需要作一個求生盒吧!雖然都用不到最好,一旦需要時你會很感激這些不起眼的小東西。
我的範例(參考用):這是我爬兩天以上的山必帶的東西。內容有
底片裝的藥品:止痛藥x4、感冒藥x4、拉肚子藥x2。
蠟燭一根:市面上有一種拜拜用粗的,可裁半攜帶。
吸管一根:缺水時,石縫中、小窪溝都不好放過。
護膝一個:自從上次南二因膝蓋痛撤退後,我就加上去這個。
鞋帶數條:鞋帶斷了可換;接起來後也可充當緊急繩用,綁帳蓬、雨布。
針線包:修補東西用。
美工刀一把
暖暖包X2:緊急時,搓搓貼胸前取暖用。
哨子:高低音各一。
防水火諜:裝滿一個底片的量。
打火機:沒溼的打火機還是比火柴好使用。
護理隨身包:屈臣氏買的,有碘酒棉片X2、傷口護理棉片X2、OK繃數個。
十元雨衣:臨時雨具或分割搭遮雨蓬用。
每個人都可想想!還有什麼好用的小東西。
※ 結論
本文所要探討者,乃單人於山中野外遭遇情況需緊急露宿時,如何在缺乏足夠裝備下,安然渡過第一個夜晚,以便次日利用白天時機想辦法脫困為著眼。當然其它的突發情況還是有很多要補充說明的,就留給其它有經驗者再敘。本文內容皆為筆者就自個的登山經驗及閱讀相關信息提出給大家參考,如有錯誤的地方還請不吝於指正,也希望每個愛山的人都能多多充實自己的野外技能,在真正遇到危機時能運用智能、化險為夷,此乃我衷心所期盼。
注1:指的是身體中心溫度下降到某一個足以影響體內器官正常工作的溫度,嚴重的話其死亡率相當高,而且如果發生在交通、醫療缺乏的高山更是危險,值得每位登山者注意。
注2:一般來說身體的熱量損失跟身體周圍的溫度有關外,也和附近空氣流動速率有關,當越大的風吹襲人體時,其損失的熱量將越多。
注3:不用去買價昂的現成防水火柴,自行拿融化的蠟燭液沾於一般火柴的點火處,待幹後收於底片盒內,並撕兩片點火磷片置於內待用。
注4:小型的點火瓦斯爐頭已漸漸普及,建議自行隨身攜帶輕便爐頭及小瓶瓦斯罐各一作為個人用爐。不管要煮食或生火,效率較高。瑞典的PRIMUS、日制的SNOWPEAK都有相關產品可選購,不過別忘了攜帶輕便的擋風板。
擴展閱讀
露宿是一種相當輕便且不太需要太多物資氣材的過夜方式,通常分為有計劃與遇到突發狀況。
一些攀登者運用近似斯巴達方式露宿,期望運用最短的時間快速前進達到目標,而無計劃遇到突發狀況必須露宿是相當不舒服,可能受傷,惡劣天候或迷路,一般攀巖者採取的露宿方式是會周密規劃攜帶足夠的器材,糧食與衣物。但運用露宿袋或簡便的帳篷,即使未按計劃的緊急露宿亦可安然渡過。
萬一遇到突發緊急露宿可以運用掏空背包,將背包套入下半身而雨衣裹住其餘部份,低海拔尚可接受露宿,因為它可以生火煮一些熱飲會比較舒服且衣物無須帶太多;但大部份的露宿就不會如此舒服。
攀巖的露宿須固定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器材的穩定性,然後才脫掉溼靴子,換穿幹襪子,乾衣物,或不要讓雪停留於身體,隨時拍落雪,鬆開皮帶或認何會阻礙身體氣血循環的衣、帶,再穿上足夠的衣物。
至於多少衣物才算足夠,尚無定論,它視你自身的野外經驗,生理狀況,心理因素而定。營地的選擇最好遠離水源地,草原,步道與其它露營者,選擇的營地最好有些傾斜如此易排水不需挖排水溝,遠離水源地(湖邊、溪旁……等)至少五十米,避免汙染水源,儘量不要紮營於溪谷,這樣會很冷,最好選有小丘或圓丘等突起地形。
-簡單生活 Ez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