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天津「花岡暴動紀念園」明日開園!一位被擄日倖存勞工的口述……

2021-02-13 新地鐵生活圈

新聞背景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為了維持侵略戰爭,彌補其國內勞動力的嚴重不足,日本東條英機內閣會議、日本次官會議分別於1942年11月27日和1944年2月28日作出了《關於向國內移進華人勞工事項的決定》和《關於促進華人勞工移進國內事項的決定》的執行細則。據此,日本從中國強擄約4萬人到日本,分散在135個作業點,強制做苦工,結果有6830人命喪他鄉。4萬被擄勞工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發生在秋田縣花岡町的「花岡暴動」。因不堪忍受日本政府和鹿島組非人的待遇、殘酷的奴役和虐待,在一個個難友死於非命的情況下,為了捍衛人的尊嚴,爭取生存權利,在1945年6月30日發動了決死性的花岡暴動,震動了日本當局。日本軍、警、民出動兩萬餘人對我勞工殘酷鎮壓,先後慘死419人。「花岡暴動」是抗戰中唯一的發生在日本本土的暴動。他所展示和表現出的中國人民為維護祖國尊嚴和捍衛民族氣節而英勇鬥爭的偉大氣概,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侵華日軍抓獲的中國勞工。

奄奄一息的中國勞工。

暴動發生後的日本監工宿舍。資料圖片據北京日報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從2010年提出,歷時5年建成位於天津烈士陵園的「花岡暴動紀念園」明日將正式開園,該園將成為本市又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弘揚以花岡暴動為典型代表的中華民族敢於抗爭、不甘屈辱的精神,其也是我國第一個建成的被擄日勞工專題紀念園。



花崗暴動倖存者口述

張廣勳:被抓到日本時,我才15歲

生於1929年的張廣勳是為數不多的花岡暴動倖存者之一。今天,他在孫子張德明的陪同下,乘大巴車從河北玉田來到天津,準備作為唯一的倖存者代表出席今天的紀念園揭幕儀式。下午4時30分許,剛剛入住賓館的張老接受本報採訪,講述了他被強擄到日本作勞工並親歷暴動的經過。

1944年,老人被抓時年僅15歲。「先是把我關在遵化看守所裡,7天後,又把我押到遵化西大獄,一個月後又轉到唐山看守所關押,最後經北京西苑集訓一個多月後,押往山東青島上船運往日本。」在被押往日本的船上,他們一天只有兩頓飯,一頓兩個小窩頭一片鹹菜。船裡悶不透氣,又經受了這麼多天的折磨,第二天就開始有人病死。屍體就被扔到海裡。10多天後,到了日本下關。「日本鬼子先給我們消了毒,隨後把我們押到花岡中山寮,對我們訓練了3天,便開始挖溝。」

張廣勳當時因為年少,被留在家中伺候日本人,其他人天天被強迫挖溝。冬天的水冷透骨縫,勞工們卻一刻不得休息。不僅累,還吃不飽,住不暖。「我們三個小孩兒,日本人給我們取名叫資嚕、塔嚕、撒不嚕。每天一頓一個小窩頭,隨後就是橡子面,有時我們偷吃日本人剩下的飯菜,被日本人發現打個半死。我們三個人每天要幹的活就是生火燒飯、燒水,洗衣服,打掃衛生。有一次,我們生火生得滿屋子的煙,就被管我們的日本人連打帶罵,打得我們直翻滾,痛得受不了。」

每天都有勞工死掉,屍體被日本人草草處理掉,大家人心惶惶,大隊長耿諄決定組織暴動。經過一番準備,在6月30日舉行暴動,打死了4個看守,中國漢奸任風岐也被打死。但是,最終寡不敵從,抓回來的勞工被拉到操場罰跪焦子渣。僅兩三天的時間,就有一百多難友被活活折磨致死。骨灰當時由我保管,回國時,遇難者的骨灰都由倖存難友帶回家鄉,當時在冊人數986人,死亡418人。

「在日本的一年零八個月中,我們沒得到日本人政府及企業的一分錢,我們強烈要求日本政府及加害企業向我及所有二戰勞工受害者及遺族謝罪、賠償。」老人說道。


「花岡暴動紀念園」明日開園

2006年8月18日,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在津落成。花岡勞工在日死難419名,其中409具骨灰保存在該紀念館。為了牢記這段歷史,祭奠英靈,教育下一代,花岡和平友好基金管理委員會、花岡受難者聯誼會經多方協商,於「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西側,建立「花岡暴動紀念園」。2010年提出,2012年得到天津市政府的同意。

建成後的「花岡暴動紀念園」佔地約2200平方米,內設主題雕塑牆,通過強擄、苦役、暴動、回國、遺骨送還、花岡事件和解的全過程,該浮雕高3米多,長約28米,其上鐫刻被強擄到花岡的人員名單。園內設計了一些寓意深刻的象徵性的景觀,比如花崗河、獅子山等,為主題雕塑牆起到一個陪襯和烘託的作用。

而在日本花岡當地,由日本民間捐款建立的「花岡平和紀念館」已在2009年落成,天津建立「花岡暴動紀念園」與同在日本秋田縣大館市勞工受難地的「花岡平和紀念館」相呼應,更加具有現實意義。「花岡暴動紀念園」是我國第一個建成的被擄日勞工專題紀念園,園名由長期致力於中日友好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題寫。

5年艱辛努力促成紀念園開園

5年來,旅日華僑中日友好交流促進會會長林伯耀等人為了紀念園能順利開園,付出了很多努力。僅設計初稿到最終定稿就反覆修改、調整、繪畫了15稿。設計人員親自赴日參觀花崗紀念館,親臨花崗中山寮這個當年被中國勞工稱為「人間地獄」的地方,前往花崗暴動後勞工逃亡的獅子山以及暴動慘遭鎮壓勞工被抓回的共樂館,了解勞工從事修改河道的苦役和「花崗暴動」的全過程。

2011年8月,「花岡暴動紀念園」舉行了奠基儀式。

2015年3月進行了工程招投標。

2015年5月份開始施工8月建成。

2015年9月1日,正式開園。

「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改陳開館

另外,位於天津市烈士陵園的「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也由明天開始改陳開館。該館建築面積1352平米,是首批國家級抗日紀念設施,是全國唯一存放我在日殉難烈士勞工骨灰的紀念館。

該館分為一二兩層。自1953年7月7日廖承志先生在天津塘沽港接還第一批從日本送回的550具中國殉難勞工骨灰以來,前後9批10次共2316盒在日殉難勞工骨灰保存在一層的骨灰館。二層為展館,展出《東瀛血淚-中國勞工在日本》,自2006年8月18日年展出之後,先後30萬人次來館參觀,起到了銘記歷史,教育後人的目的。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更好的記錄歷史、教育後人,天津市烈士陵園在天津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抽調人力物力,於2014年11月起至2015年6月,先後行程1800公裡,途徑6省市,耗時半年多,採訪了當年被擄日勞工倖存者58人及相關專家、學者、勞工遺屬68人,搶救性的挖掘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這些當年被強擄的勞工已是耄耋之年,留下他們的影像來訴說那段歷史是一份責任。基於此對「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的《東瀛血淚》擴大展覽區域,重新布展,力求還原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對強擄勞工及其引發的戰後遺留問題進行全景式、一站式的描繪。改陳後的《東瀛血淚》展共分六大部分:地獄之行、身陷囹圄、寧死不屈、回歸祖國、尋求正義、還我公道。

快報記者 韓愛青 高立紅

場館圖片由民政局提供

相關焦點

  • 【歷史的告白】(26)——獻給花岡暴動72周年
    紀念抗戰80周年,讓我們走進80年歷史的深處,喚醒歷史,銘記歷史!紀念中日邦交45周年,讓我們重溫歷史,昭示世人,讓歷史告訴未來! 謹以我的《為歷史作證》系列中「抗戰篇」、「控訴篇」、「懺悔篇」、「警示篇」中的100幅(組)圖片——獻給中國抗日戰爭80周年!獻給中日和平友好事業的辛勤耕耘者!
  • 1945年花崗暴動,700名中國勞工在日本國內的起義
    加之日本人的殘暴變本加厲,一名叫薛道同的工友因為餓急了到花崗一朝鮮人家,朝鮮人看他可憐給了他一個饅頭,被日本人察覺後,薛道同竟然被毒打致死,而兇器中甚至有極度侮辱性的牛鞭,這讓中國人暴動的決心堅定下來。暴動日期原本定於6月28日,但這一天的值班人員是對中國人比較友善,經常偷偷給予中國勞工糧食的一個年輕日本人(當時被中國人稱為「小孩太君」),勞工們不想傷害他,於是計劃推遲了2天。
  • 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應銘記!
    遲到71年的謝罪:三菱與受害勞工和解協議公布  今年的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71周年紀念日。今年6月1日,日本三菱綜合材料公司在北京向擄日中國勞工謝罪,雙方達成和解,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行動取得裡程碑式的重大勝利。
  • 一戰勝利百年紀念日,銘記14萬華工以及影響海軍的三件事
    勳章上一位勇士手執短劍,腳跨駿馬,馬蹄下踩著一個骷髏。勳章的側面有一個編號——97237,這是爺爺畢粹德的「名字」。百年時光磨洗下,黃藍相間的勳章絲帶線已經斷開。 在濟南市信義莊西街附近的一個小區裡,60歲的程玲告訴記者,她的爺爺畢粹德原本生活在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鎮一個平靜的小村子——上峪村,可遠在萬裡外的一戰戰火,讓他背井離鄉,前往法國在英國軍隊當了一名勞工。
  • 每一位為國捐軀的先烈都值得被銘記!
    9月30日,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日子:烈士紀念日。
  • 老預審口述「炮局」往事
    老預審口述「炮局」往事作者:呂燕群 藍向東來源:檢察日報(節選),刑事執行公眾號電影《老炮兒》的熱映,讓很多人認識了那樣固守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群人  風化的老牆  機緣巧合,讓我們對「炮局」更加熟悉的,是與一位老公安預審員的邂逅與深交。「炮局」這個地方因清乾隆年間專門製造大炮而得名,後因清政府主要從國外購置「洋炮」,該炮局被廢棄,成為軍械倉庫。至清朝末年,炮局徹底廢除,後改建監獄。民國時期,清末的監獄變成了「北平陸軍監獄」。七七事變之後,這裡又成為了「日本陸軍監獄」。抗戰期間,這所炮局監獄如同恐怖的集中營,最多時關押3000餘人,牢房人滿為患。
  • 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董事長林軍: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每逢清明節,福州三山人文紀念園的董事長林軍都忙得不可開交,今年特別忙,為什麼忙?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在這場全黨全國人民認真學習黨史的活動中,他應該身體力行做些有益的事情,以表白自己一直以來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做奉獻的不變情懷。屈指一算,林軍與我黨的情緣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說來也怪,竟然始於紀念園內那座受人景仰的將軍山。
  • 「8·15」日本投降日丨三菱與中國受害勞工和解書全文公布!
    今年6月1日,日本三菱綜合材料公司在北京向擄日中國勞工謝罪,雙方達成和解,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行動取得裡程碑式的重大勝利。今年6月1日,日本三菱公司為在二戰中使用並虐待中國被擄勞工表示謝罪並與受害勞工以及遺屬達成和解後,童增為了讓更多的受害中國勞工能知道這一信息並獲得賠償,他又從這1萬封信件中發現了來自三菱勞工以及遺屬的兩封信,並立刻給信中提到的7位勞工發信聯繫。寄出的7封信中有3封因地址變遷被退回,而另外4位三菱勞工的後代陸續聯繫到了童增。
  • 2019【深圳軍事國防園開園】大型兵器展&親子嘉年華!
    2019(深圳軍事國防園開園)大型兵器展&親子嘉年華
  • 遙遠的軍艦島,我們不知道歷史, 身邊的抗戰老兵,我們要銘記.
    極度飢餓的中國勞工們,必須在完全黑暗的海底煤礦裡,忍受45度的高溫,沒日沒夜的挖煤。更殘酷的是,日本人要求中國勞工只穿一條內褲,勞工被染得只有眼球是白色。不少人逃跑跳入海中,結果溺死,或者不堪其辱,自殺身亡,沒有人能活著逃出這座島.
  • 101森林公學4月1日盛大開園
    101森林公學4月1日盛大開園 還記得孩子們心念不忘大人們交口稱讚的101森林公學嗎
  • 紀念 二二八是對白色祖國的失望,轉向對紅色祖國的嚮往
    所以後來我們做了些老前輩的口述歷史,動員年輕學生來參與到這項事務中來。一開始很多老前輩是拒絕的,他們反對個人英雄主義,認為口述歷史是在宣揚自己。後來我一一說服他們,告訴他們:就用你們的歷史來教育改造年輕人吧,沒有你們的故事,年輕人都不知道那段歷史到底是什麼樣子,他們才開始逐漸接受。這幾年我們總共做了150多位老前輩的口述歷史,基本上能夠講的都訪問到了。
  • 這一天,中國勞工重新贏得尊重,中國歷史掀開嶄新的一頁!
    中國勞工,為協約國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我們看到——在凱旋門前的星形廣場上,在美籍華裔音樂家馬友友悠長的大提琴樂曲聲中,一位法國華裔女中學生用中文朗讀了一位中國勞工停戰當天寫的信。曾經有一位英國外交官就親口承認說:「一戰之後華工的歷史性貢獻,並未得到歐洲應有的承認和尊重」。
  • 他是北洋艦隊倖存軍官,74歲高齡仍然投身抗日,見證了新中國成立
    建立之初的北洋艦隊的確強大,但是後來大清朝廷沒有再撥款給這支艦隊,比較權威的說法是慈禧太后挪用軍費給自己修園子,導致北洋艦隊的實力逐漸落後和衰弱,被日本海軍超越,最後在甲午中日戰爭全軍覆沒,那些壯烈犧牲的軍官劉步蟾、鄧世昌、林永升等人都是後世應該銘記的英魂。
  • 【商業大廈】銘記今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為什麼將9月3日這一天定為抗戰勝利日?為了勝利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超過3500萬軍民傷亡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800餘萬勞工被強擄「法定紀念」的意義9月3日是近代中華民族第一個揚眉吐氣的日子,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 紀念偉大勝利!
    1951年8月13日政務院發布通告將抗戰勝利紀念日改定為9月3日(原為8月15日)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14年抗戰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代價超過3500萬軍民傷亡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800餘萬勞工被強擄
  • 女兵程園園
    文章的主人公是第73集團軍狙擊手集訓隊的女兵程園園,高強度的訓練導致她的手臂磨破了皮,但她一聲沒吭,堅持訓練,直到晚飯才發現,血早跟衣服粘在了一塊。這張照片最先是劉瑞堅發在朋友圈的,劉瑞堅是一名入伍16年的老兵,也是這個狙擊手集訓隊的金牌教員。當教員這麼多年來,他有個習慣,平時把這些辛苦的訓練鏡頭拍下來,集訓結束時給隊員們做個紀念視頻。
  • 小站練兵園——中國第一座近代化軍事訓練基地
    又是一期【津門百一】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咱們大天津在教育、民俗、市政、文化等方面的全國第一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咱們天津在軍事方面的第一想必經常看咱們樂遊天津的粉絲們也能猜到了,這一定是想要說「小站練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