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為了維持侵略戰爭,彌補其國內勞動力的嚴重不足,日本東條英機內閣會議、日本次官會議分別於1942年11月27日和1944年2月28日作出了《關於向國內移進華人勞工事項的決定》和《關於促進華人勞工移進國內事項的決定》的執行細則。據此,日本從中國強擄約4萬人到日本,分散在135個作業點,強制做苦工,結果有6830人命喪他鄉。4萬被擄勞工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發生在秋田縣花岡町的「花岡暴動」。因不堪忍受日本政府和鹿島組非人的待遇、殘酷的奴役和虐待,在一個個難友死於非命的情況下,為了捍衛人的尊嚴,爭取生存權利,在1945年6月30日發動了決死性的花岡暴動,震動了日本當局。日本軍、警、民出動兩萬餘人對我勞工殘酷鎮壓,先後慘死419人。「花岡暴動」是抗戰中唯一的發生在日本本土的暴動。他所展示和表現出的中國人民為維護祖國尊嚴和捍衛民族氣節而英勇鬥爭的偉大氣概,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侵華日軍抓獲的中國勞工。
奄奄一息的中國勞工。
暴動發生後的日本監工宿舍。資料圖片據北京日報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從2010年提出,歷時5年建成位於天津烈士陵園的「花岡暴動紀念園」明日將正式開園,該園將成為本市又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弘揚以花岡暴動為典型代表的中華民族敢於抗爭、不甘屈辱的精神,其也是我國第一個建成的被擄日勞工專題紀念園。
花崗暴動倖存者口述
張廣勳:被抓到日本時,我才15歲
生於1929年的張廣勳是為數不多的花岡暴動倖存者之一。今天,他在孫子張德明的陪同下,乘大巴車從河北玉田來到天津,準備作為唯一的倖存者代表出席今天的紀念園揭幕儀式。下午4時30分許,剛剛入住賓館的張老接受本報採訪,講述了他被強擄到日本作勞工並親歷暴動的經過。
1944年,老人被抓時年僅15歲。「先是把我關在遵化看守所裡,7天後,又把我押到遵化西大獄,一個月後又轉到唐山看守所關押,最後經北京西苑集訓一個多月後,押往山東青島上船運往日本。」在被押往日本的船上,他們一天只有兩頓飯,一頓兩個小窩頭一片鹹菜。船裡悶不透氣,又經受了這麼多天的折磨,第二天就開始有人病死。屍體就被扔到海裡。10多天後,到了日本下關。「日本鬼子先給我們消了毒,隨後把我們押到花岡中山寮,對我們訓練了3天,便開始挖溝。」
張廣勳當時因為年少,被留在家中伺候日本人,其他人天天被強迫挖溝。冬天的水冷透骨縫,勞工們卻一刻不得休息。不僅累,還吃不飽,住不暖。「我們三個小孩兒,日本人給我們取名叫資嚕、塔嚕、撒不嚕。每天一頓一個小窩頭,隨後就是橡子面,有時我們偷吃日本人剩下的飯菜,被日本人發現打個半死。我們三個人每天要幹的活就是生火燒飯、燒水,洗衣服,打掃衛生。有一次,我們生火生得滿屋子的煙,就被管我們的日本人連打帶罵,打得我們直翻滾,痛得受不了。」
每天都有勞工死掉,屍體被日本人草草處理掉,大家人心惶惶,大隊長耿諄決定組織暴動。經過一番準備,在6月30日舉行暴動,打死了4個看守,中國漢奸任風岐也被打死。但是,最終寡不敵從,抓回來的勞工被拉到操場罰跪焦子渣。僅兩三天的時間,就有一百多難友被活活折磨致死。骨灰當時由我保管,回國時,遇難者的骨灰都由倖存難友帶回家鄉,當時在冊人數986人,死亡418人。
「在日本的一年零八個月中,我們沒得到日本人政府及企業的一分錢,我們強烈要求日本政府及加害企業向我及所有二戰勞工受害者及遺族謝罪、賠償。」老人說道。
「花岡暴動紀念園」明日開園
2006年8月18日,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在津落成。花岡勞工在日死難419名,其中409具骨灰保存在該紀念館。為了牢記這段歷史,祭奠英靈,教育下一代,花岡和平友好基金管理委員會、花岡受難者聯誼會經多方協商,於「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西側,建立「花岡暴動紀念園」。2010年提出,2012年得到天津市政府的同意。
建成後的「花岡暴動紀念園」佔地約2200平方米,內設主題雕塑牆,通過強擄、苦役、暴動、回國、遺骨送還、花岡事件和解的全過程,該浮雕高3米多,長約28米,其上鐫刻被強擄到花岡的人員名單。園內設計了一些寓意深刻的象徵性的景觀,比如花崗河、獅子山等,為主題雕塑牆起到一個陪襯和烘託的作用。
而在日本花岡當地,由日本民間捐款建立的「花岡平和紀念館」已在2009年落成,天津建立「花岡暴動紀念園」與同在日本秋田縣大館市勞工受難地的「花岡平和紀念館」相呼應,更加具有現實意義。「花岡暴動紀念園」是我國第一個建成的被擄日勞工專題紀念園,園名由長期致力於中日友好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題寫。
5年艱辛努力促成紀念園開園
5年來,旅日華僑中日友好交流促進會會長林伯耀等人為了紀念園能順利開園,付出了很多努力。僅設計初稿到最終定稿就反覆修改、調整、繪畫了15稿。設計人員親自赴日參觀花崗紀念館,親臨花崗中山寮這個當年被中國勞工稱為「人間地獄」的地方,前往花崗暴動後勞工逃亡的獅子山以及暴動慘遭鎮壓勞工被抓回的共樂館,了解勞工從事修改河道的苦役和「花崗暴動」的全過程。
2011年8月,「花岡暴動紀念園」舉行了奠基儀式。
2015年3月進行了工程招投標。
2015年5月份開始施工8月建成。
2015年9月1日,正式開園。
「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改陳開館
另外,位於天津市烈士陵園的「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也由明天開始改陳開館。該館建築面積1352平米,是首批國家級抗日紀念設施,是全國唯一存放我在日殉難烈士勞工骨灰的紀念館。
該館分為一二兩層。自1953年7月7日廖承志先生在天津塘沽港接還第一批從日本送回的550具中國殉難勞工骨灰以來,前後9批10次共2316盒在日殉難勞工骨灰保存在一層的骨灰館。二層為展館,展出《東瀛血淚-中國勞工在日本》,自2006年8月18日年展出之後,先後30萬人次來館參觀,起到了銘記歷史,教育後人的目的。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更好的記錄歷史、教育後人,天津市烈士陵園在天津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抽調人力物力,於2014年11月起至2015年6月,先後行程1800公裡,途徑6省市,耗時半年多,採訪了當年被擄日勞工倖存者58人及相關專家、學者、勞工遺屬68人,搶救性的挖掘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這些當年被強擄的勞工已是耄耋之年,留下他們的影像來訴說那段歷史是一份責任。基於此對「在日殉難烈士.勞工紀念館」的《東瀛血淚》擴大展覽區域,重新布展,力求還原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對強擄勞工及其引發的戰後遺留問題進行全景式、一站式的描繪。改陳後的《東瀛血淚》展共分六大部分:地獄之行、身陷囹圄、寧死不屈、回歸祖國、尋求正義、還我公道。
快報記者 韓愛青 高立紅
場館圖片由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