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超級學爸
id:chinasuperdad
(一)活力密碼,無處不在的競爭
2018年,我參加了「相約強軍新時代,網絡名人進軍營」活動,有幸成為74集團軍某合成旅硬骨頭六連的榮譽戰士。
當時我就被這支隊伍給震撼了,戰士們個個都是嗷嗷叫的小老虎,滿身腱子肉,訓練有素、士氣高昂,每個人都由內而外散發著無窮的戰鬥力。
我還發現了一個秘密,也許這就是他們能時刻保持良好備戰狀態的原因——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良性競爭。
在連隊的一排,一班的口號是,輸誰不能輸二班;而二班的口號是輸誰不能輸一班。但是排之間競爭的時候,他們立刻又團結了起來,輸誰也不能輸二排……
這樣到了連的層面,六連私下的口號是:輸誰也不能輸七連!但是我又問了七連的戰士,他們那邊的私下的口號是:輸誰也不能輸六連!
但是到營這個層面,他們又突然擰成了一股繩,堅決不能讓自己營輸給其他營。就這樣,一級一級的比了下去,以至於該部隊成了全軍的王牌主力之一。
各大戰區,經常進行「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大比武,但是一到了朱日和,大家立刻團結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踏平朱日和,活捉滿廣志!
這就是良性競爭帶來的魔力,在競爭中彼此成就。如果大家都失去了鬥志,沒有了求勝的欲望,那這個集體只會集體沉淪。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買學區房、要讓孩子上重點學校重點班的原因,因為這裡有良好的競爭氛圍,更能激發孩子的潛力。
而中國經濟充滿活力的秘訣之一,也是因為無處不在的良性競爭,各鄉鎮之間,各縣區之間,各地市之間,各省市之間,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很有趣的是,各層級都有自己對標的主要對象。廣東對標江浙,安徽對標江西,湖南對標湖北;而到省會這個層面,南昌對標合肥,鄭州對標武漢,成都對標武漢。
只要不互相拆臺,不相互挖牆腳、不以損害對方利益為手段,那就是良性競爭,絕對是一件好事。
爭什麼呢?爭基建(高鐵線路)、爭政策、爭項目(投資)、爭人才、爭人口、爭市場、爭資源、爭口碑、爭布局、爭知名度。
有時候不爭還真不行,因為各種資源的蛋糕是有限的。在給誰都是給的情況下,誰努力爭取,誰可能就能分到蛋糕。
比如招商引資,特別是好項目,競爭特別激烈,妥妥的資方市場。各地為了引進好項目,把能給的政策全給了,不能給的創造條件也要給。
我很欣慰,我老家鶴壁本屆市委班子很能幹,書記和市長經常奔波於全國各地,尤其是市長郭浩,簡直是招商狂魔,經常帶隊奔赴招商前線,現在已經碩果纍纍。
反正是項目資源在全國範圍內自由流動,在條件相近的情況下,誰努力誰招到的項目就多,誰給企業的條件優越,誰的競爭優勢就大。
所以金燦榮政委說,他不擔心中國的經濟,他說中國的經濟是雙引擎驅動。一個引擎是市場(企業家為了創業發展);一個是地方政府,書記和市(縣)長如同CEO一樣。
所以每個地方的市委班子,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產業規劃、做大本地產業改善營商環境、四處招商引資。
實話實說,招商其實是很困難的事情,我也參與過。新型高科技產業,對人才和資金要求比較高,製造業對物流成本要求比較高,商業文旅項目對人口規模和交通要求比較高。
雖然說現在有產業向內陸轉移的趨勢,但是轉移也是分梯度的。首先他們考慮向蘇北轉移,再次向沿江轉移,就算是往中西部省份,也優先考慮省會,省會不要才會輪到非省會。
除了爭項目,還有爭高鐵。一旦爭到了,對於民眾,意味著便捷的交通;對於商家,意味著更多的人流;對於開發商,意味著更高的房價;對於政府,意味著政績。
比如滬昆高鐵在制定規劃時,湖南省的邵陽市與婁底市競爭激烈。10萬邵陽群眾喊出了「爭不到高鐵,書記、市長下課」的口號。
市委班子的壓力很大。為此,邵陽市市委常委會議天天開,經常開到晚上十一二點。可苦壞了秘書,通宵達旦撰寫文件、整理資料。最終,滬昆高鐵同時在兩市設站。
有爭得兩地反目,但也有親上加親的。比如鄭濟高鐵的浚(xùn)縣和滑縣。最後的結果是設在交界處,兩邊都有站房和廣場,而且創造性地叫了滑浚站,距離兩個縣城都不遠。
(二)做強省會,中部的無奈之舉
但是,限於地理等客觀條件以及國家整體布局和歷史原因,有些競爭參與者具有先天的劣勢,比如內地與沿海,山區與平原等。
沿海地區,地勢平坦、便於耕種氣候優良,尤其是運輸條件好,畢竟海運是最廉價的運輸方式,發展製造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全世界都是如此,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沿海100公裡範圍內,其中大部分都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區域。
美國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及五大湖附近。加州、德州、紐約州、佛州四個州,佔了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人口最多的加州(四千萬),70%的人口又居住在北加州的舊金山灣區和南加州的洛杉磯都市片區。佛羅裡達州的人口30%集中在邁阿密。
所以我們看拜登的支持率雖然領先10個點,但看地圖似乎沒啥領先優勢,藍州的數量比紅州少多了,也是因為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中國大陸可以說是一個統一的自由貿易區,資本、資源、信息、勞動力、智慧財產權等,可以在國內可以自由流動。
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沿海對內地形成虹吸效應,讓沿海和內地的經濟出現了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
比如大量的農民工到沿海打工,大量的內地省份的大學畢業生去沿海工作,大量的內地創業者去沿海淘金。畢竟,人們都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環境,更多的發展機會。
我的同學,有不少在北上廣深杭發展,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都很大,每個人身上都背負了上百萬甚至數百萬的貸款。我一哥們兒,在上海買了一套學區房,一千萬出頭。
上海壓力大,但是他們發展機會也多。更重要的,上海的教育資源非內地省份能比。比如復旦和上交,一年在上海招收1300多人,在高考第一大省——河南總共只招收350人。
要知道上海每年高考考生人數才五萬,而河南高考考生高達百萬。不僅如此,上海985和211高校十所,河南沒有985高校,只有一所211學校——鄭州大學。
在教育領域,已經出現了馬太效應。北上廣深等沿海大城市,在教育的軍備競賽中已經遙遙領先,深圳、杭州、杭州名校招錄的教師,大部分都是清華北大的博士碩士。
正因為沿海和大城市,積聚了各種優質的資源,不斷地從中西部、從中小城市、從農村吸引人口湧入。
2018年,東部十個省市有七個為人口淨流入地區,南方省份流入人口也高達170萬人。從具體省份來看,廣東、浙江、安徽人口淨流入最多,陝西也在淨流入。
可以看出,貴州、湖北、山東、河南、北京、遼寧、黑龍江等省份的人口,都在流失。有了人就有一切,沒有人一切都沒了,人口竟然成了各省市爭奪的對象。
安徽內陸省份,人口竟然實現了淨流入,是因為安徽各地競相出臺了搶人措施,用真金白銀吸引人口流入。
比如合肥,放寬了農業轉移人口的落戶條件,以及各類人才的落戶政策。技校以上文憑,都算人才。沒有技校文憑,買了房甚至租了房,只要有工作就可以落戶到集體戶。
沒有工作也行,只要有能說明親屬關係的承諾書等材料,也可以掛靠在親戚戶上。親戚的門檻也不高,不要求直系親屬,三代或以內的旁系血親也可以。
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包括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以及姑侄舅甥等,都屬於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總之,安徽各地的人口流入幾乎已經實現了零門檻。
陝西尤其是西安,也是搶人大戰的勝出者。看下圖,西安警察的一場搶人誓師大會,氣氛十分莊重,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掃黑除惡動員大會。
再看全國,成都在搶人,武漢在搶人,鄭州在搶人,南京、蘭州、上海都在搶人,搶到了人,就搶到了未來。
西安的搶人大戰卓有成效,2017年全年搶了25.7萬人,2018年前三個月搶了21萬人。2019年3月22日當天,1.8萬人落戶西安。
大家一方面考慮搶人,一方面也要考慮留住人。如何留住人呢?那就要看人口流動的趨勢。人們普遍喜歡大城市、普遍喜歡發達地區,普遍喜歡掙錢多的城市,普遍喜歡環境好的城市。
站到省級的角度,一個解決方案成了各省的都在做事情——追求省會的首位度。這個思路就是與其讓省內的人口向省外大城市流動,不如在省內打造一個大城市。
這也是一個無奈之舉。雖然各省都希望能像散裝江蘇一樣實現均衡發展,各地市都躋身全國百強城市,但對中西部省份來說,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在安徽,全省正在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一個強省會,先是拆分巢湖,讓合肥變成通江達海的濱湖城市,再是將省府搬遷至濱湖新區。
進一步做大合肥,還提出了米字型高鐵戰略。在最新發布的長三角城市群規劃,合肥還與南京、杭州等量齊觀,並列為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
最近貴陽也是明星城市,發展得風生水起,它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連續多年居全國省會城市之首。它以超級樓盤聞名全國,體量之巨、規模之大,均冠蓋全國。
現在,它還辦起了高端峰會,一年一度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在這裡召開,一年一度的大數據博覽會也在這裡舉辦,騰訊、阿里、富士康在這裡開建大數據機房。
福建的省會福州正在提速,汽車、電子、玻璃等支柱產業穩步發展,經濟總量與泉州的差距正在縮小。
有人說,打造強省會,等於從地方吸血。其實這種說法是片面的,因為你自己的省會不吸,別的省會也會吸的。
畢竟,中國的人口流動是全國性的。東北人喜歡去海南,哈爾濱的派出所已經派出到了三亞。同樣,河北人喜歡去北京,湖南人喜歡去廣東。
就好比安徽,如果不做大合肥,皖北的人跑去了上海,皖南的跑去了浙江,滁州、蚌埠、蕪湖、馬鞍山的人去了南京,南京的地鐵已經修到了馬鞍山。
提高省會首位度,是省際競爭必然的結果,是為了提高本省在全國的競爭力,是先富帶動後富在省域的體現。
省會做大了,規模效應出來了,財力也集中了,既能承接大項目、開闢新型大產業,又能留住各層次人才,還能爭取到國家各種政策的支持。
比如國家要在中西部建立一個金融中心或物流中心或某個產業基地,從國家的角度,必然要考慮城市規模,肯定優先選擇一線城市。
因為放在二線或三線城市,可能會血本無歸。如果某省省會相對於周邊省會不強,那麼幾乎沒有什麼爭取機會,因為國家也要考慮投資的風險。
還比如爭創國家中心城市,也很現實。只有榮膺國家中心城市,才能從國家層面爭取到更多政策和資金支持,才能對周邊城市起到輻射作用,才能促進周邊地區的發展。
而省會城市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在過去十年中,合肥無疑是中部省會的超級大贏家,進步速度最快,進步幅度超過了深圳。
這跟合肥各屆領導有關係,比如孫金龍大拆違改善了合肥面貌,搞濱湖新區打下了大城市的框架,確立了工業立市的戰略,給合肥的騰飛撞上了引擎。
合肥市政府被譽為最牛的風險投資機構。1969年收了沒人要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5年花了近百億收了同樣萬人嫌的京東方……
2016年又上了風險很大的內存條項目——合肥長鑫;2020年投資70億籤下了大家不太看好的蔚來汽車……
當然合肥還有一個優勢,我簡單的說一串名字:胡錦濤、吳邦國、李克強、汪洋,大家自己去體會。
(三)壓力之下,你造南昌有多拼
過去20年,南昌則是比較失落的。整個90年代,合肥的發展落後於南昌。1995年時,合肥的GDP只有南昌的70%。而現如今,南昌卻不足合肥的70%。
但是最近,我感覺南昌要起飛了。首先是江西省首先認識到了形勢的嚴峻,也感受到了競爭壓力,有了壓力也就有了動力。
2019年5月,南昌被江西省賦予了「彰顯省會擔當」的重大使命。把南昌做大做強,才能減緩外省對江西人口、資本、資源的虹吸。
形勢有多緊迫?2017年春運大數據顯示,江西堪稱全國最拼省份,外出打工的人數佔全省總人數的7.25%,位居全國榜首。
更令人捉急的是,2019年,南昌GDP首位度不升反降,從2018年23.2%下滑至22.6%,在中部省會城市中落後。
所以江西省在2019年8月出臺了《大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2019-2025年)》,明確提出「支持南昌市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這可是個宏偉的目標,目前只有上海、北京、廣州、重慶、天津、成都、武漢、鄭州和西安,連南京都不是。入選的要麼是直轄市,要麼是副省級城市(除了鄭州)。
江西省為了支持南昌的工作,在人事布局上也煞費苦心。2020年3月,南昌市委書記吳曉軍履新。在南昌市領導幹部大會上,省委書記劉奇的講話可以說是語重心長,他說:
南昌是省會、是龍頭,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核心龍頭作用,引領帶動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是南昌最強的擔當、最重的使命。
吳曉軍是一位經濟學博士,曾在江西省發改委當主任,後來任副省長。目前他擔任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可以統籌全省資源。
這位吳曉軍書記履新之後,先給南昌市的各級幹部來了一場頭腦風暴人。4月23日,南昌召開了「彰顯省會擔當,我們怎麼幹」的解放思想討論動員大會。
他指出,要跳出南昌看南昌,將南昌置身全國乃至世界大格局中尋找定位、謀劃發展,向好的學、跟強的比、與快的賽。
他向幹部們推薦了一本書,原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的《城市論》。推薦的原因是十年前的杭州跟現在的南昌很相似。
隨後,南昌制定了新的目標,明確提出對標成都、長沙、合肥等省會城市,對標成都,打造山水名城;對標長沙,發展流量經濟;對標合肥,加強科技創新。
南昌也當之無愧為2020年最具學習精神的城市。這也說明,南昌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正在知恥而後勇的路上。
一般情況下,再先進的經驗都不能照抄照搬,都要因地制宜。老在別人屁股後邊追,恐怕永遠追不上。南昌的思路是做強做大優勢產業,同時努力抓住風口,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
根據自身優勢和產業未來趨勢,在「強攻產業、決戰工業」戰略的基礎上,重點打造以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航空裝備產業四大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
LED產業,本來就是南昌的優勢產業。南昌大學教授江風益,號稱江瘋子,潛心研發20多年,攻克了世界性難題,發明了矽襯底藍港二極體技術。
這什麼概念?這項技術打破了美國和日本的壟斷,2016年被授予國際範一等獎。南昌大學得到了川普認證,被列上了黑名單,就跟這項技術有關。
VR產業,南昌已經捷足先登。2016年,南昌就宣布打造全球首個城市級VR產業基地,2017年發布第一個虛擬實境產業聯盟團體標準;2018年、2019年成功舉辦世界VR產業大會。
2020年的世界VR大會於10月19日在南昌召開。今年共收集梳理重點項目167個,總投資額約1200億元。目前籤約金額660億。
而南昌也積極布局數字經濟,布局5G產業和人工智慧產業,畢竟這些產業,全國各個城市都處在同一起跑線,就看誰能布局成功了。
南昌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實施了「產業鏈鏈長」制度,主要領導都要親自掛帥,負責服務於一兩條產業鏈,招商引資、對接幫扶,推動產業做大做強,這個制度令人感動。
吳書記負責的就是VR產業鏈和5G產業鏈,因為這是南昌戰略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對象。為了當好鏈長,他也成了招商狂魔。
一位南昌的朋友評價他,吳書記是一位拼命三郎。他上任之後,就一直衝殺在為南昌招商引資的第一線上,掀起了南昌招商引資的小高潮。不久前還在VR科創城全球招商會上推介南昌。
南昌市的市長黃喜忠,也是2019年也是從廣東省調來的,更有利於南昌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他負責汽車和新能源汽車、裝備製造產業鏈、新材料產業鏈。
可以看出,南昌目前很拼,領導帶頭白加黑五加二地幹。我有一種預感,南昌將是下一個明星城市的有力競爭者。作為一個在合肥發展的河南人,我替鄭州和合肥感到了壓力。
不過這就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秘訣——雙引擎之下,各個城市你追我趕,進行著一場永不落幕的發展競賽。
-END-
熱文精選: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人類正面臨一個可怕的未來!
警報!美女色誘陸生、教授參會刺探…灣灣還有什麼手段滲透大陸?
川普:拜登你不講武德,我大意了沒有閃
美國新政府 | 聯合國 | 駐華使館 | 一帶一路 | 國家部委 | 中國企業家 | 大使訪談 | 國際公務員 | 外交高翻 | 領導人出訪 | 商務禮儀 | 外交發言人 | 國考乾貨 | 國別報告 | 海外官員 | 企業走出去 | 華人僑領 | 領事保護 | 外交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