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運載火箭:藍色起源下一個火箭引擎將助力人類重返月球

2022-01-09 戰略前沿技術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手機:18501361766


亞馬遜創始人、全球首富傑夫•貝佐斯是一個高瞻遠矚、令人信服的人。但直到現在人們才清楚原因為何。

今年2月,他現身紐約耶魯俱樂部,對一家私人航空集團說:「太陽系可以養活1萬億人,能夠培養出1000個莫扎特和1000個愛因斯坦。想像一下,這將是怎樣一種不可思議且充滿活力的文明。」這位務實的企業家接著說:「第一步是製造可重複使用的低成本、高可操作性運載火箭。」這正是他和他的私人航空航天公司藍色起源目前的工作。

藍色起源不僅僅是一家公司,它更代表著貝佐斯的個人追求。貝佐斯目前每年出售約10億美元的自持亞馬遜股票,為藍色起源開發全新宇宙飛船提供資金。第一艘 「新謝帕德號」(New Shepard)亞軌道太空旅行飛船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進行首次載人飛行。下一枚巨型火箭「新格倫」(New Glenn)將降低月球探測任務的成本,啟動貝佐斯「讓人類生活在整個太陽系」的宏偉願景。「新格倫」火箭的第一階段將使用7臺巨型新式BE-4引擎,每臺引擎由甲烷驅動(亞馬遜在歐洲的部分輕汙染送貨車使用的是相同的燃料)。「新格倫」火箭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助推器類似,第一階段也將藉助引擎優雅地返回登陸艇,以循環使用。

歷經8年的發展後,BE-4站在了火箭科學的前沿。據稱,它將比以往的引擎更簡單、更安全,其成本更低,而且可重複使用性更高。

藍色起源公司還在開發另外兩種引擎,其中一種(BE-7)將用於該公司的「藍色月亮」月球著陸器。3種引擎中,BE-4體型最大,它在海平面上可以產生2400 千牛的推力。這遠不及半個世紀前將人類送上月球的5臺F-1引擎(每臺提供6 770 千牛的推力)。即便如此,2400千牛對於單臺引擎來說也已經相當可觀,多臺引擎聯合可以產生足夠的動力來完成預期任務。相比之下,俄羅斯RD-171M引擎提供的推力為7257千牛,洛克達因公司的RS-68A德爾塔IV型運載火箭引擎可以產生3137千牛的推力。

目前,真正的競爭對手無疑是來自美國新太空競賽的另一位傳奇億萬富翁埃隆•馬斯克。他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正在測試 「猛禽」大型引擎,這種引擎同樣由液態甲烷和液態氧提供動力。「猛禽」只能提供1700千牛的動力,但它卻用於更大型的火箭,包括「超重量級」(Super Heavy)火箭,將配備31臺該引擎,以及 「星際飛船」(Starship)太空飛行器,將使用7臺該引擎。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各類太空任務中的發展速度驚人,多次延時發射的BE-4距離首次飛行還有兩年時間,貝佐斯可能會發現,他的引擎還沒有將有效載荷送入軌道,就已經黯然失色。即便如此,貝佐斯的新火箭引擎還是會證明其比競爭對手更可靠、成本更低,從長遠來看,它會產生巨大影響。


從BE-4引擎的每一項設計都能看到貝佐斯對低成本、可重複使用性及高可操作性的追求。

絕大多數軌道火箭引擎的造價都高達數百萬美元,使用一次後便沉入海底或散落在沙漠中。馬斯克常常說,這種一次性的使用好比是每次飛行後報廢就一架波音747客機。

人們曾以為太空梭可以改變這種情況,將兩個可重複使用的助推器與一個裝有3個主引擎的軌道飛行器結合起來,以供多次飛行。不過事實證明,太空梭成品與原本的設想大相逕庭。飛機每次飛行後都需要勞心勞力進行複雜的評估和再造。因此,每次太空梭任務的成本估計為4.5億美元。近期,貝佐斯借用了馬斯克的客機比喻說:「把波音767飛機開到目的地,整個進行X光檢查,然後全部拆卸,這樣還指望低成本就是在痴心妄想。」

要說明的是,藍色起源BE-4的設計靈感並非來源於美國太空計劃,而是這項計劃的勁敵——蘇聯。

早在1949年,蘇聯工程師就開始採用分級燃燒引擎,引擎內的一些燃料和氧化劑首先流經預燃器,然後進入主燃燒室。這種預燃方式的限制很大,提供的增壓只夠用來驅動渦輪機,將燃料和氧化劑送入燃燒室。相對於僅僅為了驅動引擎泵而使用推進燃料的簡單引擎而言,這種方案的效率更高,因為前者產生的熱氣會被排放出去,其中的能量也就被浪費了。蘇聯工程師在設計中專注於分級燃燒,這種燃燒在預燃器中使用了較高比例的氧化劑,能夠帶來卓越的推重比性能。

美國工程師認為這種方法不切實際,因為來自預燃器的大量高溫富氧氣體會損壞甚至點燃下遊的金屬部件。他們選擇開發「富燃料」預燃器技術,這樣離開預燃器的熱氣體氧含量極少,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美國工程師在太空梭的主引擎中就使用了這種方法。

蘇聯人則堅持自己的想法。20世紀60年代末蘇聯秘密登月計劃中使用了富氧分級燃燒的NK-33引擎。結果,強大但笨拙的火箭N1遭遇了一系列嚴重的發射故障,未能進入軌道。數十臺NK-33被封存在倉庫,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引擎公司Aerojet才將它們買下進行研究和再造。

藍色起源公司2011年開始BE-4項目時,美國火箭工程師已經準備好迎接富氧分級燃燒的挑戰,以實現更高的效率。藍色起源決定在新的火箭引擎中採用富氧分級燃燒技術。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猛禽」引擎也將配備一個富氧預燃器和一個富燃料預燃器,這種結構被稱為全流式分級燃燒。

蘇聯人通過N1項目深刻認識到複雜性與可靠性難以兼得,引擎需要多次重複使用時更是如此。推進工程師蒂姆•埃利斯(Tim Ellis)從2011年到2015年一直致力於研究BE-4引擎,他說:「疲勞是可重複使用引擎的最大問題。火箭引擎承受的壓力、推力和動力約是飛機引擎的10倍,因此這個問題的難度極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埃利斯建議將3D列印的金屬部件整合到BE-4中。採用3D列印技術能夠加快設計過程,摒棄過去需要一年或更久才能獲得的鑄造或鍛造部件,轉而使用幾個月即可完成的內部部件。該技術還可用更少的零件製造形狀複雜的部件。

埃利斯稱:「零件越少,接頭就越少,而接頭是最容易疲勞的部位之一。」3D金屬列印過程包括了用雷射熔結金屬粉末,最終得到的材料甚至比傳統的機械或鑄造部件更強。埃利斯估計,以質量計,現在藍色起源公司的引擎可以採用3D列印的部分達5%。

藍色起源公司藍色引擎高部級副總裁達內特•史密斯(Danette Smith)在郵件採訪中表示:「從一開始我們的設計就注重真正的操作上的可重複使用性。」貝佐斯稱,每臺BE-4引擎在整修之前應該至少能飛行25次。當每臺引擎的製造成本可以分攤到幾十次飛行中時,運行成本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藍色起源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都選擇了甲烷作為全新引擎燃料,但原因各不相同。對於馬斯克來說,甲烷與他星際探索的雄心相吻合。甲烷很容易通過火星上存在的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理論上講,一艘由甲烷引擎驅動的宇宙飛船可以在火星上自製燃料,用於返回地球或前往太陽系的其他目的地。

2003至2018年擔任藍色起源公司總裁的羅布•邁耶森(Rob Meyerson)認為,藍色起源選擇甲烷的原因更為務實:「我們發現,直接購買油氣線路的液化天然氣(LNG)的價格是火箭級煤油的1/4。」這是更傳統的燃料選擇方案。邁耶森說,液化天然氣不同於通常含有大量雜質的氣態甲烷,其95%是純甲烷。甲烷的毒性也比煤油小,儲存溫度方面與液態氧相似,添加燃料更簡單、安全。


藍色起源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但媒體的頭條新聞可能會說,它正在輸掉這場全新的太空競賽。維珍銀河公司的太空人曾兩次駕駛公司的亞軌道飛行器進入太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向地球軌道及更遠的空間運送貨物也超過70次,而藍色起源仍在對「新謝帕德號」運載火箭修修補補,對BE-4引擎進行沒完沒了的地面測試。

在俄亥俄州立大學航空航天政策教授約翰•霍勒克(John Horack)看來,說藍色起源落後是在誤解它的使命。「他們奉行的箴言是『步步為營,勇往直前』(Gradatim Ferociter),不追求一鳴驚人。測試,測試,測試。數據,數據,數據。不斷改進,周而復始。」

藍色起源公司的多數引擎和飛行測試都是在西得州的一個偏遠牧場進行的,避免了洩密。公眾所知的少數幾次事故分別是2011年原型運載火箭墜毀、2015年回程時助推器故障和2017年BE-4在測試臺上爆炸。

霍勒克稱:「如果他們獲得資助的渠道不同,那便需要接連不斷地展示裡程碑式成就,但他們接受的是貝佐斯的個人資助,因而能夠負擔這一策略。我認為他們最終會取得很好的成就。」

可以說,它已經做到了。2014年,競爭對手、火箭發射供應商聯合發射聯盟(ULA)正為下一代運載火箭「伏爾甘號」(Vulcan)尋找引擎。該公司提出投資BE-4項目,但要求藍色起源將發動機的計劃推力提高近40%。對於藍色起源來說,這不僅意味著要重新設計BE-4,還要重新設計相應的「新格倫」火箭,這很可能導致其首次發射推遲數年。更嚴重的是,公司當時根本無法保證ULA最終會購買BE-4。

時任藍色起源總裁的邁耶森認為,為兩款新型運載火箭提供動力的機會值得冒險,雖然這種機會需要十年甚至更久才會出現。「火箭更新迭代的速度很慢。它不像汽車行業,汽車公司每年都在設計和製造新車。」

2018年9月,ULA確認將為「伏爾甘號」運載火箭配備一對BE-4引擎。這一豪賭最終獲得回報。僅僅數周后,美國空軍宣布將為「伏爾甘號」和「新格倫」火箭提供數億美元的資金,用以支持未來的軍事發射活動。霍勒克稱:「這太棒了。因為藍色起源找到了通過產品賺錢的途徑。製造的引擎越多,單位成本就越低,獲得的飛行數據越多,可靠性就越高。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ULA的決定也為藍色起源在阿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的BE-4工廠的開工掃清了道路。這項耗資2億美元的工程已於1月份開始動工。公司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附近已經有了一座建造和整修「新格倫」火箭的工廠。第一枚搭載BE-4引擎的「新格倫」火箭最早將於2021年在卡納維拉爾角升空。

藍色起源最好穩妥地遵循這一時間表。雖然這位億萬富翁信守「步步為營,勇往直前」的箴言並投身於這一激情項目,但身為一個需要在重返月球競賽中爭得一席之地的快速增長企業,藍色起源可能需要少一些「步步為營」,多一些「勇往直前」。


一網打盡系列文章,請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
創新發展習近平 | 創新中國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轉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礎研究 | 產學研 | 供給側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民參軍 | 工業4.0 | 商業航天 | 智庫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基金 | 裝備採辦 | 博士 | 摩爾定律 | 諾貝爾獎 | 國家實驗室 | 國防工業 | 十三五 創新教育 軍工百強 試驗鑑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 淨評估  | 大學排名
預見未來預見2016 |預見2020  | 預見2025預見2030  | 預見2035 預見2045  | 預見2050
前沿科技顛覆性技術 | 生物 仿生 | 腦科學 | 精準醫學 | 基因 |  基因編輯 虛擬實境 | 增強現實 | 納米 | 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3D列印 | 4D列印 太赫茲 | 雲計算 | 物聯網 網際網路+ 大數據 | 石墨烯 | 能源 | 電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級計算機 | 衛星 | 北鬥 | 智能製造 不依賴GPS導航 | 通信 5G | MIT技術評論 | 航空發動機 | 可穿戴 氮化鎵 | 隱身 | 半導體 | 腦機接口 | 傳感器先進武器中國武器 | 無人機 | 轟炸機 預警機 | 運輸機 | 直升機 戰鬥機 | 六代機 網絡武器 | 雷射武器 | 電磁炮 | 高超聲速武器 反無人機 | 防空反導 潛航器未來戰爭未來戰爭 | 抵消戰略 | 水下戰 | 網絡空間戰 | 分布式殺傷 | 無人機蜂群 | 太空戰 反衛星
領先國家美國 | 俄羅斯 | 英國 | 德國 | 法國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前沿機構戰略能力辦公室 | DARPA 快響小組 | Gartner | 矽谷 | 谷歌 | 華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會 | 軍工百強前沿人物錢學森 | 馬斯克 | 凱文凱利 | 任正非 | 馬雲 | 歐巴馬 | 川普專家專欄黃志澄 | 許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賀飛 | 李萍 | 劉鋒 | 王煜全 易本勝 李德毅 | 遊光榮 | 劉亞威 | 趙文銀 | 廖孟豪 | 譚鐵牛 | 於川信 | 鄔賀銓全文收錄2018文章全收錄 | 2017文章全收錄 | 2016文章全收錄 | 2015文章全收錄 | 2014文章全收錄
其他主題系列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貝佐斯的藍色起源新年成功首射,新雪帕德火箭今年4月送人上太空
    2021年開年,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進行了首次發射,這次發射任務代號是NS-14——1月14日,他們成功在德克薩斯州西部發射了新雪帕德(New Shepard)火箭,將一個命名為「RSS第一步」的乘員艙送入太空。
  • 中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比「獵鷹重型」更牛的火箭已經在路上了!
    不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國家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7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獵鷹重型」的發射難稱「壯舉」,「獵鷹重型」本身甚至算不上「重型」。馬斯克現場接受採訪「獵鷹重型」另一個受到關注的技術細節是其裝備的27臺「梅林」引擎同時點火,太空探索公司CEO馬斯克本人都表示,這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
  • 2021年10項重大航天任務成功率預測:SpaceX、NASA、貝佐斯藍色起源,誰的成功率更高?
    中國把月球巖石帶回了地球!但不幸的是,也有很多任務未能如期執行:歐洲和俄羅斯的羅莎琳・富蘭克林號探測器推遲到 2022 年;SpaceX 的星際飛船沒有進入太空(儘管飛得很高);「阿耳忒彌斯 1 號」 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 NASA)新探月計劃的首個航天任務,本應在 2020 年末讓人類重返月球,但也沒有實現。
  • 獵鷹重型火箭明年發射 號稱世界運力最強
    這也意味著,從2013年就開始籌備且已經多次推遲首射的「獵鷹」重型火箭,終於進入到實戰階段。一旦首射成功,這個巨大的火箭將一舉奪下「現役運載火箭之王」的桂冠,直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巨無霸」——太空發射系統(SLS)正式出現在空中。
  • 新的人類最強現役運載火箭誕生!美國這方面遠遠的甩開了中國!
    雖然火箭芯級回收似乎並不順利,此外二級還需要5小時的長時間滑行測試,但是人類現役最強運載火箭的寶座已經易主的事實無可撼動。要實現這個計劃,我們現在的長徵5號的載荷是不夠的,還需要尚在規劃中的長徵9號超級火箭才可以。可如果美國人想重返月球的話,他們現在就已經可以憑藉「獵鷹重型」實現這個我們中國人還要12年才能實現的目標了。說起 「獵鷹重型」的成功,就不能不提這枚火箭背後的那家美國私營企業SpaceX,以及這家公司的老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
  • ULA下一代火神火箭一級抵達卡角測試,安裝藍色起源的BE-4液氧甲烷發動機
    本周六,ULA/聯合發射聯盟的下一代火神火箭的全尺寸芯級火箭抵達卡納維拉爾角,這枚芯級火箭安裝了兩臺藍色起源製造的BE-4液氧甲烷發動機。
  • SpaceX與NASA:誰將率先將人類送上月球?
    人類一直到1972年才第一次登上月球。但是,隨著商業載人太空時代的帶來,重返月球的願望重新被點燃,新一輪的太空競賽也隨之開啟。NASA已經選擇與私人太空公司SpaceX合作,讓後者參與NASA的部分商業太空飛行任務。但是,SpaceX也有自己的太空探索計劃。
  • 月塵:人類重返月球的絆腳石?
    就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而言,重返月球已經不算太難,但是一塊新的絆腳石出現在了人類面前,成為重返月球不可小視的一個新障礙,它就是月塵(moondust)!早在1969年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降落時,引擎揚起大量塵雲,經久不散,使登陸月球變得相當困難。小小塵土,竟使得太空人的出艙活動時間推遲;當航天員鼓起勇氣踏出宇宙飛船時,階梯上的月塵又讓人直打滑;當踏上月面後,讓太空人覺得人類製造的東西還是不夠牢實,粗糙的月塵竟然硬生生地把太空衣靴子磨掉了一層!細微的月塵還會劃傷太空衣,甚至擦傷了防護罩玻璃。
  • 美國高調宣傳SLS巨型火箭 推力達4000噸 將載人重返月球
    美國NASA官方網站昨日(1月16日)發布了其在研的SLS(Space launch system「空間發射系統」)的一組新CG圖片,並配發文章稱這種巨型火箭將打開人類探索太陽系外空間的大門。文章發表時間恰好在中國進行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後各國輿論沸騰的微妙時刻,有網友稱「太空競賽又回來了」!
  • 關於將在一周內發射的獵鷹重型火箭,你需要知道的七件事
    獵鷹重型火箭靜態點火試車對於這枚五年前就計劃發射到火星軌道的火箭,不斷的推遲早已讓關注者習以為常。畢竟,如果發射成功,這將是私人航天領域一次前無古人的壯舉,而這枚火箭也將成為全球在運推力最大的火箭。作為自人類登月以來最強大的火箭之一,獵鷹重型火箭能將貨物、人員送上月球,甚至是火星。
  • 長徵火箭從這裡崛起
    2007年10月,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成功跨入深空探測新領域。    長徵二號F火箭先後完成13次載人航天任務發射,成功將14人次航天員送入太空。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完成天舟一號的發射,為長期在軌、有人值守的空間站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 海龍——人類航天史上設計過的最大火箭!
    但正如早期運載火箭是彈道飛彈的變體一樣,從海上發射運載火箭的設想,也伴隨著彈道飛彈潛艇而生。不過和後續會提及的海上發射公司不同,在那個太空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海上發射的設想要更龐大也更富有野心。基於上述這些優點,楚阿克斯和他領導的Aerojet研發部門,在1962年公布了一款非常激進的火箭設計並將其命名為「海龍」(Sea Dragon)的火箭。
  • 土星5號,人類火箭巨無霸!
    登月遠比地球附近的載人航天複雜,近地軌道運力幾噸、幾十噸的火箭遠遠不夠,火箭成為限制載人登月方案的最大因素。當時總共有四種方案。1.月球直接往返;2.月球表面集合,用重型火箭分兩次任務發射;3.地球軌道集合,用大中型火箭多次發射,在地球附近組裝後載人登月;4.月球軌道集合,飛船到月球後,一部分登陸,一部分留軌。
  • 【航天科普】新探測器、新飛船、新火箭……你方唱罷我登場
    如果成功,將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有能力進行火表巡視的國家。除了火星表面之外,月表今年將繼續迎來一批新「客人」。首先,美國宇航局將憑藉其「商業月球有效載荷服務」扶植多家月球著陸器廠商,其中兩家計劃在今年執行落月任務。在月表缺席許久的俄羅斯今年有望發射著陸探測器「月球-25」,作為蘇聯解體30年後首個俄制著陸探測器,「月球-25」計劃著陸月球南極。
  • 【HIT科研】世界首次 | 或將引爆國際研究熱點 | 哈工大月球軌道編隊微衛星助力「一帶一路」戰略實施
    哈工大積極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加快月球軌道編隊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研發步伐,努力推進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合作,以實際行動助力「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月球軌道編隊超長波天文觀測微衛星項目,利用CZ-4C火箭剩餘發射能力發射兩顆微衛星,在月球軌道實現編隊飛行和超長波天文幹涉測量。牽頭單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
  • 獵鷹重型不是殺手鐧?馬斯克透露更強火箭細節
    那麼,作為世界現役最強運載火箭,接下來「獵鷹重型」有什麼計劃?市場前景有多大?到底會不會用它來載人執行深空探測?四筆商業發射訂單重型火箭一般使用機會不多,「獵鷹重型」的競爭對手「德爾塔4」重型火箭平均一年才發射一次,「獵鷹重型」能否有更多的出場機會尚不得而知。
  • 中國造出世界直徑最大的火箭發動機:正計劃製造人類最大固體火箭
    大型固體火箭發動機雖然研製時間要晚於液體火箭發動機,但其具有的推力大、結構簡單、可靠性高、研製周期短、可實現性強等優點,使之不僅在各種戰略戰術飛彈上佔據主導地位,也已廣泛應用於發射各種航天載荷的運載火箭上,來滿足各種航天應用需求。
  • 一周回眸 | 世界航天動態,「人民號」衛星網將再添10顆新成員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是一枚三手獵鷹9號火箭,發射後再次被成功回收。相信各位讀者對此類新聞早已司空見慣,但還是有些亮點跟大家說下:1. SpaceX打卡100次成功發射,其中63次進行了火箭回收,45次使用了復用火箭,包括2次六手火箭;2.這是SpaceX本月第三次發射星鏈衛星,距上一次僅隔六天,短短一個月,用三次發射將180顆星鏈衛星送上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