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5號,人類火箭巨無霸!

2021-02-25 太空精釀的空間站

土星5號火箭的研究背景很簡單:60年代,火箭運載能力已經成為限制美國航天發展的最核心因素。

因為60年代,美國航天發展最重要的目標是阿波羅登月。正如甘迺迪總統1961年在萊斯大學演講時說的那樣:「我們選擇登陸月球,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真的很難」。

當時,為了阿波羅登月,一系列輔助工程上馬。

1961-1965年,9個遊騎兵(Ranger)任務,全方面獲得月球表面情況。

1966-1967年,5個月球軌道器(Lunar Orbiter)任務,重點勘查適合載人登陸的區域並繪製出詳細地形地貌圖。

阿波羅12號任務時降落地點就在為它做前期準備的測量員附近,也造就了人類兩個航天任務在月球表面相遇的神奇紀錄

1966-1968年,7個測量員(Surveyor)任務,著陸器直接降落月球,獲得未來阿波羅載人登月著陸地區的第一手資料,其中5個任務著陸成功。

1964-1966年,12個雙子座(Gemini)載人航天任務,驗證了出艙行走、交會對接等核心技術,所有的阿波羅登月太空人都是這個項目培養出來的。

也就是說,在阿波羅登月之前,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已經完全了解了月球著陸區的環境、相關的載人航天技術都儲備完畢。例如,阿姆斯特朗在雙子座8號任務時成為世界首個完成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任務的人,登月第一人的資格足夠。

但是,當時還有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怎麼過去?火箭怎麼辦?

登月遠比地球附近的載人航天複雜,近地軌道運力幾噸、幾十噸的火箭遠遠不夠,火箭成為限制載人登月方案的最大因素。

當時總共有四種方案。1.月球直接往返;2.月球表面集合,用重型火箭分兩次任務發射;3.地球軌道集合,用大中型火箭多次發射,在地球附近組裝後載人登月;4.月球軌道集合,飛船到月球後,一部分登陸,一部分留軌。

選擇第4種方案的阿波羅飛船實際上也由4個部分組成

第1種方案要求重達4000-5000噸級別的火箭,實在太難,人類也許在阿波羅登月後100年內都不會造出來。因為我們在登月50年後,連土星5號級別的火箭都還沒造出來;第2種,對月球著陸技術要求太高,幾乎不可能;第3種,當時交會對接技術還沒突破,多次對接風險也特別大。最終,阿波羅載人登月選擇了方案4,它需要一枚近地軌道運力達到140噸級、月球轉移軌道運力達到45噸級的火箭。

馮·布勞恩站在他的得意作品土星5號「前」

任務最後落到了馮·布勞恩團隊頭上,這位在二戰結束後被「迴紋針」絕密行動帶回美國的德國火箭專家事後也被證明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沒有之一,他在二戰後幾乎主導了美國所有火箭的研發。1961年登月計劃公布後,他們獲得天量的資金。

那時候,錢不是問題,問題是能不能把「問題」解決。馮·布勞恩團隊不負眾望,在他們此前的研究基礎上,最終給出了土星A(Saturn-A1,Saturn-A2)、土星B(Saturn-B1)和土星C(Saturn-C1、Saturn-C2、Saturn-C3、Saturn-C4、Saturn-C5)的龐大土星系列火箭家族。當然,馮·布勞恩還提出了C8這個型號,它理論上可以完成直接登月、直接返回(前文方案1),不過以當時的資源、甚至今天的資源都很難實現。

土星是個龐大的載人火箭家族,只不過土星5號(C5)實在太出名掩蓋了其他的光輝

人們常說的土星5號,就是指Saturn-C5這一個型號。

土星5號的很多指標是非常驚人的,它的總重量約為2970噸,最大直徑10.1米,高度110.6米,近地軌道運力140噸,地月轉移軌道極限運力48.6噸。以中國現役最強火箭長徵5號對比而言,長徵5號總重量約為867噸,最大直徑5米,高度57米,近地軌道運力25噸,地月轉移軌道運力8噸。

那個時代孕育了多麼恐怖的鋼鐵巨獸,可見一斑。


火箭第一級總重約2290噸,其中殼體和發動機質量僅為130噸,2160噸都為燃料,為液氧煤油,發動機工作時間標準流程為165秒,發動機總推力達到了驚人的3510噸!第一級平均每一秒燃燒13.1噸燃料,換算成汽油差不多夠一輛百公裡油耗10升的小汽車圍繞地球赤道開4圈半!


第二級總重約496噸,其中殼體和發動機質量僅為40噸,456噸都為燃料,為液氧液氫,發動機工作時間標準流程為360秒,發動機總推力為514噸;對於第二級消耗的燃料(液氧液氫能量密度是液氧煤油的1.6倍左右),足夠開車繞地球赤道250圈。


第三級總重約123噸,其中殼體和發動機質量僅為13噸,110噸都為燃料,為液氧液氫,發動機工作時間標準流程為兩次共計500秒,發動機總推力為100噸。第三級的燃料夠開車繞地球60圈。

美麗的《地出》來自阿波羅8號任務,人類首次到月球附近,阿波羅11號時才著陸

更驚人之處在於,這個火箭的可靠性也是很高的。1967年11月9日,阿波羅4號無人測試任務,土星5號成功首飛。但是,1968年的12月11日,它就已經送阿波羅8號乘組前往月球,他們也拍下來載入史冊的經典圖片《地出》,這是人類首次從月球看地球。從1967年到1973年,土星5號火箭完成了13次發射任務(12次阿波羅,1次天空實驗室)。除了阿波羅6號無人測試時出現了發動機技術問題、但並未釀成大禍,其餘都是完全成功,運送了24人前往月球,最終12人登陸月球。

這12人也因而被命名為新物種:能生存在地球和月球的生物。

土星5號對比N1(右)

相比較而言,蘇聯同時代的登月火箭N1卻反覆遭遇失敗,連續4次試射均在升空後不久爆炸,成為人類載入史冊的最強人工(非核)爆炸,蘇聯最終退出登月競賽,秘密開始載人空間站計劃,也就是禮炮1-7號共計9個空間站(7個成功)。禮炮1號在1971年4月19日秘密升空,隨後震驚世人,美國在載人空間站領域被蘇聯超越。

此時,又是土星5號脫穎而出,把天空實驗室空間站(Skylab)送入太空。這個空間站的設計邏輯可以這麼簡化為「來不及了,還設計啥空間站,直接把土星5號的最上級裝大量儀器不就行了,做個百噸級的空間站夠用麼?而且所有儀器你地面都裝好,不用螞蟻搬家往天上運,反正我們能一次發上去!」。至於載人飛船,則使用阿波羅18-20號飛船,這幾個原計劃登月的任務在後期被取消。

從各方面指標來看,天空實驗室都遠超禮炮系列空間站

1973年5月14日,天空實驗室升空,它由土星5號的第三級S-IVB改造而來,有軌道艙、空間望遠鏡、對接艙、氣閘艙、服務單元、儀器單元等部分,空重77噸,對接阿波羅飛船狀態下超過90噸。內部加壓空間超過351立方米,相當於一棟巨大的房子飛在空中。載人對接任務時,甚至不需要用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用近地軌道運力在20噸的土星IB火箭發射阿波羅飛船即可。

相比較而言,蘇聯首個空間站禮炮1號重18.4噸、加壓空間99立方米。

強大土星5號火箭的存在,使得美國立即又在空間站領域趕上並超過蘇聯。但是,在70年代後,土星5號還是遺憾退役了。有一系列原因。

首先,它實在太貴了。以1960-1970年代的美元計,土星5號研發費用是64億美元,一次發射的價格就是1.8億美元,那個年代的1.8億美元大概可以等同於今天的12億美元。

其次,應用需求不再。美國靠著這個火箭,登上月球,在太空競賽中制霸蘇聯,在冷戰中佔據先機,在東西方兩大陣營對抗中重奪主動權。但1975年前後,蘇美籤訂了一系列協議,中止太空競賽,雙方砍掉了大量航天項目,尤其是需要重型火箭的任務,土星5號一下失去了需求。

蘇聯解體後,更沒有需求。

土星5號創造了人類火箭天頂科技,那是特殊政治的時代、不計成本的投入、深厚積累的技術等一系列原因共同促成的,如今很難再有機會達到當年那個狀態了。

如果刻意追求復現甚至超過土星5號,是極其不明智的決定,時代變了。

NASA在研的新一代重型火箭太空發射系統和獵戶座飛船同樣昂貴,目前研製花費已經近400億美元

目前,世界各航天大國都在「慢慢來」,NASA的太空發射系統、SpaceX的大獵鷹火箭、藍色起源的新阿姆斯特朗、俄羅斯的新聯盟和安加拉、中國的長徵9號都處在在研或論證階段,它們的最終設計目標都是達到土星5號的級別,但達到這種成熟版本預計都會在2030年以後。

也就是說,土星5號成功後,60多年內都沒有對手。

而要想超過土星5號,例如達到曾經的土星C8級別,就目前的環境來看,阿波羅登月後100周年紀念時能實現就已經是人類航天的新奇蹟。

(本文圖片均為公共版權且註明來源)

(本文是航天系列科普24講第6篇,全部文章將在一年內更新完畢,敬請期待!)

系列文章:

[1]航天到底能做什麼?

[2]航天究竟是怎樣一個行業?

[3]火箭,擺脫地球引力的起點

[4]火箭發動機,為什麼這麼難?

[5]火箭如何選擇發射場和發射方式?

相關焦點

  • 超級火箭土星五號到底有多強?
    #人類登月50年# 50年前,阿波羅11號登月靠的就是超級火箭土星五號,這貨到底有多強,寫一些數據看一看好了。
  • 獵鷹重型火箭明年發射 號稱世界運力最強
    這也意味著,從2013年就開始籌備且已經多次推遲首射的「獵鷹」重型火箭,終於進入到實戰階段。一旦首射成功,這個巨大的火箭將一舉奪下「現役運載火箭之王」的桂冠,直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巨無霸」——太空發射系統(SLS)正式出現在空中。
  • 土星五號 VS 重型獵鷹
    直到蘇聯在1957年用可以搭載熱核彈頭的R-7火箭成功發射「人造衛星」1號,美國政府才開始意識到將火箭應用到太空探索。此後,馮·布勞恩和他的團隊開始由使用兩節固體推進劑上面級的「紅寶石」彈道飛彈開發「朱庇特」系列火箭。而這成為了「土星五號」發展史上的巨大一步,以至於日後「朱庇特」系列火箭被稱為「小土星」。在1960-1962年間,馬歇爾中心開始設計要被真正用於「阿波羅」計劃的火箭。
  • 天文史上的今天 | 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火箭爆炸事故
    火箭在發射後不久便墜回發射臺並引發猛烈爆炸,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火箭爆炸事故。其N1-L3版本研製目的是匹敵美國的「土星5號」火箭,用於幫助實現蘇聯的載人登月夢想。N1型火箭極為巨大,算上L3載荷段總高度超過105米。相比之下,前兩天介紹的我國長徵7號火箭高度是53米,而目前我國最強大的火箭,有「胖五」之稱的長徵5號火箭高度只有50多米。
  • 海龍——人類航天史上設計過的最大火箭!
    這個龐然大物有150米長直徑達23米,迄今為止人類造過的最大火箭土星五號和其比都相形見絀,海龍的運力更達到了驚人的566千米圓形軌道單次550噸,大約為土星五號的四倍。起飛重量約為18000噸的海龍火箭,到今天為止仍是有完整設計論證的所有火箭中質量和運力最大的。
  • 人類為什麼不再登月了?
    隨後他又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了人類至今無法逾越的巨型火箭「土星5號」。這個高111米,總質量3000噸,能將118噸負載送入近地軌道的巨無霸,幾乎以零失誤率圓滿保障了阿波羅系列的所有任務。相比之下,同時代蘇聯N1火箭的試射,則每次都以失誤和事故收場。
  • RD-180火箭發動機,到底該不該買?
    俄羅斯目前所使用的聯盟2.1a型火箭能夠將7噸的載荷送入200公裡的近地軌道上,能源號火箭全長60米,起飛質量2400噸,堪稱是一個巨無霸。能夠與之媲美的土星五號更勝一籌,都是基於強大的火箭發動機,可以說發動機是一個基礎,沒有強大的推力沒法進入軌道。有句話說,如果推力夠,即便是磚頭都能飛,由此看出了發動機的重要性。
  • 美國高調宣傳SLS巨型火箭 推力達4000噸 將載人重返月球
    該火箭的最大特點是最大限度利用太空梭的技術,其早期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也是與太空梭相同的RS-25D液氫液氧燃料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的固體助推器。該系列中最大型火箭起飛時總推力可達880萬磅(約合4000噸),相比之下,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此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總推力也只有3340噸左右。
  • 阿波羅11號升空!人類首次載人登月獲得圓滿成功
    阿波羅11號於6月16日13:32被位於佛羅裡達梅裡特島的甘迺迪發射中心的土星五號火箭發射,這是NASA阿波羅計劃的第五次載人飛行項目。阿波羅飛船分為三部分:一個指揮室(CM),配有三個太空人的倉位,這也是唯一會返回地球的部分。一個供給室(SM),為指揮室提供推動力、電力、氧氣和水。
  • 「空中巨無霸」安-225成「抗疫新寵」
    安東諾夫航空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哈爾琴科表示,疫情發生後,該公司的重型運輸機就非常吃香,安-225的租賃行程已安排到5月中旬,而另一款主打機型安-124的飛行任務也安排到了一個月之後。據烏通社報導,所有的飛行安排都是商業性的,對安-225來說,這是其時隔5年後再次造訪中國,也是該飛機在今年3月末進行維護和現代化改造後的首次商業飛行。
  • 小火箭 | 人類火箭與飛機的矢量推力技術
    預計閱讀時間:1小時5分鐘。公元2018年的中國珠海航展上,一架殲-10B戰鬥機的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那一刻,人類首款以在役戰鬥機為載體的單發矢量推力飛機向公眾揭開了她的神秘面紗。法軍的傳奇總司令霞飛(早睡晚起,沒人敢叫醒他,人類歷史上最愛睡懶覺的元帥)制定了17號作戰計劃。他在法德邊境上集結了5個集團軍兵力,共70個師,計劃一開戰就一舉攻入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奪回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土。
  • 火箭中的「分級」是怎麼評出來的,看完這篇你也能評了
    舉例而言,將人類送去月球的的土星五號超級火箭,除了依然保持著最高的有效載荷外,13次任務都成功了(雖然阿波羅6號並沒有完全按計劃執行任務,算是部分成功)。可這樣幾近完美發射成功率就可以將這型火箭推上火箭冠軍的寶座嗎?再例如,當今的可靠性之王宇宙神5號,67次任務全部成功,但並沒有執行過任何載人任務,有效載荷也比不上土星五號。
  • 中國造出世界直徑最大的火箭發動機:正計劃製造人類最大固體火箭
    隨著5臺並聯,每臺推力達680噸,用於「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土星五號火箭的F1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成功,AJ-260很快就被「打入冷宮」而棄之不用,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當時美國雄厚的科技實力和技術儲備。隨著推進劑成本的大幅下降,我國的大推力固體運載火箭的發展進入井噴期,例如航天科工集團四院( 武漢航天三江集團)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競爭對手- 我國的航天科技集團四院(西安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2016 年就完成了直徑3米、2 段式、推力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地面試驗,隨後又完成了推力200噸先進固體火箭發動機地面熱試車,表明我國已初步具備直徑3米級大型分段式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基礎和能力
  • 科羅廖夫不僅屬於蘇聯還屬於全人類 追憶N1火箭登月歷史
    蘇聯宇航界的傳奇人物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準確地說,他不僅屬於蘇聯,還屬於全人類,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有限的幾位太空科學家之一。
  • SpaceX與NASA:誰將率先將人類送上月球?
    NASA的太空發射系統(SLS)將從中止的土星五號接過重任,成為該機構有史以來使用過的最強大火箭。當前的「土星五號」化身(SLS block 1)高約100米。SLS的核心階段包含330萬公升以上的液態氫和液態氧(相當於1.5個奧運會規模的遊泳池)。該核心階段由四臺RS-25發動機提供動力,其中三臺發動機曾用於之前的太空梭。
  • 我國現役最強的長徵五號火箭,在當今世界排名第幾?
    文章來源:天下有警視頻自從人類發明出能夠飛上天空的飛機之後,航空工業這個概念開始漸入人心。人們不再滿足於上天這種操作,而想要探究更遠更深的奧秘,而外太空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於是,人們開始往太空發射人造衛星、載人火箭等等裝備,去探索其它星球的秘密,利用太空空間以及高度優勢,為自己謀福利。
  • 中美俄火箭推力對比:美國3408噸,俄羅斯是3500噸,那中國呢
    提到現代科技最強的突破,那一定得提到我們現在對於太空的探索,畢竟在航天領域這一技術上來說,古代人要是到了現在一定會被驚得不知道說些什麼,這也是人類在之前無法想像到的
  • 雖敗猶榮,力挽狂瀾的阿波羅13號太空營救行動(上)
    在介紹這次事故前,首先要把土星五號和阿波羅飛船進行素描。一、超高、超重、超限,土星5號不能再大了(一)超高土星五號火箭加上阿波羅飛船(登月系統),整個火箭高111米,比自由女神像高出18米!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蘇聯N1-L3登月系統、現在還在燒錢孵化的SLS,同為105米身高,比土星5號還矮了6米。圖1.
  • 50年前人類登上月球: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第一次登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飛船,就是由他設計的土星5型火箭推入太空的。50年之後再看,馮布勞恩的土星5火箭,依然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發動機。阿波羅鏡頭之後的英雄助推火箭到位,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登月飛船的設計。一個最直接的方案是,飛船自地球起飛,直接降落在月表,但這需要很重的太空艙和極大功率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