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獵鷹重型」火箭的想像圖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執行長埃隆·馬斯克日前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正式宣布,公司最新的「獵鷹」重型火箭將於下個月,即2018年1月份進行測試。這也意味著,從2013年就開始籌備且已經多次推遲首射的「獵鷹」重型火箭,終於進入到實戰階段。
一旦首射成功,這個巨大的火箭將一舉奪下「現役運載火箭之王」的桂冠,直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巨無霸」——太空發射系統(SLS)正式出現在空中。
參數驚人的重型火箭,「獵鷹」重型火箭高度近20層樓,近地軌道載荷達64.8噸,推力22819kN,雖然這個數據仍然次於蘇聯1987年首飛的「能源」號超重型運載火箭(「能源」號近地軌道運輸能力為105噸貨物,總發射推力為29400kN,迄今仍保持著運載能力最強的世界紀錄),但「獵鷹」重型火箭若順利升空,仍將打敗其他現役運載火箭。
據《大眾科學》雜誌網站描述,「獵鷹」重型火箭的推力,實際已超過了執行過登月任務的「土星」5號火箭退役後之後的任何一枚火箭,有效載荷重量也達到了其他現代太空飛行器的兩倍以上。升空時,27臺發動機將在火箭燃料的推動下,發出協調一致的轟鳴聲。這些推進器相當於3枚執行過貨運任務的「獵鷹」9號火箭,能將衛星、 太陽帆飛船及遊客送入太空。火箭的側助推器首先點火,然後分離, 最終落回地球,而中央發動機將給予火箭足夠的推力,助它飛出大氣層。
時至今日,SpaceX旗下的火箭可以重複利用的組件越多,每次飛行的成本也再創新低。而「獵鷹」重型火箭在證明它的強大推力、高可靠性和低成本之外,還將展現它將人類送往火星的能力。
數度推遲的首射時間,SpaceX已在航天發射領域創造了不少奇蹟,粉碎了此前人們觀念中私營航天公司能力不足的想法。而在馬斯克所構架的紅色星球殖民計劃中,「獵鷹」重型火箭無疑是最為關鍵性力量,因為未來建立火星基地的首批人員和物資,都將依靠這個火箭運過去。
按SpaceX的願景,「獵鷹」重型火箭應該在2016年底就進行首次發射,但在去年8月,這一時間被推遲至2017年上半年。
令人沒想到的是,2016年9月1日,「獵鷹」9號火箭發生爆炸,並在隨後一段時間內找不到爆炸原因,這或在某種程度上幹擾了「獵鷹」重型火箭的進度。至今年1月,SpaceX官方消息稱,定於2017年年中首射。人們翹首以盼,一度很樂觀,但等來的又是一系列推遲:今年6月,馬斯克表示,2個月至3個月內火箭將在發射臺集結,集結後的一個月就能發射;隨後發射又改於11月執行,因今年11月正好是「土星」5號首飛50周年;10月底,SpaceX還是在力保年內,時間為12月20日;但直到時間步步推近,官方最終消息稱,推遲到2018年1月。現在,12月已經過半,SpaceX會不會先對獵鷹重型火箭進行靜態點火試驗,還未可知。如果該火箭的全部27臺梅林發動機同時點火併獲得成功,那麼火箭或在明年最初幾周內就可以首射。
在太空領域,發射推遲並不鮮見,但推遲次數如此之頻的也不多見。外媒評價稱,馬斯克在制定時間表時,通常過於樂觀了。愈演愈烈的「太空大戰」,首飛後,「獵鷹」重型火箭或將稱霸太空一段時期,將它的紀錄保持到NASA的太空發射系統(SLS)首射之前。
「太空發射系統」之所以被稱為「巨無霸」,是因為從公布的數據來看,它才是史上最強的運載火箭。其第一階段以70噸到110噸的任務為主,之後會發展出130噸的貨艙型載荷任務,最終運載能力將達到143噸甚至165噸。除了前所未有的體型和載荷,該火箭也將成為NASA載人火星任務的一部分,並以此鋪就未來探索深遠太空之路。不過,SLS原應在2018年進行首飛,也推遲到了2019年。
「巨無霸」太空發射系統
而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旗下的「藍色起源」公司,也會在這場較量中摻上一腳——他們不久前為一種完全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引擎BE-4成功點火,這是美國近20年來誕生的最強大引擎,將用於該公司的「新格倫」軌道火箭。
著名的美國聯合發射聯盟,目前也在考慮使用BE-4引擎,從而徹底擺脫依賴俄羅斯製造的火箭引擎來發動美國軍方的阿特拉斯-5型運載火箭的窘境。
之前有專家曾擔心,「藍色起源」在開發和運營高可靠性航天基礎設施方面存在一定困難,但此次成功引擎點火打消了外界的疑慮。也有人曾在SpaceX去年火箭爆炸後,認為該公司至少3年內無起色,但2017年該公司的一系列回收再利用的紀錄刷新了人們的看法。毫無疑問,2018年,NASA、SpaceX與「藍色起源」之間的「太空大戰」,只會愈演愈烈。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內容均來自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科技日報